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杜 甫 暮倚高楼对雪峰...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暮登四安寺钟楼寄裴十迪①

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

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

多病独愁常阒寂②,故人相见未从容。

知君苦思缘诗瘦,太向③交游万事慵。

注:①此诗与《登高》为同一时期作品。②阒(qù):寂静,宁静 ③太向:过于。

1.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本诗抒写了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1.颔联描绘了一幅夕阳西下,天色渐晴,烟雾萦绕,笼罩全城的凄凉、孤寂的画面映照孤城的晚霞红色逐步减退,慢慢变暗;下句再写城镇上空的烟雾颜色也逐渐变深加重,这样以色彩的由明变暗描绘出了一幅与诗人心境相符的画面。 2.(1)孤独寂寞之苦痛。傍晚独自登上钟楼,寺内和尚来了但不与自己交谈,生病无人慰藉,只是匆匆相见。 (2)盛年不再至苦痛。自己的生命就像夕阳西下一样。 (3)多病之苦痛。自己体弱多病。 (4)自己无所作为(怀才不遇)之苦痛。自己百无聊赖,一事无成。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形象。先找出颔联中的景物,然后结合诗句描述画面,最后概括画面的特点。“孤城返照红将敛,近市浮烟翠且重”,诗句主要写了“城”“红”“近市”“浮烟”,“城”是孤的,“红”是将敛的,“烟”是翠且重,这些景物合到一处就描绘出了一幅夕阳下的凄凉孤寂的画面。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点出描写手法。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2.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本诗抒写了主人公心中的哪些苦痛,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此题的考点是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考生可在整体感悟词的意境的基础上,抓住描写的关键词来理解,“暮倚高楼对雪峰,僧来不语自鸣钟”,这里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寂寞之苦痛;“多病独愁常阒寂”,多病之苦痛;“故人相见未从容”,故人相别之苦痛;“孤城返照红将敛”,由夕阳的“将敛”想到自己盛年不再的苦痛。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可以抓住诗句中的意象和用词来体悟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各题。

吴中复,字仲庶,兴国永兴人。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中复进士及第,知峨眉县。边夷民事淫祠太盛,中复悉废之。廉于居官,代还,不载一物。通判潭州,御史中丞孙抃荐为监察御史,初不相识也。或问之,抃曰:“昔人耻为呈身御史,今岂有识面台官耶?”迁殿中侍御史。弹宰相梁适,仁宗曰:“马遵亦言之矣。”且问中复曰:“唐自天宝后治乱分,何也?”中复历引姚、宋、九龄、林甫、国忠用舍以对。适罢,中复亦通判虔州,未至,复还台。

富弼主李仲昌开六漯河,内臣刘恢密告所断冈与国姓上名同,贾昌朝阴助之,欲以摇弼。诏中复往治,促行甚急。中复言:“狱起奸臣,非盛世所宜有。”驰至,较其名,乃赵征村也,亦无冈势,狱以故得止。又弹宰相刘沆,沆罢。改右司谏,同知谏院。迁御史知杂事、户部副使,擢天章阁待制,知泽州、瀛州,移河东都转运使,进龙图阁直学士、知江宁府。邮兵苦巡辖官苛刻,絷而鞭之。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历成德军、成都府、永兴军。

河北行青苗法,使者至,将先下州县。中复檄之曰:“敛散自有期,今先事扰之,何也?”拒不听,且以报。安抚司韩琦方疏谏青苗,录其语以上。熙宁并省郡邑,以永康为县,中复言:“永康控威、茂,不可废。”其后因夷竟复之。关内大旱,民多流亡。中复请加赈恤,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起知荆南,坐过用公使酒,免。卒,年六十八。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八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B.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C.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D.父仲举/仕李煜为池阳令/曹彬平江南/仲举尝杀彬所招使者/城陷/彬执之/仲举曰/世禄李氏/国亡而死/职也/彬义而不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及第是中国古代科举殿试时中选者之称,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

B.天宝,为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中国古代的纪年法有多种,采用皇帝年号纪年是其中的一种。

C.户部,是尚书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国土地、户籍、屯田、赋税、财政收支、典章法度等事务。

D.夷,古代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开始只是一种泛称,随着少数民族的崛起, 对华夏的威胁日益严重,就变成了带有歧视性的蔑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中复重视教化,居官清廉。他在峨眉县为官时,为改变社会风气,废除了当地百姓滥建的祠庙;离任时,没带走峨眉县的任何一样东西。

B.吴中复受人赏识。御史中丞孙抃虽说跟他素不相识,但仍毫不犹豫地向朝廷荐举他担任监察御史,主要是因为吴中复为官廉洁。

C.吴中复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内臣刘恢与朝官贾昌朝一唱一和,诋毁富弼,吴中复受命前往查证,他据实上报,避免了一场以诬陷为发端的冤讼。

D.吴中复体察民情,不畏皇权,在朝廷使者要将青苗法推行到州县时,他认为此举扰民,提出了反对意见,后来这番话被韩琦引入奏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狱具,法不至死,中复以便宜戮首恶,流其余,入奏为令。

(2)执政恶之,遣使往视,谓为不实,削一阶,提举玉隆观。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体系中的每个概念都具有丰富的内涵。这些概念需要凝结成一个整体,以应对无限丰富的现实问题。反思当代的审美文化现象,有助于我们梳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以两个概念为例。一个是“富强”。民众求富,国家求强。日常生活中,总有人以珠光宝气、香车美人“炫富”。“炫富”表面上是在展示美,但在观者的眼中却是 丑,或者“臭美”。人们对这种美丑区分的一般解释是:“炫富”是物质追求,审美是精神追求。以物质和精神区分“炫富”与审美其实是一个误解。且看“炫富” 的内容,集中于名牌服饰、名酒、名表、名车、名度假地。奢侈品林林总总,共同点却只有一个,就是观念性的符号(“名”)。在审美活动中,自然美、艺术美都 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也离不开物质的载体(比如有一定的质地、色彩、声响等)。因此,奢靡炫富虽然基于物质,实质却是精神性的。

奢靡与审美都属于精神的追求,意义的深度却有天壤之别。对追逐符号的人而言,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被降低为一纸商标的陪衬。追逐奢华揭示着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 力。审美的意象则以意义的充盈见长。人心的意象,既可以让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也能令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 诗句。审美和艺术创 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例如在戏曲艺术中,舞台角色的气象全系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正是为了突出人的因素,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 被精简到了“以鞭代马”“一桌二椅”。在物质较为充裕的今天,“富”的体现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富贵气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这种美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富贵之美是花钱买不到的。

另一个是“和谐”。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意思是不同的利益、意见、信念在一个统一体中既保持着各自的特点,又彼此相容、互补,进而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中国的传统美食是“和”的典范。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的配 合约束主料,去其偏狭激烈之气,以便更好地呈现其独特的味道。近年的社会文化则极端地强化“同”:大拆大建之后的千城一面、模式雷同的综艺节目和影视剧 情……“和”与“同”看似是审美观念的分歧,却反映着人把握意义的能力高下。“和”意味着包容力,使人发现相异因素之间的交集,在共识、共情的基础上促成 彼此的互补、互动;“同”则意味着不能理解差异。古人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越能尊重和欣赏差异,越能得道多助,建设性的事业越容易展开。一个“大时代”之所以为“大”,是因为能包容众多彼此相异的“小时代”,为每个人提供登上时代舞台的机会。

由此可见,“美”意味着意义的丰富,意味着创作和表达的自由。这种“美”也是“平等”“自由”“民主”和“文明”等概念的题中之义。

(摘编自孙焘《美,价值观的意义建构》,《人民日报》2014年12月5日)

1.下列各项中,其性质不属于原文所论炫富的一项是

A.某电视节目去采访胡兵,胡兵介绍他家房子价格值十亿日元,各种衣服鞋包总价值达2亿日元。胡兵在节目中还展示自己十年前买的手表,称该手表价格3000万日元(154万人民币)。

B.24岁的金景娥做客韩国一档电视节目时,戴着价值两亿韩元的钻石项链,拿着超过3500万韩元的手提包,自称不用工作就有父母的大笔零花钱。

C.房地产商好以“奢华”“豪宅典范”“上流人家”“世家”“公馆”“皇家”“至尊”等安富尊荣的花花广告吸引客户。

D.上海一男子在博客里讲述自己狂买名牌的生活,还用大叠百元人民币来点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富”的美应该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富贵气,它是一种自然流露的美,它得自个人长期的、自觉的涵养,也得自社会的普遍氛围,与金钱没有必然关系。

B.“炫富”虽基于物质,但却指向“名”这一观念性符号,因此其实质是精神性的;审美虽然属于精神世界的内心意象,却离不开物质的载体。

C.用金银珠玉装点堂皇的宫殿庙宇,这种行为使得大量珍贵的人力物力降低为符号的陪衬,只能揭示意义的贫瘠和精神的无力。

D.让日常的景色转换成大师的杰作,使普通的词语凝结成千古不朽的诗句,这些审美和艺术创造,体现着人的精神世界的富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传统美食之所以是“美”的,主要在于精于烹调的人,会借用各种辅料约束主料,去掉主料的偏狭激烈之气,最终呈现独特的味道。

B.在戏曲艺术中,虽然戏里的一切饰物皆为假扮,道具也被精简到了极其简单的程度,但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却依然能创造出角色的美。

C.“和谐”的美,体现在对差异的尊重和欣赏,它能为每个人提供登上舞台的机会,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力量,造就一个共生多赢的局面。

D.城市中大拆大建后出现的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虽然整齐划一,却是只有“同”没有“和”,这反映出建设者不理解“君子和而不同”的意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某校有一座建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教学楼,从这里走出去一批批优秀人才,其中不乏知名学者、作家、主持人。如今,这座矮小、简陋、老旧的教学楼已经不能满足学棱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考虑到它的特殊性,学校想保留,但有人认为学校用地有限,修缮、养护还要花钱,建议着眼发展,将其拆除。为此,学校很犹豫。不少师生和校友表示非常关注,曾在此楼就读过的某知名作家还专程赶回母校拍照留念,并积极争取留住它。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给该校校长、该知名作家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小林”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理想的一个框架图,请你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0个字。

../../../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F49.tmp.png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误认为竹子不开花。其实,竹子是有花植物。 ,这是遗传基因的影响。如群蕊竹一年开一次花,牡竹、版纳竹30年左右才开花,有的种类甚至需要上百年才能开花。那么,为什么竹子开花之后会成片枯死呢?科学家解释,有些植物为繁衍后代,在生命结束之前开花、结果。因为 ,而这些养料来自植物的根、茎、叶,营养器官中贮存的养料大部分被消耗,所以植物就逐渐枯死了。在天气长期干旱、土壤板结、杂草丛生的竹林中更容易发生竹子开花现象。可见,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竹子的特性,采取适当的措施,为竹子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