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那水那巷那情 苏沧桑 ①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各

那水那巷那情

苏沧桑

①从雾中,迷迷蒙蒙向我迎来的,真的是梦里寻它千百度的江南水巷吗?

②水巷在江南的乌镇,在水乡柔情的怀中,船过高桥,悠悠然拾级而上,展眼便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苕溪清远秀溪长,带水盈盈汇野圹。两岸一桥相隔住,乌程对过是桐乡。”

③水是清清的苕溪水,又名车溪,为乌镇的市河,从南至北纵贯市区,使整个市区河道如网,水街相依。关于它的由来,有一段古老的传说:从前有一姓乌的将军,为讨伐逆臣,力战而死,化为一株银杏,而他的战马则化为一条青龙潜于乌镇河底,以它的鲜血养育了这方土地。满街不见那株古老的银杏,车溪水却似乎格外有一种灵性。初秋的晨雾中,河水闪耀着温柔的波光,浮萍点点,仿佛一群恬静的少女,正掀开层层薄雾浓纱在无声地歌唱。然后,便有小船的“咿呀”声,或是船上马达的“突突”声,伴随着早起谋生的船夫船娘们长长的吆喝,车溪水霎时热闹了起来。

④沿水而立的,便是那亭亭的水阁了。水乡人的家多是一半在土上一半在水里,因而也就有了依水而建的水阁和这一衣带水、连接成片的水巷了。水乡的街道大多建在河塘边,水乡人的房子则是面街背水,房子较窄的,就在河面上架起阁楼。传说从前的车溪河边,有一豆腐店,只有一间门面,开间又小,一副石磨子和一只浸黄豆的七石缸一摆,店里就好似螺蛳壳里做道场,身子也转不过来了。倒是豆腐倌的女儿聪明,对父亲说:前面是街,左右是店堂,只有往后边河面上挪了。于是他们就在后门,往河面上接伸出几根木头,架起了一个水上阁楼,房子立刻宽敞了许多,这也就是水乡第一个水阁了。消息流过车溪水,一传十,十传百,河面上的水客也渐渐多了起来。水阁或方方正正,或高檐翘角,静静倒映水中,端的是仪态万方、玲珑剔透,自有一番韵味儿。人们便在层层叠叠的水阁间隔水相望,洗衣淘米、道东家说西家,或是干脆依水依船地做些小买卖。自然也有以船代步的,便有了这北方胡同般的水巷了。无论是小吃摊、茶馆,还是棉花铺子、米店、杂货店均是应有尽有。坐在靠水的茶馆的长板凳上,咬一口姑嫂饼,呷一口粗叶茶,那一份浓浓的香甜和淡淡的乡土气息常常使人留连忘返。

⑤而水巷是不能没有桥的,听水乡人说,乌镇的桥可是“木劳劳”地多,数也数不过来,最高最热闹的当然得数“高桥”了。青青石板桥,烙着岁月的印痕,流传着许许多多相似或不相似的故事,而今成了水巷的中心。每到集市,水乡人便乘了舱船,或摇了乌篷船,成群结伴从四方赶来,高桥便成了名副其实的闹市区。人们在高桥下做着各种买卖,闲来便吃几口茶,抽几袋烟,拉几句家常。孩子们呢,则在人群中穿梭嬉闹,任水巷传递着他们童稚的笑声。到了黄昏,水巷也早早地安静下来,只有几句吴侬软语轻轻地在夜风里,在平静的车溪水上荡漾……

⑥想像自己曾是水巷的女儿,生于水乡长于水乡,梳两根乌油乌油的大辫子,穿一身白玉兰衣裙,摇一条小小木船,赶去参加水乡人“起于朝花,尽于端午”的盛大的庙会——香市。只为看一眼城里来的那个戏班子里美丽的花旦,然后在姑姑嫂嫂“咯咯”的笑声里,手捧一束檀香许一个虔诚的心愿,再到土地庙前的水潭边,汰一汰“蚕花手”,心满意足地想:这样啊,我家的蚕宝宝就无病无灾了,我们就可以过个好年了……

水乡人静静摇他们的船,静静养他们的蚕,静静过他们与世无争的日子,脸上溢着一种幸福与满足。莫非是这土这水这巷赋予他们这宁静如一的禀性,永远不会老去?

⑧乌篷船“咿咿呀呀”摇走了我遥远的遐思。回首,水乡的水,水乡的巷,水乡的一切在眼里重新模糊,如一首纯朴的田园诗,只留给我一个淡淡的影子。

1.在作者笔下,水乡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纵观全文这幅画卷主要有哪些画面组成?

2.文中作者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水阁”?

3.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4.联系全文,结合你的阅读与生活体验,谈谈对文章结尾段的理解。

 

1.①水乡初秋晨雾中的美景(柔柔波光、点点浮萍),水乡人的辛勤劳作(小船上船夫船娘们的吆喝); ②别有韵味的水阁和水巷(层层叠叠、别有韵味的水阁,一衣带水、连接成片的水巷,水巷中各式各样的店铺); ③众多而古老的青青石板桥,热闹而温馨的集市(青青石板桥,热闹的高桥集市)。 ④水巷宁静的黄昏 2.①水阁依水而建,突出了水乡人家的特点。 ②关于水阁的传说,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 ③为下文写水乡的桥“数也数不过来”张本(作铺垫)。 ④为水乡人提供了自然而宁静的生活空间。 3.①连续使用三个“静静”,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水乡氛围。 ②运用排比手法,增加语言表达的韵味(音韵美),运用“摇”、“养”、“过”、“溢着”等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表现了水乡人不紧不慢、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幸福满足感),表达了作者对水乡生活的赞美与向往 4.①用“摇走了”“模糊”“淡淡的影子”照应开头; ②总束全文,深化主旨;③表达了对水乡恬静淳朴简单生活的留恋和怀念; ④暗示了对当下浮躁功利复杂世界的失望。 【解析】 1.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考生对文章主要写作对象的整体把握能力,江南水乡是幅水墨画,由哪些画面组成?回答该题要立足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共写了水乡的几幅画面。第三节中“初秋的晨雾中,河水”,写水乡初秋晨雾中的美景。第四节“沿水而立的,便是那亭亭的水阁了” “这也就是水乡第一个水阁了”“ 水阁或方方正正”,写水阁, “自然也有以船代步的,便有了这北方胡同般的水巷了”接着写水巷。第五节“青青石板桥,烙着岁月的印痕……人们在高桥下做着各种买卖”写了水乡的青石板路,和热闹的集市。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本题问,为什么用较多的笔墨写“水阁”?写就是问写水阁有哪些作用,考查材料的作用。通常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考虑。内容上,首先看写“水阁”用了哪些文字,如何描述,从描述本身考虑其作用。第四节主要是从,水阁建的位置,关于第一个水阁建立的传说两个方面来描述,前者作用自然是突出了水乡人家的特点,后者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而这样的水阁自然水乡人提供了自然而宁静的生活空间。结构上,考虑其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下文写水乡的桥“木劳劳”地多,数也数不过来,该处为下文作铺垫。 考点: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赏析句子。这种题型通常有相对固定的答题思路,即,手法,内容,效果,情感等角度来考虑。“水乡人静静摇他们的船,静静养他们的蚕,静静过他们与世无争的日子,脸上溢着一种幸福与满足。”该题手法很明显,三个“静静”是排比,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水乡氛围。排比的效果是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有韵律美。此外,该句中还用了多个动词“摇”、“养”、“过”、“溢着,恰恰是这动作组成了水乡人的日常生活,因此能表现了水乡人不紧不慢、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幸福满足感),表达情感方面,从描述的画面能看出作者对这种生活赞美有加,同时心向往之。前文有设想自己是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人。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从近几年命题的情况看,试题一般是半开放的,可以多角度思考回答,但不是漫无边际。 提出自己的见解”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包括:①该文本与同类其他文本的不同之处,或者文本本身存在的疏漏之处,往往成为阅读理解中需要探究的问题;②首先要结合同类文本的一般表现,提出探究的问题,并表明自己的观点;③结合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对自己的观点作出分析论证。也可以与同类文本进行比较,分析优劣;④对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的探究,不能仅止于对文本的认同,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有理有据的分析;⑤无论是探讨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还是探讨文本反映的时代精神,都必须从文本的材料出发。能从选择材料、提炼意旨、构思谋篇、遣词造句等角度加以分析,对不同作品的优劣高下作出评价。具体答题技巧为:(1)选定目标,确定特色,在通览文本的基础上,选择一个思考、评价的对象,被选定对象包括材料选择、主题提炼、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2)分析提炼。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捕捉主要材料,要善于对占有的材料进行细致全面的分析,对其中蕴涵着的人生价值和体现出来的时代精神进行发掘整理;一是指要善于对“时代精神”进行分析提炼,对文本反映出来的人生态度与时代精神要进行思考,要有自己的看法。(3)提出自己的看法,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看法,表达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课文节选,联系全文,完成文后各题。

格斯拉先生有点儿像皮革制成的人,脸黄皱皱的,头发和胡子是微红和鬈曲的,双颊和嘴角间斜挂着一些皴纹,话音很单调,喉音很重,有点僵硬和迟钝,只有蓝灰眼睛含蓄着朴实严肃的风度,好像在迷恋着理想。人们不时常不时常到他那里去,因为他所做的靴子非常经穿,好像把靴子的本质缝到靴子里去了。

……

“格斯拉先生呢?”我问道。

“啊!”他说,“可怜的老头儿是饿死了。他不让任何人碰他的靴子,接了定货后,费好长时间去做,顾客可不愿等待呀。结果,他失去了所有的顾客。在伦敦,没有一个人可以比他做出更好的靴子!他从不登广告,用最好的皮革,还要亲自做,这就是他的下场。”

“但是饿死——”“他从不让自己有吃饭的时间;店里从来不存一个便士。所有的钱都用在房租和皮革上了。他是个怪人,但是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是的,”我说,“他做了顶好的靴子。”

1.选文第一段的肖像描写有何作用?

2.作者说“好像在迷恋着理想”,格斯拉的理想是什么?

 

查看答案

补充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                ,檐牙高啄;各抱地势,                   杜牧《阿房宫赋》

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可堪回首,               ,一片神鸦社鼓。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3                                     ,雄姿英发。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4一肌一容,                                    ,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5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6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杜牧《阿房宫赋》

7              ,而后人哀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文后各题。

乌衣巷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1.本诗情寓景中,请从诗的前两句中选择一个意象作简要分析。

2.事实上,是不可能有四百余年前的“王谢堂前”的老燕如今飞人寻常百姓家的,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各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洎牧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节选自苏洵《六国论》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取夷灭。节选自李祯《六国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祸焉                   速:招致              

B.终继五国               迁:灭亡

C牧以谗诛                 洎:等到,副词        

D与秦相较                 当:应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李牧连却              东诸侯六国也

B.战败                取夷灭

C.洎牧谗诛              岂非其暴邪

D.至丹以荆卿计          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洵的文章在于借议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是放弃斗争,屈从暴秦这一事实,以表达他关怀时务弹劾当局的高尚情怀。

B.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就是苏洵所说的“赂秦”。

C.李桢认为六国在“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等方面与秦国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D.苏洵是在宋王朝面临北方和西夏威胁的形势下发表议论的,要求积极抗敌。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2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5.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前八十回为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为刘鹗所续。

B《边城》是沈从文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C.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中国现代学者。著有《谈美书简》《西方美学史》等。

D.鲁迅,原名周树人,有小说集《呐喊》,《孔乙己》《故乡》是其中的两篇,《祝福》选自他的另一部小说集《彷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