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涵养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内在历史记忆和文化肌理,从而建立起一种无可替代的文化自信。然而,              ?纵观一些国家加强文化遗产“活化”保护的实践,不难发现,保持历史的活态,拓展“活化”保护的渠道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           ,即创意性保护、承袭性保护、修复性保护、残缺性保护、还原性保护、假借性保护。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失去了那些“乡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能知道到哪里去?             。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①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呢? ②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有六种 ③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或:保护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运用的综合考核题,首先应浏览语段,把握主要内容,然后要注意上下文的衔接和前后的照应,应根据上下文逻辑来填写。这类题目首先要通观原文,了解大概内容,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第一处,后面说“保护的渠道是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由此可以确定前面所说的内容,应是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呢。第二处,后面说“创意性保护、承袭性保护、修复性保护、残缺性保护、还原性保护、假借性保护”,联系前后的语境,应是说保护文化遗产的具体措施有六种。第三处,前面说“失去了那些‘乡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又怎能知道到哪里去”,说的是历史和未来的关系,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或保护历史才能开创未来。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本题与排序题有点小小的区别,那就是要用文字将上下文串联起来,故难度要大一些。解答这类题目的关键在于,要反复研读横线前后的句子,辨明前后内容之间的关系,借助这种关系以及前后句的内容和形式来确定横线句子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本题的三处内容都可以借助前后的语境猜测出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线城市逐步收紧城市人口扩张的趋势,加之其本身存在的生活成本高、居住压力大、环境污染和交通拥堵等问题,而二三线城市正在迅猛发展,所以,          

A90后大学毕业生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

B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北上广深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

C90后大学毕业生对北上广深的青睐正在逐步减弱,选择二三线城市就业的越来越多

D北上广深90后大学毕业生的吸引力正在逐步减弱,二三线城市正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心。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第30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终评期间,将举办一系列开幕式暨创新论坛、科学讲坛、科学讨论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B.专业信息披露是消除公众对问题疫苗恐慌最好的疫苗,这一只有及时打,才能避免这种滚雪球式的传播将更多人带入更大程度的恐慌中。

C.据调查,目前最适宜生育的人群介于70后父母及80后年轻父母,他们又是受中国计划生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代。

D.数据是未来创新社会最重要的生产,而阿里在本质上是一家扩大数据价值的公司,相信阿里在数据和技术上的投入会有巨大回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高生前           ,贫困潦倒,特别渴望自己的作品能被社会认可,但他唯一卖出去的油画《红色的葡萄园》,还是他弟弟提奥托人买下的。

②对两岸同胞的交流,“台独”政客都怕得要死、恨得要命,然而他们也太低估了台湾民众的判断力,其煽动性言论经不起推敲,甚至      。

③在央视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褒奖,电视剧导演曹慧生         ,只顾埋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A.不名一文     不值一哂    不赞一词

B.不值一哂     不名一文    不赞一词

C.不名一文     不赞一词    不值一哂

D.不值一哂    不赞一词     不名一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马海德:历史永远铭记

马海德1910年9月26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水牛城一个阿拉伯移民家庭,名叫乔治·海德姆。马海德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医科。1929年马德海进入贝鲁特美国大学攻读医科的临床学,1931年马海德毕业后离开他的出生地美国,毅然前往日内瓦继续研读他喜欢的医学临床专业。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由此也开始了他在中国55个春秋忘我奋斗的人生历程。

1958年夏天,以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顾问的身份,马海德带领着中央皮肤性病防治队从北京来到海南岛,开展麻风病的防治工作。防治队的第一站是海口市的秀英麻风病院。面对麻风病人,马海德与其他医生不同,他只穿一身白大褂,一身普通医生装扮,甚至连手套都不戴就与麻风病人握手,在给麻风病人做检查时甚至把病人的脚放在自己的腿上仔细观察。工作结束后,马海德就按正常程序用肥皂给自己的手和身体进行消毒。

在秀英麻风院完成工作后,马海德带着防治队和学员们深入海南岛的黎族、苗族村寨,开展麻风病的普查工作。虽为领导老师,当他下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山区时,马海德从不要求特殊待遇,他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有一次在乐东普查工作快要结束时,因受台风暴雨的袭击公路桥被冲坏了,汽车不能通行,为了及时转点,整个防治队就背着行装冒着烈日整整走了两天赶到崖城。

马海德在平时的业务学习和体检过程中,对学员们的要求特别细致。“病历书写要仔细,体检时连一小片皮损或某些微小体征都不能轻易放过。”马海德在教学和医疗上的严格要求,使在防治队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教育。在短短的三个月中,这15名年轻的海南学员学到了许多以前在学校都学不到的知识与品格。

1980年,因健康原因,马海德曾经几次前来海南三亚休养。虽然是在养病,可对于群众的健康问题马海德始终关注。期间,在当地卫生部门的安排下,马海德曾与其他国际友人多次到鹿回头周围的黎村里,挨家挨户对当地村民的居住、用水、防病治病情况进行考察,还主动给黎族同胞检查身体。

马海德有生之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中国消灭麻风病。为此晚年的他不顾自己身患癌症,一直顽强坚持工作,直到生命最后一息。马海德的夫人苏菲关于其丈夫的回忆文章中曾经记录了这样一个片段:在病危的时刻,他还要求我为他读全国各地寄来的有关麻风病的材料和信件。有一次,我念一封信给他听,是广东省一所麻风病院的患者联名写给他的,反映他们一个月只有12元生活费,天天吃白饭,连下菜的盐水都没有。我念完信以后抬头看见眼泪在他的眼圈里转,看得出他既伤心又气愤。他让我立即起草致广东省叶选平省长的一封信,请他妥善处理。这时他正发着高烧,用颤抖的手在信上签了名。其实此刻他的病情已经非常危急了。

1988年10月3日,马海德在北京病逝,终年78岁。如今,马海德挂念的海南麻风病防治10万人中只有07个患者,仅为当年的1%。历史上由于卫生环境等原因,海南属于全国疫情高发地区,发病率、患病率均居全国前列,经过积极防治,麻风病如今得到有效控制,已实现基本控制流行的目标。“正是有了马海德医生,有了继承其理念的老一辈海南皮防工作者们,在几十年‘皮防’工作中坚持对海南全岛进行了细致的基层普查,大量地切断了传染源,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绩。”

【相关链接】

①乔治·海德姆受到毛泽东接见后,为毛泽东等人的乐观精神所感动,并立即穿上红军服装,决心参加中国革命。为了方便结识群众,他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马海德。马海德参加红军和加入中国国籍的请求,得到毛泽东的赞许,毛泽东委任马海德为卫生部顾问。受根据地人民革命精神的鼓舞,马海德工作非常积极努力,对委任担负的卫生部顾问这一崇高职务,他竭尽全力胜任。其中保证中共中央领导人的健康是他的首要责任,他深知这一责任的重大意义。(李征《马海德与延安的精神情缘》)

②1933年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他准备不远万里去中国上海考察热带病。马海德的举动不仅让身边的教师和同窗们大为惊异,而且远在美国的父母也无法理解。因为当时的中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正在陷入日本侵略军的烧杀抢掠之中,而马海德居然要冒险前去中国调查所谓的地方皮肤病情况!但马海德很坚定。他给父母写信时表示:“因为我是一个医生,所以才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为了医治病人,就不能分哪个国家了。

(窦应泰《马海德:新中国卫生事业的先驱》)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获得医学博士后,马海德在老师、同学、父母不理解的情况下,为了考察热带病和投入中国人民的革命中,他毅然只是来到中国。

B.作为中医皮肤性病研究所的顾问,他在秀英麻风病院开展防治工作时,与麻风病人密切接触,并与学生、工作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不要求特殊待遇,遇到暴雨,甚至徒步前行。

C.马海德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让年轻的海南学员在医学知识和品格上都得到提升。

D.马海德倾心于消灭中国麻风病事业,他密切接触麻风病人,即使身患绝症,依然关怀麻风病人,体贴麻风病人的日常生活。

E.马海德参加红军和加入中国国籍的举动,得到毛泽东的赞许,毛泽东因此委任马海德为卫生部顾问。

2.马海德是一位出色的医学工作者,文本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3.马海德的人格魅力是他至今仍被怀念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马海德是历史永远铭记的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鞋匠菩子

沙克

寒风就像冰箱里拿出的快刀,往所有的缝隙里戳着嗖嗖的冷。鞋匠菩子用老式的三块瓦棉帽捂住头和脸,把小区大门外的鞋摊挪到墙角处。鞋摊的家什包括一台手摇修鞋机,一只带轱辘的铁柜子,两只小木凳,还有一把遮阳遮雨的可口可乐大广告伞。

我把穿了六年多的一双磨砂牛皮鞋递给菩子。这双鞋已被他修补过几次,鞋跟磨塌了他给打上鞋掌,鞋底和鞋帮间脱口了他手工用针线缝合。这次还是让他打鞋掌。我右脚的鞋跟磨得厉害,每年都要给皮鞋打一次右掌,不然走路时脚底往外侧歪。菩子用一只半椭圆形的黑色橡皮掌在鞋跟上试试,又换一个小些的试试,都觉得不满意。他从铁柜子中拿出一个小木盒,翻了个底,找出一块与鞋底同质顺色的马蹄形牛筋掌。不过太大了,形状与鞋跟的磨塌处不相干,于是他用剪刀把它剪成半椭圆形,用锉子把鞋跟磨塌处的灰尘锉掉,表面稍稍锉毛,用黄胶涂抹鞋跟与鞋掌,放到脚边风干一两分钟。

一阵旋风像水流一样冲过来,被我从头包到腿的大棉衣挡着。菩子的身体似乎歪了一下,鼻涕流到嘴唇上,他撩起蓝布围裙的一角擦掉鼻涕。“你凑合着打个掌就行了,旧皮鞋值不着用功。”我有点替他着急。“那不行,靠手艺吃饭马虎不得的。”一两分钟的空隙里,菩子看到左脚那只鞋子的侧面有一点点绽缝,拿到修鞋机上哒哒哒地缝好。

然后,他把涂过胶的鞋掌和右鞋跟压在一起,接着,再把残剩的牛筋掌剪下一小块,先用锉子把两面使劲锉毛,锉下来的粉末落在他腿上铺着的帆布上,再用削刀削成扁扁的楔状,两面涂上胶,用嘴巴吹一吹,塞进鞋掌与鞋跟间合不拢的三角缝中,再放在铁鞋托上用小钉锤给锤实了。在楔状小块塞进去之前,他已经把帆布上的粉末撮起来撒进三角缝中,这样鞋掌、楔状小块和鞋跟间就粘得严密实在了。

贴着鞋跟侧面的弧度,他用削刀把鞋掌和楔状小块削平。“好了。”他把鞋子递给我查看。

我问他,“多少钱?”他说,“不用了,拿走吧。”我说,“那不行,你得收钱。”他说,“给两块钱吧。”我说,“给你五块。”他摆摆手说,“打个小鞋掌就两块,对哪个都一样。”

这是午饭后,没什么人拿鞋子来修,菩子修补着寄放在他这里的一堆鞋子。我没什么事,穿那么多衣服不怕冷,和菩子聊天也不影响他做事。

“我爸爸有一双在部队时发的军皮鞋,从1948年穿到1977年,我接着穿就是穿不坏。现在的皮鞋连布鞋都不如,像草鞋,几个月就穿坏了,穿年把就得换新的。”我起了话头。

“过去的军皮鞋是厚牛皮做的,是头层皮,鞋头还衬着钢板,能不结实么。现在的牛皮鞋,是用剥离过几层的牛皮做的,有的薄得像牛皮纸,黏衬上别的仿皮材料,看起来厚实一点,其实吃不住穿的。”菩子答着话。

“再薄的真皮鞋,也不至于穿半载一年就坏了啊。”

“现在的做工哪能和过去比,糊弄出鞋样子,表面好看就行。好多皮鞋说是真皮鞋,其实是合成革的材料……”

菩子扶着鞋摊柜站起来,伸展一下腰身。他只有一米四几,被小儿麻痹症致残的腿根本伸不直。他摸着裤腰上的牛皮带说:“你看过去的东西,是没剥层的牛皮做的,用两代人都断不了。我父亲十八岁时开始用的,用到他死,我又用了三十多年。”他的牛皮带表面像蜘蛛网似的,跟他皴裂的手掌一模一样,连颜色都一样,灰不拉几中带点黄。

“哎,菩子,假如皮鞋都像过去那么牢固,皮鞋厂和皮鞋店就完蛋了,产量销量要减少几倍。”

“呵呵,那我做鞋匠的也完蛋了,养不活老婆儿子了。”

菩子的老婆是个身强力壮的哑巴。他的儿子在职业技术学院读建筑工程专业,是个能说会道的大块头,还在学校的业余拳击队里当队长。菩子特别为儿子骄傲:“我们家原来有五口人,四个是残疾人,父母死了儿子长大了,我也老了,五十九岁了。以后我们家再有五口人时,健康人就占多数啦。”

我拿起装着磨砂牛皮鞋的塑料袋起身离开。走到小区门口时,想起什么,就又走了回来。菩子坐在那里,埋头摇着修鞋机补鞋子,矮小的身子被鞋摊柜遮得没了影子。多少年来,他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

“菩子,你坐得偏一些,别让鞋摊柜挡住你的人。”

菩子乐意接受我的意见。我帮他把鞋摊柜往大广告伞的旁边移了几十厘米,对着马路现出菩子的身体。

(选自2015年12月14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鞋匠菩子是小说主人公,他身高只有一米四几,是患小儿麻痹症致残的人,他靠修补鞋为生,以诚信经营赢得了客户的信赖。

B.菩子的老婆是个哑巴,她身强力壮,耕种几亩田地,家里粮食和农副产品自给自足,家务活儿都是她一个人揽着,不让菩子操心。

C.菩子和妻子以及菩子的父母亲,都是残疾人。一家五口人,有四个残疾人,菩子的儿子是健全的人,是这个家庭走向健康的希望。

D.菩子给打鞋掌,给他钱,。他先说不要,后来执意要给钱,他只是收了两块钱,说明菩子会做生意,对老客户实行优惠政策

E.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了残疾人鞋匠菩子用诚意和认真得到了修鞋客的认可和赞美,这是在呼吁社会大众不要歧视残疾人。

2.小说的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小说在刻画鞋匠菩子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小说写鞋匠菩子几十年来一直被鞋摊柜挡在后面,后来在的建议下,菩子才乐意对着马路现出自己的身体。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见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