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养,在西方被写为“ma...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教养,在西方被写为“manner”,指的是礼貌、规矩、态度、生活方式、习惯、风度……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教养这个词,所表现的是一种贵族精神——简述之,就是友善与真诚,悲悯与同情,荣誉与尊严,面对任何困难决不轻言放弃,即使遭受挫折,仍以微笑面对人生的淡泊从容。读了以上文字,你有什么想法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微笑着面对生活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面对着你。——题记 生活是什么?生活就是望眼无际的天空,充满了迷茫和奇趣。对于豆蔻年华的我们来讲,它必然激发了我们的好奇心,可是对于成年的青年人来讲,它必然也是一把匕首,在伴随他们的使用中,一不小心就会刺伤他们,抹杀了他们励志向上的决心,带给了他们无数的烦恼和挫折…… 春天,漫山遍野含苞待放的鲜花和刚刚冒出头的嫩绿绿的小草,小河边清澈见底的水流哗啦啦的流向那不见尽头的远方,蝴蝶和蜜蜂在一旁嬉戏着……夏天,炽热的太阳光强烈的烘烤着大地,我们的额头上冒出了汗水,学校那一簇簇鲜花和小草都枯萎了,茂盛的大树也快要奄奄一息了,这时的我们真希望秋阿姨如闪电般的速度来到我们的身边,为我们带来一丝丝秋的气息吧!!!秋天,田地里那一片片金黄的麦子,农民伯伯一脸的喜悦,林间枫叶哗哗的飘落……冬天,天空下起了鹅毛般的大雪,使嘈杂喧闹的城市顿时寂静了下来,大地一片银装素裹,小朋友们穿着厚厚的棉袄,戴着毛茸茸的手套,在大地的怀抱中玩起了打雪仗、堆雪人…… 生活就像这变化多端的四季,每个季节都有着不同特点与性格。 夏天,微笑面对着生活的人会用别致的眼光去待它,会觉得它不是炎热,不是用炎热来惩罚我们,而是认为它是在考验我们,用我们酣畅淋漓的汗水来浇灌我们的生活,让我们懂得在懵懂和挫折中成长,更是因为夏日的辛勤播种,才有了秋天那喜悦的丰收啊! 懂得面对生活,懂得迎接生活,懂得与生活和睦相处的人一定会是生活的成功者,因为你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历程,处理过生活中的种种失败,挑战过生活中的处处困难。 一次,我在做一次练习中,做到了这样一道题。有三个人同时经过一处荆棘丛中,然而荆棘丛中长出了鲜花。走过的第一个人就说:“荆棘丛中长出了带刺的花。”走过的第二个人就说:“荆棘丛中有刺。”最后一个人就说:“荆棘丛因有花而更美。”三个人面对生活的态度不同,所以未来他们的命运也将不同。所以请相信,生活就是一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杯茶,如何去品味这杯茶,就要看我们怎样去对待生活了…… 微笑着面对生活,生活亦然也会微笑着面对着你。——后记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内容及关键信息构思立意。材料主要围绕着教养的内涵进行描述。从中可提炼出关键词句“不轻言放弃”“微笑面对人生”“从容淡泊”等。因此立意时,可从要坚持不懈、微笑面对人生、从容淡泊、勇于战胜困难等方面立意。写作时,要注意写成议论文,要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也叫命意作文,材料作文是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命题热点。考生写作时,首先要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立意时要求准,力求新颖。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例如本题可根据材料最后一句的内容提示构思立意较佳。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于丹认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确是这样,悠闲的情趣与生活方式并非要让我们闲置大把的时光,放弃理想和责任,而恰恰是要让我们在建立价值观的同时不要丢失自己。

①回到今天,我们亲山临水的一番经历终会转化成一种新的能量

②它让我们的心境有所改变

③当我们在山水自然、日月星辰的更迭中陶冶了性情

④但你却能在生活中发现新的趣味

⑤品茶、饮酒、抚琴、领略自然,都是享受生命、寻回自我的手段

⑥即使你的生活还是过去的样子

A③②①⑥④⑤

B.⑤①③②⑥④

C.⑤③①②⑥④

D.③①②⑥④⑤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孩子们对“动漫”的情有独钟推动着“动漫”产业朝着高质量、高速度、高赢利发展,嗅觉灵敏的商家对此更是推波助澜。

B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等方面的很大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却越来越怀疑。

C夜郎国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它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存在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其中心位置至今尚无定论。

D食醋富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索B等成分,因此具有美容功效,皮肤吸收之后,可改善营养缺乏,促使皮肤美白细腻。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  

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有的大学生片面认为,现在就业压力那么大,与其坐在教室里按部就班地上课、自习,还不如出去实习,将来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

我吃惊地发现,每个人留在纸上的“生命中最宝贵的五样”物件,绝不雷同,有些简直让人目不暇接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暴殄天物

我们对秦陵开展现代意义上的考古调查已经四十多年,多次震惊中外的考古大发现,只是冰山一角,大量珍宝还深藏地下。

便民箱、井盖板、金属垃圾桶被盗,名草名花,不胫而走,王大妈提起这事,就气愤不已。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④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屠呦呦与青蒿素

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公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在她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万多人。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国从1964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她并不气馁,经过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进行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屠呦呦的名字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这美好的期待既是小鹿在原野上呦呦地叫着,吃着青草,象征和谐之意,又有小鹿象征人才,父母希望女儿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之意。

B疟疾是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世界上每年有百余万人被它夺去生命。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都在努力研发制服它的新药物,我国的科学家率先完成了这个任务。

C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的发现,不可能在短期内让人们看见它们显著的价值和效益。例如,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

D本文在平实的叙述中穿插一些富有文学色彩的描写,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感染力;作者重点记叙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艰难历程,描写细腻,有很强的说服力。

E拉斯克奖是美国最有影响的生物医学奖,正因为屠呦呦获得的拉斯克临床医学这个世界上最有声望的大奖之一,为她如今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屠呦呦获得突破性进展,最关键的步骤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屠呦呦获得成功的因素有那些,结合文章进行概括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以洒酒祭奠江月的豪举来抒发人生似梦,壮志难酬的感叹的句子是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写刘寄奴驰骋战场,所向披靡的句子是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的“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写孤寂凄凉,便觉时光难捱,而在《醉花阴》中,也有极为类似的情绪传达,借袅袅香烟、阴沉天色写因愁浓而怨天长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