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 十八岁的电影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

十八岁的电影

红鸟

清明节又到了,坐在家里,一阵落寞,就想到了父亲,想到了十八岁的电影。十八岁那年,我在陈城读高中。离开了家,就像脱缰的野马,再也没有了束缚。那时,接触了一帮子小混混,学会了抽烟、学会了喝酒,时不时地打个小架、谈个恋爱,成绩总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日子过得满目疮痍,惨不忍睹。

有一次,我和几个哥们儿蹲在铁道边抽烟,你一言我一语地胡喷大侃,正巧父亲骑着自行车过来了,当时他戴着大檐帽,车后座带了一壶油。我想坏了,烟在手里也扔不及了。可是父亲在我们身边并没有停留,哗啦一下就过去了。

高一下学期,父亲开始肚子疼痛,头冒冷汗,他舍不得去医院,因为那需要一大笔开销,就自己去药店拿点止疼片吃,日子久了,病情就加重了。他自己偷偷跑到医院,拍个片子,医生一看,纷纷咬耳朵,父亲就知道坏了,他最终还是知道了病情:胃癌晚期。在市医院治疗了一个月,转到了省医院,每天都是挂吊针、喝中药。有时候我妈陪着,有时候就他自己。我决定逃学去郑州看望他。

到了医院,他正躺在病床上,面黄肌瘦,胡子也好久没有刮了。看到我来了,他很吃惊,问我,你怎么来了。我说,就是想来看看你。病房里没有其他人,他那天下午精神很好,慢慢地坐了起来,和我聊他以前经历的事情,讲我小时候如何调皮,讲他年轻的时候如何追我母亲,还和我讲如何做人。最后,他让我帮他换上新衣服,他说要带我去看一场电影。我清晰地记得,我们坐在3排的5 号和6 号,电影开始之前,父亲递给我一支烟。我愣住了,没有敢接。他说,抽吧。我颤抖着双手接过,却并没有点着。也奇怪,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抽过烟,一直到现在。

那天放的电影是霍建起导演的《那人那山那狗》,讲述的是一个老邮差退休后儿子第一天接替自己工作引出来的故事。儿子高考落榜不得已回到大山中的家后,做了大半辈子山村邮递员的父亲提前退休,安排儿子接下自己的工作。儿子上班第一天,父亲千叮咛万嘱咐之后仍不放心,带上长年在其左右的忠实老狗决定陪儿子再走一趟送信之旅。起初,父子两人因为长期隔膜只默默走路,渐渐地,通过与不同村民尤其一个漂亮女孩的接触,两人渐渐打开话匣,对彼此有了深一层的认识和了解。秀美如画的风景中,儿子慢慢明白了父亲工作的辛苦和意义,也明白了父亲深沉的爱,父亲也渐渐体会到他二十几年来对家庭的亏欠。

影片里最让人动情的场景,应该是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那一段吧。儿子对父亲说,你背我那么多次,现在我长大了,应该我背你了。父亲伏在儿子的背上,一个山一样的男子,就那样湿了眼睛。我承认,我也感动了,眼睛湿润了。

电影散场后,已经很晚了,外面刮起了风,很冷,父亲显得很疲惫。我说,爸爸,我背你走吧。他没有说话,像个小孩子似的伏在了我的身上。我背起父亲慢慢地往医院走,我们彼此都没有说话,生怕打破了夜晚的宁静。父亲的身子已经很瘦削,我感觉好轻,好轻。父亲的双手耷拉在我的耳边,一晃一晃的,是那样的无力。父亲伏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我走得很慢,很慢,好像我背上背的就是整个世界。

在医院待了三天,我要回去了,父亲去送我。在火车站,他站在风里面,目送我上火车,一句话都没有说,只是把从火车站买的小糕点递给了我,示意我路上吃。

一个月后,父亲病重,在医院里去世,享年49 岁。当父亲的遗体运到家里时,我竟然没有了泪水,只是久久地跪在父亲身边。

如今我已是一名中学教师,每年新生入学,我都要给学生放《那人那山那狗》,学生们看得很认真、很动情,慢慢地就能听到不少学生轻微的啜泣声。我能做的,只有紧紧地盯着电脑屏幕,让我的思绪像风筝一样,离开教室,飞到家乡的大平原,飞到父亲身边……

——摘自《2014 年中国年度微型小说》

1.下列对小说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十八岁那年,我和几个哥儿们蹲在铁道边抽烟,被父亲看到了,但他毫无反应,这是因为在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

B.小说之所以把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过程写得非常详细,是因为父亲得了不治之症,这是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见面,这件事情让我终生难忘。

C.我十八岁那年逃学去医院看望父亲时,父亲带我去看的那场电影,寄托着父亲对我的希冀,让我深深感受到父爱是一种责任的延续和传承。

D.父亲送我上车时,虽然一句话都没有说,但是让读者感受到了父亲对儿子的满满的爱,此处细节描写传神,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E.每年新生入学时,我都给学生播放当年父亲带我去看的那部电影——《那人那山那狗》,我是想让我的学生随电影一同了解我父亲的故事。

2.作品是怎样叙述我和我父亲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本文浓墨重彩地叙述了十八岁的那场电影,结合全文分析那场电影对于我成长的意义。

 

1.CD 2.①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 3.①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② 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③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 4.①集中表现了父爱: 父亲病重在异乡住院的时候,带我去看电影,并非为了看电影,而是借此机会和我度过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刻,弥补平时对 我的亏欠,使我感受到父亲对我深沉的爱。②体现父亲教育的艺术:父亲在电影开始之前,递给我一支烟,把我当成大人看待,在这种特殊的场合用用“攻心”的方式帮我改掉抽烟的不良习惯。③寄托了父亲的厚望:影片中邮差父亲让儿子尽快承担生活责任的情节,寄托着父亲对我同样的心愿,父亲借这个机会把他的希望传递给我,希望我尽快长大。④我受到了教益:影片中儿子背起父亲过河的情节让我瞬间长大,我在回去时也背起父亲,让父亲得到儿子温暖回报。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重要词语、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经比较即可得知,B项对我去医院看望父亲的目的理解有偏颇;A项“父亲看来,年轻人抽烟并不是什么大毛病”错误;E项我给学生放电影的目的是让他们感受父爱的深沉与博大,期望他们快速成长。 考点: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叙述方式并分析在文中的作用,此类题目一般宜立足文本分析叙述方式,看看是按时间顺序还是空间顺序,时间顺序还分为顺叙、倒叙和插叙。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做答,先点明作用,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达效果。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还要看句段在文中的位置,因为位置不同,作用不同,答法也不同。运用倒叙的手法叙事,由眼前转入对往事的追忆,可以突出我对父亲的怀念;②把故事放在我成长的迷惘期和父亲患不治之症的时候,可以体现父亲对我的成长带来的改变和父爱的深沉博大;③重点叙述父亲带我看电影的情景,照应标题,重点突出,凸显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要分析人物形象,就要到文中找到直接写人物的句子(语言、动作、肖像、心理),也可以找其他人物的评价(侧面),有现成的形容词可以直接摘抄。一般从三方面考虑人物的特点:身份职业、性格脾气、精神品格。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从人物语言、动作等入手,注意细节描写。父亲生活节俭,得病后舍不得医治。父亲性格沉稳,发现儿子抽烟不动声色,而是找合适的机会用行动进行教育。父亲细心体贴,不是简单粗暴式的教育儿子,而是非常注重方法,注重维护儿子的自尊心,注重对儿子责任感的传承。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就文章结局进行设题,结局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结局艺术也是文章艺术的有机整体。可以探究结局的深刻意蕴,也可以对其艺术进行探究。探究此类题目要注意几点:一是审清题干,看清题干潜台词,明确探究点;二是掌握意义探究思路,如表现手法、创作意图(主旨)等。提出自己的见解要观点明确,切记模棱两可。这道题探究“十八岁的那场电影”的意义,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可以从父爱的厚度、父爱的艺术、父亲的期望等角度分析。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                          ”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沟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再次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2)李商隐《锦瑟》中,诗人从“追梦”中醒来,知道那梦已经远去,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怀的名句是“                          ”。

3)《爱莲说》中,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题。

唐多令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矾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注】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这首词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2.本词表达的感情比较复杂,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刘璠字宝义,沛国沛人也。璠九岁而孤,居丧合礼。少好读书,兼善文笔。

年十七,为上黄侯萧晔所器重。范阳张绾,梁之外戚,才高口辩,见推于世。璠年少未仕,而负才使气,不为之屈。绾尝于新渝侯坐,因酒后诟京兆杜骞曰:“寒士不逊。”璠厉色曰:“此坐谁非寒士?”璠本意在绾,而晔以为属己,辞色不平。璠曰:“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裾也!”遂拂衣而去。晔辞谢之,乃止。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当身痛之辰,即母死之日也。居丧毁瘠,遂感风气。服阕后一年,犹杖而后起,及晔终于毗陵,故吏多分散,璠独奉晔丧还都,坟成乃退。梁简文时在东宫,遇晔素重,诸不送者皆被劾责,唯璠独被优赏。解褐王国常侍,非其好也。

璠少慷慨,好功名,志欲立事边城,不乐随牒平进。时寇难繁兴,未有所定。还至白马西,属达奚武军已至南郑,璠不得入城,遂降于武。太祖素闻其名,先诫武曰:“勿使刘璠死也。”故武先令璠赴阙。璠至,太祖见之如旧。谓仆射申徽曰:“刘璠佳士,古人何以过之。”徽曰:“昔晋主灭吴,利在二陆。明公今平梁汉,得一刘璠也 。”时南郑尚拒守未下,达奚武请屠之,太祖将许焉,唯令全璠一家而已。璠乃请之于朝,太祖怒而不许。璠泣而固请移时不退。柳仲礼侍侧曰:“此烈士也。”太祖曰:“事人当如此。”遂许之。城竟获全,璠之力也。

世宗初,授内史中大夫。寻封平阳县子,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璠善于抚御,莅职未期年,生羌降附者五百余家。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越境诣璠讼理焉。其德化为他界所归仰如此。天和三年卒,时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列传卷六十三》,有删改)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B.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C.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D.后随晔在淮南/璠母在建康遘疾/璠弗之知/尝忽一日举身楚痛/寻而家信至/云其母病/璠即号泣/戒道绝而又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服阙”是指古代服丧三年后除去丧服。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持丧三年,官员须离职三年。

B.“邑”是中国古代诸侯封赐所属的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采地、食邑、封地等。

C.“解褐”是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和“出仕”“致仕”等同义。

D.“二陆”指西晋文学家陆机陆云两兄弟,二人才华横溢,当时名噪一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A.刘璠在年少未任官时,富有才华有正气,不向梁朝外戚才高能辨的张绾屈服。他胸怀大志,喜好功名,立志在边城立功,不乐于按部就班地晋升。

B.刘璠仁德厚道。南郑拒守未被攻下,在达奚武请求屠城,太祖也将答应的情况下,刘璠流着泪坚决请求,终于打动了太祖,保全了南郑。

C.刘璠推行善政,管理有方。担任平阳县子,任职还未到期,生羌就有五百多户人家降附。洮阳、洪和二郡羌民,常常越境来请刘璠判定案子申辩是非。

D.刘璠恪守孝道,重情重义。母亲去世极度哀伤,人形毁损,服丧期满一年后,还要借助拐杖站立。萧晔在毗陵去世,只有刘璠护送萧晔灵柩还都。

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寻封平阳县子,邑九百户。在职清白简亮,不合于时,左迁同和郡守。

2)前后郡守多经营以致赀产,唯璠秋毫无所取,妻子并随羌俗,食麦衣皮,始终不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题。

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始终在民俗文化的继承、保护、发展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并为之作出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拍好民俗实属不易,其前提是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民俗摄影应去伪存真。民俗摄影以纪实为原则,本质是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其作品的灵魂是它的真实性。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如今,一些地方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如果拍摄者对所拍民俗活动事前不了解、不研究,在拍摄活动中就很难把握关键,甚至被一些制造出来的“伪民俗场景”牵着鼻子走。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不断深入学习和研究所拍主题,以及与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真正使民俗摄影不失真、不失据。民俗摄影应以小见大。富有长久生命力的照片都是以小见大,并能打动人心的。照片背后的东西远比照片本身更重要,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全面记录民俗活动,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拍摄时,要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只有点、面结合,主体、客体、陪体相得益彰,创作者才能很好地把握叙事情节和抒情达意的融合,让受众系统了解、欣赏民俗文化的真正内涵和魅力。

民俗摄影不可舍近求远。“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是目前拍摄民俗的一些显著问题。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我的家乡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成果丰硕。在交流中,他勉励我们立足本土,充分发掘寻甸这个民俗拍摄的宝库。通过拍摄和积累,我也深刻认识到,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可以让自己在拍摄上得心应手。民俗摄影就在身边。民俗摄影不可急功近利。巴西摄影家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花了八年时间筹备摄影展“起源”,这是他众多摄影专题中的一个,其作品完美与震撼的背后是摄影家的辛勤付出。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未尝不需要这样的积淀。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民俗摄影的魅力在于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对视与理解,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摄影小视窗,民俗大舞台。只有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小视窗中的画面才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节选自2016 117 日马克军《光明日报·民俗摄影的取与舍》

1.下列有关“民俗摄影的取舍”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民俗摄影自兴起以来为我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尤其是在日渐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今天,民俗摄影不断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逐渐兴盛起来。

B.民俗摄影者不可以逸待劳,过度强调自己的主观意识,要有历史学家考证历史的严谨态度,以纪实为原则,力争真实再现民族历史、诠释民族文化。

C.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既能为继承、保护民俗文化搭建平台,又可以全面展示一个民族的精神内涵,将民俗文化发扬光大,单靠视觉冲击力的作品难以长久。

D.优秀的民俗摄影作品需要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长期坚持,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成。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俗摄影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但想要拍好民俗,首先一定要深刻认识和理解民俗摄影的本质及真谛,在取与舍上下功夫。

B.民俗摄影作品应该是民俗文化的缩影,通过现场客观记录,真实反映民俗生活的本来面目和自然状态,在此基础上拓展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C.拍摄民俗照片是要善于从小处着手,抓住能代表民俗事项本质属性的突出特征,以小见大,借助照片背后的精神内涵来打动人心。

D.民俗摄影就在身边。应少一些“这山望着那山高”、“不识庐山真面目”、舍近求远、贪大求洋、创作选题盲目等问题,多挖掘一些熟悉的地方、熟悉的题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些地方的民俗活动为达到不同的目的,民俗表演形式越来越多样,甚至出现了一些“伪民俗场景”,这便要求民俗摄影者要了解民俗活动相关的宗教、历史和艺术文化,用理性去实录民俗活动,让图片表现历史文化遗存。

B.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李泛曾多次深入云南寻甸拍摄大量有关彝族的生活题材,并获得丰硕成果的经历证明了在民俗摄影上要立足本土,深入挖掘身边熟悉题材的原则。

C.民俗摄影是一个需要长期积淀的过程。只有放眼脚下、潜心钻研,对自己所熟悉的题材一个一个专心挖掘和拍摄,并持之以恒,才能不断积累起全面而系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民俗影像资料。

D.民俗摄影的魅力是具有人文内涵的平等对话与交流,只要真情投入民俗摄影创作,创作的画面就能具有生命力,民俗摄影的真谛才能彰显,也才能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文章。

如果竹篓中放了一只螃蟹,一定要紧紧盖子,不然它就会很快地爬出来逃生。但是多钓几只后,就不必再盖上盖子了,这时螃蟹是爬不出来的。因为当有两只或两只以上的螃蟹时,每一只都争先恐后地朝出口处爬。当一只螃蟹爬到篓口时,其余的螃蟹就会用威猛的大钳子抓住它,最终把它拖到下层,由另一只螃蟹踩着它向上爬。如此循环往复,最终无一只螃蟹能够逃生

要求:①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②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③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