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我仄在石头上,醉眼蒙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我不知这是谁唱的。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再盼他来。他却再也没来。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小调的村姑摇手。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1.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

B.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

C.虽是想象中的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小说也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她那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

D.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招手的“哥哥”

E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

2.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3.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4.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你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答E给3分,C给2分,D给1分 2. ①美丽端庄。“她是村里的俊仁者”“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 ②勤劳能干。“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 ③清高羞涩。“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 ④向往爱情。“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3. ①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陕北农村的环境,简单、质朴、有生活气息。 ②清澈的小河、弯曲的小路、黑黑的蝌蚪,勤劳的妇人、鲜艳的衣服色彩,渲染了一种美丽、宁静、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氛围。 ③衬托了人物的简单纯朴,也表现出他们爱情的纯净美好。 4.同意。 ①小说的环境描写,质朴而有生活气息,比如用浑圆的馒头形容山,用绿绒球形容柳树。窑洞、窗花、羊、鸡等突出了陕西的地方特色。只有这样的水土,才能有这样一些勤劳纯朴的人们。 ②作者对人物的外貌描写,观察细微,描写生动鲜活,刻画出了一个美丽的村姑的形象。比如“极俏的人”的头发披着,风来了“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她的耳朵“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作者连用两个“微微”写她的姿态优美娇俏,“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写出了农村的年轻姑娘健硕窈窕的特点。这样的形貌,才让文中的爱情更加纯美。 ③小说中人物的语言朴拙又生动,比如男女主人公关于鸟儿的对话。含蓄而能传情达意,富于生活气息又有诗意,表现了当地人的单纯朴实。 ④小说的情节简单且生活化,只有现实和想象的两个画面,但却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思考空间。 ⑤小说以陕北民歌开头,写典型的陕北农村风光,美丽的农村姑娘,有韵味的乡村小调,描绘了一个迷人的西部世界,昭示着作者浓郁的乡土情怀,对纯洁的爱情和淳朴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可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地域性任一方面答,每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题干要求选出“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A项“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错,有韵味是因为背景环境和唱歌的人与歌词的内容契合。B项侧面描写不等于描写人物的侧面,概念错。D项,女主人公不是喜怒无常,只是害羞,而且两人的结局不一定是悲剧。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易错警示】多项选择题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算是比较难的一道题,命题人常常会从多个角度来设置一些令考生迷惑性的或隐性的陷阱,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项的设置,从内容、人物精神、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结构等角度来分析。根据选项内容,在原文中找到选项对应的信息源,要把所有的信息源全部找到;其次要把选项与原文材料进行比较,找到两者表达的信息是否完全一致,核实选项是否完整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信息。对于有多个信息源的选项,要辨别选项是否全部概括了所有信息。例如本题选项A 属于因果不当,选项B 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选项D 犯了曲解文意的错误。 2.题干问的是“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这是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描写俊仁的内容,然后再看有没人他人和环境的衬托。比如文中:“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 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回答时一般的思路是:先点出人物的典型意义,再根据文章不同内容分别概括人物所具有的鲜明的性格特征,还要用实例进行分析论证。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俊仁”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3.题干问的是“画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是一道环境作用题。作答时联系段落位置、联系词语选用、联系描写对象、联系情节发展、联系作品主题。解答此题,可根据环境描写的一般性作用,结合着画线语句的具体语境分析作答。读后可知,画线语句是作者想象的陕北村庄,从后文姑娘的出场可知,此处环境描写还起着交代故事背景,为人物的出场做铺垫作用;“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描绘的是了一个典型的陕北农村的环境,简单、质朴、有生活气息:“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河水很清”“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少妇们来洗衣”“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这些渲染了一种美丽、宁静、富于生机与活力的氛围;然后根据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衬托姑娘爱情的美好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一、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创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二、烘托人物形象环境本是为人物活动提供一个场所和背景的,故而自然环境的描写,往往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也就是说,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三、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 。还可以为下文发展做铺垫四、暗示社会环境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副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五、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例如本题就可以根据这些常见的作用,结合着具体内容分析作答,提供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对人物有衬托作用。 4.题干问的是“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你认为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此题考查鉴赏文本特色的能力。根据题干的提示,答题时,应根据对小说内容、表现手法、 语言等方面的感知与理解,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的具体 表现。例如,用浑圆的馒头形容山,用绿绒球形容柳树。窑洞、窗花、羊、鸡等突出了陕西的地方特色, 表现出了环境描写质朴富有生活气息。以此类推,再从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语言、地域性等方面分 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解答鉴赏小说特色的题,要注意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艺术点+体现点。所谓 “艺 术点”是指艺术技巧或艺术特色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 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具体答题时,可从小说的内容、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情节、 环境、语言、地域性等方面分析作答。例如本题便可结合着小说具体语句,从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故事 情节等方面分析概括。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自古有之,在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一课中,具体体现在“               ”的渔业治理原则上。

(2)荀子在《劝学》中以雕刻为例,论证学习贵在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一句是“                 ”。

(3)白居易的《琵琶行》,对音乐的描写特别出彩,其中诗人用自己独特的感受来描绘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音乐境界的一句是“                  ”。

(4)范仲淹在《渔家傲》中,写守边将士饮酒四家,但还没有建立军功,不甘无功而返的诗句是“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①芳草忆王孙②。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③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释】

①萋萋:形容春草茂盛的样子。

②王孙:这里指游子,行人。

③杜宇:即杜鹃鸟,鸣声凄厉,好象在劝说行人“不如归去”

1.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出什么样的氛围?

2.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与李重元词一样,都写到了“断魂”,但其所抒发的感情各不相同,试作简要的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高,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亢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贾谊《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奋六世之余                 烈:功业

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报怨:报仇

C金城千里                      金城:像钢铁般坚固的城池

D天下云合而响,赢粮而景从    应:响应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是汉赋的早期作家,《过秦论》不是赋却带有赋的特点,讲究铺排渲染,行文多用骈偶,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而是灵活多样,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

B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历了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他主张施行仁政以安民,《过秦论》就是为了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C“殊俗”指风俗不同的边远地区;“黔首”是秦代对百姓的称谓。秦始皇自以为得水德,衣服旄旌节旗皆尚黑。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山东”是指函谷关以东的地区。

D“奋六世之余烈”的“六世”是指:秦孝公、惠文、武、昭襄王、孝文王和庄襄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主要写秦始皇统一天下。作者写到了秦始皇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等方面巩固政权的措施。

B.选文第二段写陈涉起义和秦王朝的覆灭。极力写了陈涉的地位低下、才智不足,缺 乏作战能力,这其实是在为最终结论做铺垫

C.选文第三段阐述渚侯国和秦王朝灭亡的原因。通过秦王朝、陈涉与九国之师三者的对比,对统治者不施仁政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D.选文在写秦的强盛和陈涉的地位身份时,都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语言气势磅礴, 语意酣畅淋漓,读起来有一泻千里之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称现代汉语。

(1)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古罗马与汉长安

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汉帝国崛起于亚洲东部,而古罗马也在欧洲逐渐走向繁荣。但是长安和罗马有着很不相同的城市发展脉络。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经过缜密论证,考虑的是管辖辽阔疆域的安全需要,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根本利益,“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对比之下,罗马城是自然形成的都城,早在公元前753年就已建城,早已有相当的经济文化基础,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终于变成了古罗马之都,并在帝国之初达到全盛,其发展脉络刚好与长安相反。

因为城市发展脉络的不同,他们的文化发展脉络也不同。长安文化在很短的时间里依靠强大的国家力量快速崛起,而罗马文化则是继承了希腊文化甚至埃及文化发展而来,发展过程有几百年之久。

长安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这是由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决定的。但是长安文化又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其他思想流派只要和最高统治者意愿相合,就能得到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长安文化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了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从而形成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它既代表了本国甚至本大洲文化的最高水平,又带动了周围广大区域内的文明进程,而且它还促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一民族——汉族正式形成。

长安文化作为一种集大成的新兴文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愿意探求和吸纳其他文化来充实自己。张骞在西方人之前最早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中国人对自己以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汉武帝封张骞为博望侯,“博望”二字恰如其分地道出了长安文化的探求性。

罗马文化中没有一支像儒家思想那样独大的至尊核心,奥古斯都称帝,但共和思想和法则依然深入人心,即使是逐渐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也没有改变罗马文化多元的特质。罗马帝国广阔疆域内,大大小小的诸多城市都被允许按照首都的模式去建设和发展,而在中国,地方城市的建设是不能同首都平起平坐的,同时罗马城中众多的公共活动场所也是长安城中不可能有的。只是到公元392年,基督教才发展为罗马帝国的国教,成为至尊一元的宗教文化,但这时距罗马帝国的解体已只有几年时间了。

长安文化和罗马文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非宗教性。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是按照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理念,长安文化中的宗教元素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而儒家的“仁爱”思想使长安文化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这种人文精神的推动下诞生的《史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罗马文化继承了古希腊开明而松散的多神信仰,充满科学探索精神和人文精神。这种强烈的人文精神在蛰伏数百年后又成为文艺复兴能在意大利发端的历史渊源。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逐渐强大,罗马甚至成为基督教教廷所在地,这与宽容而多元的罗马文化背道而驰。

1.下列选项不属于长安文化范畴的一项是

A.长安是平地起城,其选址考虑的是安全,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和民族,“先政治军事,后经济文化”的脉络十分清楚

B.长安文化中有多神信仰的倾向,但这些宗教因素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始终没有上升到主导地位

C.长安文化具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它广泛地吸取了长安以外的异地及少数民族文化乃至域外文化,具有一定的探求性

D.长安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洋溢着强烈的人文精神。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长安文化有包容和吸纳的一面,使其他思想流派都能得到快速发展。

B.长安文化之所以能够快速崛起,主要四因为它以周秦文化为基础并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甚至少数民族文化及域外文化的成分。

C.罗马文化继承了历史文化传统发展而来,而长安文化则不是这样,只是包容和吸纳其他思想流派及域外文化快速崛起。

D.汉帝国与古罗马都是从公元前三世纪开始兴起的,其文化有共同的特色,就是非宗教性并具有人文精神

3.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帝国中,没有一个城市在规模上与汉长安城同样大或者超过汉长安城

B.在欧洲,如果没有基督教的兴起和发展为国教,没有至尊一元的宗教统治欧洲,没有中世纪宗教神学时代,让罗马的多元文化与人文精神一直发展下去,那么,就可能不会产生文艺复兴运动

C.罗马城的形成发展,其脉络应是“先经济文化,后政治军事”,所以其发展是漫长而缓慢的

D.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兼收包容其他思想流派乃至域外文化,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文化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如今的社会评价体系中,“颜值”俨然成为排在权力、财富、社会地位之后的“第四指标”,并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在人数剧增的“外貌协会”群体中,只要颜值高,其他什么缺点都是浮云;如果颜值低,其他什么优点都是浮云。正因如此,年轻人不惜重金购买高档化妆品、漂亮的服饰,甚至在媒体披露的毁容案例不在少数、整容黑幕曝光时常见诸报端的情况下,依然不惜在自己的脸蛋、身体上刀斧相加来追求美貌。有人说,找工作得看脸,找对象得看脸,交朋友得看脸,这就是一个看脸的社会!“脸”真的那么重要吗?你对此有哪些思考和感悟?

要求:

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