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出“无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出“无声食堂”,倡导在就餐过程中,学生安静就餐,以微笑、眼神以及统一的手势语进行沟通,从而达到集体安静、有序就餐的目的;饭后,同学们有序地整理餐桌,将餐盘放到指定位置,分类摆放。老师介绍,学生们如需要加菜添饭,可以通过眼神和手势进行交流。比如,手势1代表饭,2代表菜,3代表汤……不需要发出叫喊声。总之,学生从进门到用餐结束都基本在无声中进行活动。校方表示,倡导“无声食堂”,不是说绝对不讲话,如确需沟通,要尽量做到轻声细语,不对周围人造成干扰。

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此处无声胜有声 食不语,寝不言。 ——《论语·乡党》 广东中山某学校倡导“无声食堂”,教育学生文明、安静就餐,在吃饭的过程中可以用手势表达自己的诉求,学校的这种倡导值得点赞。“无声食堂”很好地诠释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高妙境界,如润物的春雨,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食不语,寝不言”是流传两千多年的古训,是孔子在两千多年前通过观察和思考后得出的结论:吃饭时不要大声喧哗,睡觉时不要随便说话。但令人悲哀的是,直到现在,我们还没有养成“食不语,寝不言”的好习惯。 君不见各类餐厅随处可见大声喧哗者,他们谈笑风生,自由自在,视公开场合如无人之境,似乎要把所有的热情都撒播在餐厅中。试想:我们在这种喧闹的环境中就餐,是否能够享受到食物本身的美妙? 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食不语”体现出来的不仅是个人的素质,而且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国人出游国外已经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似乎已经成为一种生活常态,并且中国人似乎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大金主”,在国外随处撒出大把的金钱,让外国人赚得盆满钵盈;但获得丰厚利润的他们,在内心深处还是对国人有着些许的排斥,因为国人在旅游、购物过程中的“大嗓门”似乎已经成为痼疾。见诸报端的各种有关“闹”的新闻也强化了这种认识,“高铁闹”“机场闹”“商店闹”…… 好在有学校已经认识到这种“闹”对国人素质的影响,广东中山某学校从“无声食堂”入手,教育学生注重用餐文明,用安静代替喧闹,这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 当然,或许有人会质疑学校推行“无声食堂”的做法,认为吃饭都不让说话,还要让学生像聋哑人一样用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有“公权私用”的嫌疑,有禁锢学生青春活力的弊端。其实,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因为学校也介绍说,食堂中不是不让学生说话,而是不让学生大声说话。 在什么都提倡“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今天,学校用“无声食堂”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用餐习惯,是难能可贵的。这就像对待一棵小树苗,提前修剪枝丫,才能让小树苗成长为栋梁之材。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介绍了广东中山一所学校推出“无声食堂”的做法,学校要求学生进餐时不大声讲话。考生对学校的这一做法既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还可以辩证看待。如对学校的做法持肯定态度,则可从此做法对学生素养的养成的角度分析。这一做法使学生在学期间就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他们未来的生活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如对学校的做法持否定态度,则可从这种做法扼杀学生的活力、创造精神的角度分析。如辩证看待,则可既指出“无声食堂”的积极意义,又指出其消极意义。因此,文章的立意可以是:①此处无声胜有声(食堂“无声”胜过千言万语);②学生的活力岂能被“无声”禁锢(食堂“无声”可以休矣);③客观看待“无声食堂”(不要过分解读“无声食堂”)。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大约在2.52亿年前,地球上发生了一次规模空前的火山喷发事件,              。那次灭绝几乎毁灭了整个古生代生物群:陆地上的森林几近毁灭,巨型昆虫全部灭绝,海洋中96%的无脊椎动物消失了。随着如此多的              ,一些陆生爬行动物开始尝试“水生”生活,它们中的一些确实成功了,进化成了鱼龙。再后来,              ,这些陆生爬行动物的后代相继进化成了蛇颈龙、上龙和沧龙等。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满清入关之前,“汗位推选制”是满洲通行的最高权力传承制度,它折射出      。清朝12位皇帝中的皇太极和福临的继位都是通过“汗位推选制”(因为1636年皇太极才称帝,故而暂时称为“汗位推选制”而非“皇位推选制”)完成的。

A.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习惯是不预立嗣汗而由贵族成员共同推举汗位继承人

B.北方少数民族的政治习惯是由贵族成员共同推举汗位继承人而不预立嗣汗

C.北方少数民族不预立嗣汗而由贵族成员共同推举汗位继承人的政治习惯

D.北方少数民族由贵族成员共同推举汗位继承人而不预立嗣汗的政治习惯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现在,中国人民既继承中华法制的优良传统,也借鉴世界其他各国法治的有益做法,从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为出发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B.我国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回旋余地大,新动力正在强化,新业态不断出现,很多地区的很多产业都发生了可喜变化,所以发展前景是光明的。

C.各民族群众的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夯实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了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蓬勃力量。

D.截至2009年,从维熙一共出版了67本书,名作《走向混沌》既不宣传也不推介,却一直深受读者喜爱,目前已经发行近百万余册了。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演员李易峰和张云龙在电影《栀子花开》中分别扮演两个乐队的主唱,在影片中他们的才能不分伯仲,他们对彼此的音乐才华      

从信中看,“民国第一清官”石瑛与张难先、严立等彼此密切关注,相互应和,书信往来极为频繁,正所谓        

老人说,太极拳中蕴含了阴阳五行、为人处世等诸多中国传统哲学,在打拳的过程中他结交了一群      的好友。

A.惺惺相惜     同气相求     志同道合

B.惺惺相惜     志同道合     同气相求

C.同气相求    惺惺相惜      志同道合

D.志同道合    同气相求      惺惺相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雨果奖得主刘慈欣:在深山里缔造“科幻王国”

1985年,刘慈欣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山西娘子关发电厂的计算机室工作,在这个闭塞、落寞却处处回荡着历史韵味的大山中,刘慈欣对科幻文学越发痴迷。

《宇宙坍缩》和《微观尽头》是这位“科幻迷”参加工作之初的两篇试手之作,虽然语言显得有些生涩,描写也较粗糙,但已孕育了他后来创作的小说所具有的气魄大、悬念足的风格。短篇小说写得不过瘾,刘慈欣就开始了长篇创作。1989年,他完成了《中国2185》,两年后又写出了《超新星纪元》。但由于当时科幻文学正处于寒冬,他的《超新星纪元》等作品相继投了几家出版社,得到的回复都一样:“书稿很不错,但出不了……”

直到1999年,刘慈欣的《带上她的眼睛》等科幻小说在《科幻世界》杂志发表。同年,《带上她的眼睛》还荣获了第11届中国科幻“银河奖”一等奖。从此,刘慈欣的科幻作品创作一发而不可收,而且作品质量颇高。

2006年,刘慈欣写出了长篇科幻小说《三体》(又名《地球往事》),之后几年又陆续出版了“厚重无极,气象万千”的“三体”系列《黑暗森林》《死神永生》,征服了无数的科幻迷。

刘慈欣的作品承袭了古典主义科幻小说中节奏紧张、情节生动的特征,浓墨重彩地渲染了科学和自然的伟大力量,洋溢着英雄主义的情怀。

在“三体”系列小说中,刘慈欣提出的“黑暗森林法则”与物理学家霍金在2010年提出的对外星人要尽量避免接触的理论不谋而合,这就是科幻的魅力。

2015年8月,《三体》荣获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故事奖,使刘慈欣成为首位斩获世界科幻文坛最高奖的亚洲人,开启了中国的“科幻元年”,让中国文化在国际获得“存在感”。著名计算机和物理学家普里斯科认为“中国科幻作家已在这个领域走到前头,而我们(西方)却在近年来失去了敢于思考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刘慈欣说自己“在生活中是一个彻底的现实主义者,只有在科幻里,才有一些理想主义”。“其实,自己的科幻之路就是一条寻找家园的路。”在短篇小说《流浪地球》的前言中,这个理性、低调、沉默寡言的理科男,罕见地以极具浪漫色彩的话来描述自己。

“我是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的科幻理念也让他成为了科幻界的另类人物,引起了不少的争议和批评。国际科幻界很长时间里一直在走“科学反思”的道路,主流内容都是表现科学技术的负面影响,刘慈欣却越发坚守自己的阵地,正是这种坚信与守候,让刘慈欣成为了今日中国科幻界无可争议的第一人。

尽管许多读者是被《三体》中对人性的思考打动,但刘慈欣认为主流文学“超级自恋”,而科幻文学就是文学“再一次睁开眼睛的努力”,它让文学与宇宙重新连接起来,从而“超越自恋”。他说,从人文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应对人类的超级灾难而产生的,是其他任何文学门类无法替代的。从自然科学角度讲,科幻是为发掘科学的美和震撼而存在的。真正好的科幻作品是要把很虚幻很空灵的东西描写得很真实,像新闻报道那般真实。

从深山发电厂里的普通工程师,到名震世界的“中国科幻王”,刘慈欣用他30年磨一剑的成长故事告诉我们:世间有无限可能,只要你朝着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努力,就终会释放光芒!

(有删改)

相关链接

刘慈欣创作的《三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科幻文学的属性。科幻文学从20世纪初进入中国那天起,就背负了“文以载道”的重责,负担了过多的社会功能。之后随着中国政权的更迭与社会流变,科幻文学开始在意识形态工具和科普工具之间摇摆。(《刘慈欣:当代中国科幻第一人》)

在将近20年的漫长时光里,他都是一个人安静地创作,难免有一种孤独感和寂寞感,就像自己独自坚守着一片根本没人在意的疆域。(《刘慈欣:坚守科幻文学的疆土》)

宇宙就是一座黑暗森林。在这片森林中,他人就是地狱,就是永恒的威胁,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将很快被消灭,这就是宇宙文明的图景。(百度百科“黑暗森林法则”)

刘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时间跨度相当长,内涵非常丰富,知识信息量可以说海量。整个小说就像一部人类生存史,其对于今天现实世界的借鉴意义不可小视。(《从刘慈欣“地球往事”三部曲谈当代科幻小说的现实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刘慈欣最早的科幻作品《宇宙坍缩》《微观尽头》虽然有瑕疵,但已体现出了刘慈欣科幻小说气魄大、悬念足的特点,为刘慈欣后来的科幻创作奠定了基础。

B.1999年,《科幻世界》杂志发表刘慈欣的长篇科幻小说,极大地鼓舞了刘慈欣对科幻小说的创作热情,也使得刘慈欣的科幻作品质量越来越高。

C.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具有古典主义科幻小说的特点,这一特点源自他工作的地方山西娘子关发电厂所处大山中回荡着的历史韵味对他的熏陶。

D.在刘慈欣身上有着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的矛盾纠结,在生活中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在科幻作品中他是一个具有理想主义情怀并积极寻找精神家园的人。

E.文章的语言十分质朴,并注重对刘慈欣形象的刻画,特别是引用的刘慈欣那些话语,真实地表现了刘慈欣理性、低调、沉默寡言、积极追求等精神品质。

2.在科幻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刘慈欣体现出了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刘慈欣对科幻文学有哪些个人的看法?请简要回答。

4.刘慈欣为什么会被称为“中国科幻王”?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