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①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①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②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③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寻找氧气?负离子?叶绿素?紫外线?万变的色彩?无边的幽静?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而且还可以肯定: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④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的个体是完全相同的。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⑤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像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⑥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⑦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与其说他们 在热爱自然,不如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不如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 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选自《韩少功散文》有删改)

1.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2.对城市人们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

3.“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

4.文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一方面是说现代城市文明的生活离大自然的绿色生态环境越来越远;另一方面是说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世俗。 2.①让人们找到个异 ②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③共和理想 ④补救自己精神内伤的良方。 3.说明任何世俗得失在自然面前都能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失,都是微不足道的。 4.城市人:①离自然遥远的自然是城市。②寻找自然是本文的切入点,城市人渴望到大自然去。③城市面对的是人造品,而这些人造品虽有产权,但缺少个性,不能永恒,因而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去改变生存环境,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文明人:①无数的人造品体现了人类的文明,人造的文明可以提供大自然所能提供的很多东西。②文明人相对自然而言,能回避灾难,有怜悯和敬重之心。③对文明的自我反省。 【解析】 1.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纵观全文,谈谈标题“遥远的自然”中‘遥远’的含义” 本题考查标题的“遥远”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遥远”的本义是指“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而其象征义根据“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可以推断出,是指人的精神世界病态,现代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充塞了权欲、自私和贪婪等成分,变得越来越复杂,越来越世俗。这两点是很容易答出来的。体会关键语句含义:1.考查重点:(1)主旨句或情感丰富的句子;(2)表达有特色或抽象含蓄的句子。2.提问模式:理解下面句子(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作用)。或联系全文,谈谈你对某句(词)的理解。3.解题方法:(1)从句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入手,将句子的理解转化为词语的理解。(2)从分析修辞手法入手。(3)根据上下文,结合语段,从文章主旨或思想感情入手。4.增分提示:理解句子注意结合内容体会三层意思:表层含义、语境含义(深层含义)、句外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常用比喻、双关、反语、婉曲)如本题考查标题的“遥远”的含义。这是非常典型的“炼字型”题,答题就从其本义和象征义入手来答。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对城市人们而言,大自然的功效有哪些?请你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概括”,这是考查学生筛选概括能力。首先根据“大自然的功效”圈出相关的范围,文章第③段是后面几段的一个总起,④-⑦段在具体表述城市人们在自然中去找到的内容。人们去寻找的,就是自己需要的,而这正是自然可以给予的:“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然后分条概括即可。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赵九章在气象学上取得了哪些成就”,既然是“哪些方面”,自然应是多角度,而且是“气象学上”的成就。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如本题首先根据“大自然的功效”圈出相关的范围,文章第③段是后面几段的一个总起,④-⑦段在具体表述城市人们在自然中去找到的内容。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的含义是什么”,这是考查句子含意的题目,作答时首先找出关键词“大自然”“私权”“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然后结合语境“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来分析关键词,可以推断出“私权”即“世俗权利”,“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世俗权利”“世俗得失”比作“文明炎症一点点局部感染”,说明它影响不了文明,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都是微不足道的。体会含意题总结:体会含意题主要考查对句子丰富含意的体会能力。对这种题型:1.关注提问模式。体会句子含意题提问直接而明显,主要有以下提问方式。①对这句你是如何理解的?②请简析该句的内容。③这句话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2.把握思维模式。对这种题型,要建立起“六看”思维模式。所谓“六看”,指句内三看,句外三看。句内三看,一看句子关键词语;二看句子内部结构关系;三看句子本身表达特点。句外三看,看该句位置特点(或在段首、开头,或在段尾、文末等);二看相邻句;三看段、章的中心。3.规范答题模式。体会含意题设有固定的答题模式,但不同的句子还是有各自的答题特点。概括抽象的句子具体化:先分析句子本身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文段中解释说明或者论证这些句子的支撑句,探讨其具体含意。生动具体的句子概括化,即把形象生动具体的关键词语作抽象化处理。表达有特点的句子突出其特点。有些句子用了象征手法。用了比喻、拟人、反语、双关的修辞手法,体会时应重点突出对这些表达特点的解读。结构复杂、较长的句子切分之,即把这些句子切分成几块,逐层体会。如本题需要联系下面的语段“世俗权利给任何人所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来分析关键词。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中对人的称呼,有‘城市人’和‘文明人’两种,你认为哪种称呼更好?结合文意进行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开放性较大,言之成理即可。此类题型作答时先表明观点,然后依据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城市人”是就“农村人”而言的,可以从与“自然”的关系为切入点,如离自然遥远的自然是城市。寻找自然是本文的切入点,城市人渴望到大自然去。城市面对的是人造品,而这些人造品虽有产权,但缺少个性,不能永恒,因而人们希望到大自然去改变生存环境,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探究题总结:1.建立起对这种题型的认知模式(1)、探究题的主要特点①题干有标志。一般出现“探究”字样,有时出现“你的理解”“你的看法”“请联系实例”等字样。②思考有依据。要求依据文本内容作一定程度的探究,而不是随心所欲地发挥。③观点有创新。要求有自己的思考,有不同于作者的看法,且稍有深度。④答题有层次。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和角度思考,答案要表述的意思一般不会只有一层。(2)、探究题的主要题型①探究赏析题。该题型是对文本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②探究评价题。该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中的某一疑点或难点,在对文本阅读、体会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的经历或认知,发表自己的看法。③探究拓展型。该题型是对由文本内向文本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的探究。2.探究题答起来没有统一、固定的模式。但探究题属表述题,有基本的行文结构和模式:表述观点+分析论证+总结点题。“分析论证”环节是主要的,它一般要求就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且分点分层列出自己的分析。“总结点题”环节可要可不要。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2)仰观宇宙之大,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曦之《兰亭集序》)

(3)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诗句来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的两句是: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晦明变化者,               。(欧阳修《醉翁亭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临江仙① 辛弃疾

逗晓莺啼声昵昵,掩关高树冥冥。小渠春浪细无声。井床②听夜雨,出藓辘轳青。    

碧草旋荒金谷路,-丝③重记兰亭。强扶残醉绕云屏。一枝风露湿,花重入疏棂。

①作者罢官闲居时,与友人一起游园后写下本词。②井床:井边的栏杆。③乌丝:印有墨线

1.上片描写景物的层次非常清晰,请简要说明。

2.本词最后三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小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独建议以为不便。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日:“非敢求高,盖避难也。”及羲诛,坚竞免坐累。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            典故:典制掌故。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②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文言之现代生命

21世纪,社会发展之迅猛令我们应接不暇。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学习文言是否有必要的问题却一直没有解决,而且这一问题在今天越加凸显出来。很多人并不否认学习文言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但认为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让他们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其实,文言不是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或者说它是改头换面,戴了现代面具而隐身其后;或者说它是体匿而性存。而且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语言的更新发展是无法脱离母体、阻断泉源的。“总而言之”“闻过则喜”“反之”“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文言的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活在我们的现代汉语中。

中国近三千年的典籍,都是用文言写成的。在这些典籍的滋养下,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得以形成,我们的面颊上深深刻印上了“中国”的印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其文明一直延续没有断绝的就是中华文明,它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文言功不可没。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使地域辽阔、方言差异巨大、民族众多的中华大家庭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几乎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它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文言是现代汉语的府库。一个人拥有深厚的文言修养就可以使他的现代白话凝练、纯熟。毛泽东、鲁迅、周作人、胡适、朱自清等一批大家的白话文成就就是最好的说明。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信息时代,我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传统文化、人文精神。文言的学习恰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中小学阶段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二百篇经典文言烂熟于心,由易到难,由少而多,循序渐进,不仅能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而且可以提升现代汉语的表达水平,获得文言阅读的能力。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看似耗时多,效率低,实则事半功倍!而错过了诵读记忆的最佳时期,就将事倍功半,到那时文言的学习就真的会“时不我待”了!

1.下列对文言之“现代生命”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 (      )

A.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学习文言,只要培养少数专业人员,使之去整理、翻译、介绍文言典籍就可以了。

B.文言并非已经死亡了的语言,而是从台前隐退到了幕后,因为它是体匿而性存。

C学习文言虽是医治现代社会人文精神、传统文化缺失症的良药,但是在任何事情都要讲“效益”“速成”的今天,学习文言得不偿失。

D中国近三千年的文言典籍,滋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而且薪火相传,代代不绝。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其文明的传承和延续,文言功不可没。

B.许多文言词汇、语法、典故、成语,还在现代汉语中大量运用,可见文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C.文言以它无尽的表达手段和方式,让古人贴切入微地表达了他们希望表达的一切,达到了无不尽意的地步。

D.信息时代,人们所缺失的不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而是民族文化的滋养。

3.根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言戴上了现代社会的面具隐身其后,并不是说汉语言的更新发展已脱离了其母体。

B.借鉴我国古代熟读精思之方法,大量积累文言诗文,就可以达到循序渐进,得到审美的陶冶,奠定人文精神的底色的目的。

C.文言的短小、凝练、意博、理奥、趣深,都是白话文望尘莫及的。可以说,没有文言,现代汉语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D.中华大家庭虽然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差距巨大,但是文言跨越时间、空间具有相对的规范性和凝固性。

 

查看答案

请以“_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题目中的“——”可以是生活中的人物、也可以是历史人物,还可是文学作品中的某个著名的艺术形象。

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