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有人说:我以为自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 有人说:我以为自己只是提笔忘字,但现在发现QQ聊天都找不准字了。

有人说:不知什么时候我们的聊天界面都变成了图片、表情和233。

材料二 受汉字听写大会的影响,许多社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在周末组织汉字听写比赛活动,报名者不仅有中小学生,还有上班族和老人;近两年,书法班越来越受欢迎,学员们表示,不管多忙都想来感受汉字之美。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传 承 郑 轲 汉字,如同一枚色彩斑斓的玛瑙,深深地嵌在中国历史文化的长碑上。而如今,在现代文明飞速前进的步伐中,它开始颤抖;在现代文明的洗刷中,那最初的美好却在人的视线中模糊。 汉字,是文明之根、文化之本。华夏文明已经绵延了千年。自秦统一文字,小篆作为现代汉字的前身,承载着千年历史与文化的重量,走进人们的生活。那屈原投身汨罗江的壮烈,那鸿门宴的惊心动魄,那赤壁之战的激烈壮观,恐怕只有汉字才有足够的力量将它们一次次再现于后人的眼前。那曲折的笔画,那点点墨迹,那大大的方块字,足以激起人们心中的波澜,体现了汉字文化震撼人心的力量。若无汉字的出现,恐怕仅凭我们祖先大脑的记忆难以传承那百家争鸣的精彩,那些被奉为经典的圣人箴言的文化长河恐怕也难以流到今天。汉字将它们沉淀,将它们凝固,那由横竖撇捺架起的身躯竟可承载如此厚重的责任,实在令人惊赞。汉字本身就是文化和财富,传承汉字,汲取的是汉字身上被赋予的丰富的内涵。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翻看一本史书,字字相连,流淌的不是墨迹,而是古人用心血铸就的灵魂。汉字在司马迁的手中,成就了52万余字的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字在李清照笔下,幻化出一篇篇诗情画意的婉约词作,她以心唤世,以笔唤天,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字字是哀愁,是责任。古往今来汉字英雄辈出。古有庄子、屈原、司马迁、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组成的文学大师队伍,今有鲁迅、王蒙、海子、贾平凹等思想与艺术璀璨绝伦的文学大家,而震撼全球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更是用汉字将中国文学与文化的光彩洒遍世界。汉字展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魅力。传承汉字,更是传承一种精神。 汉字,是浓缩的影像,是画中的故事。汉字的一撇一捺,架起了汉字的脊梁。如“人”字的构造,可谓简单中有深意:相互支撑创造世界的奇迹。一个汉字就是一个故事,传承文字就是传承古人用思想组建的美丽。 汉字,如此之美丽,如此之博大,让我们为之震撼,为之惊叹。虽然汉字随处可见,可越是眼前之物,就越易被人遗忘。因此传承汉字,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无论你身在国内,还是远在海外,汉字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太阳。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一主要指出了现在人们因科技的发展忽略了汉字的书写,不仅很少用笔写字,就连在计算机上用汉字也用得少了;材料二则从另一方面指出,人们对汉字书写活动的关切。分析材料,可先从第一则材料分析,从反思汉字危机的角度立意;也可从第二则材料分析,从应加强汉字书写教育的角度立意;当然也可综合材料,从传承汉字的意义的角度立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幅以“乡愁”为主题的漫画,请结合漫画的具体内容,写几句话抒发思乡之情。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少于60个字。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                                          。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个接一个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

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

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

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

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

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

A.⑤④⑥①②③

B.⑤④②⑥③①

C.①⑤④⑥②③

D.①②⑥④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新形势下,我们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宝库维护好、利用好、开掘好,绝不能抛弃传统、丢掉根本,绝不能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B.“禅让”这个概念的最早记载或许还要追溯到《尚书》,此后的《史记·五帝本纪》有着比《尚书》更为详尽的描写。

C.从这些片断,我们可以感受到春节的灵魂,除了有对先祖的追忆和缅怀之外,还有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感恩,以及除旧布新、团贺喜庆的含义。

D.近年来,各地政府都在不断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所以我们相信,中国的空气质量必定会越变越好,甚至会成为宜居国家。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文化遗存相对丰富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由于人们生活环境和条件的变迁,民族或区域文化特色消失加快,因此,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据美国媒体报道,扎克伯格的女儿才两个月大,刚当上爸爸的扎克伯格就已经   要教宝贝女儿学游泳啦!

2015年5月,中国政府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中国智能制造正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发展时期,机不可失,  

A.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B.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时不我待

C.时不我待   迫不及待     刻不容缓

D.刻不容缓   迫不及待     时不我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中国第一位西医诞生记

“我感谢仁慈的上帝,在经历了12天的危险后,我们终于安全地在我的家乡靠岸了。”1857年,刚刚在爱丁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黄宽回国时说。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留英博士,也是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

现在人们翻阅史料已经很难判断,在当年刚刚回国的黄宽心中,“报国”与“传教”哪一个分量更重。然而,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却回到了最初。

1846年,香港。马礼逊学堂校长塞缪尔·布朗决心做一件前无古人的事情。因为健康问题,他与学生告别,准备回老家美国。这位传教士问眼前的数十位广东农家子弟:我非常热爱这所学校,希望带走几个学生,直至完成学业,有谁想跟我走?

谁愿意打破这片寂静呢?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站了起来。

在一百多年前的中国,告别父母乡亲,背井离乡,坐5个多月的船,去一个全是“红毛鬼”的地方读书,听起来委实不像什么好事情。“他母亲极为勉强地同意了。”黄宽的同学、后来从耶鲁大学毕业的容闳曾回忆,“黄宽特别诚恳地乞求,他的母亲虽然伤心难过,但最终还是屈服了。”

在那个班级里,当时与黄宽一起站出来的还有容闳、黄胜。若干年后,容闳成为“中国留学生之父”;黄胜则是中文报业的先驱,创办了第一家中国自办的印刷企业;黄宽成为中国第一位留英博士,他短暂的一生翻译了34部医学著作,将大量的医学术语引入中国。

对黄宽来说,这样的命运,多少有些出乎意料。那年头,即便是英国本地人,能成为医学博士者也是凤毛麟角,黄宽完全可以凭这一手本事在伦敦过上优渥的生活,但他毫不犹豫地回了国。

虽然不知道最初是为了“传教”还是“报国”,但至少这两件事他都曾努力过。一开始,他在香港的教会医院工作,这是当时常见的传教手段。那年头,两者的轻重缓急,教会分得很清楚:医生的身份固然受人尊敬,但不适合凌驾于宗教身份之上。

可黄宽很快得面对自己的另一重身份: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在香港,当地白人医生早已习惯了视华人为助手。黄宽在美国、英国读书时,被当地家庭与师友平等相待,他在医学院学业突出,以第3名的成绩毕业。不料回国后,反而得不到同等的承认。

一年后,他的“福音”梦破灭。然而他同样无法适应清政府的官场习气。李鸿章曾请他北上担任医官,黄宽上任还不满半年,就忍无可忍。他拒绝了所有优厚条件,回广州重拾临床和教学工作。

福音与报国,都飘然远去了。剩下的唯一一条路,就是当一个真正的医生。

就像寓言里的蝙蝠,在兽与鸟之间不知自己的归处。但也有地方,是黄宽的舞台。清朝末年,西医在中国人心中既神奇,又神秘莫测。这些“红毛鬼”“大鼻子”把人的五脏六腑说切就切,还要解剖尸体,看起来实在恐怖。然而黄宽不一样,他不是“红毛鬼”,说的是广东白话,又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很快声名鹊起。那时候,他所在的医院,每年能为2.6万人诊治。黄宽一生中曾帮3000多人取出了膀胱结石。

更深远的影响,则是他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正是在这里,报国无门的他将自己的语言特长一点点融入进了对医疗术语的翻译中。他既是解剖学、生理学和外科的教师,还撰写了一套教材,包括三年制的基础理论与两年的临床实践,并为学校建立了实验室与标准间。他在特殊的历史节骨眼上,第一次创建了这个国家现代化的医疗培训体系。

再也不提福音,黄宽以传教士般的热情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比起一同出国的同学容闳,这位同样占据很多个“中国第一”的医生却没有留下太多记录——除了若干医学论文。

1878年,黄宽罹患项疽,却碰上英国大使的夫人难产。尽管家人劝阻,他还是踏上了出诊的路,最后大使夫人安然无恙,他却病发不治。去世的时候,还不满50岁。

相关链接

黄宽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东岸乡,中国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曾成功进行中国第一例胚胎截开术。他是最早任海关医务处医官的中国医家,又是中国最早从事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

(《黄宽:穷小子修成华人西医第一人》)

虽然课堂上的这些学童,对西方世界有所了解,广东沿海也一直与海外西方有着商贸往来,西方宗教人士时有踏足这一带,老百姓对西方并非完全陌生,但长久以来封建政府一直严禁国人与西人接触,中国人对当时西方各国知之甚少,在民间还流传着关于西方世界的各种离奇、荒诞、恐怖的传闻。去一个中国人眼中遥远神秘的国度生活求学,在当时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中国到西方学习西医与留学欧洲的第一人——黄宽》)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头借用人物自己的语言,既写出了黄宽回国路途的艰险,又表明了黄宽作为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一位传教士的身份。

B.来自广东香山的农家子弟黄宽之所以会跟随塞缪尔·布朗到美国留学,是因为他的家人相对要比其他人的家人更开明些。

C.黄宽在美国完成学业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是中国国内第一位受到系统西医训练的医生,参与筹建了中国第一所医学院“南华医学堂”。

D.黄宽能够在医学界声名鹊起,是因为他医术高超,既能像西医那样看病动手术,同时又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广东人,说的是广东白话。

E.黄宽占据的很多个“中国第一”都和医学有关,作为一名医生,他将生命贡献给了中国的病人与医学教育。

2.黄宽坚持回国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说“他的命运,最终没有走向预期的任何一端”?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作为“一个真正的医生”的黄宽,主要的成就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为何大多数人不愿意跟随校长塞缪尔·布朗出国留学?而跟随出国的三人后来在不同领域都有很大影响,这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