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

依次填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一如胡应麟所说,“独钓寒江雪,无字极闹”,这个 字很刁,一下子点化了柳宗元《江雪》一诗中的昂扬活力。所谓的枯寂,不过是一种象。          ,江上小舟,亦正在无声中悠然地划行。或许,                    。那片苍茫的空阔,并非一无所有,而是如国画中留出的空白,意味深远。

①诱人的芭蕉正在雪天里挺立

②只有雪野的空旷

③君不见,恍若轻绸的溪泉正在冰雪下面漾动

④才能凸显生命的充实

⑤方能反衬人心的温热

⑥只有雪天的凄冷

A.①③②④⑥⑤

B③①②④⑥⑤

C①③⑥⑤②④

D③①⑥⑤②④

 

D 【解析】 试题分析:③中“君不见”统领①⑤,③①句写景,⑤句由景写到人,语意深化;且由⑤中“而”“亦”可知,①应在③⑤中间,这三句顺序应为③①⑤。②中“空旷”与④中“充实”,语意相对,且②中“只有”与④“才能”衔接,顺序应为②④)(共4分,语序与答案不符者,不得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年“两会”期间,教育改革、收入分配“二孩”政策、新能源等民生问题成为电视、报刊、网络和媒体热切关注的焦点。

B中国乒乓球队屡获世界冠军,称霸世界乒坛,这是由于他们有敢打敢拼的精神以及教练与队员有良好的沟通氛围分布来的。

C互联网+创业创新,就是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创新驱动作用,引导和推动全社会大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

D漫游费被人形象地称为化石费用,就在于其是20年前2G时代的产物,可如今早已是4G时代,收取漫游费,道理上是很难说得通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组是    

A今天全运会网球女团决赛开战,上届全运会冠军湖北队的李娜、李婷不孚众望,以2:1击败了由郑洁、曼紫领军的四川队成功卫冕。

B故宫的戏曲文献文物数量之大、用料之优、工艺之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博物馆的收藏中首屈一指,且囊括了宫廷戏曲的方方面面。

C在很多学校,虽没有公开的“重点班”与“普通班”、“快班”与“慢班”,但实际上家长和学生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是心照不宣而已

D一个国家,需要的是有远大理想、有创造激情、有头脑且精神高扬的国民,而不是拾人牙慧、思想浅薄、斤斤于物质生活和低级趣味的民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这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唱红岩,唱蓝天,你一生都在唱,你的心一直和人民相连。是一滴水,你要把自己溶入大海;是一树梅,你要让自己开在悬崖。一个兵,一条路,一颗心,一面旗。他,就是被评为2015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著名文学家、词作家、剧作家阎肃。

19305月,阎肃生于河北保定。1950年,20岁的阎肃来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并于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成为一名文艺兵。从艺65年,他创作了1000多件作品,而且每个时代都有经典问世,是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从一部荡气回肠的《江姐》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创作《红灯照》《忆娘》等一部又一部的红色剧作;从一首传唱至今的《我爱祖国的蓝天》,到《军营男子汉》《长城长》《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等脍炙人口的歌曲,这些都成为留驻几代人心底的集体记忆。

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应该经常反思自己的作品是不是走在时代前面,是不是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是他65年艺术生涯的真诚告白。要让好歌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铁肩担道义,传播正能量,他扛起了一个艺术家的使命和责任。

1962年,国家刚刚经历3年困难时期,许多人困惑:新中国该往哪里去?共产党、社会主义好不好?阎肃受小说《红岩》启发,决定创作《江姐》,为我们的党提一提气,为人民鼓一鼓劲。伏案l8天,阎肃完成《江姐》初稿。拿回团里讨论,许多人感动得落泪。他又怀揣剧本,和编导人员几下四川,与江姐原型江竹筠烈士的20多名亲属和战友座谈,并多次采访小说《红岩》的作者,终于创作出经典之作《江姐》。《江姐》掀起了全国上下火热的红梅旋风。从19649月起,它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连演257场。几乎全国的剧团都在排《江姐》,仅在上海,就有6个剧团在同一时段同城演出。到今天,5次复排1000多场,创造了中国歌剧史上的奇迹。而它歌颂的雪压不弯、风吹不倒,信念不变、矢志不移红梅精神,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感觉军装掉价了、军人贬值了,他用《军营男子汉》的响亮歌声告诉人们,天下最棒的男人是军人;长期和平环境下,人们的国防意识渐渐淡化,他创作的一首《长城长》,唤醒了多少赤子情怀;社会上有一阵子恶搞红歌、歪曲主旋律,他站出来坚决抵制,并在歌坛发起大唱红歌、抵制恶搞的倡议,还连续3年担任中国红歌会评委;面对海峡两岸的融冰之旅,他用《故乡是北京》《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京腔京韵的歌曲,呼唤着多少海外游子思念祖国母亲的心。

从革命年代走来,编过样板戏的阁肃对流行文化却毫不排斥,还可以说是个时尚老头。很多跟阎老接触过的人都知道,他爱听周杰伦的《菊花台》《青花瓷》《千里之外》,他还喜欢李宇春并自称老玉米,他创作的《雾里看花》《北京的桥》也充满了时尚元素。《江南style》、《小苹果》……阎老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不仅跟随潮流,还去

探究背后流行的原因。空政文

工团创作室的舒楠介绍,2008年,自己创作电视剧《十万人家》的主题曲时遇到瓶颈,阎肃建议他将歌写成周杰伦式说唱音乐,结果效果非常神奇,阎老太超前了

阁老是最能把握时代脉搏的一个作家。回顾他的作品,不论是立意,还是创作手法,都是紧跟着时代又具有引领效果的。著名作曲家温中甲如此评价。

不仅如此,阎肃还始终以培育新人为己任,关怀爱护、积极推介年轻人,并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青年演职人员。

当我看到好的作品,就会有一种冲动,想把它推出去,让人们都知道它,都欣赏它。《常回家看看》就是这样被我推上春晚舞台的。阎肃说,那年,歌手陈红拿着这首歌找到我,当时我一看就觉得是首好歌,就推荐给总导演陈雨露。歌曲一经推出,反响强烈,感动了很多人。这样的事,几乎在我策划的每届春晚都会发生。

阎老常对我们年轻人说不要看你演了多少,而要看你留下了多少;不要看你留下了多少,而要看别人记住了多少。”’空政文工团演员、第五代江姐扮演者的王莉说,阎老对我们小辈的关心体现在点点滴滴,他抽烟,但是从来没有在我眼前抽过一根烟,这是对声乐演员的保护

当年我演唱的《变脸》也是阎老创作的歌词,他不厌其烦地改动歌词,使这首歌达到最好的艺术效果。这首歌后来获得了很多荣誉,也被全国很多的变脸演员所使用。后来,他跟我说:我们不要他们的版权费,这首歌是公益性的歌曲。他那种博大胸怀也深深感染了我。空政文工团副团长的歌唱家陈小涛回忆道。

作为一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阎肃平易近人,非常谦逊,从不要大牌,也不摆老艺术家架子。担任众多比赛和评奖活动的评委时,他是出了名的只认作品不认人,并且还告诫其他评委不要搞小圈子。耄耋之年,担任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的首席策划和首席顾问时,每次开策划会他都是第一个来,每次排练节目他总是最后一个走,13次节目审查他次次都是提前到场。

如今,一代艺术大师忠魂陨落。2016212日凌晨三时,他平静地离开了尘世。文坛泰斗满腹经纶巨笔生花花鲜秀中华,时代楷模一腔赤诚大德流芳芳馨沁人间。”34字的挽联诠释了他一生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辈子为信仰而歌、为时代放歌、为强军高歌的炽热情怀。

(摘编自《光明晚报》)

相关链接:

①除了创作出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外,阎肃在幕后也做出了很多贡献,他参与策划了《祖国颂》《回归颂》《长征颂》《复兴之路》等100多场影响深远的重大文艺活动,还先后为20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青歌赛出谋划策,被公认为智多星点子王

(凤凰网《您走了,歌还在》)

②阎宇说,父亲没教过什么大道理,但一直在示范着一件事,那就是与人为善,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出门不管遇到什么人,阎肃总是主动先向对方微笑上身大声打招呼。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阎老都有代表性的作品问世,可谓我国文艺界的一棵常青树,他的所有作品都深受大家喜爱。

B.阎肃创作了许多至今传唱不衰的军旅歌曲,如《我爱祖国的蓝天》《军营男子汉》《长城长》《前门情思大碗茶》。

C.阎肃认为,艺术家应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作品要走在时代前面,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D.阎肃虽然是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但是对一切新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对流行文化毫不排斥,有时还会在自己的作品中积极吸纳一些时尚元素。

E.阎肃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了工作中,对子女照顾和教育的时间较少,但他相信身教重于言教,儿子阎宇从他身上学到了要与人为善,尊重每一个人。

2.文章开头引用感动中国人物栏目组给阎肃的颁奖词有何作用?

3.从艺65年,阎肃在艺术领域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简要概括。

4.阎肃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极富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蟹肥筋杜鹃

菊黄蟹肥秋正浓。

中秋节那天,小北专门到成隆行买了五只大闸蟹。128元一只,小北心里痛了一下,但想到妻子阿苏好这一口,也想让刚从农村老家来的父母尝尝正宗的大闸蟹,他那点小小的心痛转瞬即逝,那点钱算什么呢?

丰腴白净的阿苏生于江南,近段时间她正在减肥,晚上只喝一小碗汤和吃几口青菜。小北妈妈做的面食,她绝口不吃。但家乡大闸蟹的诱惑,阿苏还是抵挡不住的。她将小北买回来的活蟹洗净,放入蒸笼,蒸透后取出,去绳,将蟹一个个地整齐地码在白瓷盘中,缸餐白盘,煞是养眼。

小北的老家在缺水的黄土高原,小时候从未吃过螃蟹。记得和阿苏谈恋爱时,他在一家上海菜馆里第一次吃蟹,把蟹放进嘴里一阵乱嚼,味同嚼渣,连肉带碎壳都吐进了骨碟里。阿苏吃吃地笑着,说他简直是暴殄天物。

月圆之时,阳台上淡菊和秋桂的清香飘入室内,餐桌上除了红蟹白盘,还有各色佳肴、时令鲜果。6岁的儿子一航早已等不及了,坐在餐椅上大喊:“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吃螃蟹啦,吃螃蟹啦。”小北先给自己的爸妈各拿了一只蟹,阿苏语带炫耀地说:“爸妈,这是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128元一只,你们见都没见过的,小北专门买来给你们尝尝鲜。”

“多少钱?128一只?这啥螃蟹啊?咋恁贵?那我不吃了,让航航吃。”小北妈赶忙把自己面前的蟹放在了孙子的盘子里,小北的爸爸几乎同时也把蟹放回了白瓷盘里。

小北又让了几次,老人坚决不肯吃。小北妈说:“俺们不爱吃,再说谁没吃过螃蟹啊?村里小孩们都在河里摸螃蟹,半天就一篓子,回家洗干净了,裹上面粉,在油锅里炸得焦黄焦黄的。”阿苏鄙夷地说:“你们北方人吃什么都是裹着面粉油炸,蟹的鲜味全给糟蹋了!再说小河蟹能和大闸蟹比吗?”

阿苏边说边拿起一只蟹,她用葱般水嫩的手指掰下蟹脚,再用洁白整齐的牙齿咬去蟹脚两头,用蟹脚的小头一捅,再用嘴一嘬,完整的蟹肉就出来了。小北胃寒,再加上不善吃蟹,吃了一只便觉索然无味,儿子也就是好奇,碗中的蟹肉尝了几口也作罢了。阿苏一边说笑丈夫儿子公婆不食美味不懂享受,一边大快朵颐,不仅如此,她吃完一只蟹,还能原样把蟹壳拼装回去,一只蟹好像又原样复活了。

第二天下班后,小北和阿苏一进家门,小北妈快步走进厨房,竟然从冰箱里端出了四只用草绳捆缠着的锃亮的青壳螃蟹!“每天晚上看你都不怎么吃饭,但昨天那么爱吃螃蟹,我今天在菜市场后面,见到有人在卖,28元四只,比小北买的便宜多了……”“多少钱?28元四只?螃蟹?妈,你买的是死蟹吧,死螃蟹可是坚决不能吃的。”阿苏觉得乡下来的婆婆肯定上当了。小北妈急着辩解说:“怎么可能?眼珠都在动,不信,我解开给你看。”解开草绳的螃蟹张牙舞爪,看起来很凶猛,似乎在为小北妈解围。“在菜市场买的吗?”阿苏又问。“不是,菜市场后门,有人卖螃蟹。好多人都在排着队买,听说是刚从湖里捞的,很新鲜……”小北妈嗫嚅着解释。

阿苏口气里有了责怪:“妈,我都告诉过你。不要贪便宜去流动商贩那里买东西,怎么可能有7块钱一只的大闸蟹?再说了广州哪里会产大闸蟹啊?还刚捞的?这种来路不明又便宜的东西,我是不敢吃的,吃出什么毛病怎么得了?”小北妈一脸的不知所措。

小北知道妈妈尴尬,但也觉得阿苏说的不无道理,这螃蟹确实便宜得令人生疑,说不定真是那无良小贩……这时,阿苏不容置疑地对婆婆说:“你和爸也不要吃,吃出了毛病,还不知要花多少医药费呢。把螃蟹埋到花盆里作花肥吧。”小北想了想,还是把四只生猛锃亮的螃蟹深埋进了阳台上最大的一个花盆里,那里种着一棵枝干道劲的簕杜鹃。冬天到来的时候,小北的父母早已回老家了。不知是不是四只螃蟹的缘故,阳台上的簕杜鹃几乎每月都要盛放一次,并且颜色要比隔壁家的红艳。

那天阿苏在整理阳台上的旧报纸,里面滑出了一张促销传单,印着四只蒸熟的红红的大闸蟹,上写着:“新店开张,金秋送蟹,单只原价128元,现套餐只需28元仅限前50名顾客。”阿苏望着又一次怒放的杜鹃,想起了花盆中的四只蟹,想起了不识字的婆婆,她突然很想吃小北妈妈做的面条、饺子和葱油饼……

(选自2015年12月7日《羊城晚报》,有删减)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北从小生活在黄土高原,从未吃过大闸蟹,但为了讨妻子的欢心,竟然不惜高价专门为她买了五只阳澄湖大闸蟹。

B这篇小说完全采用顺叙的叙述方法讲述故事,但视角却有不同,如小北夫妻和父母对大闸蟹价格的不同看法,这样写使情节发展产生了波澜。

C阿苏向公婆介绍大闸蟹,其语气耐人寻味,既有对自己吃过大闸蟹的炫耀,又有对公婆没有吃过的些许不屑,还有显摆孝心的意味。

D阿苏深信“便宜无好货”,所以出于对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的考虑,也出于怕花过多的医药费,便提出将蟹埋进花盆做肥料。

E小说以阿苏看到促销传单、明白事情真相而被触动为结局,既出人意外,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写能引发读者的思考,构思颇具艺术匠心。

2.小说在刻画阿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3.从场景照应看,结尾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阿苏怀疑婆婆买来的螃蟹,甚而责怪婆婆,并坚持扔掉了正宗的大闸蟹。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                               ”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2)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3)韩愈《师说》中“                              ”的观点,与《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是相近的。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