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在很多学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现在很多学生不愿上语文课,他们认为教材中很多文章过于老旧,没有文学积累的价值,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也有人认为教材中的文章多是传世经典,是历代文坛哲圣智慧的结晶,值得我们去仔细品味。

要求:

选准角度,自定立意;

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吹尽狂沙是经典 近日偶翻网页,一则“高中语文教材内容老旧不堪,当代作家竟然全无踪影”的消息映入眼帘。其大意是说,高中语文教材中古人文章一大堆,鲁迅的作品更是频频出现,脱离现实、远离生活,学生学起来也是隔靴搔痒,应多加入一些有时代感的当代作家的作品,特别是学生普遍推崇的韩寒、郭敬明等青年作家的作品。论者言辞激烈,有理有据,俨然对现行的教材不屑一顾,“高大上”之感迎面而来,愤慨之意扑鼻而至。不知这位论者在作此大论之前,是否问过我们学教材的人的感觉? 窗外月色皎洁,天地空蒙。我不禁想起了张若虚的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天之月,照耀千古。可谓真正的“古”,可为什么“人生代代无穷已”都要年年望江月?竟然没有人认为它过时呢?原来千古同心,万年同理。同样,经典的东西往往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某种情感。如屈原《离骚》中那种不被理解的孤愤之情,试问后人谁会没有?又如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那种合作共赢的思维,岂于当今社会无用?李密《陈情表》中那种至纯至孝的亲情,现代社会岂有不提倡的道理?鲁迅《拿来主义》中那种“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科学方法,难道如今已经过时?它们如天空中的太阳与月亮,尽管是千古之物,仍在滋养世间生灵。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经典名篇,尽管落满历史的尘埃,却依然可以陶冶我们的心灵。那种简单地以时间为标准来评判是否过时的做法,才是真正要不得的。否则,当我们在使劲儿追赶时代的步伐时,我们的灵魂一定会远远地落在后面。 诚然,教材中的有些经典名篇确有瑕疵,我们中学生在读这些篇章的时候也难免有隔靴搔痒之感。如高中教材中一些古文的拗口难懂或鲁迅的某篇杂文语言晦涩,都足以让我们听课时恹恹欲睡,全然没有我们偷看郭敬明小说那般有滋有味。但是请你认真想一想,你是不想学还是真的看不懂?是自己的学习态度有问题还是文章本身真的如老太婆的裹脚布般又臭又长?要知道,能够被编入教材的篇章必定有它值得肯定和学习的地方。 岁月如流水,它总是在千淘万漉中吹尽狂沙,使真正的经典得以显露。时下的文学作品也只有经过时间的淘洗,才能真正走进我们的教材,真正滋养我们的心灵。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评论性作文题,所给材料谈论的是很多学生对语文教材的看法,不同的人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考生可赞成其中某一种观点,如教材文章过于老旧,或教材文章多是传世经典,也可以辩证地看待分析。 对于文体的选择,可以写议论文,表达自己的看法;也可以写记叙文,叙述自己学习语文的经历,抒发自己的情感。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某校一年一度的元旦文艺汇演即将开始选拔节目,一名高三学生兴致盎然,和几位同学一起准备了一个舞台剧。家长得知后,以影响高考为由,要求孩子退出。如果你是该学生,你准备如何去说服你的父母同意你参加这一活动?(仅陈述理由即可,80个字左右)

 

查看答案

仿照画线句子,在横线上另写两句话,要求与画线句子的句式结构大体相同,语意连贯。

青城山是道教圣地,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汲取了老子和庄子的哲学思想,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色无味,                        ;看似自处低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故事,请从不同的角度提炼两条人生哲理,各用一句话表述,每句不超过20个字。

一座寺庙中,僧多粥少,每到开饭时,和尚们便一拥而上,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粥就被挤翻了。这样大家都挨饿。和尚们推荐了一位长者分粥,分粥者大权独掌,为能多分点粥,一些和尚开始溜须拍马,加上平时相互关系就有厚薄之分,因此分粥者把粥分得多少不一。饿得受不了的和尚提议轮流分粥。这下可好,轮到自己分时撑得半死,他人分时饿得发昏。方丈云游回来了,决定由其中一名和尚全权分粥,其他人不得有异议,但又规定分粥者最后取粥。从此和尚们均等地吃上了热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

雨后慰池上芙蓉

徐贲【注】

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

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

【注】徐贲:明初“吴中四杰”之一。元末张士诚曾征徐贲为幕僚,徐贲避走不从,后张士诚军队为朱元璋所破。明朝建立后,许多文士得到起用,徐贲却一直到洪武七年才被荐进京。此诗写于他明初出仕之前。

1.“池上新晴偶得过,芙蓉寂寞照寒波”描写了什么样的情境?表现了“芙蓉”什么特点?

2.“相看莫厌秋情薄,若在春风怨更多”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态度?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