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是通过9·3阅兵搞地缘政治,我们邀请有关国...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国不是通过9·3阅兵搞地缘政治,我们邀请有关国家领导人前来出席活动也不是讲排场,显示中国的外交实力,而是因为这是世界各国二战纪念活动的通行做法。

B.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郑文丹说,“高姐”除了要掌握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常识外,还要掌握英、日、法甚至手语等多语种,以方便为高铁旅客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D.我国将建立以公民身份证号码和组织机构代码为基础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以后,每个公民一生都将有一个也是唯一的信用账号。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病。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B项,结构混乱。“借口……为名”杂糅,可表述为“借口……”或“以……为名”。C项,不合逻辑,手语不是与英、日、法语相并列的一种语种。改为“还要掌握英、日、法等多语种甚至手语”。D项成分残缺,“建立”缺少宾语,应在“代码”后面补充“制度”。 【考点定位】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比如D项,“建立”后面缺少相应的宾语中心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比如B项将“借口……”和“以……为名”两句杂糅到一起。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于谋划小圈子的人,拉帮结派,编织自己的关系网,以使自己左右逢源,如鱼得水。结果却是      ,到头来圈住的定会是自己。

②作为城里人如果错误地认为农村远离城市,对农村污染视而不见,甚至把城市污染物转移到农村,终究要       ,用自己的健康来偿还。

③机器能够为人类造福,但如果将来机器发展得足够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就是“人类最大的潜在威胁”,玩弄人工智能等同于“召唤恶魔”,    

A.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作茧自缚

B.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作茧自缚

C.作茧自缚  自食其果  玩火自焚

D.作茧自缚  玩火自焚  自食其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

在乡下住了七年,周遭大量的动植物使他的视觉、听觉等感觉变得相当敏锐,无意中为日后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习读古文。这个少年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

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热切寻找着一些“精神上的家人”。除了济慈,余光中的“精神家人”还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雪莱、凡·高、王尔德等。大学毕业后没过几年,余光中被公费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西方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后来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余光中回忆说,当时杨弦来找他,希望能授权他来谱曲,然后他就把余光中的八首诗谱了曲。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而诱导因素就是耳闻“文革”惨状,担心自己再也回不去大陆的愁思。”事实上,《乡愁》之类的诗余光中至少写了二三十首。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会背。余光中自嘲说:“它好像变成一张名片,这张名片大到把我的脸遮住了。”在台湾,情况也差不多。

在当时的环境下,余光中的这首《乡愁》简直就是华语诗坛上的一个绝响。对此,夏志清曾经在论文中如此解读:余光中所向往的中国并不是政治意义上的,而是唐诗中洋溢着“菊香与兰香”的中国。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却出版了第二卷诗选。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我写的最热烈的诗文是自述,就是写我是什么样的人。以前我讲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整个中年几乎都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寻觅觅,追求归宿。到了《白玉苦瓜》一诗,才算是――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学摄影出身的陈怀恩原以为余光中的作品就是教科书和校园民歌里的那几首,可以拍成一部“诗V”。了解后才发现,五十多年来,余光中的著作累计有一千多部,他的诗集堆起来比他的人还要高!

同样令人感动的是,他与相濡以沫将近六十年的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深情厚谊。每次朗诵《乡愁》的时候,只要范我存在现场,读到“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一句,余光中总会伸手指向观众席上的妻子,而妻子也会露出新娘般美丽羞涩的笑颜。

平时,余光中和其他先生没什么两样。早晨起来,会太太一同散步,也会帮太太洗碗,驾车送太太去买菜,陪女儿逛商场。看到她们购物时看来看去都不能决定要不要买的时候,他站在旁边,也会和其他男眷一样不耐烦,手足无措。不同的是,对妻子的爱激发出了诗人不少创作灵感。看到妻子腕上戴着的玉镯,余光中便写下了一首诗《问玉镯》。他在结婚三十五周年之际写下的一首《红烛》,更是令人动容。

最神奇的是,摄制组惊奇地发现,余光中那首《逍遥游》中的文字竟能和江南景色一一对应起来。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解与痛苦。比如去看牙医,那么痛苦的事情,竟也被他写成了一首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

(摘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乡愁》的发表让余光中在华人世界中家喻户晓,他也因此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白岩松访余光中》)

②谈及对“逍遥”的理解,余光中认为是“不担心”,“但实际生活中很难做到,需要修养到一定程度可以把事情放下,否则一天到晚要为琐事烦恼。不过,人生有时要执着,有时要放下,这也是道家的一种境界。”余光中说,尽管自己还没有完全进入逍遥之境,“不过写作的时候我就放下别的事情。”(访谈录《“想认识我,暂时忘掉〈乡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在乡下住了七年,大自然为日后余光中成为诗人播下了感性的种子;而这七年中学习的古文使得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愿意跟着它走。

B.在青年时期,余光中热切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这些“精神上的家人”是如济慈、屈原一样的西方诗人和中国古代诗人。

C.摇滚乐影响了余光中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抒发心中的不平,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

D.余光中创作题材经历了四个阶段:不知道自己是谁,知道不是谁;在这两个状态之间寻觅,追求归宿;知道了自己是谁;脱离了三种情况而全凭缘分。

E.作者取得文学上成就是综合因素的作用,包括大自然的启示,中国古代文学、西方文学艺术的影响,对妻子的爱激发的灵感,等等。 

2.余光中“乡愁”的内涵和《乡愁》的影响分别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作者写到余光中和妻子范我存之间的感情,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

4.陈怀恩将片子定名为“逍遥游”,如何理解余光中的“逍遥”?请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                  ”这两句来比喻人生短促,人很渺小。

(2)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真挚的思念和深切的关怀之情的诗句是“           ”。

(3)“文章憎命达”是杜甫对李白的评价,而他自己又何曾不是这样呢?《登高》中“                  ”从时空两方面着笔写出了他的悲愁和孤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

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

【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

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颈联锻字炼句,历来为人称道。请任选其中的两处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绛侯周勃者,沛人也。其先卷人,徙沛。高祖之为沛公初起,勃以中涓从攻胡陵,下方与。方与反,与战,却敌。后章邯破杀项梁,沛公与项羽引兵东如砀。楚怀王封沛公号安武侯,为砀郡长。沛公拜勃为虎贲令,以令从沛公定魏地。攻东郡尉于城武,破之。破秦军于蓝田。至咸阳,灭秦。

项羽至,以沛公为汉王。汉王赐勃爵为威武侯。从入汉中,拜为将军。还定三秦,至秦,赐食邑怀德。攻槐里、好畤,最。击赵贲、内史保于咸阳,最。围章邯废丘。转击项籍。攻曲逆,最。还守敖仓,追项籍。籍已死,因东定楚地泗水、东海郡,凡得二十二县。还守洛阳、栎阳,赐与颖阴侯共食钟离。赐爵列侯,剖世世勿绝。食绛八千一百八十户,号绛侯。

勃为人木强敦厚,高帝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而责之:“趣为我语。”其椎少文如此。文帝即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余,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乃免相就国。

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其后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廷尉下其事长安,逮捕勃治之。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公主者,孝文帝女也,勃太子胜之之,故狱吏教引为证。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及系急,薄昭为言薄太后,太后亦以为无反事。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于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绛侯既出,曰:“吾尝将百万军,然安知狱吏之贵乎!”

绛侯复就国。孝文帝十一年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B.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C.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D.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食邑即封地,其大小随爵位黜升而损益,古代的卿、大夫以封地征收的赋税为食禄。

B.列侯是秦汉时设置的二十种爵位中的一种,属于“侯爵”,是异姓臣子的最高封爵。

C.符是朝廷封官、传达命令和调兵遣将的凭证,剖分为二,执有其中之一即可生效。

D.尚,有匹配之意,多指高攀婚姻;文中指周勃的儿子周胜之娶孝文帝的女儿为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勃军功卓著。最初以中涓的身份随从沛公,后沛公封他为虎贲令;随刘邦四处征战,灭秦定楚,多次立上等功。

B.周勃不喜文学。周勃不喜欢文辞学问,每次召见诸位儒生和游说之士,他就面向东坐着,责令他们直言陈事。

C.周勃为人谨慎。他惧怕位高权重会祸殃及身,请求归还相印,皇帝允许他辞职,周勃辞去丞相职位回到封地。

D.周勃木讷老实。他被诬入狱,面对廷尉的诘问他不知如何回答,狱吏提示他破财免灾,几经周折,他才得以释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岁余,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

(2)文帝既见绛侯狱辞,乃谢曰:“吏方验而出之。”于是使使持节赦绛侯,复爵邑。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