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晋安丘公翼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权皋,字士繇,秦州略阳人,徙润州丹徒,晋安丘公翼十二世孙。父倕与席豫、苏源明以艺文相友,终羽林军参军。

皋擢进士第,为临清尉,安禄山籍其名,表为蓟尉,署幕府。皋度禄山且叛,以其猜虐不可谏,欲行,虑祸及亲天宝十四载,使献俘京师,还过福昌尉仲谟。谟妻,皋妹也,密约以疾召之,谟来,皋阳喑,直视谟而瞑。谟为尽哀,自含敛之。 吏以 。皋潜候于淇门,奉侍昼夜南奔,客临淮,为驿亭保以诇①北方。既度江而禄山反,天下闻其名,争取以为属。高适表试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举兵,胁士大夫,皋诡姓名以免。玄宗在蜀闻之,拜监察御史,会母丧,得风痹疾,客洪州,南北梗否,逾年诏命不至。有中人过州,颇求取无厌,南昌令王遘欲按之,谋于皋。皋良久不答,泣曰:“今何由致天子使,而遽欲治之!”掩面去。遘悟,厚谢。浙西节度使颜真卿表为行军司马,召拜起居舍人,固辞。尝曰:“吾洁身乱世,以全吾志,欲持是受名邪?”李季卿为江淮黜陟使,列其高行,以著作郎召,不就。

自中原乱,士人率度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皆仰皋节,与友善。洄、定常评皋可为宰辅、师保;华亦以为分天下善恶,一人而已。卒,年四十六,洄等制服行哭,诏赠秘书少监。元和中,谥为贞孝。

(节选自《新唐书》)

①:诇xiòng,刺探。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

B.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

C.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

D.皋逸去/人无知者/吏以诏书还皋母/母谓实死恸哭/感行路/故禄山不之虞/归其母。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羽林军又称羽林卫,是中国古代最为著名并且历史悠久的皇帝禁军。

B.进士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其中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称号,第一二三名分别称为状元、会元、解元。

C.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文中的天宝、元和等。

D.古时驿传有亭,称为驿亭,是驿站设置来供传递文书或来往官员行旅止息的处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禄山让权皋押解俘虏到京城,权皋在回来的路上拜访妹夫仲谟,假装生病而死。仲谟为他竭尽哀痛办丧事,权皋却逃走了。

B.安禄山谋反之后,天下的老百姓听说后都争取加入他的部队。高适向皇帝上书任用权皋做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去平乱。

C.颜真卿曾经上书给朝廷让他担任行军司马,并且朝廷又想授予他起居舍人的官职,权皋都坚决地推辞掉了。后来朝廷又召他担任著作郎,他也不去就职。

D.中原战乱后,很多士人都渡过了长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都和权皋关系密切,等到权皋死后,韩洄等都穿上丧服为他送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皋度禄山且叛,以其猜虐不可谏,欲行,虑祸及亲。

(2)有中人过州,颇求取无厌,南昌令王遘欲按之,谋于皋。

 

1.C 2.B 3.B 4. (1)权皋估计安禄山将要反叛,考虑到安禄山多疑并残暴不可规劝,就想离开他,但又怕灾祸牵连到父母亲人。“度”“猜”“虐”“虑”四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2)有位宦官经过洪州,谋求和索取无穷无尽,南昌县令王遘想惩办他,和权皋商量。 “中人”“厌”“按”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谋于皋”译出状语后置给1分;译出大意给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画线句子中,“皋母”“母”皆是指权皋的母亲,中间形成顶针格式,需要断开;“皋” “禄山”是人名,“诏书”是名词,“恸哭”是常见词,“行路”知路人,是名词,依据这些信息,再结合上下文可推断出画线句子的含义是:权皋却逃走了,且没有一个人知道。官吏拿着皇帝的诏书交给权皋的母亲,权皋的母亲因为他真的死了,悲痛的哭声感动了路人,所以安禄山没有怀疑,就让他的母亲回去了。据此,可正确断句了。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2.此题考查对古代常见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B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及第一二三名称为状元、榜眼、探花。解元、会元、状元是指在乡试、会试、殿试中接连考中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文化常识的考核的题目,在大纲卷中出现后一直是课标中的必考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以后还会坚持。文言的选文是人物传记,那主要的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这类题目一般错误都比较明显,如此题中对“进士”解说明显错误。 3.本题信息在选文第二段结尾处,原文是“既度江而禄山反,天下闻其名,争取以为属”,据此可知,应是安禄山反叛后,权皋逃走,天下流传着权皋的美名,都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部属。而不是争着加入安禄山的部队。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归纳文章内容要点,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重点在文意的理解,一般没有赏析的内容。解答时要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一般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有: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答题时注意“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差别和重点词语的翻译,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一般文言中经常省略主语,所以注意辨析省略主语,区分“人物”,总体关照段首的“时间”、“地点”,区分“事件”表述是否错误等。本题B项中,考生只要结合原文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4.本题翻译时要注意实词、虚词和重点句式的落实。如,(1)“度”,估计;“猜”,多疑;“虐”,残暴;“虑”,想、打算、考虑。(2)“中人”,宦官;“厌”,通“餍”,满足;“按”,查办;“谋于皋”,状语后置,和权皋商量。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留”“删”“调”“换”“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古代是单音节词语现代是双音节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地名、人名、器物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删”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删”,对省略的内容要补出。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重点实词“度”“猜”“虐”“虑”“中人”“厌”“按”,特殊句式“谋于皋”,翻译时都应一一落实。 【译文】 权皋,字士繇,是秦州略阳人,后迁徙到润州丹徒,是晋朝安丘公权翼的十二世孙。他的父亲权倕跟席豫、苏源明通过艺文结为好友,官至羽林军参军。 权皋考中进士第后,任临清县县尉,安禄山记下他的名字,向朝廷上表推荐他做蓟县县尉,安排他在幕府。权皋估计安禄山将要反叛,考虑到安禄山多疑并残暴不可规劝,就想离开他,但又怕灾祸牵连到父母亲人。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让他押解俘虏到京城,回来的路上拜访福昌县尉仲谟。仲谟的妻子,就是权皋的妹妹,权皋暗中以生病为借口让仲谟来见他,仲谟来后,权皋假装不能说话,直盯盯地看着仲谟而闭上了眼睛。仲谟为他竭尽哀痛,自己出钱办丧事,并入殓了他。权皋却逃走了,且没有一个人知道。官吏拿着皇帝的诏书交给权皋的母亲,权皋的母亲因为他真的死了,悲痛的哭声感动了路人,所以安禄山没有怀疑,就让他的母亲回去了。权皋暗暗地等候在淇门,侍奉着母亲连夜向南奔逃,寄居在临淮,做了个驿站的仆役来侦探北方。渡过长江后,安禄山反叛,天下人都听说他的美名,都争着让他做自己的部属。高适向皇帝上书任用他做大理评事、淮南采访判官。 永王发兵做乱,威胁逼迫士大夫,权皋更改了姓名才幸免。唐玄宗在蜀地闻到这件事,授他做监察御史,恰逢权皋死了母亲,又得了风痹病,寄居在洪州,由于当时南北交往阻塞,一年多任命书还没有到。有位宦官经过洪州,谋求和索取无穷无尽,南昌县令王遘想惩办他,和权皋商量。权皋很久不回答,哭泣着说:“如今还有什么理由捉拿皇帝的使者,并且马上治他的罪!”掩着脸走了。王遘醒悟了,重重地感谢了权皋。浙西节度使颜真卿上书朝廷让他任行军司马,又让他做起居舍人,权皋坚决地推辞了。他曾经说:“我要在乱世中保持自己的高洁,使我的心愿全部实现,怎么会以这样的心态而接受虚名呢?”李季卿任江淮黜陟使,列举出他的高尚品行,拿著作郎一职想让他就担任,他不去就职。 自从中原作乱,人才都度过了长江,李华、柳识、韩洄、王定都仰慕权皋的品节,和他很友好。韩洄、王定常评价说,权皋可以做宰辅、师保;李华也认为能分清天下善恶的,只有他一个人而已。权皋死的那年四十六岁,韩洄等都穿上丧服走着哭送。后皇帝下诏赠他秘书少监职。元和中,赠谥号为贞孝。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它当然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情,见景生情,景情结合。如果片面追求自然,花、鸟都会成为死的标本,画风景也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自己,更感动不了别人。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象,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写景就是为了写情,这一点,在中国优秀诗人和画家心里是很明确的。无论写诗还是作画,都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高度境界。山水画不强调“光”,而是注重表现长期观察的结果。拿画松树来说,在山水画家看来,早晨八点钟或中午十二点,都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表现松树的精神实质。像五代画家荆浩在太行山上画松树,朝朝暮暮长期观察,画松“凡数万本,始得其真”。一位画家出外写生,两个礼拜就画了一百多张,这当然只能浮光掠影,不可能深刻认识对象,更不可能创造意境。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加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达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愿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不会有意境的独创性。

画画要有意境,否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还不够,还要有意匠;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齐白石有一印章“老齐手段”,说明他的画是很讲究意匠的。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杜甫说“意匠惨淡经营中”,又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诗人、画家为了把自己的感受传达给别人,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才能找到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

(摘编自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没有意境,山水画只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能表达准确性,却表达不了情感性,难以打动人。

B.山水画更重要的就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情感,只要有情感,诗画就有了意境,有了灵魂。

C.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四句诗完全描写自然的意境,却使人深深体会诗人深厚的友情。

D.古人说“缘物寄情”,就是说要在山水画,在古诗中表现人的感情,让画作古诗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只要对客观事物有深入全面的认识,就能产生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山水画的意境。

B.只有对客观对象深入全面地认识、观察,画家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就像齐白石画虾。

C.写景就是为了写情,比如毛泽东《沁园春》开头两句“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就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情感。

D.作家有了深刻的感受才能深刻地认识对象,才能创造意境,才能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3.请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画家一定要苦心经营意匠,没有意匠,意境会落空。一个山水画家的优秀作品,意境和意匠缺一不可。

B.山水画家只要身临其境,长期观察,就能够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产生强烈的、真挚的、朴素的感情,从而让意境在作品中产生。

C.画家熟悉客观事物也不一定能画出好画。山水画意境的独创性,要求画家不能简单重复别人,要有自身的深刻感受和表达这种感受的强烈愿望。

D.要把握事物的精神实质,除了长期观察,还需要注重表现观察结果。画家创作中思想感情的介入要以高于现实的观察为前提。

 

查看答案

作文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起源于浙江嵊州的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在国外被誉为“中国歌剧”。同中国其他剧种一样,如今,越剧也面临青黄不接、后继无人、听众群老化的窘况。为了让古老的越剧生存下去,嵊州市选择“从娃娃抓起”。最近,当地教育部门出台的一项新政策规定,从2016年开始,会唱越剧的特长生,可以在中考时加三分。然而规定一出,却引发不小的争议。

根据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写一篇议论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用四字短语分条概括成都茶文化的特点。(不超过20字)

成都是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早在公元前59年,资中人王褒的《僮约》里就记载了在西蜀人家里烹茶的情景:“舍中有客,提壹行酤。烹茶尽具,已而盖藏。”成都的茶馆,民国时期就有400多家,时至今日,已发展到3000多家,从豪华时尚的高档茶楼到街边老树下的露天小茶馆一应俱全,消费少至两三元多到数百元,一年四季生意兴隆。茶倌掺茶有许多绝活,他们可以把装满开水、有一米长壶嘴的大铜壶玩得风车斗转,表演的花样有“蛟龙探海”“飞天仙女”“童子拜观音”……普通花茶和绿茶一般都是用盖碗茶具来喝。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杯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您说多有讲究。

答: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盆兰花

季明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湖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圈成的小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覆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那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响,老安从牙缝里挤出一句话:“这个狗日的画家!”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幅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骗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狗日的!”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剧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看到陌生客人被自家的花香深深陶醉了,老安热忱地送了李致宁一盆兰花。出于酬谢,李致宁送了一幅画给老安。

B.对李致宁送给自己的画,老安怎么看也看不出好在哪里,后来感觉自己被李致宁骗时,咬牙切齿地将画撕成粉碎。

C.老安送花的消息很快就传遍了全村,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告诉老安兰花很贵,惋惜老安好花没有卖到好价钱。

D.第二年春天,一位城里人也被老安的兰花吸引,提出购买。老安张口三万块,城里人大吃一惊,骂老安脑子有病。

E.小说在构思上颇具匠心,先扬后抑,情节跌宕起伏。兰花是行文线索,以老安的前后变化,讽刺了他的咎由自取。

2.文中对老安生活环境和生活喜好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老安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次写到老安的手在颤抖,作者如此不厌其烦,有什么用意?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古诗文填空

(1)《湘夫人》中借秋天景物“                ”来渲染和深化相约未见愁情。

(2)《蜀相》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名句是“                    ”。

(3)《书愤》中“                     ”一联诗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4)《李凭箜篌引》中描写音乐的震撼力的诗句是“                     ”。

(5)《将进酒》中“               ”一句,用比兴手法显示黄河的宏伟气魄和浩大声势。

(6)《夜归鹿门歌》中诗人夜归鹿门见清丽景色,产生奇幻联想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