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人们很少会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即由职业记者报道的并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的消息,才算得上新闻;隔壁大爷或邻家小妹传递的消息不是新闻,市井小民日常生活中的事件也不是新闻。

而今,微博的降临,陡然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新闻漂浮不断地从周围的日常生活中喷涌而出,它不再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以前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现在都成了新闻本身,记者所寻找的目击证人如果自己上微博,就成了新闻的发布者。

约翰•费斯克在《阅读大众文化》一书中曾经揭示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等级。播报新闻的电视主持人、电视台所连线的远方记者以及记者所采访的目击证人,分别处于真实性的三个等级之中。新闻机构赋予电视新闻主持人以权威性和全面性,使其处于真实性等级序列的最高端。主持人的话语不代表自身,他或她是规范的新闻话语的化身,尽管电视台主持人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目击证人处于真实序列的低端,虽然他们就在事发现场。目击证人作为具体的个人,由于其所处的地位和特定视角,尽管所言真实,但往往不够全面,可能还有其他目击证人来加以补充。真实的新闻报道只有在经过记者和电视台的综合之后,才被社会所认可。今天在微博新闻中,这种真实性的级差似乎被消解了,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都在点击鼠标的一念之间.特别是当记者和主持人也开微博时,人们发现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每个人也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与此相应,新闻的独家报道和第一时间播报的重要性也降低了,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并配以第一时间的个性评论,应当说,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在传统和惯例中,正规的新闻机构因为其报道公共事件并采取公众的立场,人们习惯将它看成公众的代言人而获得了某种规范性和权威性。此时记者和报道者的立场被隐去了,人们认为他们的报道无疑是站在公正和客观立场上的,记者是秉持职业操守的,他们的客观和公正似乎是由其所在的机构做保证的。微博上的新闻由于没有权威机构做保证,所以在客观性上有点悬,微博人的新闻也不使用记者常用的那套新闻报道话语,个人性的言语和偏好性的表述使得其报道的公正性又悬上加悬。但是微博新闻却以其生动、鲜活、及时,带有个人体温和喜怒哀乐,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使得当下的记者编辑们纷纷在微博中寻找素材。常常听到一些新闻报道中有“零距离”“原生态”等夸张的说法,其实,微博倒是当得起这一说法的,即便是讹传和谣言,在微博上也是原生态的,动机昭然,不那么阴险,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再则,微博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不是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身上,而是体现在各种言论、思想、立场的交汇之中,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是所谓的客观世界的最好注脚。

1.下列关于“新闻”的表述,与原文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

A.在互联网和微博出现之前,新闻是报纸和广播电视的专利,必须由职业记者报道,由专门的新闻机构发布。

B.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有等级差异的,电视台主持人因离事发地点空间距离最远,而处于真实性等级的最低端。

C.在传统和惯例中,处在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尽管所言真实,其讲述也只能作为新闻来源的素材,不可能直接作为新闻被社会认可。

D.新闻机构和记者报道新闻时其实是有自己的立场和倾向的,但此时将其隐藏了起来,因此新闻机构“公众代言人”的身份和记者“客观公正”的形象深入人心。

2.下列对“微博”与“新闻”关系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微博改变了新闻的形态,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他们之间传递的消息都可以成为新闻。

B.微博新闻似乎消解了新闻的真实性级差,在微博中每个人可以是同样真实而片面的,也可以同样具有比较、鉴别和综合不同消息来源的能力。

C.微博打破了报纸和广播电视享有新闻专利的局面,推动了新闻的民主化,甚至成为专业记者、编辑的新闻来源。

D.微博虽然缺乏传统新闻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但具有传统新闻所没有的生动、鲜活、及时的特点和报道者的个性化特征。

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博出现后,新闻发布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任何人上微博传递的消息都可以称为新闻。

B.微博与微博之间是等距离的,记者和主持人开的微博,也未必就是最权威和公正的。微博上几乎全是独家报道,微博为新闻的民主化做出了大贡献。

C.微博是“原生态”的,在微博上讹传和谣言也动机昭然,容易识别,而且比较容易查找源头,因此阴险者不会利用微博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

D.微博交汇着各种言论、思想和立场,展示了客观世界不同个体的真实侧面,这不免会使人感到茫然,难以抉择,却也为认识世界真相提供了契机。

 

1.B 2.D 3.C 【解析】 试题分析: 1.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此题的选项B就是对文章第三段段内容理解概括的基础上命制的选项,选项将文中“最高端”的信息概括成“最低端”。 2.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考核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的题目,题干的表述一般为“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或者“正确的一项”,错误选项的命制基本和考核概念的题目没有区别,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D项是对文章最后一段内容的理解概括,概括的时候妄加揣测。 3.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以“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C无中生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要求: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图是资源回收的标志,试简要介绍这个标志的构图元素及其所表达的意义,不超过75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阅读经典,必须讲究读书方法,把好内容关。首先,要重视                。古人有言,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                  。也就是说,读书前应明了目录,通过目录分清轻重缓急,有计划、有选择地读书。其次,                   。邓小平同志说,学马列要精。这个“精”主要是指精读原著、精读经典著作。通识著作则要泛读,以便在有限的时间里开阔视野,完善知识结构。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唐诗之旅》一书中,李元洛先生别具手眼,另辟蹊径,他的散文将古典诗词与现代生活熔于一炉,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合为一事,               ,则必登庐山观其瀑;              ,则必赴巩县谒其墓;               ,则必入沈园勘其景;               ,则必至扬州赏其月;                  ,则必往海南儋州拜其庐。现场感能消除层层隔膜,在作者的强力牵引下,读者亦能身临其境,仿佛穿越了横亘千古的时空隧道,与古人作一对一的心灵交流。

①他欲访求杜甫的旧迹

②他欲体验苏东坡的流放生涯

③他欲领悟杜牧的诗意

④他欲解开陆游的心结

⑤他欲追蹑李白的诗踪

A.③⑤④①②

B.⑤④③①②

C.③②④⑤①

D.⑤①④③②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清廉的、节俭的、艰苦奋斗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不清廉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

B. 本该颐养天年的年龄,大批高龄农民工远离家乡来到城市从事辛苦的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年龄大了越来越不适应所从事的工种,养老该如何解决是个难题。

C. 《中国诗词大会》是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古代经典诗词深深印在国民大众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由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一档大型文化类演播室益智竞赛节目。

D. 奥斯卡金像奖的正式名称是“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该奖项设立于1927年。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旨在为了鼓励优秀电影的创作与发展,半个多世纪来一直享有盛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