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小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题。

张问达,字德允,泾阳人。万历十一年进士。历知高平、潍二县,有惠政。征授刑科给事中。宁夏用兵,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父丧除,起故官,历工科左给事中。帝方营建两宫,中官利干没,复兴他役,问达力请停止,不纳。俄陈矿税之害,言:“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典试山东,疏陈道中饥馑流离状,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已,巡视厂库。故事,令商人办内府器物,佥名以进,谓之佥商。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问达两疏争执,又极论守训罪,并寝不行。进礼科都给事中。

三十年十月,星变,复请尽罢矿税。时比年日食皆在四月,问达以纯阳之月其变尤大,先后疏请修省,语极危切,帝终不纳。寻迁太常少卿,以右佥都御史巡抚湖广。所部水灾,数请蠲贷。帝方营三殿,采木楚中,计费四百二十万有奇,问达多方拮据,民免重困。久之,召拜刑部右侍郎,署部事兼署都察院事。

天启元年冬,代周嘉谟为吏部尚书。连掌内外大计,悉持公论。当是时,万历中建言诖误获谴诸臣弃林下久,死者已过半。问达等定议:以廷杖、系狱、遣戍者为一等,赠官荫子;贬窜、削籍者为一等,但赠官。获恤者七十五人。

问达历更大任,持议平允,不激不随。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诏加少保,乘传归。五年,魏忠贤擅国。御史周维持劾问达力引王之寀植党乱政,遂削夺,命捐赀十万助军兴。顷之,问达卒。以巡抚张维枢言,免其半,问达家遂破。崇祯初,赠太保,予一子官。

(节选自《明史·张问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B.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C.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D.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主持、管理的意思。文中“知高平、潍二县”就是先后任高平县、潍县的县令。

B.中官:文中指“宦官”,是中国古代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成员役使的官员,又称“阉人”。

C.典试:科举考试最高等第,皇帝出题,官员到地方主持,文中指张问达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

D.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例如文中“比年日食皆在四月”的天象变化,也是“星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问达心系苍生,关心百姓疾苦。宁夏打仗,他请求免去陕西全省拖欠的赋税;后来到山东,又请求废除矿税,皇帝全都答应。

B.张问达正直敢言,不怕触犯权贵。宦官们从营造宫殿的款项中获益,他力请停工;他发现宦官与商人勾结,又上疏争执请求查办。

C.张问达忠诚机智,善抓机会进谏。他看到星象发生变化,认为这种情况常常预示异常的灾害,就借机请求皇帝修身反省,但皇帝并没有接受。

D.张问达执政公允,勇于承担重任。对于前朝那些蒙冤已久甚至已经死去的大臣,他按照处罚程度轻重不同,分别加以抚慰、保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诸高赀者率贿近幸求免,帝辄许之。

2)先以秩满,加太子太保,至是乞休,疏十三上。

 

1.A 2.C 3.A 4.(1)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 (2)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这时乞求退休,上了十三道奏疏。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阉尹一朝衔命辄敢纠弹郡守甚且纠抚按重臣而孙朝所携程守训陈保辈至箠杀命吏毁室庐掘坟墓不一按问若万方怨恫何”,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人名词,比如“孙朝”“程守训”“陈保”等,连词“而”,借助这些内容,理解句意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人名词,比如“孙朝”“程守训”“陈保”等,连词“而”,借助这些内容,理解句意即可断开。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C像弄混了“殿试”与“典试”, 典试,主持考试。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殿试,为宋(金)、元、明、清时期科举考试之一。又称:“御试”“ 廷试”“ 廷对”,即指皇帝亲自出题考试。会试中选者始得参与。目的是对会试合格区别等第。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唐高宗创制,但尚未成定制,宋代始为常制。明清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通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从唐朝武则天时期起创立的。平时需要注意积累。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A项根据原文“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A项根据原文“请尽蠲全陕逋赋,从之”“请亟罢天下矿税,皆不报”,前者皇帝同意免除,但后者并没有上报给皇帝。 4.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赀”(钱财、财货)、“率”(大都、大多)、“近幸”(皇帝身旁的人)“辄”(总是,表强调)。(2)“秩满”(官吏任期届满)、“至是”(到这时)、“乞休”(乞求退休)、“疏十三上”(上了十三道奏疏)。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赀”“率”“至是”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张问达,字德允,陕西泾阳人。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历任高平县、潍县知县,有德政。征召授官刑科给事中。宁夏打仗时,请求全部免去整个陕西省拖欠的赋税,皇帝答应了。服完父亲的丧礼后复官,担任工科左给事中。皇帝正在营造宫殿,朝内太监侵吞公款从中获益,又兴建其他项目。张问达极力请求停工,皇帝不采纳。不久陈述收取矿税的弊病,说:“宦官一旦奉了皇帝的命令,就敢于检举弹劾地方长官的过失,甚而至于督抚、按察使等重臣。而孙朝与程守训、陈保一帮人相勾结,竟达到将朝廷差遣官吏鞭打至死,毁坏房屋,挖掘坟墓的地步。皇帝如果不详细追查,将怎样安抚全国各地的不满情绪啊!”主持山东的科举考试,上疏陈述沿途饥饿的老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形,请求赶快废除全国的矿税,都没有上报给皇帝。不久,巡视厂库。过去的惯例,让商人承办内府的器物,都要签名然后送进去,叫作佥商。可是各有钱的富商大多贿赂皇帝身旁的人请求将自己的名字免除,皇帝也总是予以同意。张问达两次上疏争执,又极力论证程守训的罪行,全都如石沉大海,没有消息。提升礼科都给事中。 万历三十年(1602)十月,星象发生变化,张问达又请求全部废除矿税。当时连年日食都集中在四月,张问达认为纯阳之月出现这一情况预示灾变尤其大,先后请求皇帝修身反省,语词极为不安而中肯,皇帝最终没有接受。不久调任太常寺少卿,以右佥都御史的身份巡抚湖广。湖广境内发水灾,多次请求免除借债。皇帝正在营造三座宫殿,在湖广采集木材,共耗资四百二十多万两银子。张问达多方辛劳,使百姓免于多重困苦。一段时间后,征召授官刑部右侍郎,除在本部办公外,还兼理都察院的事情。 天启元年(1621)冬天,代替周嘉谟成为吏部尚书。掌管朝内朝外的大事,处理公众的议论都很融洽。这时,万历年间上书提意见而受牵连遭到谴责的各大臣蒙冤已经很久了,大多都已死去。张问达等人规定:受廷杖刑、关进监狱、流放充边的人定为一等,追赠官职,封荫他们的后代;贬职流放、削官职为平民的人定为一等,只追赠他们的官职。(因此)受到保护的有七十五人。 张问达屡担重任,持论公正,不偏激,也不随波逐流。起先因任期届满,加封太子太保,到此乞求退休,上十三道疏。皇帝下诏加封少保,乘着驿车回了家。 天启五年(1625),魏忠贤当政。御史周维持弹劾张问达极力引荐王之寀树立派系,搞乱朝政,于是剥夺张问达的官职。皇帝命令张问达捐钱十万两银子资助军事建设。不久,张问达去世。因巡抚张维枢的请求,减免捐款的一半。张问达家由此破产。崇祯初年,赠太保,荫封他的一个儿子做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双重标准是对国际法治的亵渎

在国际法治问题上,美国等少数国家不仅没有资格做中国“教师爷”,反倒应彻底反躬自省,摒弃自身由来已久的霸权主义、利己主义、虚伪主义和双重标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宣布后,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颇显亢奋,打着“尊重法律”之旗号企图施压中国。这种罔顾事实、为非法无效裁决张目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让更多人看清这些域外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而且给南海问题相关各方妥善管控海上局势、和平解决争议制造了障碍。

自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就频频借此明里暗里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国际规则体系,口口声声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裁决。这样的卖力表现,无非是其不可告人战略目的的自然流露,丝毫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场的合理合法性,也改变不了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对中方立场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堂而皇之打出国际法大旗,同其自身在处理国际法治相关问题时的现实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暴露了其虚伪与蛮横。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适用上采取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违法“样板”。作为世界头号海洋强国,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海洋权利,却因不甘心海洋霸权受约束而迟迟不加入,规避履约义务。美国《外交》杂志日前在文章中不无戏谑地指出:“美国从来没有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遭到起诉,这是因为与中国不同,华盛顿根本就没有批准这部法律。”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诉美国在尼境内非法实施军事和准军事活动侵犯其主权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美国却采取强硬姿态,拒不接受这一联合国最主要司法机构关于管辖权的判决,拒绝参与实体诉讼程序,拒不承认、不执行法院的最终判决。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柯克帕特里克将国际法体系描述为“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实体”,其逻辑则是涉事国家可以对其决定选择接受或不接受。

总想当上“国际副警察”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与东帝汶缔结海洋权益条约时,它强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不得诉诸第三方争端解决程序等内容。东帝汶无奈之下提起仲裁,要求判定有关条约无效。为阻止东帝汶提起仲裁,澳情报机关被曝采取搜查东帝汶在澳法律代表处、扣押文件、阻止证人作证等卑劣行为。

日本也是“争先恐后”在违背国际法的问题上展示作为。在南极捕鲸活动被国际法院认定为违反《国际管制捕鲸公约》。国际法院判令日本停止核发南极捕鲸许可证。日本口头表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对此,连作为盟友的澳大利亚也看不下去,谴责日方违反国际法。

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致力于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的郑重承诺,而且深刻阐释了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分止争、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徒法不足以自行。与西方国家选择性适用国际法不同,中国一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交实践。迄今,中国已缔结23000多项双边条约,加入400多项多边条约,参与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通过谈判协商划定和勘定了近90%的陆地边界。对外交往中,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也不会以强凌弱。

(选自20167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裁案裁决宣布后,少数国家打着“尊重法律”的旗号向中国施压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违背国际法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那些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裁决的卖力表现,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场的合理合法性,也彰显了这些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C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打出国际法大旗来要求中国执行裁决,这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给予中方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D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分止争、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

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诉美国赢得官司后,美国却采取强硬姿态,不执行判决。这就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上采取双重标准的表现。

B在与东帝汶缔结条约时,因为澳大利亚强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以及做出的组织证人作证的行为,东帝汶最终选择提起仲裁。

C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D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贯主张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同时,中国一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交事件,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一直坚定地捍卫国际法的尊严,致力于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B一些国家在南海仲裁案要求中国执行判决,甚至拿出国际法的大旗,在自身处理国际法治问题时又放低标准,这是十分虚伪的。

C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的海洋权利,却怕海洋霸权受约束而不加入,这又是一个在国际法的处理上采用双重标准的“样板”。

D日本口头表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这也体现了“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

 

查看答案

请观察“国家节水标志”这一标志,完成下列题目。

(1)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标志。

(2)请描述该标志所象征的寓意。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电子商务存在的价值之一,就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网上购物,网上支付,节省消费者与商家的时间和空间,_______①______。对于工作忙碌的上班族而言,_______②__________,还易于达到货比三家,快乐购物的目的。在信息多元化的21世纪,_____③________,完成购物,已经成为许多消费者的习惯。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空缺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 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鸽子,怎么又长出风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有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他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现在我们大学工科一年级开这门“阅读与写作”课,来替换以前的“写作”课。            。不少学生总是企望一蹴而就很快能写好文章,不明白多阅读会阅读才能提高写作水平。

①写作是输出,阅读是输入

②因为,写作和阅读不能分家

③输入质量不高,输出便成了无源之水

④道理是明摆着的,但付诸实践十分困难

⑤这样,提高写作水平往往也就成为空谈

A.②④⑤①③

B.①④②③⑤

C.①③⑤②④

D.②①③⑤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