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切入点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传播的切入点

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是主权国家最重要的无形资产。随着新媒体的崛起,传播的业态和形态都发生了变化,如何运用新思维、新手段去更好地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赢得国际支持、保护国家利益,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而紧迫的国家战略问题。据统计,近两年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中,新媒体已成为主流方式。67%的民众选择了新媒体而非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来了解中国。

国家形象传播须走本土化策略,使其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我国以往的文化传播方式,常常是一种灌输式、说教式的传播,很难让不同文化背景的民众信服。新媒体时代,国家形象塑造和传播一定要走本土化策略,要让别国民众读得懂、听得明白,还能产生共鸣感,这样的传播才是有效率的。新媒体时代,要走全媒体策略,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形态和多种平台来传播国家形象和信息。我们提供的信息产品一定要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即要用别人的话来说自己的事。

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还要让对象国民众感到我们是“命运共同体”,多对全球共同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进行报道,使报道更具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虽然国与国之间有各种利益冲突,但也面临着共同的危机和挑战,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是命运共同体。积极探讨如何处理好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改变不公平、不合理的利益分配格局,如何把欲望过度膨胀的人变为更加平和的人,构建出彼此尊重、合作双赢、共同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这样的国家形象输出才会更令国外民众感到认同与亲切。

中国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要“深度融合”,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新媒体作为互联网的代表性新媒介,草根性和开放性是其最大的媒体特性。当前中国或国外的民众,都是看新闻用互联网,听意见用微博,分享链接用微信。各国民众通过移动终端通信设备如智能手机随时随地进行个性化传播,甚至有一种“全民皆记者”的传播趋势,这也增强了公众对舆论信息公开度、透明度的渴望。无形中,新媒体创造出了海量信息流,进而形成了一个有着强大意见论坛性质的“民间舆论场”。

目前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民间舆论场”,往往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上,比官方舆论场拥有更多的民众支持率,传播更高效。针对这一传播新规律,如我们的中国概念已渐渐成为一种全球文化现象和全球概念,这也为我们通过新媒体的“民间舆论场”来宣传国家形象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其实,我们若利用好传统传播优势资源,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讲中国故事,就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宣传道路。比如,我们可以推广国家形象的视频,将一些中国人物故事、中国企业故事、中国品牌故事制作成微视频,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

《人民论坛》2016年第23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媒体崛起的背景下塑造与宣传国家形象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问题其目的是赢得国际支持和保护国家利益。

B新媒体时代我们不能拘囿于传统媒体传播国家形象而应该走特色的本土化策略与他国民众共同分享传播信息引起他们的共鸣。

C我们通过新媒体宣传国家形象时传播信息时体现了针对性、亲和力和公信力让他国民众感受共同的危机和挑战。

D我们在塑造和宣传国家形象上充分利用民众支持率与传播高效的特点而官方舆论场则显得滞后没有相应支持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上出现了全新特点新媒体占主流超过了广播、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67%的民众通过新媒体了解中国。

B新媒体时代我们传播国家形象与信息须符合该国民众的信息接受特点和需求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多种手段进行传播。

C国家形象传播我们应与各国民众共同考虑珍惜世界和平、关注气候环境变化、关注文化体育等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共同构建“命运共同体”。

D国家软实力的提升要适应互联网思维在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新媒体草根性与开放性的特点加强两者之间深度融合。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家形象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范畴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其灌输式、说教式的特点难以征服不同背景的民众。

B我们可与他国民众构建“命运共同体”相互尊重、合作双赢。可与他国民众共同探讨人与环境的关系等共同话题有利于国家形象的传播。

C当前中国和国外的民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媒体和智能手机了解信息增加了公众对舆论信息公开度、透明度的渴望与期盼。

D因为传统传播有着优势资源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新媒体来传播中国人物故事、中国企业故事、中国品牌故事等微视频走上全新宣传道路。

 

1.D 2.C 3.D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D项根据原文“比官方舆论场拥有更多的民众支持率,传播更高效”,官方舆论场也有民众支持率,传播效率也高,只是民间舆论场更多、更高效。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出题者常常故意设置错误选项,往往偷换概念或以特殊代替一般等等,这就要求考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速读选项,找到选项所在的内容区间,以此圈定范围,并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即可得知根据“当今各国民众更珍惜世界和平,更关注气候环境变化,更关注人自身的命运”,C项“关注文化体育等”系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和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此题会出现的干扰项有以下类型:以偏概全,张冠李戴,胡乱猜测等等。学生要善于对文章内容进行辩证分析、比较、推断。根据原文“其实,我们若利用好传统传播优势资源,用新媒体的思维来讲中国故事,就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宣传道路”,D项系强加因果。A.B.C在原文都能找到依据。 考点: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言外之意”指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请阅读下列语段,将言外之意写在横线上。

1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向著名画家门采尔诉苦说:“为什么我画一幅画只需要一天工夫,而卖掉它却要等上整整一年呢?”门采尔很严肃地说:“倒过来试试吧,亲爱的!”

门采尔的言外之意是:

2钢琴之王李斯特到克里姆林宫去演奏。演奏开始了,沙皇还在和别人说话。于是,李斯特停止了演奏。沙皇问他为什么不演奏了,李斯特欠了欠身子说:“陛下说话,我理应恭听,”

李斯特的言外之意是:

 

查看答案

标点符号往往能引发人们的联想,例如:“省略号像一条漫长的人生道路,等着你去书写它留下的空白。”请以一种标点符号为描述对象,写一个比喻句,形象地阐发某种生活道理。

 

查看答案

日常交际中,注重礼貌用语、讲究措辞文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请写出下列不同场合中使用的两个字的敬词谦词。

示例:探望朋友,可以说“特意来看您”,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特意登门拜访”。

1想托人办事,可以说“请您帮帮忙”,更文雅一点,也可以说“       您了”。

2请人原谅,可以说“请原谅”“请谅解”,也可以说“请您             ”。

3询问长者年龄,可以说“您多大岁数”,也可以说“您老人家           ”。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面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雨的哀曲里,                       ,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2)那榆阴下的一潭,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3)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不仁;                 ,不知;                     ,不武。吾其还也。”

(4)风萧萧兮易水寒,                

(5)《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评

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题。

秋天的况味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一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心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待要再划一根洋火,再点起那已点过三四次的雪茄,却因白灰已积的太多,点不着,乃轻轻地一弹,烟灰静悄悄地落在铜炉上,其静寂如同我此时用毛笔写在纸上一样,一点声息也没有。于是再点起来,一口一口地吞云吐雾,香气扑鼻,宛如偎红依翠温香在抱情调。于是想到了烟,想到这烟一般温煦的热气,想到室中缭绕暗淡的烟霞,想到秋天的意味。这时才想起,向来诗人上秋的含义,并不是这样的,使人联想的是萧杀,是凄凉,是秋扇,是红叶,是荒林,是萋草。然而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也没有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有人以老气横秋骂人,可见是不懂得秋林古色之滋味。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所偏爱的,所以不妨说说。秋是代表成熟,对于春天之明媚娇艳、夏日之茂密浓浓,都是过来人,不足为奇了,所以色淡,叶多黄,有古色苍笼之慨,不单以葱翠争荣了。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也未陷入凛冽萧瑟气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这就是庄子所谓“正得秋而万宝成”结实的意义。在人生上最享乐的就是这一类的事。比如酒以醇以老为佳,烟也有和烈之辨。雪茄之佳者,远胜于香烟,因其味较和。倘使烧得得法,慢慢地吸完一枝,看那红光炙发,有无穷的意味。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是使我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或如一本用过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绝不可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诗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华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褊狭。使他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赐予。”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1.文中写到“这是我所谓秋的意味”具体指的是什么?

2.作者认为他心中的秋与传统诗文上秋的含义是不同的,试用文中的语句概括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文章的标题是“秋天的况味”,作者在文中却不时地提到了酒、烟、陶锅、旧词典、老招牌乃至半老徐娘等,其用意何在?

4.下列说法,符合文义的两项是                               

A只有在抽烟时,作者才能真正感受到秋天的况味。

B四时之中,作者最爱秋,其原因是秋天最适合寻欢作乐。

C因为作者所处环境与心绪特别,他对秋的感受就与传统诗文不一样了。

D二八佳人之所以不及半老徐娘,是因为他们见识褊狭。

E文章在构思上一反传统的思维定势,赋予了秋天以一种新的成熟的意味,这不仅拓宽了本文的思路,而且带给了读者新奇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