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

阅读下面文学作品,完成文后各题。

清明不仅是节日

(郭文斌)

春分过后是清明这是小时候从父亲口中听到的一句话。现在想来,它既是一句话,又是一个哲理。只有太阳直射到黄经,才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而只有昼夜等长,阴阳平衡,才有“清明”。

创设了清明这个节日的,无疑是一个大智者。

“山水”同在为“清”,“日月”同在为“明”,一个“同”字,道尽了天地秘密,也道尽了文化的秘密,特别是中国文化的秘密。无水之山少了情韵,无山之水少了风骨;无日之月少了热烈,无月之日少了温柔;水因山不浊,山因水不枯;日因月不烈,月因日不晦。这一切,都在一种“大同”之中实现了。

这便是“清明”。

清明看上去是季节,其实是人格。没有山水精神的人格是残缺的人格,没有日月精神的人格同样是残缺的人格。

而山水日月精神,说到底则是天地精神。

天同覆,地同载。齐生死便是由此而来。

对于中国人来说,从来就没有生,也从来没有死,因为中国人有怀念,真诚又深沉的怀念。

而怀念来自人格,人格来自奉献,奉献来自觉悟,觉悟来自天地精神,来自“清明”。

而要参透这个“清明”,则需要昼夜等长、万物复苏相佐。惟有此时,人们才能生死并参。而只有生死并参,人们才能留意生死之间的“我”,才能把握生的“清”,死的“明”,才能让灵魂春色永驻。

清明处心积虑,她让我们看破:死是一个假象。就像春分过后,杨柳依然,所谓春来草自青。或者说,只要我们在“清明”之中,“死”就成为杨柳,就会成为春色,就会成为秋千,就会成为风筝,就会成为踏青途中的欢声笑语。

为此,清明前后,栽瓜点豆。这时候的瓜和豆睡醒了,开始了它们新一轮的生命旅程,带着山水之清气和潮湿,带着日月之光辉和温暖,带着主人之期待和叮嘱,开始它们的旅行,走进农历,走进它们的缘分,走进它们的因果。

而充盈在天地间的灵魂又何尝不是如此。

大家把郊游认为是在扫墓之后乘机呼吸新鲜空气,锻炼身体,显然表面化了。真正郊游的意义在《庄子》中。庄子认为,人不必执着于生,因为生若是一次远游,那么死就等同于归。

出游是惬意的,惬意可能让人流连忘返,但天黑下来了,所有的惬意都成了归意。路上行人欲断魂,正是因为我们在路上。出游的目的是让你体会那个“归”。

庄子说得好啊:天地赋予形体让我承受,赋予生命让我劳累,赋予衰老让我安逸,赋予死亡让我安息。所以把活着看作是乐事,也就是把死去看作是乐事了。这是一种“归”。

面对人们对“死”的看不开,庄子又说:丽姬是艾的女儿,许配给晋王时,哭得死去活来,对未来的陌生环境充满着不确定感。嫁过去住进王宫,享受锦衣美食,就对自己在家中哭泣感到好笑,早知道宫中如此舒服,还哭个什么劲呢?同样的道理,我们现在对死亡恐惧不安,是否到头来也会笑自己对世界的依恋不舍很幼稚呢?

视生若死,视死如生。这是庄子的安详和智慧。

孔子说得更彻底:朝闻道,夕死可矣。清明讲的就是这个“道”。在杨柳依依中,在草色青青中,在旧墓,在新坟,在山麓,在河滨,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这个“道”,我们已和“清明”擦肩而过。

中国的节日,大凡都是诱发你对道的感悟,诱发你对山水精神的感悟,对天地精神的感悟。依山悟崇高,傍水悟清廉;以日月悟光明,由天地悟正大;假生之乐悟慈,借死之苦悟悲;从而珍惜青春,珍惜年华,珍惜生命,珍惜因缘,感念造化宏德,善待自然有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中国的节日,大凡和祭有关。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哀以乐感,乐以哀感,一体两面,这便是中国人的大幽默、大安详。

如此,真正的清明上河图在阴阳两界展开。把追思和狂欢均匀地撒在四季,让岁月芬芳,让大地馥郁,让灵魂清明,中国文化的大戏就这样一代代演了下来,一如长河。

这时的“上河”已不单单是清明的“上河”了。

如果说上巳节是中国的情人节,那么清明节无疑是中国的感恩节。有意思的是,她俩居然比肩接踵,让人不由赞叹中国人的智慧:昨天上巳,今天清明,如同一家人的前院和后院。前院求生,后院念死;环绕着前院后院的,是青青杨柳和无尽春色。上巳的主旨是幽会求子,清明的主旨是鉴死知生。这两个节日的奇妙联袂,真是让人叫绝。幽会之后是求子,求子之后是祭祖,生死相续,以生观死,以死鉴生,一个中国人特有的“产业链”就这样形成了。它同时叮嘱我们,子不必求,因为子在祖德;祖不必祭,因为建功立业光宗耀祖就是最好的祭。

清明不仅是节日,清明也是人格,炎黄子孙的人格。

1.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的含义?

3.从全文看,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

4.文中提到了庄子和孔子的生死观,一个强调“归”,一个强调“道”。请结合文章,联系现实,说说在当代社会,谁的观点更有意义?

 

1.结尾点题(或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或点明主旨),强调清明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2.从表面上看,祭祀这一形式是“哀”的,但中国人的智慧却是“哀以乐感,乐以哀感”,四季的祭祀之后都有欢声笑语;人们“以祭悟道”,将中国文化大戏用祭祀的形式一代代演了下来。(2分) 3.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心怀感恩;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4.选庄子:庄子把生看成是一次远游,强调快乐地活着,而把死看成是回家,淡化人们对死亡的恐惧。这对于当代社会中的人来说,有积极的意义。生存的压力,加上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更让人觉得在短暂的生命里无法安享生的快乐。庄子的观点,让人学会看破生死,而更多地去享受生命这一过程。就像远游始终是要回家的,但不能为了低头赶路,而忽视了沿途的风景,破坏了看风景的心情。 选孔子:孔子强调“闻道”的重要性,也就是强调人不能盲目生活,要努力实现人生的价值。只要实现了生命的价值,哪怕个体的生命再短暂,也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社会中有许多人缺乏信仰和追求,没有理想和抱负,生活得很茫然。孔子的观点,让人懂得实现自己生命的价值有多么重要,更能警醒那些麻木过日子的人,催人奋进。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句段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本题考查尾段,结尾点题(或照应标题),卒章显志(或点明主旨),强调清明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理解能力。理解语句含意,不仅要看句中关键词语,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尤其是长句子还要善于分析内部结构特点,从而把握作者所要表达的意图和情感,保证答题要点的齐全。本题抓住“而一切祭的背面却是暗藏的狂欢”,结合前文内容“以祭悟道,这是中国人的智慧。在我理解,清明是春祭,中元是夏祭,寒衣是秋祭,大年是冬祭”,重点分析“狂欢”的内涵,“暗藏”的意思等,从表面上看,祭祀这一形式是“哀”的,但中国人的智慧却是“哀以乐感,乐以哀感”,四季的祭祀之后都有欢声笑语;人们“以祭悟道”,将中国文化大戏用祭祀的形式一代代演了下来。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理解分析指的是理解内容并分析文中的观点态度;概括归纳指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以便探究语境引伸义和其在结构上的作用。作者解析了“清明”哪几个层面的深刻内涵,立足文本,清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大同”的天地精神;清明是一种智慧,看破生死,心怀感恩;清明是一种人格,是炎黄子孙的人格。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内容进行设题。可以探究内容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内容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多角度”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庄子和孔子的生死观,一个强调“归”,一个强调“道”,谈谈自己的观点。首先要明确观点,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一方面要解读庄子或孔子的生死观,另外还要分析当代社会的特点,在这两个方面的基础之上再来谈自己的观点。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她飘过像梦一般的               (戴望舒《雨巷》)

(3)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徐志摩《再别康桥》)

(4)但我不能放歌               (徐志摩《再别康桥》)

(5)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                              《荆轲刺秦王》

(6)《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威王为鼓励臣民谏言,设立了上、中、下三等赏赐。其中,能够受上赏的人是:                               

(7)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                  ”。

(8)《桃花源记》中描写桃花源中老人和孩子悠闲、幸福生活的句子是“                          ”。(陶渊明《桃花源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

梅圣俞诗集序

(欧阳修)

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探其奇怪,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其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盖愈穷则愈工。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荫补为吏,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其家宛陵,幼习于诗,自为童子,出语已惊其长老。既长,学乎六经仁义之说,其为文章,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诗而已。然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乐于诗而发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诗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荐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尝见而叹曰:“二百年无此作矣!”虽知之深,亦不果荐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为雅、颂,以歌咏大宋之功德,荐之清庙,而追商、周、鲁颂之作者,岂不伟欤!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诗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谢景初,惧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次为十卷。予尝嗜圣俞诗,而患不能尽得之,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师,余既哭而铭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遗稿千余篇,并旧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为一十五卷。呜呼!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云。

庐陵欧阳修序。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犹从                       辟:征召

B.不求苟于世                   说:说明

C.商、周、鲁颂之作者           追:赶上

D.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           掇:选取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予闻世谓诗人少达多穷         余既哭铭之

B.少荫补为吏                   歌咏大宋之功德

C.世人徒知其诗而已             无丝竹乱耳

D.故平生所作                   取自洛阳至于吴兴以来所作

3.对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B.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C.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D.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叹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穷之久而将老也/可不惜哉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首先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然后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紧扣“穷”,写创作紧扣“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典型例证。

B.文章写梅诗之工,采用了多角度、多手法,既以其文作陪衬,又用世风作对比,既写公众的推崇,又引名人的赞誉。

C.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成感慨,先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后通过虚写,写其若“幸得用于朝廷”,则将功德宏伟,虚实并举,事理昭彰,情致跌宕,令人不胜悲怆。

D.第三段和第四段交待梅圣俞诗集的成书经过,从中可看出欧阳修对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②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

③遽喜谢氏之能类次也,辄序而藏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文后各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D.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2.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3.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小孩在一家商场看到一双漂亮的鞋,那精美的外观让他心动,想到同桌有漂亮的鞋,于是哭闹着非要买下。父亲被逼无奈,只得买下,但要他保证,买下就一定要穿。小孩穿上后才发现是双木鞋,走起路来很不舒服。以后的日子里,这双鞋让他受了很多罪。父亲再也没有逼小孩穿这双鞋,但他却不肯原谅自己,把那双鞋挂在容易看到的地方,时刻警醒自己。

要求:①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②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