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辄陈樽俎,对之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选自《隋书·隐逸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至于亲宾来   萃:聚在一起的人或物

B.对之       危:端坐

C于本主       过:超过

D.对之       燔:焚烧

2.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B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C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D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B.李士谦对待亲友恭谨诚挚,从不冷淡、鄙薄众人;他听说人们把自己视为超群的君子,心里很不安,自责因愚钝而被人疏远。

C.李士谦虽殷实富有,但他厉行节俭,在乡里乐善好施;对待有过失者他极尽体恤之心。他做了许多善事,在乡间有美名传诵。

D.李士谦愿为子女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做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以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在追求隐逸之士的风范。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

(2)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

 

1.A 2.B 3.D 4. (1)见了君子以后,才感觉到我们这些人缺乏品德修养啊。 (2)遇上当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没有什么来偿还,都来表示愧歉。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比如本题的A项,因为萃”如解释为“聚在一起的人或物”,就是名词了,从语法结构上与前面的“亲宾”不合;亲宾,亲朋好友,是并列的名词作主语,后面的“来萃”充当谓语,故“萃”应该是动词,解释为“聚集”。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比如本题就可以采取课内知识迁移法解决。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到原句原文中,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 2.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D项,“李士谦愿为子女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做耳鸣”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可推知不是“愿为子女多积阴德”,而是别人赞许李士谦“多阴德”。原文意思是阴德只能己知,外人不知,并无“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意思。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 4.君子”“吾徒”“年谷”“债家”。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自从幼年丧父,不曾喝酒吃肉,口中从不出杀人害人之言。每到亲朋好友前来相聚,他就盛设宴席,面对客人端坐奉陪,整日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很兴旺,每到春秋两次祭神之日,一定大搞排场,极尽欢乐之事,场面喧闹纷乱,人们无不沉醉其中。他们曾经到李士谦家里,丰盛佳肴摆满前,先摆上黍米饭,李士谦对侄辈说:“孔子称黍米为五谷之长,荀卿也说食物以黍稷为先,古人所崇尚的能够违背吗?”于是老少肃然起敬,不敢松弛懈怠,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了君子以后,才感觉到我们这些人缺乏品德修养啊。”士谦听到后却责备自己道:“我怎么会被人疏远,愚钝到这种地步。” 士谦家富财足,可自己在家里却很节俭,他常常把赈济别人作为重要的事情。州里如果有人家里遇到丧事而无力安葬,士谦就急忙赶到那里,根据所缺提供帮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互相争吵,以至闹到公堂。士谦听到后就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让他与分得多的人相等。兄弟俩羞愧恐惧,又互相推让,最终都成了品行良好的人。一头牛跑到士谦家的农田里,士谦把牛牵到荫凉处精心喂养,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每当望见有人偷割他家地里的庄稼,总是默默地避开。他的家僮曾经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士谦好言宽慰,说:“家里太穷了才至于这样,从道理上讲,不应该责备。”马上叫家僮放了小偷。士谦的家仆曾经与同乡人董震喝醉酒后比试力气,董震扼住家仆的喉咙,竟使家仆死在手下。董震惶恐不安地前来请罪,士谦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人之心,为什么要请罪呢!但是你可以远离此地,不要被官府差吏抓住。”士谦性情宽厚,处事都是这样的。 后来士谦拿出几千担粮食,借给同乡的人。遇上当年粮食歉收,借债的人没有什么来偿还,都来表示愧歉。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准备救济用的,哪里是为求利的啊。”于是把借债的人全请到家里,给他们摆上酒食,当着他们的面烧掉了借债的契约,说:“你们的债务已经了结了,希望再不要为此事操心了。”然后叫他们各自回家去。第二年粮食丰收,债家争相来还债,士谦拒绝了他们,一点儿也没有接受。另一年又遇大饥荒,死的人很多,士谦拿出全部家资,给饥饿的人们熬粥喝,依靠他的救济而活下来的人数以万计。士谦还收埋饿死人的骸骨,凡是能看到的,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贫困人家。赵郡的农民都非常感激他,抚摩着自己的子孙说:“这都是李参军留给我们的恩惠啊。”有人对李士谦说:“您积的阴德太多了。”士谦说:“所说的阴德是什么呢?就像是耳鸣,只有自己能听到,别人并不知道。现在我所做的,你们都知道,还有什么阴德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陶渊明自耕自食的田园生活虽然远离了尘世恶浊,却也要承担肢体的病衰、人生的艰辛。田园破败了,他日趋穷困,唯一珍贵的财富就是理想的权利。于是,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终点在彼岸,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终点,因此也可以不把它当做终点。

《桃花源记》用娓娓动听的讲述,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清晰地隔离开来。这种隔离,初一看是艺术手法,实际上是哲理设计。

就时间论,桃花源中人的祖先为“避秦时乱”而躲进这里,其实也就躲开了世俗年代。“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时间在这里停止了,历史在这里消失了,这在外人看来是一种可笑的落伍和背时,但刚想笑,表情就会凝冻。人们反躬自问:这里的人们生活得那么怡然自得,外面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究竟有多少真正的意义?于是,应该受到嘲笑的不再是桃花源中人,而是时间和历史的外部形式。这种嘲笑,对人们习惯于依附着历史寻找意义的惰性,颠覆得惊心动魄。

就空间论,桃花源更是与人们所熟悉的茫茫尘世切割得非常彻底。这种切割,并没有借用危崖险谷、铁闸石门,而是通过另外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美丑切割。这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在进入之前就已经是岸边数百步的桃花林,没有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那位渔人是惊异于这段美景才渐次深入的。这就是说,即便在门口,它已经与世俗空间在美丑对比上“势不两立”。第二种方式是和乱世切割。这是一个凭着祥和安适而独立的空间,独立于乱世争逐之外。和平的景象极其平常又极其诱人:良田、美地、桑竹、阡陌、鸡犬相闻、黄发垂髫……这正是历尽离乱的人们心中的天堂。但一切离乱又总与功业有关,而所谓功业,大多是对玉阶、华盖、金杖、龙椅的争夺。人们即便是把这些耀眼的东西全都加在一起,又怎能及得上桃花源中的那些平常景象?因此,平常,反而有了超常的力度,成了人们最奢侈的盼望。很多人说,我们也过着很平常的生活呀。其实,即使是普通民众,也总是与试图摆脱平常状态的功利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都不是桃花源中人。桃花源之所以成为桃花源,就是在集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外界,被这里的人们切除了。没有了外界,也就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才是真正的空间独立。第三种方式可以说得拗口一点,叫“不可逆切割”。桃花源的独自美好,容不得异质介入。那位渔人的偶尔进入引动传播,而传播又必然导致异质介入。因此,陶渊明选择了一个更具有哲学深度的结局——桃花源永久地消失于被重新寻找的可能性之外。桃花源中人虽不知外界,却严防外界,在渔人离开前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背叛了这个叮嘱,出来时一路留下标记,并且终于让执政的太守知道了。但结果是,太守派人跟着他循着标记寻找,全然迷路。更有趣的是,一个品行高尚的隐士闻讯后也来找,同样失败。陶渊明借此划出一条界限,桃花源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士天地,那些以名声、学识、姿态相标榜的“高人”,也不能触及它。这个“不可逆切割”,使桃花源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陶渊明告诉一切过于实用主义的中国人,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在实用层面上,它不可逆

(节选自(余秋雨《重峦叠嶂间的田园》)

1.下列对文中“哲理设计”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没有历史,看似令人可笑,但世俗的改朝换代、纷扰岁月与这里怡然自得的生活相比却未必更有意义。

B桃花源是一个因美丽而独立的空间,这种令人惊讶的美与世俗空间的美丑形成了强烈的对立。

C桃花源是真正的空间独立,这里的人主动断绝与外界一切联系,过着极其平常的生活。

D.桃花源对外界的介入表现出一种近似洁癖的冷然,使桃花源与茫茫尘世“不可逆切割”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桃花源在个体心理上不存在对外界的向往和窥探,也因此阻断了天下功利体系,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态独立和精神独立

B.桃花源是理想的蓝图,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天地,只有真正的隐士才能找到它

C.桃花源再也找不到了,《桃花源记》的这一结局具有更深的哲学意味:理想的蓝图是不可以随脚出入的

D.桃花源中人不会向往和窥探外面的世界,他们不知外界,也不被外界所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田园是“此岸理想”,桃花源是“彼岸理想”,陶渊明隐居田园的理想破灭了,《桃花源记》是他一个更虚幻的寄托

B.就空间论而言,桃花源是独立的,它美丽,祥和安适,而又容不得异质的介入

C.《桃花源记》描绘的美好世界,从时间和空间两度上把理想蓝图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这不仅是艺术手法,更有哲理意味

D.常说“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是指人人心中都有一个现实世界,它已经超越了桃花源本身,这与作者所说的“在信仰层面上,它永远在”是相通的。

 

查看答案

阅读莫言在诺贝尔颁奖典礼上讲述的故事,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我们参观一个苦难展览,我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放声大哭。为了能让老师看到我的表现,我舍不得擦去脸上的泪水。我看到有几位同学悄悄地将唾沫抹到脸上冒充汗水。我还看到一片真哭假哭的同学之间,有一位同学,脸上没有一滴泪,嘴巴没有一点声音,也没有用手掩面。他睁着大眼睛看我们,眼睛里流露出惊讶或者困惑的神情。事后,我老师报告了这位同学的行为。为此,学校给这位同学一个警告处分。多年之后,我因自己的告密老师忏悔时,老师说,那天来找他说这件事的,有十几个同学。这位同学十几年前就去世,每当想起他,我就深感愧疚。这件事让我悟出一个道理,那就是:当众人都哭时,应该允许有的人不哭;当哭成为一种表现时,更应该有人不哭。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新华网济南1月24日电(记者高洁、张志龙、李放) 春节将至,辛苦了一年的中国人又将进入走亲访友、合家团圆的日子,“大吃一顿”早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但面对吃完后餐桌上杯盘狼藉、满桌剩饭剩菜,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反思“舌尖上的浪费”,曾经司空见惯的中国式“剩宴”开始引起网民的关注。

近日,一组反映上海、广州等多地酒店铺张浪费的照片在网络迅速蹿红,不含酒水五六千元一桌的宴席餐毕,几乎没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都被扔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张照片中家住甘肃的老人王义忠的独白:“一年中有肉的饭不超过10顿。”

中国式“剩宴”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截至23日下午15时,新浪微博关于“剩宴”的搜索超过11万条。为了更为有效地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

1.请为上述消息拟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1)孔子的《论语》中的“礼”是指什么,请简要解释,并谈谈“礼”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一谈你对孔子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关系的理解。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各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无所顾忌。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上,瞪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耳朵下方蹭。

③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他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拴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边立即堆起皱纹,竖立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

⑥在乡间,它发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杏仁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的。

⑦我给他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威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腹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栓他的链带的长度,然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他只是瞅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想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因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那个它每天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杜鹃花,洋槐花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我诉苦,“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萄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显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两三个星期。一天晚上,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有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1.谈谈对文中“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腹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这句话的作用的理解。

2.请简析文章结尾的特点及作用。

3.纵观全文,分析作者笔下“小松鼠”形象的特点。

4.有人认为,文章写到小松鼠回归大自然的第⑦段即可结束,你认为呢? 请你根据文章主题,谈谈人类应如何处理和野生动物之间的关系。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