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猎狐者”蒙哥马利 乔 良 ①一个战胜了“沙漠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猎狐者”蒙哥马利

①一个战胜了“沙漠之狐”的将军,一个参与指挥了诺曼底登陆这等伟大战役的将军,不可能不被历史封为英雄。

②他的父亲是一位从清贫的牧师岗位逐级爬升为主教大人的老好人,提到他的父亲时,他甚至颇为骄傲:“我崇拜他……如果世上有圣贤,那就是我的父亲。”可惜这位上帝指派的出色的牧羊人,无力驾驭自己家中的悍妇——蒙哥马利的母亲,一位专横跋扈、颐指气使、对孩子们稍感不满即棍棒伺候的专制女王。她给家人立下过一条任何人不得违背的家规:“不论刮风下雨,还是烈日炎炎,家里所有人每天下午必须走出户外两小时。”如果我们以为这是一个妻子和母亲为了自己家人的体魄健康,而对他们做出的硬性规定,那么即使过于严苛,也不为过。可这个女人这么做的原因只是:任何人不得干扰她雷打不动的神圣午觉!

③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他似乎从讨厌自己的母亲到对任何女人都有所讨厌。38岁已身为步兵旅长时,依旧是光棍一条。直到39岁,他鬼使神差地迷恋继而又毫不迟疑地迎娶了一位与他同岁,并拖带着两个十多岁孩子的寡妇为妻。贝蒂,这位身上一定具有某种魔力的女人,一下子就撞开了蒙氏闭锁了几十年的心门。可惜昙花一现,在为蒙氏生下了他们唯一的儿子9年后,这个让人称奇的女人因患败血症死在她第二任丈夫的怀中。刚刚打开的大门又关上了,从此,这位战争英雄再未续弦。

④失去唯一心爱的女人固然是一种痛,但也使几年后将名震欧陆的蒙哥马利自此心无旁骛,一门心思全投在了对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上,而这也就毫无疑问早早奠定了他一战成名的基础,同时也是蒙氏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乖张的开始。

⑤当然,名将之所以成为名将,并不取决于其性格是否可爱,而是取决于能否赢得最后影响历史的关键性战争或战役的胜利。以此衡量,蒙哥马利恰恰是达标者。

⑥在有着“沙漠之狐”美誉,其性格中的某些毛病与蒙哥马利旗鼓相当的隆美尔,千里奔突于北非沙漠,在他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时,蒙哥马利来了。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他头上那顶缀有两枚军徽的贝雷帽。这成了蒙氏日后最著名的个人标志。接着人们又领略了蒙氏像巴顿在上任之初整顿军队那样,对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果断清理:他从国内调来一批他认为更适合指挥他的部队的年轻将领,替代那些在他看来已是“朽木”的指挥官们。于是,几天前还弥漫着一股失败情绪的第八集团军,骤然焕发一派生机。可见在治军方面,蒙氏确有过人之处。

⑦然后,他又以其一贯“假大胆、真小心”的行事风格,仔细研究了自己的对手。这一研究的结果使他发现了其前任本该发现的东西:隆美尔的软肋。蒙哥马利在阿拉曼沙漠,为这只著名的“狐狸”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故意让德军巡逻兵从一位死去的英军军官身上找到一张英制军用地图,地图上标明阿拉曼一带是硬地。隆美尔如获至宝,以为可以让他的装甲集群在阿拉曼大展拳脚,谁知等战幕拉开,才发现这里是流沙地带,是轮式装甲车的地狱。最后,一仗下来,蒙哥马利名扬天下。

⑧蒙哥马利本人,在这一战中尽显名将之风。据说,战役之初,隆美尔在半夜向英军阵地发起进攻,集团军参谋长叫醒沉睡中的蒙哥马利,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他只嘟哝了一句:“好极了,不能再好了。”马上又睡了过去。但这是蒙哥马利身上显现的不大常见的幽默。更多的时候,他是个乏味的、不合群的、自视甚高的人。在受人欢迎程度上,他远不及极擅处理人际关系的艾森豪威尔,也不及巴顿,甚至还不如麦克阿瑟。这些人在世界名将榜上的排名,大都在蒙哥马利之前。究其原因,我想大概不是前几位在战功上高于蒙氏,而主要还是蒙氏吃了性格上的亏,没多少人说他的好话。

⑨纵观历史可以发现,没有哪一种性格可以保证将帅们必胜,但任何重大的胜利,一定是将帅们的性格特点发挥到极致的产物(其智慧的发挥也受其性格左右)。性格即命运,名将们的命运,尽管各不相同,但无不由其性格所决定。既已决定,我等后人,喜不喜欢已并不重要。对蒙哥马利元帅,我们也只能做如是观:他是吃了他性格中弱点的小亏,占了他性格中长处的大便宜的人。

1.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蒙哥马利面对隆美尔的半夜攻击,幽默地回答“好极了,不能再好了”后马上又睡过去,可见其稳操胜券的自信和从容。

B.本文通过记述蒙哥马利的童年经历、爱情经历、作战经历等,突出了蒙哥马利事业上的成功和做人上的失败,叙事详略得当。

C.蒙哥马利认为他从牧师做到主教的父亲是一位“圣贤”,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亲,同时他的性格也受到了父亲的影响。

D.本文在介绍蒙哥马利二战时的军功时,先介绍了隆美尔把英军将领打得一筹莫展的背景,这是使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E.蒙哥马利和艾森豪威尔、巴顿、麦克阿瑟等同为世界名将,蒙哥马利的排名却最靠后,但这不是因为他战功低。

2.文中说“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结合全文,谈谈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哪两方面影响了儿子。3.蒙哥马利能够战胜隆美尔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4.蒙哥马利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最终命运和其性格有莫大的关联。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答B.E不给分。 2.①性格上,因为缺失母爱的温馨,孤僻、乖张、乏味;②情感上,因为厌恶母亲而讨厌其他女性,情感世界比较封闭。 3.①在治军上,裁汰朽将,起用新人,提振士气;②在行事上,假大胆、真小心,仔细研究对手,发现软肋;③在战术上,巧设圈套,一击制胜。 4.蒙哥马利性格中的乏味孤僻、自视甚高等弱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世界军事史上的地位,这种性格特征显然是他婚姻、事业和人生的绊脚石。但蒙哥马利性格的孤僻却让他心无旁骛,痴迷于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专心研究敌人的敌情,这又是他事业成功的垫脚石。现实生活中,每种性格都有其利弊,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性格中的优势,而尽量抑制性格中的劣势。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文章的内容和手法。题干问的是“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考生应重点分析选项内容与文章内容的吻合度。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B项“做人上的失败”错。C项“他的性格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无中生有。E项文中说“这些人……大都在蒙哥马利之前”,并且原因只是一种推测。 考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对于筛选概括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审题,先从题干中找到答题的方向,然后在题干的指引下到文中找答题的区域。比如本题,“文中说‘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结合全文,谈谈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哪两方面影响了儿子”,既然是“哪两方面”,自然应是多角度,而且是“蒙哥马利的母亲” “影响了儿子”。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题干问的是“文中说‘如此母亲,直接影响了儿子’,结合全文,谈谈蒙哥马利的母亲在哪两方面影响了儿子”,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首先应注意审题,“蒙哥马利的母亲”“影响”提供了信息的方向性,“哪两方面”提示了答案的多样性;然后依据这些信息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文章第三段“他似乎从讨厌自己的母亲到对任何女人都有所讨厌”,文章第四段“同时也是蒙氏的性格变得更加孤僻乖张的开始”。找到这些内容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蒙哥马利能够战胜隆美尔的原因是什么”,这是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应到文中找到答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第六、七,两个段落。如第六段“蒙氏像巴顿在上任之初整顿军队那样,对英军第八集团军的果断清理”“他从国内调来一批他认为更适合指挥他的部队的年轻将领,替代那些在他看来已是‘朽木’的指挥官们”“骤然焕发一派生机。可见在治军方面,蒙氏确有过人之处”;第七段“他又以其一贯‘假大胆、真小心’的行事风格,仔细研究了自己的对手”“他发现了其前任本该发现的东西:隆美尔的软肋”“为这只著名的‘狐狸’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 找到这些内容再进行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蒙哥马利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最终命运和其性格有莫大的关联。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考生应结合文本的内容对人物做出评价。要注意答题的模式,此类题目的模式与小说中的形象题有相通之处,一般是总分式答题,先总说特点,再举出事例。如本题可结合第二个问题,蒙哥马利性格上,因为缺失母爱的温馨,孤僻、乖张、乏味,“更多的时候,他是个乏味的、不合群的、自视甚高的人。在受人欢迎程度上,他远不及极擅处理人际关系的艾森豪威尔,也不及巴顿,甚至还不如麦克阿瑟” 这种性格特征显然是他婚姻、事业和人生的绊脚石。但蒙哥马利性格的孤僻却让他心无旁骛,痴迷于部队的训练和作战,专心研究敌人的敌情,这又是他事业成功的垫脚石。“对蒙哥马利元帅,我们也只能做如是观:他是吃了他性格中弱点的小亏,占了他性格中长处的大便宜的人”,现实生活中,每种性格都有其利弊,所以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性格中的优势,而尽量抑制性格中的劣势。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上班的诀窍

【德国】路·席波赖特

“哈姆森先生,这是新来的同事诺伊鲍尔先生,先让他同您在一个办公室里办公。他需要全面了解这儿各部门的情况,请您多关照他,指点他,对他说明一切情况。”

哈姆森见老板信赖地把新同事托付给他,不禁受宠若惊,唯唯诺诺地说道:“我一定照办。”

他同新同事离开了老板的办公室。

“喂,诺伊鲍尔先生,让我们来参观一下企业吧,这样您就会熟悉企业的情况了。”

“参观企业?”新同事不解地问。

“是啊。要是我们坐在办公室累了,想放松一下,到处游荡,那就说参观企业。我们离开工作岗位,老板见了当然不高兴,可我们总会找出一个理由的。”

“什么理由呢?”诺伊鲍尔饶有兴趣地问。

“您来学学吧。譬如,就说要商量和检查一些事情。当然有时确实是真的,有些事也可以检查两三次。不过您别忘了把文件夹啦、帐薄啦、货单啦诸如此类的东西带在身边,做出办公事的样子。这一来,您就可以在仓库里呆上几个小时。我们私下里说说,有几个仓库保管员喜欢打牌,常常需要找个玩牌的伙伴。如此消磨时间,您觉得怎样?”

“真有意思。”诺伊鲍尔说。

“喏,这是您的办公桌。”哈姆森说,“这儿有咖啡。喝咖啡嘛,本来只能在休息时间喝,否则顾客来了,看见我们在喝咖啡,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为此我们想出了一个专门的办法。您瞧,很简单:我们把办公桌右下方的抽屉腾出来,放上咖啡杯,人一来,马上关上。抽屉里铺上了吸墨水纸,即使咖啡泼了出来,也没问题。我们私下里说说,我们同样可以喝酒。当然在上班时喝酒是禁止的,这是大家都清楚的。不过有时有人过生日,或者觉得不畅快,需要提提神,那他就把酒杯和酒瓶也放在抽屉里。”

“这真实用。”诺伊鲍尔说。

“还有一个内部的小秘密。您瞧,这扇门里有一个小房间,那是储藏室,谁也不会闯进去的。呆在里面,倒叫人感到挺舒服的。如果我们之中有谁喝多了感到不舒服,那他就干脆躺到里面的羊毛毯上睡觉。您可知道这句妙言:办公室里睡觉是最舒服的睡觉。当然,这是不能让老板知道的……”

“这我明白。”新同事说。

哈姆森真是一位乐于助人的同事,他把一切情况都说明了。“有一点我提出来请您注意:如果您早上睡过了头,就千万别赶来上班。弄得气喘吁吁地跑来,倒可能会迟到几分钟。迟到给人的印象不好。您可以这么办:干脆打个电话来,说您在医生或牙医那儿看病,要来得迟一点。您与其迟来一刻钟,倒不如迟来三小时。您要去理发或者干诸如此类的事,也可照此办理。我们在上班时间理发,这是因为我们的头发是在上班时间长长的。”

“这种见解是合乎逻辑的。”

“是啊,难道不是这么回事吗?您要是知道了这些上班的诀窍,就能在这儿混得很好。”

“嗯,我已尝到了各种诀窍,多谢您的关照。”

“嘿,这是我理应做的,我们是同事嘛。不过,您能对我说说,您是怎样搞到这份差事的?为什么要您熟悉各部门的情况呢?通常这儿雇佣的人只做某一件事。”

诺伊鲍尔说:“要我熟悉各部门的情况,是因为老板一退休,我就要接替他。那位老板是我的岳父。”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语言描写集中刻画了主人公哈姆森上班吃喝玩乐、工作时间睡觉、迟到撒谎的工作状态。

B.诺伊鲍尔“不解”“饶有兴趣”的反应和他“有意思”“真实用”等等的响应哈姆森“指点”的细节,一步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

C.为了报答老板的“信赖”,认真完成老板“关照他,指点他”的指示,哈姆森竭尽所能的讲说“上班的诀窍”,帮助新同事尽快融入到新环境。

D.老板信赖下属员工,老员工满怀关爱地指点新员工,上下同心,同事之间互相信任,这家公司的工作气氛和谐。

E.哈姆森真诚地想要帮助新同事能在公司“混得很好”,对此,诺伊鲍尔是满怀感激地表示“多谢关照”的。

2.小说开头部分写老板跟哈姆森的对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办公室职员哈姆森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题目是“上班的诀窍”,但主要内容是围绕哈姆森上班如何偷懒、耍滑展开的,如果以“偷懒的诀窍”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常以月寄情,此诗中“                         ”两句,把对友人的怀念之情托付给明月。

(3)《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______________。”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题。

少年游

蒋捷

枫林红透晚烟青,客思满鸥汀。二十年来,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

春风未了秋风到,老去万缘轻。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

【注】蒋捷,宜兴竹山人,又号竹山。宋亡后,遁迹不仕。

1.请说明“无家种竹,犹借竹为名”的含意。

2.结合全词,概括“只把平生,闲吟闲咏,谱作棹歌声”的原因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

中嘉佑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①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州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无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日:“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

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遂留判三班院。上疏议经费,帝曰:“巩以节用为理财之要,世之言理财者,未有及此。”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

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节选自《宋史·曾巩传》)

【注】①常平:官仓名。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口里/而食有馀

B.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C.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D.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馀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佑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毫、沧三州”指“调任明州、毫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是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经》《乐经》《周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

(2)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文后題。

《红楼梦》与中国文化

周汝昌

晚清有一个姓陈号蜕庵的学者曾指出曹雪芹的《红楼梦》不是一部小说,而应当归入子部。我觉得这个人实在了不起,归入子部,等于说《红楼梦》不是传统观念中的野史或“闲书”,而是一部思想巨著。在晚清能有这样的认识是非常难得的,可惜这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注意与重视。

他说的“子部”,就是指我们中华文化体现于书册形式上的“四部”“四库”:经、史、子、集中的“子”类,皆为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亦即“诸子百家”的“子”。这就点明了《红楼梦》的巨大的文化蕴涵。这是敏锐的文化眼力与灼见,十分重要。

何谓“文化”?“文”,大家都懂得,那么这一个“化”字如何理解呢?“化”即感化、教化、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之“化”,而且古时以异族学习汉文化为“归化”。要想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先学会“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中国文化最高之境界。举个例子来说,大家都记得甄士隐与贾雨村,但有谁记得他们二人的名字?贾雨村,名“化”,取“春风化雨”之意,表字“雨村”。甄士隐,名“费”。《四书》中有句曰:“君子之道费而隐”,故名“费”,字“士隐”。在雪芹时代,读书识字之人一看都懂,又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这是独特的汉语文之魅力!我认为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

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两大条主脉:一条是“仁义”二字,这是自修待人之道,是孔孟之道的精髓;另一条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为一部中国文学史。懂了这两端,再看《红楼梦》,体现的也主要就是这两大方面。即: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

有人问我研究红学多年的体会是什么,就是两个字———“沁芳”。“沁芳”二字又有何重大意义,值得研究五六十年始明吗?这是因为:大观园的一条命脉是沁芳溪,而所有轩馆景色都是沿着此溪的曲折而布置的,是故沁芳亭、沁芳桥、沁芳闸,都采此名。

《红楼梦》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一回写到宝玉与众清客穿过“曲径通幽处”,见到园中一带清流泻于石隙之下。贾政欲因水取名为“泻玉”,但宝玉认为“泻”字不雅,提议名为“沁芳”。“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的取义当源于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上场时那段唱词:“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芳”即“落花”,“沁”即“浸于水”,正是《西厢》“花落水流红”的“浓缩”和“重铸”——它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即“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字面“香艳”,内涵沉痛。这就是汉字语文的精髓之表现。

如果你不懂《红楼梦》与我们的文化的关系,你又怎能懂得它的价值意义,又怎能领会欣赏它的意境之美妙呢?    

注: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五四运动前后,红学作为一门严肃学问堂而皇之步入学术之林,与甲骨学、敦煌学并称20世纪三大显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蜕庵是一个很有文化眼力的学者,在晚清这个时代就看出了《红楼梦》是一部思想巨著,可惜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与重视。

B.《红楼梦》里有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他们的名字有义理又有趣味,而且还利用谐音,有双关妙语的匠心,是中国文化的体现。

C.《红楼梦》是一部伟大而不朽的著作,它是人际交往、社会伦理、道德仁义与才情灵秀之气所缔造的精神事业,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

D.《红楼梦》里“沁芳”这个美好的名字,取义于《西厢记》“花落水流红”句,标出了全书的巨大悲剧主题,字面“香艳”,内涵沉痛。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经、史、子、集中的“子部”收集的都是古代大思想家的论说,而在传统观念中小说是野史或“闲书”,是不能收在“子部”的。

B.作者用举例的方法来解释“文化”的“化”,指出这里的“化”就是“春风化雨”“潜移默化”的“化”,意在突出“化”对人的感化和教化作用。

C.汉字是人类最高智慧的结晶,要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必须学会“咬文嚼字”,要了解《红楼梦》里的中国文化,要从研究人名开始。

D.欣赏《红楼梦》的意境之美妙,探寻其价值意义,需要先懂得《红楼梦》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体会《红楼梦》的文化蕴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文化在表现形态上是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的,经、史、子、集的分类就是中华文化在书册形式上的体现。

B.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其特征有两条主脉:一是仁义,二是才情灵秀之气,正是这才气智慧凝结成一部中国文学史。

C.《红楼梦》有巨大的文化底蕴,它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独特的汉语的魅力上,甄士隐等人的名字就表现了汉字语文的精髓。

D红学是一门严肃学问,并不是随意解读《红楼梦》,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角探究和考证原著的思想文化内涵。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