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李暠,淮安王神通玄孙,清河王孝节孙也。暠少孤,事母甚谨。睿宗时,累转卫尉少卿。丁忧去职,在丧柴毁,家人密亲未尝窥其言笑。开元初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往来微行州人不之觉其清慎如此。俄入授太常少卿,三迁黄门侍郎,兼太原尹,仍充太原已北诸军节度使。太原旧俗,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土人号其地为“黄坑”。侧有饿狗千数,食死人肉,因侵害幼弱,远近患之,前后官吏不能禁止。暠到官,申明礼宪,期不再犯,发兵捕杀群狗,其风遂革。久之,转太常卿,旬日,拜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制曰:“继好之义,虽属边鄙;受命以出,必在亲贤。事欲重于当时,礼故崇于殊俗,选众之举,无出宗英。工部尚书李暠,体含柔嘉,识致明允,为公族之领袖,是朝廷之羽仪。金城公主既在蕃中,汉庭公卿非无专对,有怀于远,夫岂能忘,宜持节充入吐蕃使,准式发遣。”以国信物一万匹、私觌物二千匹,皆杂以五彩遣之。及还,金城公主上言,请以今年九月一日树碑于赤岭,定蕃、汉界。树碑之日,诏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同往观焉。既而吐蕃遣其臣随汉使分往剑南及河西、碛西,历告边州曰:“两国和好,无相侵掠。”汉使告亦如之。以暠奉使称职,转吏部尚书。时吏部告身印与曹印文同,行用参杂,难以区分,暠奏请准司勋兵部印文例,加“官告”两字,至今行之。

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累封武都县伯,俄为太子少傅。病卒,年六十余,赠益州大都督。——《旧唐书·李暠传》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 /简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尤相笃 /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 /暠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B.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 /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 /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C.开元初授汝州刺史 /为政严简 /州境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 /州人不之觉 /其清慎如此

D.开元初 /授汝州刺史为政 /严简州境 /肃然与兄昇弟晕 /尤相笃睦昇 /等每月自东都省暠 /往来微行州 /人不之觉其清 /慎如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居丧守制。“丁,当也。”是遭逢、遇到的意思。“忧,居丧也。”

B.“开元”是唐朝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我国古代常用干支纪年、帝王纪年、岁星纪年等方式。

C.“继好之义”是指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和亲政策最早始于唐代,是统治阶级的一种外交工具。尽管有其局限性,但作为安边政策,为唐朝的稳定和繁荣起了较大的作用。
D.“告身”也称告身状,是委任官职的诏告公文。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是发达的文官制度。“以文书治天下”是中国古代官制的重要特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暠作为人子,非常孝道,在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因居丧过哀而骨瘦如柴。

B.文章描写了李暠的兄弟每次从东都洛阳来探访他,来往之间,州中百姓都不知道,从而侧面描写了李暠的清廉谨慎。

C.唐玄宗认为出使吐蕃,本应选派皇室中才能杰出的人去。但李暠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出任使节时能独自随机应答,所以派其出使。

D.李暠出使吐蕃,与吐蕃约定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双方和好,互不侵略,为唐王朝与吐蕃边境的安宁作出了重要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僧徒以习禅为业,及死不殓,但以尸送近郊以饲鸟兽。如是积年。

(2)暠风仪秀整,所历皆以威重见称,朝廷称其有宰相之望。

 

1.B 2.C 3.D 4.(1)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 (2)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所历:所到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各1分,句意1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开元初”时间词,放在句前作时间状语,后断开;“授汝州刺史为政严简”中间必须断开,因为有两套谓语,这样排除其他选项,选B。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和亲政策最早始于汉代;和亲,是指西汉为缓和汉、匈关系,嫁宗室女与匈奴单于。秦汉之际,居住在北方的匈奴族在冒顿单于的统治下,势力空前强大,拥有“控弦之士三十余万”(《史记·刘敬传》)。匈奴贵族为了掠夺财物和奴隶,不断向外扩地,骚扰汉边,给刚刚建立的西汉王朝带来严重的威胁。刘邦封韩王信于代,都马邑(今山西朔县),以防御匈奴的进攻。文学常识注重积累,积少成多。积少成多法。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来的。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3. 试题分析:“将赤岭作为两国的边界”是金城公主的建议。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通常错误有张冠李戴,偷换概念,因果不当,时间错位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翻译以直译为主,要求准确、通顺。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但:只是;以:介词,把;以:目的关系的连词,用来;积年:多年;第二句中:所历:所到之处,名词性短语;见:表被动等词都要特别留意。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翻译要遵从“信、达、雅”的原则。信,意思是语语翻译用词在准确;达,意思是翻译的语句整体表达要通顺。雅,意思是翻译的语言要有文采。但文言翻译要求直译,因此考生做到前两点即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翻译 李暠,淮安王神通的玄孙,清河王孝节的孙子。李暠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侍奉母亲非常谨慎。唐睿宗的时候,多次升迁转任卫尉少卿。母亲去世离职,居丧期间因为悲伤过度骨瘦如柴,家人及关系密切的亲属从不曾看见他说笑。开元初年,任汝州刺史,管理严格简朴,州县一派肃然。和他的哥哥李昇、弟弟李晕,感情尤其深厚。李昇等人每个月从东都洛阳来探访李暠,悄悄地往来,州中人都不知道,李暠像这样清廉谨慎。不久任太长少卿,三次升职后任黄门侍郎,兼任太原府尹,同时任太原以北各军节度使。太原过去有个习惯,有僧人把修习佛法作为职业,等到死了的时候尸体不放入棺材,只是把尸体送到近郊用来饲养鸟兽。像这样很多年,当地人称那些地方叫“黄坑”。黄坑旁边有上千条饥饿的狗,它们吃死人的肉,因为伤害小孩及体弱者,远近的人们为此很忧虑,前后官员都不能禁止。等李暠到任后,广泛告诉明了礼法制度,规定时间不准再犯,派兵捕杀群狗,太原旧俗于是得以革除。过了很久,转任太常卿,过了十五日,任工部尚书、东都留守。 开元二十一年正月,皇帝下令说:“继承唐代以来的和亲政策,虽然吐蕃地势偏远;受命出使的人,必然是皇帝的亲信贤明的人。在当时这件事情很重要,礼节要比吐蕃要高,选择出使的人,都是在皇室内部才能杰出的人。工部尚书李暠体态柔和美善,识见意趣严明恰当,作为朝廷大臣的表率,是朝廷的楷模。金城公主已经到吐蕃和亲,大汉王朝不是没有能独自随机应答的人,对远在吐蕃的金城公主十分怀想,怎么能忘记呢,应该派遣使者持节前往吐蕃,准许按照标准规定出使吐蕃。”把公开以使节身份携带的一万匹礼物,私下以臣子觐见的两千匹礼物都用五彩装饰之后派遣出发。等到李暠回到唐王朝,金城公主建议今年九月一日在赤岭设立界碑,确定吐蕃、唐朝边界。设立界碑的时候,皇帝下令张守珪、李行袆与吐蕃使莽布支一同前往观看。不久,吐蕃派遣大臣跟随唐朝使者分别前往剑南和及河西、碛西,告诉边境州县:“两国和好,无相侵掠。”唐朝使者也像这样告诉边境州县。因为李暠出使完成使命,转任吏部尚书。当时吏部的委任文书印鉴与朝廷一般官衙的印鉴相同,使用起来很混杂,难以区分,李暠奏请依准司勋兵部印文例的时候,加上“官告”两个字,到现在依然这样运用。 李暠风度仪容美好严谨,所到之处都被人称赞威严庄重,朝廷称赞他有宰相的声望,多次受封后作为武都县的地方长官,不久拜为太子少傅。因病去世,时年六十多岁,赠益州大都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论述20世纪最初三十年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许多反面的证词。也就是说,新小说家不大论及他们接受西洋小说的影响,而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反之,“五四”作家则大都否认他们的创作与传统小说有直接的联系,而突出域外小说的影响。关键不在于对吴趼人、林纾或者鲁迅、叶圣陶的说法加以辩证,而是必须说明,为何那么多真诚而且精明的作家,会同时产生这么一种显而易见的“错觉”。

除了策略的考虑,作家们之所以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主要原因在于,这种“转化”,是在作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对于“五四”作家来说,幼年时代熟读经史、背诵诗词,以及明里暗里翻看《三国》《水浒》,只是一种必要的人文修养,或无功利的娱乐,并没想到从中学习什么写作技巧。而青年时代如痴如醉地啃读域外小说,却颇具学习借鉴之心。这就难怪他们创作小说时,理直气壮地以域外小说为榜样。偶尔也会师法“传统”,但有意无意间将其西洋化进而合理化。一方是无意中接受,一方却是有意去模仿。尽管后世的研究者可能对那无意中接受的观念如何歪曲模仿的对象、限制模仿的效果更感兴趣,“五四”作家则大多只意识到后者而忽略了前者。还不只是前者“得来全不费工夫”,故视而不见,后者“踏破铁鞋无觅处”,故弥足珍贵;更因为传统文学更多地作为一种修养、一种趣味、一种眼光,化在作家的整个文学活动中,而不是落实在某一具体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无疑,具体而可视的“手法”,比起抽象而隐晦的“趣味”,更容易为作家和读者所感知。

新小说家的情况恰好相反。梁启超、吴趼人、刘鹗等人的实际创作,已经突破了旧的格局,可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大家似乎都有“以中化西”的愿望,只不过不像林纾表达得那么直白而已。在借鉴域外小说技巧的同时,尽量在传统文学中寻找对应物;一旦证明古已有之,用起来自然更得心应手。接受外来文化,本来就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以中化西”也无可厚非,只要不过于离谱。可这么一来,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觉,似乎并没接受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出土文物”。殊不知“文物”之所以“出土”,也必须借助新的眼光。不理解这一点,单从言论及术语判断,新小说可能显得很旧。

也许更重要的是,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接受的不仅仅是中国古典小说,而是整个中国文学传统的影响。单从小说的承传,确实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只有将其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才能纠正上述并不轻微的“错觉”。在东西方文化碰撞与交汇中演进的中国小说,既不可能完全固守传统,又不可能被西方小说所同化,而是在诸多个平行四边形的合力作用下蹒跚前进。

(选自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不大谈论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的原因的一项是

A.作家们之所以对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谈论得少:从自身层面讲,有出于策略的考虑;从受传统影响层面讲,主要是这种“转化”是在其不自觉的状态下完成的。

B.对于“五四”作家来说,他们对待传统小说与域外小说的态度截然不同:一个是无功利性的娱乐,无意中接受;一个是带有功利性的借鉴,有意去模仿。

C.作家们通过不断地熟读、背诵、翻看等方式将传统文学变成了自身的一种人文修养、趣味、眼光,并将其化在整个文学活动中,变成了下意识的行为。

D.相对于域外小说在“手法”上的具体且可视而言,传统文学则显得过于抽象而隐晦,这使得作家和读者不容易感知,而作为后世的研究者也未能幸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对待传统小说与西洋小说的问题上,新小说家与“五四”作家的表现恰恰相反,前者强调其与传统中国小说的联系,而后者则突出域外小说对其影响。

B.梁启超等人的实际创作虽已突破了旧的格局,但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批评术语,这种表现是他们“以中化西”的愿望的体现,其中林纾表达得最为直白。

C.新小说家在借鉴域外小说的技巧时,是有所选择的,―般选择那些在传统文学中存在对应物的技巧,而在证明其古已有之后,用起来也更得心应手。

D.在接受外来文化时,新小说家有重新选择、解释传统的权利,但不可过于离谱地“以中化西”,即便这样其作品也容易给人造成“出土文物”样的错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研究对象不只很少提供可资直接引用的论据,反而冒出不少的反面证词,这些是在论述20世纪初中国小说转型中传统文学的创造性转化所起的作用时面临的第一个难题。

B.对新小说家和“五四”作家产生重要影响的不仅仅有像《三国》《水浒》这样的中国古典小说,还有包括经史、诗词等在内的整个中国文学传统。

C.虽然单从小说的传承,无法说清从《儒林外史》到《狂人日记》的嬗变,但只要将这个嬗变置于20世纪初整个文化变迁的大背景下,就能将其说清楚。

D.在20世纪初东西方文碰撞与交汇中,中国小说的演进,既离不开传统小说,也离不开西方小说,准确地说,是以两者为代表的合力作用促成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4月14日,广州市花都区新华街一住宅楼发生火灾,屋内一名男子被熊熊大火包围,同时不停地号哭。这个过程,被对面居民楼里的目击者拍摄下来,视频全过程42秒。广东省公安消防总队官方微博@广东消防发微博:“强烈唾弃这条视频的拍摄者!残忍的42秒!你的手机端得好稳!”

请从广东消防微博、视频拍摄者、视频传播者等诸多角度中选一个角度,表达你的态度和观点。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表格的内容,完成后面的题目。

2014年河北省语文高考选做题答题情况统计表

题目

分值

选作人数

所占比例

平均分

得分率

小说

25

9032

2.37%

10.05

40.2%

传记

25

352871

97.63%

19.69

78.76%

(1)简要分析2014年河北省高考学生答选考题的特征。

(2)如果从引导学生均衡选作的角度,请你对命题人提1点建议。

 

查看答案

在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十五个字。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上有很多东西不能等,1______。如果人和人的相遇都可以说是一种缘分,那和父母之间的又称作什么呢?以前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不觉得,那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当父母年轻的时候不觉得,那因为年纪小不懂事。2________,总觉得那白发、那皱纹,让我体会到: 孝顺父母不能等。 每个人的孝顺都可以量力而行,有所不同。在我的博客里,我只想说说我的想法和做法,写下它是为了提醒自己,3________。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                                          ,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

①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

②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

③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

④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

⑤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

⑥色泽光润,形态典雅

A.②⑤④⑥①③   B.②①⑥③④⑤   C.④⑤②①⑥③   D.②⑤①⑥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