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美国一家新闻媒体曾经公布了...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一家新闻媒体曾经公布了一份“美国压力最大的50所高校”排名,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分列前三位,在这些学校中,学生通宵赶作业是     

②2016年春晚小品《放心吧》,将现实生活中人们      且深恶痛绝的电话诈骗,巧妙地展现给观众,既接地气,又传递了正能量。

③防爆队官兵需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作战准备,携带着弹药武器向事发地点赶去。对于他们来说,这种情况已经     

A.习以为常   家常便饭   司空见惯

B.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家常便饭

C.家常便饭   习以为常   司空见惯

D.家常便饭   司空见惯   习以为常

 

D 【解析】 试题分析:“家常便饭”多用作宾语,“司空见惯”指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了,多用作定语、谓语。“习以为常”指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就觉得很平常了,多用作定语、谓语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近义成语辨析的题目,首先明确近义成语的区别,然后分析句意找到所给的句子中的重点词语,看哪个成语和它吻合,此题注意第①句中的“通宵赶作业是”,第②句中的“电话诈骗”,第③句中的“这种情况已经”。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逍遥游

聂鑫森

江南大学是一所老资格的大学,中文系又是江南大学的名系。中文系之所以声名赫赫,是因为有一批久负盛名的老教授,在许多专业上可说是一言九鼎,领风气之先。

  贺先生即是其中的一位他的专长是古籍校勘与论证,最为人钦服的是《庄子》研究,写过许多振聋发聩的专著。他字“散木”,也是取自《庄子》书中,自谦为无用之材,但“不材”即可免遭斤斧之苦而尽天年

  贺先生的样子,尤其是五十岁以后,极似一棵瘦矮枯黄的杂树,一点儿也不起眼。他的个子也就一米六高,背有些弯,平头,脸色蜡黄,唇上蓄两撇八字胡,说话时露出两颗大门牙。他喜欢着青色的衣裤,加上布鞋布袜,乍一看,俨然一乡下农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文系的办公楼,立在校园东南角的一个小庭院里,是彼此相连的双层木结构小楼,飞檐翘角,古色古香。有一天黄昏,不知何故,起火了,电铃骤响,让所有的教职员迅速撤离。贺先生当时正在办公室撰写讲义,同室的年轻教师陶淘慌忙丢下手中的书,往门外奔去。陶淘是教现代文学的,自己也写小说,在文坛已有相当的知名度

  贺先生一声大喝:“你跑什么?如果我跑,是因为我死了,就不再有人能这么好地讲《庄子》了。”

    陶淘连忙恭敬地侧立门边,说:“贺先生,您请!”

  事后,贺先生对陶淘说:“我让你等一下,是想提醒你,什么事都不必慌乱,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陶淘说:“是,是。”

  “文化大革命”说来就来了

  贺先生很快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红卫兵小将隔三差五拉着他去游街批斗。他被戴上一顶很高很尖的纸做的帽子,胸前挂着一块黑牌,上写“打倒反动学术权威贺圣臣”,手里提着一面铜锣。他没有一点沮丧之色,从容地走着,锣声响得有板有眼

  他的几个同辈人,有的受不了这种侮辱,自杀了;有的吓得旧病复发,住了院。他对他的老伴儿和儿女说:“我不会自杀,也不会因病而逝,我还有几本书要写,我不能让天下人有憾事。”

  后来,贺先生又被遣送去了“五七干校”,以体力劳动来改造他的思想。和他同居一室的是陶淘。这一老一少的任务是喂猪,不是关着喂,而是赶着猪野牧。他们两个人共一口锅吃饭,俨然父子

  陶淘的情绪越来越坏

  有一天出门牧猪时,陶淘说身体不舒服,想休息半天

  贺先生说:“好吧。”

  贺先生把猪赶到不远处的山坡上,让猪自去嚼草。他坐在树下,想他的《庄子》大义。坐了一阵,觉得陶淘的举动有些异常,慌忙往回赶

  推开门,陶淘上吊在矮屋的梁上

  贺先生忙把被子垫在地上,搬来凳子,站上去,用镰刀砍断绳子。陶淘跌落在被子上

  贺先生寻出一截儿艾条,在煤灶上引燃,然后灸陶淘的“人中”穴

  过了一会儿,陶淘醒来了

  “贺先生,您不该救我!”

  贺先生说:“我已至花甲,尚不想死,何况你!我的《庄子》研究,想收个关门弟子,你愿不愿意?”

  陶淘哭了,说:“我愿受教于先生。”

  此后,贺先生开始系统地向陶淘讲述《庄子》。没有书,没有讲义,那书和讲义全装在贺先生的肚子里。贺先生先背出原文,再逐字逐句细细讲评,滔滔不绝,神完气足。《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伴随着日历,一篇一篇讲过去

  贺先生讲课时,喜欢闭着眼睛,讲到他自认为得意的地方,便睁开眼问:“陶淘兄,你认为如何?”陶淘慌忙站起来,毕恭毕敬地说:“学生心悦诚服,确为高见!”

  陶淘觉得日子短了,生活有意思了,眼前常出现幻觉:贺先生就像那自由自在的鲲鹏,扶摇直上,“其翼若垂天之云”,自由自在,不以环境险恶为念,堪为自己人生的楷模

  世道终于清明了

  陶淘一边工作,一边当了贺先生的研究生和助手。在他的协助下,贺先生完成了几部关于《庄子》研究的重要著作

  贺先生说:“陶淘,我也该走了,我的肝癌居然拖过了这么多年,实为奇迹。庄子说,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我现在把该做的事做完了,写完了书,还有了你这个传人,此生无憾。”

  几天后,贺先生安详地去了,享年七十有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逍遥游》写一个知识分子在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所体现出来的风骨、忧患和生活价值取向,语言十分考究,章法自然,气韵不凡。

B.作者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视角向人们讲述主人公贺先生的故事,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便于把人物的性格一下子展露无遗。

C.作者把贺先生放到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文化大革命,通过特定的历史情境和残酷的生活条件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大革命的强烈批判和对现实生活态度的思考。

D.文章把贺先生的精神境界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体现出作者心中有人物,人物有意思,意思里面有底蕴,底蕴里面又融入作者的理解。

E.陶淘贯穿文章始终,是贺先生故事的见证者,是文章的线索,他在生活、工作中都和贺先生形成了对比,从而突出了贺先生的品质。

2.请概括贺先生的形象特征,并结合文章作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以“逍遥游”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4.有人认为文中第三自然段对贺先生外貌描写可以删去,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中摹写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的句子是“                          ”。

(2)《登高》中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3)韩愈在《师说》中提出的择师的标准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春日寄乡友

[南朝]王僧儒

旅心已多恨,春至尚离群。

翠枝结斜影,绿水散圆文。

戏鱼两相顾,游鸟半藏云。

何时不悯默,是日最思君。

1.这首诗三、四句描写春日景象,请分别赏析“结”、“散”二字的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旧名义伦,以与太宗名下字同,止名伦。少习《三礼》于嵩、洛间,以讲学自给。

周显德初,太祖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掌留使财货,以廉闻。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四年,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先是,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疏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图书数卷而已。太祖知之,遂贬全斌等。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伦清介醇谨,车驾每出,多令居守。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嗜其肤,童子秉箑扇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开宝二年,丁母忧,起复视事。太平兴国六年,疾作,自是多请告。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官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B.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C.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D.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这称之为避讳。避讳的种类繁多、方法多样。

B.《三礼》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合称,是古代汉民族礼乐文化的理论基础,是礼法、礼义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

C.“宸衷”中,“宸”原本指“屋宇;深邃的房屋”,引申为王位、帝王的代称。“衷”指内心。“宸衷”指皇帝的心意。

D.丁忧,是古时官员遇有父母之丧,暂离公职而在家服丧守制。服丧期内,除有特旨外,停止升转,停给俸禄,守丧毕,则起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沈伦清正廉洁。掌管钱库以清廉著称;在成都时,洁身自好,粗茶淡饭,拒绝贿赂,东归时,仅有图书数卷。

B.沈伦爱惜百姓。扬州、泅水一带发生饥荒,饿死了不少百姓。沈伦将实情告诉宋太祖,并恳请皇帝开仓贷粮救济百姓。

C.沈伦清廉正直。为官不贪不占,家中宅第低矮简陋,也坦然处之;即使宋太祖派人给他修建房屋,他也缩小规格。

D.沈伦淳朴谨慎。皇帝每次出行,大多命令他留守;又信奉佛教,笃信众生平等,所以拒绝童子的热情服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于上前。

(2)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中国南北文化

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差别与南北文化对立融合的问题。从周朝起,北方诸侯自称中国,而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则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视为“蛮夷”,并受到北方的排斥轻蔑,直到晋代仍被视为“化外之民”,南方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黄河与长江作为养育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远古时期就哺育滋润出黄河文明与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而“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的称谓,正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代表北方文化的黄帝部落,与代表南方文化的炎帝部落曾在中原大地摆开了宏大的战场,一决雌雄。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激烈,天地都为之变色,经过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和多次的反复,黄帝终于打败了炎帝确立了自己的领导地位,并从那时起,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南方部落虽然失败了,但南方文化并没有绝迹和湮灭,而是作为一种与北方文化相对立的“异端”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并不时燃放出一段光彩。如果说《诗经》代表的是北方文化,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那么以屈原的《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是南方文化的化身,流淌着浪漫主义的神韵。正如王逸《楚辞章句》中所说的“楚人信巫”,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激情激发了屈原的灵感,刺激了他的无穷无尽的想象,丰富了他的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

后来则有南北朝时期的南北对立和分庭抗礼。南朝文学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南朝民歌更是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再后来则是南北文学走上合流,这种合流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而元杂剧作为北方文学的代表,其音律、曲调都不同于以南戏、明清传奇为代表的南方文学。

从美学上说,北方文化代表壮美,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慷慨激昂,正所谓“铁马秋风塞北”;而南方文化则是优美的化身,弥漫着阴柔之气,“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所谓“杏花春雨江南”。从地形地貌来说,南方多山多水,山川秀丽,北方则以平原、草原为主,一望无际,“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从饮食结构来说,北方是麦黍文化,南方是稻作文化。

从思想形态上说,儒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北方文化系统,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道家思想更多地属于南方文化,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而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文化思想的主导形态和文化发展趋势。儒家思想成了正统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标志着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和主流性。文化的中心在北方中原、华北地区,这里的重要自然景观是黄土和黄河,它们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哺育中国文化的乳汁,因此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正统文化的底色就是黄河文明,或称黄土文明。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如西京长安、东京汴梁、北京等,它们都是中国传统华夏“黄土文明”或叫“黄河文化”的凝聚点和扩散中心。

20世纪,北方文化有了“五四”运动的辉煌后,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就转移到了南方,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获得了中国文化发展潮流的领导权。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意味着南方文化在拉动着中国战车;而长征更是从南向北一路播撒革命的种子,是南方文化向北方播撒现代福音;20世纪后半叶则有文化界劲吹东南风,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厮杀过来,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节选自徐衍主编《全球文化风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有删改)

1.关于中国南北文化,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周朝起至今,吴、越、楚等南方诸国因为“断发文身”,地广人稀,刀耕火种,被北方视为“蛮夷”,其文化被称为“蛮夷文化”。

B.早期代表中国北方文化的《诗经》灌注着现实主义精神,而南方文化以屈原《离骚》为代表的“楚辞”则流淌着浪漫主义神韵。

C.中国北方文化是麦黍文化,因而充满着阳刚之气,刚烈豪放;而南方文化则是稻作文化,因而弥漫着阴柔之气。

D.中国北方文化系统——儒家思想充满着先秦理性精神,而完全属于南方文化系统的道家思想则充满着理想和浪漫气息。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炎黄子孙”“华夏民族”称谓是远古南北文化对抗融合的遗迹,黄河与长江则从远古时期就形成了黄河、长江文明两大文化体系。

B.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南方文化是一种巫术文化,这种巫术文化可以激发屈原的灵感,丰富屈原多姿多彩的艺术世界,刺激屈原无穷无尽的想象。

C.从历史上说,中国就存在南北文化的差别和南北文化的对立融合,而当南北文学走向合流后便促成和孕育了唐代文学的博大卓著。

D.20世纪后半叶港台商业文化从南方一路向北方传播,演化成大众文化对北方精英文化的挑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帝打败了炎帝,奠定了北方文化的胜利及其权威地位,但南方文化依然继续存在和发展,强大时还有可能压制着北方文化。

B.南北朝时期,南朝文化具有柔靡香软的特点,民歌以情歌为主,不同于北朝文学和北朝民歌的刚健质朴,南北文化基本上势不两立。

C.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在黄河,传统文化的根扎在黄土中,根本原因是中国历代首都大都坐落在黄土地上,分布在黄河主轴线周围。

D.20世纪,南方因居于西方现代文明登陆中国的前沿地带,曾领导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潮流,如20世纪前半期进行的北伐战争,就表明南方文化在起引导作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