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禅师分给本、静、安三个小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禅师分给本、静、安三个小和尚每人一颗古老的莲花种子:“这是几千年前的莲花种子,非常珍贵!你们去把它种出来吧。”

本拿到种子后想,我要第一个把它种出来。于是,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冬日,本匆忙把种子种下,但等待很长时间,种子还没有发芽,于是他愤怒地刨掉埋在地里的种子,扔掉锄头不干了。

静拿到种子后想,怎样才能种出来呢?于是他选了名贵的药水和花土,把种子小心地种了进去,并将金子做的罩子盖住花盆。不久,种子发芽了,但因为没有阳光,后来芽枯死了。

安拿到种子后想,我有一颗种子了。他把种子装进小口袋,挂在自己胸前,一如既往地扫雪、挑水、做饭、晚课;待到春天,他把保存很好的种子种在池塘一隅。就在一个盛夏的清晨,温暖的阳光下,古老的千年莲开花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不少于800字。

 

欲速则不达 孔子在与弟子子夏讨论为官之道时说:“无欲速,欲速则不达。”对于遭遇为政苦闷的子夏,孔子说:做事情不能一味地图快,如果追求快速,往往达不到目的。 “欲速则不达”,凝聚了孔子生存的智慧。 想想那位在春暖花开时拔苗助长的宋人吧,他“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费了老大的力气,结果是“苗则槁矣”。且不说留下的千古笑柄,但只想想这位“聪明”的宋人的做法,岂不正证明了“欲速则不达”吗? 怕耽误时间、怕城门关闭的周荣,催促背着一摞书的书童快走,但没有想到的是,因为其欲“速”,书童绊倒,背的书散落一地,最终反而耽误了入城。 “欲速则不达”,是做事的原则。 荀子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千里马的速度是人尽皆知的,但其“一跃”,终不过十步之遥,与“驽马”不停行走的距离是没法相比的。 海尔宾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在供多人进出的门口放了一个障碍物,按一般的思维,这样做一定会耽误人们的进出,会影响人员的通过率,但实验的结果却是:一个合适的障碍物可以令人的通过率增加30到40个百分点。障碍物的作用是让人们有意识地“慢速”,但这种“慢速”却提高了人们的通过率。 试想:如果一只十七年蝉想先于自己的众多兄弟姐妹在树枝上高歌,在十五年哪怕是十六年时就破土而出,那迎接它的恐怕只有死亡。十七年蝉之所以能够在地下默默坚守十七年,就是因为它们知道“欲速不达”的道理。 “速”要有“度”才能称其为“速度”,“速”没有“度”就会成为“蜗牛”。速生杨树枝干松软,速生鸡肉粗糙无味,就是“速”而无“度”的结果。 鸿门宴上,面对咄咄逼人的项羽,刘邦低声下气,没有表现出其雄霸天下的豪情壮志,但正是这样的“慢速”,最终让他登上了最高位。而此时占绝对优势的项羽,一听到刘邦“距关,不内诸侯”就大发雷霆之怒,然后就要领兵讨伐,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命运。 想着能够在三人中第一个把古老的莲花种出来的本,忽略了季节的特征,在大雪飘飞时就让莲子落地,结果苦苦等待一段时间,莲子还没有发芽,最终,本刨出莲子、扔掉锄头;而安,静静地等待时机,在春天的时候,把古老的莲子种在池塘中,然后还静静等待,最终,莲花盛开。 慢点啊,欲速则不达。 【解析】 试题分析: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故事讲述了三个小和尚种植古老的、异常珍贵的莲花种子的故事:本,想第一个把莲花种子种下,结果小和尚心急,等不到春天,就把莲花种子刨出来了;静,想给莲花种子一个安逸的生长环境,用最好的土、水,并且用金罩子罩住花盆,结果因为缺少阳光,莲花种子的芽枯萎了;安,先很好地把莲花种子保存起来,在春天时把莲花种子种在池塘边,最终古老的莲花种子发芽、生长、开花。从三个人的做法可以看出,本、静的想法是好的,但因为违背自然规律,最终失败;安,即便是得到珍贵的莲花种子,也没有急躁,而是等待合适的机会种植莲花种子;从体现的情感可以看出,材料对本、静是持否定态度的,对安是持肯定态度的。由此分析,材料的立意有:①做人,不能急功近利(未必非要争第一、欲速则不达)。②要待时而动(要顺应事物的规律)。③学会等待。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比如本则作文,材料中涉及三个人的三种做法,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设题人对前两种做法是持否定的态度,肯定的是第三种做法,明确了这一点,立意基本上就不会跑偏了。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话空白处填入合适关联词,使之成为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本书为何开篇谈“素材”?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①  大师创作   ②  孩子习作,   ③   必须首先面对“材料”,即靠什么“材料”来编织文学。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契诃夫留下的《手记(1892年—1904年)》就是他搞创作的素材库。它收集了大师在创作成熟期随手录下的对生活的瞬间感触、未来作品的腹稿、读书心得以及从别人著作中摘录下的精粹。细细品味,我发现,它是一种 ④  包含了大师生活的真实,  ⑤  凝聚着大师对现实的感知、理解、想象与情感的心理复合体。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来到村南,眼前展现出一条碧绿的南北大川,顺川向南远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川道中间是湍急流淌的河水,河水清澈见底

②川道东西两边山坡沟岔树木茂密,青翠欲滴,郁郁葱葱

③雨后艳阳高照,树木随高低起伏的山脊起伏酷似汹涌的绿涛

④水流冲击顽石,发出“哗啦哗啦”的响声

⑤川尽头是一座雄伟高大的山峰,那就是临城县一千四百多米高的三峰山

⑥河水两边的层层梯田是村民赖以生存的耕地,田地里玉米穗昂首吐须,笑迎金秋

A.①④②③⑤⑥   B.⑤②③①④⑥   C.②③①④⑤⑥   D.④⑤①②③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古有刘敬亭,今有袁阔成”,袁阔成先生将《三国》讲活了,他那          的讲解将人们带进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时代,也带进了他细腻丰富的内心世界。

②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          ,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

③许昌春秋楼关圣殿正中为高13米、号称亚洲最大的室内关羽神像,关公手捋长髯,微合二目,夜读《春秋》,宝相庄严,         

A.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绘声绘色

B.绘声绘色  惟妙惟肖  栩栩如生

C.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绘声绘色

D.绘声绘色  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人间天堂”果然          

②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买、做人要实,才能成为           的人民公仆。  

③安徽宁国籍小伙官东此次当选“中国好人”,        。在“东方之星”号客轮翻沉事件救援中,海军工程大学潜水员官东无私无畏让出自己的装备,把生还的机会给予遇难者。

A.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名不虚传

B.名不虚传   名副其实   实至名归

C.名不虚传   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D.实至名归   名副其实   名不虚传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学习千古美文《赤壁赋》,你们一定要洗耳恭听,可不要开小差,否则,愧对我们大家 都喜爱的大文豪——苏轼。

B.“书山有路勤为径”,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我们更要努力攀登书山,而不能高山仰止

C.他的音质很好,可惜师出无名,如果能有名师指点,他在音乐上肯定会有光明的前途。

D.抗战开始不久,土匪司令王老虎就向日寇暗送秋波,后来干脆卖身投靠,成了日寇的忠实走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