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曹雪芹

当下贾母等吃过茶 又带了刘姥姥至栊翠庵来。妙玉忙接了进去。至院中见花木繁盛贾母笑道“到底是他们修行的人没事常常修理比别处越发好看。”一面说一面便往东禅堂来。妙玉笑往里让贾母道“我们才都吃了酒肉你这里头有菩萨冲了罪过。我们这里坐坐把你的好茶拿来我们吃一杯就去了。”妙玉听了忙去烹了茶来

宝玉留神看他是怎么行事。只见妙玉亲自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的小茶盘 里面放一个成窑五彩小盖钟捧与贾母。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 知道。这是老君眉。”贾母接了又问是什么水。妙玉笑回“是旧年蠲的雨水。”贾母便吃了半盏 便笑着递与刘姥姥说“你尝尝这个茶。”刘姥姥便一口吃尽笑道“好是好 就是淡些再熬浓些更好了。”贾母众人都笑起来。然后众人都是一色官窑脱胎填白盖碗。

那妙玉便把宝钗和黛玉的衣襟一拉 二人随他出去宝玉悄悄的随后跟了来。只见妙玉让他二人在耳房内 宝钗坐在榻上黛玉便坐在妙玉的蒲团上。妙玉自向风炉上扇滚了水另泡一壶茶。宝玉便走了进来笑道“偏你们吃梯己茶呢。”二人都笑道 “你又赶了来飺茶吃。这里并没你的。”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 妙玉忙命 “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他嫌脏不要了。

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瓣爮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点犀硚”。妙玉斟了一硚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宝玉笑道“常言‘世法平等’他两个就用那样古玩奇珍我就是个俗器了。”妙玉道“这是俗器? 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宝玉笑道“俗说‘随乡入乡’到了你这里自然把那金玉珠宝一概贬为俗器了。”妙玉听如此说十分欢喜 遂又寻出一只九曲十环一百二十节蟠虬整雕竹根的一个大盏出来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得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得了。”妙玉笑道“你虽吃得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 ”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

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无比赏赞不绝。妙玉正色道“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的福独你来了 我是不给你吃的。”宝玉笑道“我深知道的我也不领你的情只谢他二人便是了。”妙玉听了方说“这话明白。”

黛玉因问“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你这么个人竟是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 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

宝玉和妙玉陪笑道 “那茶杯虽然脏了白撂了岂不可惜?依我说不如就给那贫婆子罢他卖了也可以度日。你道可使得。”妙玉听了想了一想点头说道“这也罢了 。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你要给他我也不管你只交给你快拿了去罢。”宝玉笑道“自然如此你那里和他说话授受去越发连你也脏了。只交与我就是了。”妙玉便命人拿来递与宝玉。

宝玉接了又道“等我们出去了我叫几个小幺儿来河里打几桶水来洗地如何?”妙玉笑道“这更好了只是你嘱咐他们 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宝玉道“这是自然的。”说着便袖着那杯递与贾母房中小丫头拿着“明日刘姥姥家去给他带去罢。”交代明白贾母已经出来要回去。妙玉亦不甚留送出山门回身便将门闭了。

(1)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选文写贾母一行到栊翠庵品茶,妙玉“忙接了进去”,“笑往里让”,“忙去烹了茶来”,用成窑的茶杯沏上老君眉捧上,可以看出妙玉是一个热情周到的人。

B本回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她带着一双透视的眼睛,透视了贵族之家的恣意豪华,虚荣享乐,见证了荣国府的由盛而衰。

C选文布局巧妙,照应、过渡自然流畅,通过描写妙玉迎客,给贾母捧茶,耳房品茶等情节,把一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场面表现得跌宕起伏。

D选文擅用简约传神的语言来表现人物个性,文中主要人物的对白描写,既鲜活地刻画了人物独特的个性,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E选文中妙玉说黛玉是“大俗人”,一向性情孤傲的黛玉,默不作声,吃完茶约着宝钗离去,表现了黛玉的世故。

(2)《红楼梦》的细节描写令人惊叹,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文选简要概括。

(3)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请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

 

(1)选C得3分,选D得2分,选A得1分,选B.E不得分。 (2)①茶叶,贾母与妙玉吃何种茶的对话;②茶具,都是格调高雅的古玩珍藏;③茶水,旧年蠲的雨水和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④议茶,关于茶冲泡次数的议论;⑤茶境,栊翠庵、妙玉的耳房。(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①环境对比,栊翠庵花木繁盛,比别处好看;妙玉对不同人物的对比,对待贾母与刘姥姥的不同,对待贾母与宝钗、黛玉的不同;妙玉与黛玉对比,“黛玉知他天性怪癖”性情怪癖的黛玉衬托出性情绝怪的妙玉;妙玉与宝玉对比,妙玉不能一视同仁,宝玉能做到世法平等。(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4)妙玉清高怪癖,不能一视同仁,虽是出家人却不能做到世法平等。她嫌刘姥姥用过的茶具脏要打碎扔掉,却拿出自己的绿玉斗给宝玉喝茶;用旧年的雨水为贾母泡茶,用藏了五年的梅花雪水,为宝钗、黛玉泡茶。宝玉天性纯良,关爱万物,平等待人,虽是世俗中人,却能做到世法平等。让妙玉吧杯子给刘姥姥,并嘱咐小丫头带杯子给刘姥姥;让小幺儿帮妙玉洗地。(概括4分,分析4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中,A项妙玉的“热情周到”并非对所有人;B项“由盛而衰”错,是见证了荣国府得鼎盛;E项“世故”错。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例如本题就是要选择不正确的两项。考生在读题干要抓住关键词。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从哪些方面来写品茶的?请结合文选简要概括”答题关键词“写品茶”“ 结合文选”从全文来看对于品茶有很多细节描写,主要集中在2.4.5.6.7节中。总结形成答案。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去粗取精。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比如本题“块”就在2.4.5.6.7中;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瞄准目标。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例,分析是否顺应现代社会的潮流。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选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塑造妙玉这一形象,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是考查学生对比手法。关键词“塑造妙玉这一形象”,文中围绕妙玉这一形象有多处对比,答题时从环境、人物之间、妙玉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几个角度,组织答案要结合选文内容。 【考点定位】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还要注意对比与衬托的区分1.衬托有主、宾之分,陪衬事物是为被陪衬事物服务的,是为了突出被陪衬事物的。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是平行的并列关系,并无主、宾之分。2.衬托描写的是两个事物;对比可以是两个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3.衬托的修辞效果主要在于突现正面或反面事物,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即俗话所说的“红花还须绿叶扶”。对比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用比较的方式提示事物的本质,使好的显得更好,使坏的显得更坏。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联系选文内容,谈谈“世法平等”在妙玉和宝玉二人身上的不同表现。”解答探究性题目,应联系全文来组织答案。关键词“世法平等”由题干可知,“世法平等”即世间万物平等,答题是结合选文细节答题,答案主要集中在倒数第二节。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讨文本反映得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和我们这个时代的普遍价值影响,并对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艺术处理方式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讨类似问题时,一方面需要探讨文本之中蕴含的传主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概括文本关键信息。例如本题中“世法平等”。答题思路可概括为:观点——引据——论述——小结。观点:明白无误地表明观点。论述:即归结回扣观点,简要作结。最后整合信息,分条陈述,(1)要点须全面;(2)陈述有条理。作为综合阐述题,观点明确,言之有据,言之成理,是得分的关键点。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观点相同。

(2)《蜀道难》中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女犹豫不决而出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

柳州城西北隅种柑树

柳宗元①

手种黄柑二百株,春来新叶遍城隅。

方同楚客②怜皇树,不学荆州利木奴

几岁开花闻喷雪,何人摘实见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还堪养老夫。

【注】①此诗作于柳宗元贬官柳州时期。②楚客:屈原爱橘,认为橘树具有“闭心自慎,终不过失”和“秉德无私”的品质,作《橘颂》以自勉。荆州利木奴:三国时期丹阳太守李衡,想通过种橘来发家致富,给子孙留点财产。

1.诗歌颔联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高贵品质?

2.尾联表现出诗人怎样的复杂情感?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范雎者,魏人也。事魏中大夫须贾。须贾为魏昭王使于齐,范雎从。齐襄王闻雎辩口,乃使人赐雎金十斤及牛酒。须贾大怒,以为雎持魏国阴事告齐,以告魏相魏齐。魏齐使舍人笞击雎,折胁摺齿。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后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闻之,乃遂操范雎亡,伏匿,更姓名曰张禄。秦昭王使谒者王稽于魏,郑安平夜与张禄见王稽。王稽知范雎贤,过载范雎入秦。秦相穰候①车骑从西来。范雎曰:“吾闻穰侯专秦权恶内诸侯客,我宁且匿车中。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即别去。范雎曰:“吾闻穰侯智士也,其见事迟乡者疑车中有人,忘索之。”于是范雎下车走。行十余里,果使骑还索车中,无客,乃已。王稽遂与范雎入咸阳。拜范雎为客卿,谋兵事。卒听范雎谋,使五大夫绾伐魏,拔怀。后二岁,拔邢丘。范雎日益亲,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秦之有穰侯,不闻其有王也。然则权安得不倾,令安得从王出乎?臣窃为王恐万世之后,有秦国者非王子孙也。”昭王闻之大惧,于是逐穰侯于关外,拜范雎为相。秦封范雎以应,号为应侯。魏使须贾于秦。须贾辞于范雎, 范雎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②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须贾归,以告魏齐。魏齐恐,亡走赵。范雎既相,入言于王曰:“非王稽之忠,莫能内臣于函谷关。今臣官至于相,王稽之官尚止于谒者,非其内臣之意也。昭王召王稽,拜为河东守。又任郑安平,昭王以为将军。范雎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戹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秦昭王欲为范雎必报其仇。赵孝成王卒取魏齐头予秦。后五年,昭王用应侯谋,大破赵于长乎。已而与武安君白起有隙,言而杀之。任郑安平,使击赵。郑安平为赵所围,以兵二万人降赵。应 侯席槀请罪。后二岁,王稽为河东守,与诸侯通,坐法诛。而应侯曰益以不怿。

(节选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注】①穰侯:战国时秦国大臣,原为楚国人,秦昭襄王之舅,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大弟,凭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独揽大权,后来四次任丞相,因食邑在穰(今河南省邓州市),号为“穰侯”。②莝:cuò,铡碎的草。

1.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B.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C.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D.雎详死/即卷以箦/置厕/中宾客饮者醉/更溺雎/故僇辱范雎/得出。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东,地理区域名,最早始于战国时期,当时称崤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

B.“万世,万代,讳指国君死;讳称死,还有“崩“薨“卒“不禄等。

C.“睚眦,发怒时瞪眼睛;像瞪一下眼睛那样极小的怨仇也要报复,形容心胸狭窄。

D.《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范雎忍辱负重,坚韧顽强。他不因遭受困辱而沮丧,能够激励意志以奋发。在魏国被魏相魏齐屈打几乎致死,并不因此而气馁,入秦之后命运有了转机。

B.范雎机智过人,行事谨慎。须贾告发,魏齐严刑拷打,他假死逃过一劫;去秦国的路上,秦相穰侯有所怀疑,他藏起来,后来又下车步行,又逃过一劫。

C.范雎能言善辩,谋深虑远。因此信威于强秦,在国内打击外戚势力加强王室集权,在国外拓疆开土,为秦国成就帝业奠定了基础,在历史上有一定功绩。

D.范雎睚眦必报,任人唯亲。先后逐穰侯,辱须贾,迫魏齐;在白起因与秦王有隔阂而被杀的情况下,荐郑安平任大将,后又荐王稽任河东守,造成恶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顷,穰侯果至,劳王稽,又曰:“谒君得无与诸侯客子俱来乎?无益,徒乱人国耳。

(2)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莝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小农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二是家国一体,即由家及国的宗法社会政治结构。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必然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体系。因为家族宗法血缘关系本质上是一种人伦关系,这种关系的扩展就形成了社会伦理关系。家族本位的特点,一方面使得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课题,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另一方面,在家国一体的社会政治结构中,整个社会的组织系统是家族——村落——国家,文化精神的生长路向是家族——宗族——民族。家族的中心地位使得伦理在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中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传统社会中,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严格按照伦理的秩序进行的,服饰举止,洒扫应对,人际交往,都限制在“礼”的范围内,否则便是对“伦理”的僭越。这种伦理秩序的扩充,便上升为中国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基础——家长制。家长制的实质就是用家族伦理的机制来进行政治统治,是一种伦理政治。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便处于中心地位。中国哲学是伦理型的,哲学体系的核心是伦理道德学说,宇宙的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哲学的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因此人们才说,西方哲学家具有哲人的风度,中国哲学家则具有贤人的风度。中国的文学艺术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文以载道”,美善合一,是中国文化审美性格的特征。即使在科学技术中,伦理道德也是首要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科技的价值观是以“正德”即有利于德性的提升为第一目标,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因此,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因而中国文化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老子曾从本体论的高度说明“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理。“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就是强调人兽之分,以德性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突显人格尊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因而中国人都以成德建业、厚德载物为理想。早在孔子前,鲁国大夫叔孙豹就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思想,在此基础上,一种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具有坚定节操的文化人格就逐渐形成了。“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为追求仁道,虽箪饭陋巷,不改其乐,这是一种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精神。

(选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有删改)

1.与“家族”有关的内容,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家族是宗法社会政治结构中社会组织系统形成的基础。

B.家族是中国传统社会中文化精神的生长道路上的起点。

C.家族伦理成为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的重要基础。

D.家族伦理关系的调节构成了传统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基础入手,论述了家族的中心地位使伦理对传统社会生活秩序的建构和调节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B第二段以中国的哲学、文学艺术、传统科技为例,论证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态中处于中心地位,最后强调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以正德为核心的。

C第三段首先强调人与兽之分在于有无德性,再论述中国人的文化人格是以道德为首要取向的,在此基础上指出成德建业、厚德载物是中国人的理想。

D全文首先阐述伦理在社会生活和政治结构中的重要性,再论述各种文化形态中伦理道德学说所处的地位,最后引古代哲人之语论述家族伦理关系问题。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哲学具有哲人的风度,是因为西方哲学体系是形而上的,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

B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价值系统,是在小农自然经济生产方式和家国一体社会政治结构的基础上产生的。

C中国的文学艺术与中国的传统科技一样,也是以善为价值取向的,然后才考虑“利用、厚生”的问题。

D按照中国文化的普遍信念是“人为万物之灵”的认识,因而人必须有道德,所以中国人一贯坚持道德至上的文化精神。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高考分数线公布后,一位名人在微博写下一封信,信中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如果你考进了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别人;如果你考不进名牌大学,请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事实上,世上的很多事都是这样,我们不仅需要学会欣赏他人,也需要学会欣赏自己。

请以“学会欣赏”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