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引人关注的男子100米自由泳决赛中,中国选手宁泽涛以47秒84的成绩率先触壁,夺得中国游泳队在本届世锦赛上的第三个冠军,也是亚洲选手42年来在世锦赛男子100米自由泳项目上的首枚金牌。
B.根据“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显示看,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8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达13.7%。
C.省部级高官频频落马显示了新一届党中央的反腐决心,但“打几只老虎”仅仅是第一步,当务之急的工作是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腐机制。
D.为了拥有一个健康长寿的生命,我努力学习和掌握生活的百科全书,练就专家般的尖锐目光,坚决防范那些携毒的食品冠冕堂皇地进入本人嘴巴,以维护生命的良好运转。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国庆期间,各大城市服装市场热闹非凡,商家都摆出了积极应战的姿态,除了引进质量优、款式新的产品外,还纷纷推出了降价、抽奖等促销活动,引得众多消费者慷慨解囊。
②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1.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③自从“百家讲坛”问世以来,观众对它的评论一直不曾间断。有些评论见解深刻,语言犀利,真可谓难得的空谷足音。
④听证会、公示、公开征求意见……距离老百姓不再遥远;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也已成为公众耳熟能详的词汇。
⑤读书,不仅需要宵衣旰食的精神,还需要懂得快慢精粗之分。
⑥从文章风格看,《庄子》奇幻,《孟子》雄辩,《荀子》浑厚,实在是各有千秋。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冯友兰先生
冯友兰是中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专家。192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任继愈联大求学时期,冯友兰是西南联大的台柱子,当时任文学院院长。
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任继愈听过冯友兰的课。在任继愈的心里,冯友兰是一个讲课特别有条理的老师。他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讲课时,冯友兰慢条斯理,要是记笔记快能跟上他讲话的话,那就能记出一本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可以出版。因为冯友兰讲课没有废话。
晚年,冯友兰写书的时候,因为眼睛看不见,就由助手记录下来,然后念给他听,再修改一下就好了。基本上冯友兰是出口成章,任继愈在这一点上特别钦佩冯友兰。他说,人们说一个人有才,往往用“出口成章”“倚马可待”之类的词来形容他,比如说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是当场出口成章写出来的,被传为千古佳话;但那只不过是一篇文章,而冯友兰先生晚年则是“出口成章”地写出了一本又一本的书,并且这些书都是传世之作。
任继愈认为,冯友兰具有独特的抽象概括能力,善于把复杂的事物说得非常简单。比如说冯友兰讲名家公孙龙和惠施的学说,有许多人都在讲他们二人的学说,但很少有人能够讲得让人一听就懂,更没法讲清楚公孙龙和惠施学说的区别。冯友兰则超出众人:他把公孙龙的学说概括为“离坚白”,把惠施的学说概括为“合同异”,很简单的三个字,就把他们的思想讲明白了,区别也讲清楚了。
冯友兰说话非常有趣,非常有幽默感。在哲学年会的一场学术报告中,冯友兰讲的是朱熹哲学。冯友兰说,世上的万物都是由“理”和“气”构成的,“理”就是原则,是形式,是结构;“气”是物质,是质料,是材料。比如说陶瓷茶杯,它有它的形状和结构,这是“理”;但做茶杯要有陶土,这是“气”。做茶杯就是要根据茶杯的形状把陶泥做成茶杯,物质在英文中又称为“材料”( stuff),冯友兰就在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可见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
冯友兰是一代哲人,深思慎取是他的特点。他经常沉湎于思考之中。抗战初,清华教授们从长沙往昆明迁移,途经镇南关,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
冯友兰的成就,一半靠天赋,一半靠勤奋和毅力。1937年,北大清华等三校迁到湖南,文学院借住衡山脚下的一所学院。冯友兰教授“朱子理学”,这门课程的讲稿出版时改成《新理学》。他随讲随写,每天按时写作,从不间断。和他同住一室的郑听说:“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
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像他这样自成体系的哲学家,在中国寥若晨星。冯友兰一生著述甚丰,20世纪30年代初写成的《中国哲学史》两卷本,确定了他作为中国哲学史学科主要奠基人的地位。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可以用他墓碑碑阴的自撰茔联来概括:“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所谓“三史”就是指他的《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七卷本)。“贞元六书”是他的哲学创作。
任继愈在他的一篇纪念冯友兰的文章中充满深情地写道: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
哲人长住,哲理长存。
日来月往,悠悠此心。
(选自《-代大师任继愈》,有删节)
【资料链接】
任继愈(1916年4月15日~2009年7月11日),字又之,汉族,山东省平原县人,中国哲学家、宗教学家、墨学研究专家,曾任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汤用彤和贺麟教授,攻读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1941年毕业,获硕士学位。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任继愈能够成为一名哲学家,自然与他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师从冯友兰、汤用彤和贺麟是分不开的。
B.冯友兰受过现代逻辑训练,思维非常清晰,所以讲课特别有条理,学生跟着他记的完整的讲义,不用整理就出版了。
C.冯友兰在一场哲学年会的学术报告中把“材料”音译成“士大夫”,并说士大夫并不是无用,还够个料,足见其幽默。
D.作者引述和冯友兰同住一室的郑昕的话:“冯先生写起书来,简直就像一部开动的机器。”意在说明冯友兰像写书机器。
E.“三史释今古,六书记贞元。”概括了冯友兰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中国哲学史》(二卷本)奠基了他在中国哲学史学科上的地位。
2.任继愈为什么列举汉代的枚乘写《七发》,唐朝的王勃写《滕王阁序>这些事例?
3.作为一代哲人,冯友兰身上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请简要概括。
4.文中引用了任继愈一段话:“冯先生的文才、诗才,出自天赋;冯先生的勤奋和毅力,应努力去学;冯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则必须学。”这段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李十三推磨
陈忠实
夫人刚转过身要出门,院里突响起一声嘎嘣脆亮的呼叫:“十三哥!”
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样听来让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感觉到快乐的声音了,这是田舍娃嘛!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里最具名望的一家班主,号称“两硬”班子,即嘴硬——唱得好,手硬——耍皮影的技巧好。李十三的一本新戏编写成功,都是先交给田舍娃的戏班排练演出。他和田舍娃那七八个兄弟从合排开始,夜夜在一起,帮助他们掌握人物性情和剧情演变里的种种复杂关系。还有锣鼓铙钹的轻重……直到他看得满意了,才放手让他们去演出。这个把他秃笔塑造的男女活脱到观众眼前的田舍娃,怎么掂他在自己心里的分量都不过分。
“舍娃子,快来快来!”
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的同时,田舍娃已走进门来,差点儿和走到门口的夫人撞到一起。
“我给你背了二斗麦。”田舍娃拍打着衣襟上和裤腿上的土末儿。“你人来了就好——我也想你了,可你背这粮食弄啥嘛!”李十三说。
“给你吃嘛!”
“我有吃的哩!麦子豌豆谷子包谷都不缺喀!”
李十三却以不容置疑的口气对妻子说:“快,快去擀面,舍娃跑了几十里肯定饿了。今晌午口至黏(干)面。”
夫人转身出了书房,肯定是借面去了。她心里此刻倒是踏实,田舍娃背来了二斗麦子。明天磨成面,此前借下的几碗麦子面都可以还清了。
田舍娃问:“哥也,正谋算啥新戏本哩?”
李十三说:“闲是闲不下的,正谋算哩,还没谋算成哩。”
田舍娃说:“说一段儿唱几句,让兄弟先享个耳福。”
“说不成。没弄完的戏不能唱给旁人。”李十三说,“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
田舍娃随之悄声悦气地开了另一个话头:“哥呀,这一向的场子欢得很,我的嗓子都有些招不住了,招不住还歇不成凉不下。几年都不遇今年这么欢的场子,差不多天天晚上有戏演。你知道喀——有戏唱就有麦子往回背,弟兄们碗里就有黏(干)面口至!”
李十三在田舍娃得意的欢声浪语里也陶醉了一阵子。他知道麦子收罢秋苗锄草施肥结束的这个相对松泛的时节,渭河流域的关中地区每个大小村庄都有“忙罢会”,“忙罢会”到来的前一晚,约请皮影班社到村里来演戏,每家不过均摊半升一升麦子而已。待田舍娃刚一打住兴奋得意的话茬,李十三却眉头一皱眼仁一聚。问:“今年渭北久旱不雨,小麦歉收,你的场子咋还倒欢了红火咧?”
“戏好嘛!咱的戏演得好嘛!你的戏编得好嘛!”田舍娃不假思索张口就是爽快的回答,“<春秋配》《火焰驹》-个村接着一个村演,那些婆娘那些老汉看十遍八遍都看不够,在自家村看了,又赶到邻村去看,演到哪里赶到哪里……”
“噢……”李十三眉头解开,有一种欣慰。
“我的十三哥呀,你的那个《火焰驹》里的黄桂英,把乡下人不管穷的富的老的少的男的女的都看得迷格登登的。”田舍娃说,“有人编下口歌,‘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人都不管丰年歉年的光景咧!”
说的正说到得意处,听的也不无得意,夫人走到当面请示:“话说完了没?我把面擀好了。切不切下不下?”
“下。”李十三说。
“只给俺哥下一个人吃的面。我来时吃过了。”田舍娃说着已站立起来,把他扛来的装着麦子的口袋提起来,问,“粮缸在哪儿,快让我把粮食倒下。”
田舍娃提着口袋跷进另一间屋子,揭开一只齐胸高的瓷瓮的木盖儿,吓了一跳,里边竟是空的。他把口袋扛在肩上,松开扎口,哗啦一声,二斗小麦倒得一粒不剩。田舍娃随之把跟脚过来的李十三夫妇按住,扑通跪到地上:“哥呀!我来迟了。我万万没想到你把光景过到盆干瓮净的地步……我昨日格听到你的村子一个看戏的人说了你的光景不好,今日格赶紧先送二斗麦过来……”说着已泪流不止。
李十三拉起田舍娃,一脸感动之色里不无羞愧:“怪我不会务庄稼,今年又缺雨,麦子长成猴毛,碌碡停了,麦也吃完了……哈哈哈。”他自嘲地撑硬着仰头大笑。
(选自《李十三推磨》,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再没有这样熟悉这样悦耳……这是田舍娃嘛!”开头部分这一句以心理描写凸显了李十三与田舍娃的关系不寻常,有设置悬念的作用。
B.“李十三从椅子上喊起来站起来……撞到一起”这里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李十三早就盼望田舍娃来,他那迫不及待的心情跃然纸上。
C.“咋哩?馍没蒸熟揭了锅盖跑了汽,馍就蒸成死疙瘩了。”这里运用形象而通俗的比喻告诉田舍娃,戏没编好不能唱给旁人的道理。
D.“权当少收麦一升,也要看一回黄桂英”表现了皮影戏《火焰驹》中的黄桂英的貌美,表明李十三剧本创作的成功和田舍娃表演的精彩。
E.作品中田舍娃是渭北几家皮影班社总班主,他演技精湛,善良厚道,心思细腻,重情重义,是李十三难得的知心的合作伙伴。
2.文中画线的语段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文中李十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主要叙述民间艺人的真实境遇,意蕴丰富。请探究这篇小说的深刻意蕴。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以美女白比,用“ , ”两句表现自己遭人嫉妒、受人攻击的处境。
(2)李煜《虞美人》中“ , ”两句,表现了作者对江山易主、物是人非的怅恨和叹惋。
(3)荀子在《劝学》中,强调君子与常人没有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语句是: 、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归游。
【注】公元774年秋天,韦应物北归,在淮水边上偶遇过去的同僚李主簿,写下了这首五律。
1.“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是千古名句,请分析所描绘的形象和寄寓的感情。
2.后人评价:“诗人纯从客位去描绘,突出诗人主观的感受,别有情韵。”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