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一代通儒顾炎武

顾炎武从科举制度桎梏中挣脱出来后,便一改旧习,自警“能人不为文人,能讲不为讲师”力倡“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为了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也为了摆脱纠缠。躲避豪绅叶方恒的陷害,他以游为隐,将家事稍作安排,便只身出游。最初往来于山东、北京、江苏、浙江之间,自康熙元年起,其游踪扩至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以友人所赠二马二骡载书自随,南北往返,风尘仆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把自己的后半生献给了著述事业。顾炎武每到一处,必考察当地风土人情、山川地理,如与平日所闻不符,便打开书卷验证。旅途中则在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就翻书温习。据他在《书为顾宁人征天下书籍启后》回忆,自己曾临泰山,谒十三陵,登恒山,抵太原,“往来曲折二三万里,所览书又得万余卷”。他把所搜集到的地理文献资料一分为二,将有关水利、贡赋、经济、军事部分,编为《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地理沿革、建制、山川、名胜部分,则编为《肇城志》。

顾炎武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在他看来,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难成。交友是益学进道的重要途径,古人学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所以,寻友交友构成他为学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学交友过程中,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以待人,以友为师,其高尚品格足为后世楷模。他晚年所撰《广师》,从学术视野、学术贡献、博闻强记、文风雅正、治学态度等方面,对同时代的十位“同学之士”加以称许。其弟子潘未在《日知录》序中,盛赞其师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天下贤豪长者。天下无贤不肖,皆知先生为通儒。

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顾炎武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注,有其特定的原因,今天看来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对于一个旧时代的思想家和学者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面对明清交替的现实,顾炎武从历史反思中得出结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后世学者将他的这一思想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颇有道理的。(摘编自陈祖武《顾炎武评传》

相关链接①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遍游华北,所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学问广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槽、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顾亭林诗文集》等。(摘自《辞海》第六版)②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深信他不但是经师,而且是人师。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顾炎武之所以不顾家庭,离家出游,固然有躲避豪绅陷害、以游为隐的因素,但更重要的还是为了实现他一抒山河壮怀、广交天下贤哲的理想。

B顾炎武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沿途考察人文地理,验证文献记载,搜集著述材料,把行万里路与读万卷书结合在一起,大大开阔了他的学术视野。

C顾炎武南北往返,在二三万里的旅途中,览书万余卷,写成《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等著作,终成一代大家。

D.顾炎武足迹半天下,广交贤豪长者,又在《广师》中对十位“同学之士”推崇备至。他的地址潘耒称赞他,天下无贤不肖,无不知道顾炎武为通儒。

E.顾炎武一生奔走,始终以豪杰自视,虽没有完全实现他“救民水火”“兴太平之事”的雄心壮志,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事业。

2.从《日知录》的成书过程来看,顾炎武治学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材料简要的概括。

3.梁启超生平最敬慕顾炎武的为人,认为他不但是经学大师,而且是世人楷模。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后人将顾炎武“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结合材料及相关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

 

1.B3分,D2分,A1分 2.①坚持独立思考,注重学术创新,从不蹈袭前人;②积少成多,不断增改,务本求真;③严谨笃实,勤勉治学,持论公允,留待后人检验。 3.①推重“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古训,谦虚谨慎,严于律己;②经世致用,学问广博,开一代学术风气;③善于推人之长,以友为师,虚怀若谷,博采众长。 4.①顾炎武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忧国忧民意识;②在顾炎武看来,普通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③“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对我国爱国主义传统的自然引申与合理发展;④这一观点具有积极意义,教育后人要用于担当,爱国奉献。 【解析】 1. 试题分析:A 项,见于文章第1段,“不顾家庭”表述不当,原文应为“将家事稍作安排”。C 项,见于文章第1段,表述错误,原文应为《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在旅途中写成,选项不合文意。E 项,见于文章第④段,“但唯其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著述”表述错误,于文无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顾炎武治学,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如注重学术创新,注重积累,注重独立思考。加之本人的勤勉和虚心。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顾炎武的为人,概括可知。把《论语》中的“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作为自己的治学宗旨和处世之道,虚怀若谷,严于律己,注重友情;他始终推友之长,虚心以待人,以友为师;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世致用” 的实际学问;他主张,天生豪杰必有所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正是自己的责任。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顾炎武一生,始终关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早年奔走国事,中年谋求匡复,即使暮年独居北方,依旧念念不忘“东土饥荒”“江南水旱”,直到逝世前,病魔缠身,他仍然以“救民水火”为己任。顾炎武一生都在践行其“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的主张。这一主张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中,这一主张激励了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今后还将激励国民为国家发展献计献策。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习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卫风·氓》中以桑叶的枯黄飘落,比喻女子的憔悴和被弃的句子是:“                      。”

(2)在《赤壁赋》的开头,苏轼写自己与朋友泛舟赤壁之上,朗诵《诗经·陈风》中的《月出》篇,即文中所谓“                      ”。接着写一轮明月从一点点山上升起,如人一样在空中漫步的美妙景象的句子是                      

(3)《离骚》一文中以博大的胸怀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深深同情的语句是                        。”

(4)只要坚持,就会成功,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金陵望汉江 

李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1.下列各句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散文家、辞赋家,一名潜,字元亮,自号靖节先生,因宅旁长有五棵柳树,世人“五柳先生”称之。

B.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并序)》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的社会图景,反应了古代农民的愿望与要求,是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精神结合的典范之作。

C.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色彩,很像诗,但是压韵和句式比较自由。

D.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这里的“陶令”就是陶渊明,因为他做过八十余天的彭泽县令,故以陶令相称。

2.对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求之              靡:没有

B.心远役             惮:害怕

C.程氏妹丧于武昌      寻:寻找

D.彭泽家百里          去:距离

3.下列选项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做官单纯是为了养家糊口。他做彭泽令,仅以“有酒可饮”为理由。

B.陶渊明去做官,既有家贫、求生无术的缘由,也有亲故劝告、诸侯惠爱、家叔引荐、彭泽县离家不远的因素。

C.陶辞官罢去最根本的理由也是质性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

D.陶渊明妹妹新亡,前去奔丧也应成为辞官因素之一。

4.翻译下列句子。

(1)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2)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丁忧与守制

古代作品中,时有关于某官丁忧、某官守制的记述,如《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寓圃杂记》:“成化初,(陈)缉熙守制于家”,等等。

什么是“丁忧”呢?《尔雅·释诂》:“丁,当也。”《日知录·期功丧去官》注:“古人凡丧皆谓之忧。”可知丁忧是值丧、居丧的意思。丁忧一词源于《书经·说命》:“王宅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宅忧就是丁忧。古时候,不管是兄弟丧、姊妹丧,还是从父母丧、从兄弟丧,都可以称之为“忧”。只是到了后来,丁忧才特指遭父母丧或承重祖父母丧(所谓承重,是指长房长孙)。

《日知录·奔丧守制》上说:“《记》曰:奔丧者自齐衰(丧服)以下。以是古人于期功之丧无有不奔者。”“期”,指一年的丧服,可见古人遇有祖父母丧、伯叔父母丧、兄弟姊妹都要奔丧。陶渊明《归去来辞》自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职”即是一例。后来又将奔丧限制在期服(即一年的丧服)的范围之内。至明朝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才废除了期年奔丧的制度,认为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均为一年的丧服,如果都让奔丧守制,有的一个人连遭数丧,或者道路数千里,那就会导致居官日少,更易频繁,旷官废事,于是决定“今后除父母及祖父母承重者丁忧外,其余期服不许奔丧。”自此以后,相沿成习,奔丧丁忧仅限于父母丧或祖父母丧。

那什么是守制呢?所谓守制乃是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主要内容是:

第一,一般人要谢绝应酬事务,做官的则要解除职务,在家守孝二十七个月(不计算闰月)。官员隐匿亲丧,被认为是“大不孝”,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如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年)闰八月,滑州掌书记孟升因隐匿母丧被大理寺断为流刑,而明宗则认为“将复投荒,无如去世”,于是赐其自尽。

第二,禁止婚娶。丧中婚娶被认为违背礼制的。《春秋》文公二年(前625年)冬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之事照例是不必记载的,史官为什么要大书特书呢?原来这年冬天,文公的父亲僖公死了才不足二十五个月,而文公在居丧期间,竞张罗着送彩礼,所以史官乘笔直书而加以讽刺。

第三,禁止饮宴。儒家认为,“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论语·阳货》),所以饮宴也是在禁止之列的。在居丧期间因宴饮而被责罚的事例也不少。如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四月癸未,陆赓故世,其子慎余、其兄博文在居丧期间着华丽的衣裳穿街过市,并饮酒食肉,结果都被打了板子,慎余流放至循州,博文被递解原籍。

第四,禁止赴考。起初限制极严,即使是缌丧(是五服中最轻的一种,仅三个月的丧服)也不准赴考。宋天禧年间,举人郭稹冒缌丧赴考,被同辈告发,被交付御史台劾问(见《日知录·缌丧不处赴举》)。到了明朝限制放宽,除了服三年之丧的不得赴考外,余者皆不限。

对于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一般都要派遣官员慰问,并赐给钱米等物。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月命吏部:“凡官员丁忧,已在职五年,廉勤无赃私过犯者,照名秩给半禄终制;在职三年者,给三月全禄。”(《日知录·奔丧守制》)清初,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至康熙年间,汉大臣陈廷敬有母丧,康熙皇帝便命令阁员查阅《明实录》中有关慰问的条例,并派遣内阁学士屯泰、翰林掌院事学士喇沙前往赐给茶酒。从此以后,慰问之典便成为定例。

丁忧和守制,从字面上是有区别的:丁忧就是居丧而言,守制则是就遵守居丧的制度而言。但在具体使用时二者的意思并无严格的区别,既可以说某官丁忧,也可以说某官守制。

1.下列关于“丁忧”“守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书经·说命》“王宅忧”,宅忧就是丁忧,王宅忧就是商王居父丧。丁忧一词发源于此。

B由于奔丧守制有旷官废事之弊,明朝在洪武年间进行了改革,规定除了父母丧和祖父母丧,其余期服不许奔丧。

C《春秋》文公二年记载:“公子遂入齐纳币”。纳币指的是送婚聘的彩礼,《春秋》之所以直书此事,是因为“公子”违背了当时居丧的制度。

D《论语·阳货》:“夫君子之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可以看出,在儒家观念里,居丧期间是应该饮宴的。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时候,期功之丧,都可以称之为“忧”,都要奔丧。陶渊明“程氏妹丧于武林”,“情在骏奔”,说明了这一点。

B守制指遵守居丧的制度,其内容包括谢绝应酬、解除职务、禁止婚娶、禁止饮宴、禁止赴考等等。

C按照居丧的制度,父母之丧,官员须在家守考二十七个月,但特殊情况下,实际守孝期会更长。

D对守制在家的官员,皇帝都会遣人慰问,并视情形赐予不等的财物。

3.根据原谅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林外史》第四回:“先母见背,遵制丁忧。”守制和丁忧并提,是由于二者虽然字面上不同,但在实际使用时可以通用。

B在古代,不遵守居丧的制度,会受到不同程度的责罚或舆论的谴责。

C明代在丁忧守制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相关的制度规定较前代更加务实、开明。

D清朝,汉族官员居丧,皇帝不会派官员慰问。只有满族大臣居丧,皇帝才派官赐给茶酒。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报载:在四川什邡快递界,一个叫徐璐的女子小有名气,她曾以优异的成绩考进北京大学新闻专业。身为北大才女,婚后,她却放弃了北京的白领生活,选择回家乡创业,选择做快递,甚至还自己骑车到处送快递。

有人说:如此创业不仅浪费了别人的北大指标,回过头来还抢了普通人的饭碗,真浪费了四年的大学时光。也有人说:人人都有选择自己职业的权利,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对北大才女送快递也不必大惊小怪。 还有人说:每个大学生、每个人都可以放下出身和学历的高姿态,平视所有职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