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试题。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试题。

传奇

侯发山

放学的铃声一响,似乎转眼之间,同学们都一个个兴高采烈地被爸爸妈妈接走了,唯有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走出了幼儿园大门。那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使得丫蛋永远见不到爸爸了,妈妈的一条腿也残废了。为了养家糊口,妈妈一天到晚就在街口卖烤红薯。妈妈跟学校老师求情,说丫蛋今年都五岁了,非常懂事。学校这才破例,每次放学后,丫蛋不需要家长接,可以独自一个人回家。

风呼啸着,刀子一样刮着人的脸。丫蛋背着小书包,东张西望,磨磨蹭蹭不愿赶路。忽然,她看到前面不远处围着一堆人,还不时传来阵阵喝彩声,她这才一蹦一跳跑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坐在轮椅上的中年汉子在表演魔术。丫蛋赶到的时候,他正在表演“空手取物”的魔术——他伸出空荡荡的双手,让大家看看,确认他手里没有什么东西。然后,他的两只手捂在一起,翻来覆去地转动。同时,他用嘴往手上吹了三口气。接下来,他的右手猛地往前一伸,像是要抓什么东西似的。待他打开攥着的右手,手心里有一只乒乓球!围观的人都拍手叫好,嚷嚷着让他再表演一个。

丫蛋脱口说道,叔叔,您给我变出一红围巾好不好?

围观的人愣了一下,明白过来后都跟着起哄,让中年汉子赶快变出一条围巾来。

中年汉子面红耳赤,手忙脚乱。

丫蛋以为中年汉子不给他变,忙说,叔叔,我妈妈没有钱买围巾,脸冻得又青又红……我想让您给她变一条红围巾。

中年汉子回过神来,说,小朋友,叔叔可以给你变,但现在叔叔肚子饿了,饿了就变不出围巾,我明天给你变好吗?

旁观的人都轰一声四下散去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年汉子的话。丫蛋认真看了看中年汉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满怀希望地回家了。

第二天,天空飘起了雪花。下午一放学,丫蛋就飞快赶到了老地方。由于天气恶劣没有观众,中年汉子没有表演魔术,他的身上披了一层雪花,从远处看,简直就是个雪人。丫蛋两眼一亮,喊了声“叔叔”。

中年汉子忙说,小朋友,叔叔今天就给你变出一条围巾来。说罢,中年汉子舞乍两手,没有舞乍几下,果然就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丫蛋怔了一下,兴奋地“哇”了一声,抓起围巾转身往家里跑去。

因为路滑,中年汉子的轮椅走得很慢。他没有走出多远,丫蛋就气喘吁吁追上来,从书包里掏出红围巾要还给中年汉子,撅着嘴说,妈妈说了,不能要叔叔的东西。

中年汉子想了想,说叔叔的东西是变出来的,是专门给你变的,你不要谁要啊?叔叔能变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家里都没地方放。

丫蛋想不出反驳的话来,才又把围巾装进书包,高高兴兴地走了。

第三天,天放晴了。这天是个星期天,中年汉子正在那个地方表演魔术,丫蛋呼哧呼哧跑来了。

丫蛋眼睛一眨巴,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两个烤红薯好吗?

中年汉子为难了,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这个场面。

围观的人都想看热闹,催促中年汉子变烤红薯。其中有个小伙子冷嘲热讽道,你不是会变吗?赶快变啊?你要能变出烤红薯来,我给你一百块钱!

这个、这个……中年汉子张嘴结舌,真急了。

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说罢,把两只烤红薯从兜里掏出来,趁着中年汉子愣怔的时候,放到他手里,“咯咯”笑着转身跑了。

呵呵,这个孩子!拿着热乎乎的烤红薯,中年汉子的眼睛湿润了。

此后,丫蛋和中年汉子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

大约一年后,有一天,丫蛋忽然对中年汉子说,叔叔,您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好吗?别人都有爸爸,就我没爸爸。丫蛋说罢,显得很无奈,很无助。

中年汉子拉过丫蛋的手,苦笑着说,丫蛋,这个叔叔真做不到。

叔叔撒谎,妈妈说叔叔能给我变出一个爸爸来。丫蛋天真地说道。

你妈妈?中年汉子心里一动,似乎明白了什么。

那不是,妈妈来了。丫蛋叫道。

中年汉子抬眼一看,看到一个拄着单拐的女人一步一步朝他走来,女人的脖子上围着一条鲜艳的红围巾。中年汉子迟疑了一下,转动轮椅迎上前去……

后来,丫蛋就改口叫中年汉子“爸爸”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小说以丫蛋简单的生活需求推动故事情节发展,表现了中年汉子心地善良,感人至深。故事虽然简单,但步步深入,蕴含深意。

B.小说善于运用神情描写刻画人物的心灵,丫蛋对中年汉子的求助、旁观者的冷嘲热讽都是通过人物神情描写表现出来的。

C.中年汉子的魔术水平有限,当时没有变出围巾,但他很快掌握了这项技法,第二天披着雪花为丫蛋变出一条红色的围巾。

D.“谁说叔叔变不出来?叔叔变的烤红薯在我的兜里呢。”丫蛋从兜里掏出两只烤红薯,感动得中年汉子眼睛湿润了,表明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了。

E.丫蛋在文中起着穿针引线的线索作用,一方连着中年汉子,另一方连着妈妈,互相关怀将二者的感激、理解、信任逐渐演变为爱情。

(2)小说前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传奇”为题,有哪些丰富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说: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1)AD (2)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是地震使丫蛋一家的生活发生变故,生活处境艰难;②揭示出人物的处境。将同学们的“兴高采烈”与丫蛋“形单影只,孤零零”形成对比,突出了妈妈为养家糊口而奔波和丫蛋孤单寂寞的境遇;③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描写寒冷的北风渲染一种凄凉冷清的氛围,烘托出丫蛋的孤独无奈的悲凉心情;④)为下文写丫蛋孤单无聊时去看魔术,结识中年汉子作铺垫,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 (3)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4)观点一:同意。丫蛋妈妈和中年汉子虽身有残疾,但都拥有一颗美丽的心灵,所以他们的人 生是完美的。①从人物形象看,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虽身有残疾,但都有可贵的怜悯同情关爱之心,他们关爱家人,也关爱陌生人。正是这份善良纯真让他们重新拥有了完整的家和幸福的生活。②从情节上看,作者采用明暗双线结构,精心塑造了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互相关爱的故事,正是这种爱与怜悯使他们由陌生到相知 、相助,最终走到一起,成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③从主题上看,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即使人生有着种种缺憾,但只要拥有善良、纯朴的心灵,也可以得到生 活的精彩“传奇”,拥有完美的人生。 观点二:不同意。那些无聊的围观者虽然有着健康的身体,但他们缺少美丽心灵,所以他们的人生是不完美的,是残缺的。①从人物形象和情节上看,作者塑造这些冷漠的看客,与文中主人公作对比,他们虽身体健康,生活稳定,却精神残缺,多了几分冷漠,少了许多关爱,这样的人生无疑是残缺的,不完美的。②从主题上看,作者借此呼吁人们要怀有善良之心,伸出友爱之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完美,社会更加和谐。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此题需要结合文本,逐项加以排查。B项“都是通过神情描写”不恰当,还通过对比、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不只是神情描写。C项写中年汉子很快掌握了魔术技法错误,应该是中年汉子回去做了准备。E项“理解、信任”在文中无依据。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试题分析:回答本题,需要先了解小说中的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的作用:介绍故事发生背景,交代事件、地点、人物什么的,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旨,还可以渲染某种气氛,为下文做铺垫,埋伏笔的作用,用隐喻或者暗喻的手法来突出这些,本题可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回答即可。一方面,是联想平时所记的景物描写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关于小说,要围绕着小说中的背景、人物形象、小说的故事情节以及小说的主题等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问题。如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提示了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出人物的处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试题分析:一般而言,小说标题的作用: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本题结合文本加以分析即可。中年汉子的魔术解决“了丫蛋一个又一个的生活难题,给她变一条红围巾送给妈妈、给她变出一个爸爸”,这是属于天真儿童的传奇;“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因孩子的天真而相识,中年汉子经常给丫蛋变出书包、变形金刚、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和玩具来。丫蛋呢,也常给中年汉子带一些好吃的,如葱花油馍、豆腐包子、三鲜饺子,更多的则是烤红薯”,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中年汉子和丫蛋妈妈之间互相关心,相互帮助,逐渐演变为爱情。一条红围巾创造了爱情的传奇;三个苦难人因为爱心和善良走到一起,共渡生活的难关,唱响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传奇。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是否同意“世上没有残缺的人生,只有残缺的心灵”,然后根据自己的观点,结合小说的相关内容,从小说的人物形象、小说故事情节、小说主题等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古代蒙学教材的因与革

王海波

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过程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蒙学教材并不受古代政府管理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了数量较多的教材但真正广泛流行的经典教材并不多周代以来主要有《史籀》《仓颉》《急就篇》《千字文》《蒙求》《百家姓》《三字经》《笠翁对韵》《声律启蒙》《龙文鞭影》《增广贤文》《幼学琼林》等它们构成了蒙学教材发展的主线。二是经典蒙学教材的生命较长往往被使用数百年乃至上千年堪称教育史上的奇迹但它们也会被后起教材取代。如汉代《急就篇》逐渐取代《史籀》《仓颉》使用至唐代而渐渐衰落南北朝时《千字文》渐渐兴起到宋末与《百家姓》《三字经》一起形成一个较为稳固的教材体系这个体系完全取代了《急就篇》一直沿用到清末再如唐代的《蒙求》至明清时被《龙文鞭影》取代。这样的兴替均不是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结果完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新的教育环境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表明新的教材具有更多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特性。

在词汇学习阶段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是蒙学教材一贯坚持的编写理念。古代教育崇尚博学因此蒙学教材十分重视在初学阶段就为儿童奠定广博的知识基础。《急就篇》的姓氏、诸物、五官三个部分涉及古代部族、自然事物、生活器物、职官、地理、律令等基本知识是一个极为广博的知识体系。到《千字文》时这一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历史内容逐渐增多也为后来《蒙求》以历史人物为主体编写教材开创了新的道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沿用长久其实就是对蒙学教材博物教育思想继承与发展的有力证明。《小学绀珠》《幼学琼林》等类书式蒙学教材更是将这种教育理念发挥到极致《声律启蒙》一类教材也蕴含有广博的自然、人文常识。

蒙学教材一直重视道德人格教育这是古代教育思想的可贵之处。如《孝经》及宋代形成的《四书》分别被视为立德之本、入德之门相对而言比较适合儿童学习在古代教育实践中被广泛使用。《急就篇》“五官”部分的律令教育就是法制教育可以帮助儿童确立道德和行为规范此外它还讲述了官员的道德修养要求。以律令和官员道德修养要求教育儿童也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的教育有十分古老的思想源头《易传》中有君子蓄德之法“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后以德行教育为唯一宗旨的朱熹的《小学》其嘉言、善行两章也采用这种教育方法《纯正蒙求》《龙文鞭影》皆沿用此法直至清末。

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诗文技能教育的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蒙学教材的生命力而蒙学教材对这种需求变化的应对也十分迅速。因此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是推动蒙学教材变革的最为直接的因素。如汉代“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大量识字及作赋成为读书人入仕的必备技能。汉赋主要艺术手法是铺陈相类事物《急就篇》罗列相类事物词汇类似于铺陈之法这是《急就篇》得以流行的根本原因。

唐代科举以进士科为重其主要考试文体是律诗、律赋。无论律诗、律赋都讲求平仄押韵且以切韵为准这就需要应试者掌握切韵。《千字文》尚可以提供对仗的学习但《急就篇》已完全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了因此《急就篇》开始衰落。而新生的《蒙求》在编排历史故事的时候采用了切韵并且四对八句一韵这样就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因此《蒙求》受到普遍欢迎。

宋代科举考试文体也增加了论。因此《三字经》中的句子不再有描写文字没有辞采全文主要采用直白的叙述或议论而它在议论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就是一段完整的议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数量较多但不同时代主流教材会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更适合新的教育环境的教材地位更稳固。

B古代蒙学教材的兴替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教育环境的变化选择的结果比如《蒙求》唐代比较流行明清时就被取代了。

C汉代比较重视赋这种文体影响到启蒙教材的变化罗列相类事物词汇、运用铺陈之法的启蒙教材就比较流行。

D古代蒙学教材都是在自发的状态下产生的不会受某种机构强力推行的影响古代政府也难以对教材的兴替产生影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儿童还处于词汇学习阶段古代蒙学教材主张通过对词汇的学习初步建立起较为系统的知识框架。

B在古代以人物故事开展道德人格教育是蒙学教材的重要方法《易传》是这一方面的典范。

C《蒙求》四对八句一韵便于儿童学习格律及切韵符合唐代科举考试科目的文体要求成为当时重要的蒙学教材。

D《急就篇》能够长时间盛行和它含有律令教育、官员道德修养教育符合读书人入仕的理想追求有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蒙学教材基本都比较重视知识基础的广博《急就篇》《千字文》《幼学琼林》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广博的知识。

B诗文写作是古代考查人才的主要方式如唐代科举重视律诗、律赋宋代科举增加了论因此蒙学教材很注重这一能力的培养。

C古代蒙学教材也比较重视道德人格的教育《孝经》《四书》《急就篇》《龙文鞭影》等启蒙教材都含有德行教育的内容。

D诗文能力的教育需求直接推动蒙学教材变革就诗文教育的效果看《急就篇》不如《蒙求》《蒙求》不如《三字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孙登字子高权长子也。魏黄初二年以权为吴王登东中郎将封万户侯登辞疾不受。是岁立登为太子选置师傅铨简秀士以为宾友于是诸葛恪等以选入侍讲诗书出从骑射。登待接寮属略用布衣之礼与恪等或同舆而载或共帐而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

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尝乘马出有弹丸过左右求之。有一人操弹佩丸咸以为是辞对不服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登所生庶贱徐夫人少有母养之恩后徐氏以妒废处吴而步夫人最宠。步氏有赐登不敢辞拜受而已。徐氏使至所赐衣服必沐浴服之。登将拜太子辞曰“本立而道生欲立太子宜先立后。”权曰“卿母安在?”对曰“在吴。”权默然。

年三十三卒。临终上疏曰闻郡县颇有荒残民物凋弊奸乱萌生是以法令繁滋刑辟重切。臣闻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诚宜与将相大臣详择时宜博采众议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陆逊忠勤于时出身忧国謇謇在公有匪躬之节。诸葛瑾、步骘忠于为国通达治体。可令陈上便宜蠲除苛烦爱养士马抚循百姓。五年之外十年之内远者归复近者尽力兵不血刃而大事可定也。愿陛下留意听采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也。”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谥登曰宣太子。

选自《三国志·卷五十九》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B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C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D又失盛水/金马盂觉得其主/左右所为/不忍致罚呼责/数之/长遣归家敕亲/近勿言

2.下列对文中画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拜”授予官职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又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中的“拜”意思相同。

B“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之礼”指像平民一样交往。

C“尊号”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这里指称帝。

D“窃” 私下、私自表示对自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登礼贤下士。他对待下属幕僚十分亲切随和与下属出行有时同坐一辆车有时同睡一张床。

B孙登体恤百姓。他出外狩猎时常绕远路避开良田不践踏百姓的庄稼休息时也是选择空闲之处。

C孙登孝顺感恩。对他有养育之恩的徐氏遭废但她派人前来赐给孙登的衣服孙登必定沐浴后才穿上。

D孙登忧国忧民。临终前他上奏章陈述政事认为有些地方奸乱萌生应加重刑罚还认为应减轻赋税。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从者欲捶之,登不听,使求过丸,比之非类,乃见释。

(2)既绝而后书闻,权益以摧感,言则陨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临江仙

陈克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如雪衰涕欲生冰。

送老齑盐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本词作于1134年冬词人时年五十三岁此前他曾撰写《东南防守利便》上奏朝廷力主抗金之议收复中原不被采纳。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齑盐原指切碎了的腌菜这里指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吴兴今浙江湖州市词人当时意将隐居于此。

(1)词的开头两句“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有何作用?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2)词的结尾“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和李煜的《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表达愁绪的方式有何不同?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                  ”既写出了作者等人对琵琶女的盛情相邀,也写出了琵琶女出场时的矜持娇羞。

(2)范仲淹《岳阳楼记》在“衔远山,吞长江”之后,又用两个四字句“              ”极写洞庭湖的辽阔与壮美。

(3)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                  ”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在汤显祖的作品中    。事实上汤显祖一生坚守人格尊严早年不畏强权中年以“情”施政晚年淡泊归隐都与其作品充满人文主义关怀的“至情”一脉相通。

A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至情”格外强调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欲求

B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欲求被格外强调这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至情”

C“至情”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需求被格外强调

D格外强调人的情感需要与审美需求“至情”是有情人生的最高境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