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夫君——她也曾因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①                            。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她翻译的作品,②                         。无论是哪个年代,无论何种际遇,无论外界如何的喧嚣,③                                ,笔耕不辍,这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①而在于她自身所取得的成就 ②早已载入文化史册 ③她都淡然处之(写出一处给1分,写出两处给3分,写出三处给5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并不在于”,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我们仨》等”第③空注意前文“如何的喧嚣”。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而在于”“载入文化史册”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法律与制度正义与否,决定了这个社会好人与坏人谁会占据上风。          。他们会装作“路人甲”当一名看客。要想改变这样的现实,就必须要从法律制度上确保这个社会的好心人不能流血又流泪,确保那些讹人者受到应有的处罚。

A.如果一个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B.如果一个制度本身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许多人就不敢见义勇为。

C.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一个制度就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相反还能“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

D.许多人不敢见义勇为,是因为制度本身会“激励”或“鼓励”坏人去讹诈好心人,而不能很好地保护好心人。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后,中国经济已出现稳定增长的势头。

B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机体发生病变,会引发心血管、肺癌等严重疾病。

C如何破解当前朝鲜半岛核问题困局?王毅外长表示,中方愿与各方探讨实现半岛无核化与半岛停和机制转换并行推进的思路。

D受云南雨雪天气的影响,今年鲜花市场价格或将达到20年最高。婚礼庆典中鲜花是主角,近期的成都婚庆市场价格上涨了10℅—30℅左右。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客居他乡的人多半会有去国怀乡的零落之感、孤蓬万里的身世之悲,而真的久居下来了,却又像           ,尽管未“日啖荔枝三百颗”,也分明愿意“不辞长作岭南人”。

②延边军分区原副司令员金文元退休后回到山村,        的他育山林、种草药、养林蛙、引黄牛,立志让荒山变成林海,让穷山沟变成“聚宝盆”。

③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问题日益凸显,我们需要更多         的老干部,继续奋斗在各行各业的前线,发挥余热,奉献社会。

A.老马恋栈      老骥伏枥      老当益壮

B.老当益壮      老马恋栈      老骥伏枥

C.老马恋栈      老当益壮      老骥伏枥

D.老骥伏枥      老当益壮      老谋深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沈从文:在天为云 在地为水

柳已青

沈从文在青岛的太平角和昆明的翠湖,经常昂首观察天上的云,低首静观地上的水。他在《水云》中写青岛海边的静思:“地上一切花果都从阳光取得生命的芳馥,人在自然秩序中,也只是一种生物,还待从阳光中取得营养和教育。因此常常欢喜孤独伶俜的,带了几个硬绿苹果,带了两本书,向阳光较多无人注意的海边走去。”

我觉得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虽被大风改变形状,但内心不变,终究是水做的。

沈从文被时代的风暴吹折为上下半生,上半生是文学家,下半生是文物专家。1949年之后的沈从文远离文学,焉知非福。他过得隐忍低调,谨小慎微,即使这样,仍未能安然逃脱。读他谈文物的文章,行文流畅,颇有文采,毕竟是出自文学家之手。这些文章的背后是深深的孤独、远离时代的平静。不管是文学家还是文物专家,沈从文不改其书生本色,对文化的热爱,渗透到他的血脉之中。

当年沈从文飘荡在北京,在零下十几度的房间写作,没有食物吃的时候,就饿上两三天。沈从文经常盖着棉被,一只手捂着流鼻血的鼻子,一边写作。是郁达夫、徐志摩、杨振声帮助他度过人生最寒冷的冬天。从1929年开始,沈从文以蜚声文坛的作家身份进入中国公学教书,到1949年因遭遇精神困境自杀未遂从北京大学退出,这20年间,他一直以写作教书为生。文学家在小说中随心所欲进行创作,超脱生死,但在现实中,无法预知人生的下一步会遭遇什么。在新文化运动的余韵中,沈从文漂在北京时,他无法预料到自己会成为文学家;他成为文学家之后,无法预料到会在时代的变革中改行,无法预料到后半生的荣辱浮沉。

正因为沈从文所经历的一切,带有诸多的不确定性和悲剧色彩,所以他成为审视作家与时代的一个样本。张新颖的新著《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是我们进入沈从文内心世界的一座桥梁。张新颖特意将沈从文的这一段话放在开篇:“一些生死两寂寞的人,从文字保留下来的东东西西,却成为唯一联接历史沟通自我的工具。因之历史如相连续,为时空所阻断的情感,千载而下百世之后还如相晤对。”这显然是沈从文在整理那些无人问津的文物之时,发自内心的一种情感。正是这种思悟和感情,沈从文赋予文物以生命力。说起来,文物比人更长久,文学作品比作者本人更强大。沈从文意识到这一点,功名显赫,财富万千,终究是一时的,化为尘,被一阵风带走。所以,沈从文能够沉静而专注地做文物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他沉重的肉身为时代的风暴所左右,载浮载沉,但他的精神有一种顽强的定力,超脱时代,淡泊名利,断断续续做完了《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张新颖特意说明:“我写沈从文的后半生,不仅要写事实性的社会经历和遭遇,更要写在动荡年代里他个人漫长的内心生活。”《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借助沈从文的书信、文集等文字材料,构筑了沈从文的精神史。个人足迹与精神轨迹,时代环境与思想转变,政治运动与内心变化,全在书中呈现。个人与时潮的冲突,“信”与“思”的冲突,“事功”与“有情”的冲突,未能忘情文学创作“写”与“不写”的冲突,一一读来,都让人感慨万千!

读《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一个问题在脑海萦绕不去,沈氏悲剧是怎样形成的?有没有别的道路可以选择?沈从文的自杀和转行,和曹禺的忧郁和落寞,巴金的沉思和随想一样,构成1949之后作家生存之样本(沈从文在给黄永玉的信中称自己“是一个牺牲于时代中的悲剧样本”)和谜案。

1949年1月,“历史正在用火与血重写”,当众人兴高采烈地迎接北平的解放之时,沈从文的神经已发展到“最高点”上, “不毁也会疯去”。他翻出了徐志摩的《爱眉小札》,写了一段感慨,其中四字为“人生可悯”。经历过自杀事件后,向死而生的沈从文,隐忍,沉默。到了上世纪60年代,“经常在‘斗争’的呼声中如临深履薄,深怀忧惧,不知如何是好”。

晚年沈从文的老泪,更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一九八五年,有记者访问沈从文,他谈到打扫厕所的那段经历,女记者说了句:“沈老,您真是受苦受委屈了!”沈从文顿时嚎啕大哭,泪如雨下,张兆和像哄小孩一样,又是摩挲又是安慰,才让他安静下来。读到这样的细节,只能说“人生可悯”!夫复何言?

相关链接:

沈从文(1902-1988),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来自百度百科)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沈从文在解放后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虽远离了文学,但也是一种福气,他以宁静淡泊的心态,并没有受到时代的影响。

B沈从文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为界分为上半生和下半生,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在现实中遭遇了精神的困境,当他埋首无人问津的文物时,却从中汲取了营养和教育,获得了心灵的平静和重生。

C沈从文一生的荣辱浮沉折射出个人与时代的冲突,成为审视作家与时代的样本,这样的样本还有许多,通过研究这些样本,可以感受作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悲剧色彩。

D张新颖的著作《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书的全部价值就在于通过沈从文的书信、文集等材料构筑了沈从文的精神史,为我们进入沈从文的内心世界搭建了一座桥梁。

E1949年1月,在众人兴高采烈地迎接北平解放时,沈从文却选择了自杀,这说明沈从文的性格消极悲观,思想保守,无法接受新时代,这是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2.为什么沈从文说自己“是一个牺牲于时代中的悲剧样本”?请简要分析。

3.文中哪些事情能够表现沈从文的“人生可悯”?试举例说明。

4.作者说“沈从文这一生,好似水云:在天为云,在地为水”。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明晓东

街上喧闹声传来时,王仁甫正在医心堂和白忠孝对坐品茗。听着外面日本兵叽里咕噜的叫喊声和皮靴重重敲击青石板街道的声音,白忠孝的手一阵颤抖,绿莹莹的茶汤淋湿了面前摊开的医书。白忠孝长叹一声:“这群倭寇又在抢掠了,这日子啥时才是个头呢?”

王仁甫侧了身子仔细听了听,依旧低头无语。

二更天时,急促的拍门声响起。王仁甫轻轻拉开门,闪进两个人影,其中一个受伤者被另一个人拖了进来。王仁甫扶伤者躺下,端起油灯仔细查看。白忠孝拉过王仁甫,悄悄地伏在耳边说:“师兄,怕是青龙山游击队的吧!日本人追究起来,咱俩可就没命了。”

王仁甫看了师弟一眼说:“伤者必救,这是师父的规矩,你不记得了?”

白忠孝就嗫嚅着退到一边,心惊胆战地听听窗外的动静,不再说话了。

王仁甫先是取下墙上的皮囊,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 片刻,汩汩流血的伤口便止住了血。王仁甫伸出一只手一点一点地捏着,把碎裂的骨头复位,再敷上草药,揩掉头上的细汗,牵出后院的骡子,套上车,扶伤者躺了上去,目送两个人在黑暗中离去。

翌日,日本兵长驱直入,把医心堂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抓走了一旁瑟瑟发抖的白忠孝。 不几日,人们看到白忠孝点头哈腰地围着日本鬼子大队长宫本一郎转来转去,才知道白忠孝医好了宫本的头痛痛,成了日本人的军医。

白忠孝带着宫本走进医心堂的时候,王仁甫正捻着他的宝贝银针,一枚一枚地仔细看着。宫本一郎进门就喝退了身边的随从,双手抱拳说:“久闻王先生神针大名,今日总算有幸目睹了。”王仁甫随意一笑,点点头,算是打招呼了。

宫本也不客气,单刀直入地说:“听贵师弟白先生说,令师曾传针灸秘术于你,可否让在下看看?”

王仁甫正色道:“中华医术博大精深,乃我民族之瑰宝,岂容异族觊觎?先生死了这条心吧!”然后拱了拱手,表示送客。

宫本一郎沉下脸来说:“王君再好好想想吧。”说完,带着手下走了。

过几日,白忠孝独自一人来了,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白忠孝告诉王仁甫:宫本怀疑青龙山游击队长刘一廷当日受伤是你救的,这一条就足以杀了你全家。白忠孝还说,宫本有头痛病,一高兴或是一发怒就头痛,痛得满地打滚,要不是念在王仁甫的神针可以救他,早就抓了王仁甫进日本人的大牢了。

王仁甫笑了笑说:“咱俩师出同门,你就可以治他,而且可以凭着手艺尽享日本人的荣华呀!”

白忠孝拉着王仁甫的手说:“师兄,你明知我的针灸术不如你,我只能治得了宫本一时呀!”

王仁甫拍拍白忠孝的手说:“好吧,你坐下,我把师父的针灸术教给你,你就可以治好宫本一郎的病了。”白忠孝坐在椅子上,王仁甫捻起一排银针,悉数刺入白忠孝头顶,片刻后取下,对白忠孝说:“这神针之妙就在于针的深浅不一,深一毫则当场毙命,浅一毫则治不了根本,师弟切记啊!”

七日后,宫本头痛病再犯,白忠孝依着师兄传授之术,将银针一一刺入宫本的胖脑袋, 片刻间宫本只觉得神清气爽,而扎完针后,白忠孝却颓然倒地,再无气息。宫本挥挥手,让手下将白忠孝拖到荒野弃尸。自此,宫本的头痛病不再犯了。

再说白忠孝被扔在荒野,被青龙山游击队发现,认出竟是当日救过队长的先生的师弟,就抬上了山,准备找个地方掩埋,岂料一锨土下去,白忠孝却长出了一口气,醒了过来。 活过来的白忠孝不敢说自己帮过日本人,就留在了游击队给伤员治病。

几个月后,宫本一郎指挥手下围攻青龙山,游击队已经弹尽粮绝,眼看着青龙山就要被攻下,宫本手舞军刀大笑,正指挥着日本兵冲锋的时候,突然觉得头皮一麻,头痛病又犯了。宫本丢了军刀,捂着脑袋直挺挺地倒下去,一蹬腿死了。

游击队乘机反攻,全歼了日本鬼子。游击队员不解,为什么没人击中官本,宫本却自己死了。只有白忠孝不语,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医心堂再次开张的时候,日本人已经投降。王仁甫端坐在草药味弥漫的大堂里,白忠孝也进来了。白忠孝进门就跪在王仁甫面前说:“师兄,我没能遵从师父教诲,帮了日本 人,害了别人也差点害了自己呀!要不是师兄扎我几针,恐怕我已是罪人了呢。”见王仁甫不语,白忠孝又说:“你扎我,我再扎宫本,一样的针法,咋就治死了宫本呢?”

王仁甫哈哈一笑说:“宫本病在身上,一针进神经止住疼痛,再一针刺出脑血管微疵, 欣喜若狂自会出血而死;而你身体虽无病却病在心神,一针刺你灵魂出窍,再一针刺你回归正道,是为医心啊。”白忠孝跪地不起,王仁甫双手搀起白忠孝说:“心已归正,就忘记过去,我把师父的神针绝技教给你吧。”

自此,医心堂名震省内外。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白忠孝独自一人来劝王仁甫投靠日本人,因为他很担心师兄的生命安危,更希望师兄能与他一道享受日本人赏给的荣华富贵,过上太平日子。

B.小说语言自然而简练,用词准确而形象,如“捻起一枚银针,在麻油灯上燎过,然后扎进伤者的穴位”中的“捻’’“燎”等动词的使用贴切而生动。

C.游击队员们不明白宫本为何会突然倒地身亡,只有白忠孝内心清楚而不语,因为他知道宫本的死是师兄传授的针法导致的,自己不想邀功。

D.小说大量运用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方法,刻画了王仁甫与白忠孝两个形象,展现了师兄弟两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精神面貌。

E.小说多处设置伏笔和悬念,内容前后照应,这样不但使情节发展曲折起伏,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而且使作品的结构严谨完整,主题更加突出。

2.小说中王仁甫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注意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请从文中选择两例,并简要分析各自运用对比的好处。

4.小说的标题为“医心”,王仁甫的医馆名为“医心堂”,请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医心”的理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