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作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

家王蒙先生曾说:“可以不读书,不可以不读《读书》。”这句话一度流传甚广,表达了读书界对于《读书》这个杂志的挚爱之情。作为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它的思想倾向及文风、作者群的改变也将无一例外地成为公众话题。

作为刊物掌舵人,无疑是构成刊物成与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带着众多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掌舵人之一黄平。

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

新京报: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觉得您执掌的《读书》引发的讨论也好,专题也好,所涉及的范围比前两个时代都扩大了,这是既定的计划吗?

  平:计划谈不上。我参与《读书》的编辑工作,有一点很明确,就想拓展它的领域。这一方面是时代要求,另一方面,如果我们不关心时代、当下,不关心我们的左邻右舍,缺乏世界眼光,那么我们这个清高其实是假的,真正思想上的勇气是敢于面对当下的挑战,至于你的回应是不是那么正确,能否被别人接受,那是另外的问题。

新京报: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使读者看到一些没有想到的新问题、新知识、新观点,但可能带来了另外一种效应,比如过于分散,没有重点了。

  平:第一,《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它不是专业性的;第二,它又是思想、文化类的。在这两个定位下,是否应该一定有一个不分散的东西,这是一个问题。比如,你可以集中到文史哲,甚至文史哲里面只讨论史,那就不是《读书》了。

新京报:一些批评认为,《读书》没有抓住当下社会最核心的问题……

  平:怎么批评都行,不过有些批评者可能是没有认真读《读书》,只要客观地看看,我觉得应该很清楚,它对当代、当下甚至部分超前问题的警觉、讨论和尖锐性是有的。

时代的原因造成了文化的现实

新京报:在你和汪晖接手《读书》之前,几乎所有中生代学者都在《读书》上发表文章,很多人通过《读书》成名。但是现在数量却大大减少了,个中原因何在?

  平:这首先可能是时代的原因。现在成名的是歌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而不是思想者。不仅在《读书》成名的思想者少了,在任何地方成名的思想者都少了。当年李泽厚一篇文章《孔子再评价》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今天他一篇文章的影响至少无法和电视明星相比。现在这个时代的聚焦点不在思想上,甚至不在文化上。这也是大众文化普及了,媒体形式多了造成的文化现实。

新京报:但是,现在比较有影响的年轻一代学者几乎没有在《读书》上亮相,这是不是有些尴尬?

  平:少数几个人说明不了问题。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无法相比。再有影响的学者在《读书》座谈时参与人数也一定很有限,如果是像篮球明星乔丹、科比来了,那场面肯定火爆。这是时代的问题。另一方面,学者成名不应该靠公共媒体而应该靠专业。有些人给《读书》写文章不像当年那么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等。另外,我们在主观上也没有想过要制造“明星”,没有想要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客观上有人通过《读书》成名,但那不是我们刻意而为的结果。

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

新京报:有一些读者认为《读书》的包容性没有那么强了,你怎么看?

  平:如果一些朋友把《读书》定位或者预期为某一方阵营刊物,那么《读书》可能会让他们失望。我们希望它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在这种情况下,听一些、发表一些不是这个阵营里面的人的文章,对于完善自己的思想是有好处的,真正的思想一定是在同不同意你的人的论辩中形成和完善的。我们觉得,许多共识被打破以后,变迁的一个结果就是利益多元化、思想多样化,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杂志要作为时代的反映,应该有各种各样的东西,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另外,这些年来,我们有意为之的就是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对我们来说,《读书》应该有多种声音。

(节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1.下列对访谈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读书》是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平台。本文通过对其主要负责人的采访,使读者了解到此刊的特点及办刊理念。

B.现在的《读书》只有积极与时俱进拓展领域的目标,没有编辑计划,因为黄平认为计划的推敲跟不上时代变化的步伐。

C.《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等领域的文章,但它并不专业。

D.黄平认为当下通过《读书》成名的人在大大地减少,是因为大众文化过于普及了,媒体形式过于多了。

E.文中多次采用直问的提问方法,不转弯抹角,把想了解的问题直截了当地提出来,开门见山,干脆利落。

2.请分别简析文章第一个小标题下《新京报》记者三次提问的特点。

3.第二个小标题下,针对《新京报》记者的第二个问题,黄平是从哪几个方面巧妙回答的?请概括并说明。

4.“多元化、包容性是时代的需要。”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E(3分),A(2分),D(1分) 2.①第一次提问重在营造轻松的谈话氛围,拉近距离。“我很喜欢《读书》这本杂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使采访顺利开始。②第二次提问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前一个话题作简单总结,进而引出下一个问题,使采访过渡自然。③第三次提问,用委婉的方式,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问题,既避免了场面的尴尬,又达到了采访的目的。 3.①时代方面:再有影响的学者,他们的影响和歌星、影星、体育明星都无法相比。②学者自身方面:有些学者给《读书》写文章不再认真了,因为不能作为“学术成果”,不能拿去评职称等。③办刊思想方面:《读书》主观上就没想让谁在这里或通过这里成名。 4.结合文本:①《读书》是一个综合性的杂志,学科领域很宽,经常发表讨论建筑、考古、人文地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文章;②《读书》是百家的而不是一家的,不能定位或预期为某一方阵营的刊物;③听一些、发表一些不同声音的文章,对于完善《读书》的思想是有好处的;④这些年,《读书》就在开辟一些新领域,找到一些新作者,一个杂志只有拥有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具有多元化和包容性,才能符合时代的需要,才能真正反映一个时代。 【解析】 1. 试题分析:这类题一般是对文章内容、手法、风格的综合考核的题目,文章内容有文章细节和人物性格概括,细节可参考论述类问题阅读进行答题,人物性格分析要注意准确性,B项原文中黄平认为“计划谈不上”不等于“没有编辑计划”;C项文中说“它不是专业性的”并不等于“它并不专业”;D项原因分析不全面。 考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访谈的表现手法一方面是针对提问者的技巧,一般有单刀直入式和旁敲侧击式两大类,细细划分,又可分为直问、趣问、推问、旁问、诱问、追问、反问、对比问等多种。另一方面是针对回答者的技巧,一般有引用、比喻、打比方、反问、反复等修辞技巧,还有开门见山表明态度,委婉含蓄呈现观点,层层推进揭示本质,顾左右而言他巧避锋芒等;此题主要开头开门见山、结尾含蓄委婉,中间过渡自然。 考点: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意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对段落的切分,注意关键词语的提炼,答题时要分条陈述。此题主要从“时代”“学者自身”“办刊思想”三个方面回答,答题时结合原文具体内容回答。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适用第一种方式,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题干有联系现实,所以必须单独列出一点联系现实作答。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英国】罗伯特·库克

“有钱是多么快活!”坐在茶几旁的肖夫人,当她拿起古色古香的精细的银茶壶倒茶时,心里也许是这样想的。她身上的穿戴,屋里的陈设,无不显示出家财万贯的气派。她满面春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然而,由此而认定她是个轻浮的人,却是不公平的。

“你喜欢这幅画,我很高兴,”她对面前那位正襟危坐的年轻艺术家说,“我一直想得到一幅布吕高尔的名作,这是我丈夫上星期给我买的。”

“美极了!”年轻人赞许地说,“你真幸运。”肖夫人笑了,那两条动人的柳眉扬了扬。她的双手细嫩而白,犹如用粉红色的蜡铸成似的,把那只金光灿灿的戒指衬得更加耀人眼目。她举止娴静,既不抚发整衣,也不摆弄小狗或者茶杯。她深深懂得,文雅能给予人一种感染力。

“幸运?”她说,“我并不相信这套东西,选择才是决定一切的。”年轻人大概觉得,她将富有归于选择两字,未免过于牵强。但他什么也没说,只是很有分寸地点点头,让肖夫人继续说下去。

“我的情况就是个明证。”

“你是自己选择当有钱人的啰?”年轻人多少带点揶揄的口吻。

“你也可以这样说。十五年前,我还是一个拙笨的学生……”肖夫人略微停停,故意给对方说点恭维话的机会。但年轻人正在暗暗计算她在学校里呆的时间。

“你看。”肖夫人继续说,“我那时只知道玩,身上又有一种叫什么自然美的东西,但却有两个年轻人同时爱上了我。到现在我也搞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爱上我。”

年轻人似乎已横下心不说任何恭维的话,但也没有流露出丝毫烦躁的神色,虽然一直在考虑如何将谈话引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他太固执了,怎么也不肯逢迎。

“两个当中,一个是穷得叮当响的学艺术的学生,”肖夫人说,“他是个浪漫可爱的青年。他没有从商的本领,也没有亲戚的接济。但他爱我,我也爱他。另外的一个是一位财力显赫的商人的儿子。他处事精明,看来前程未可限量。如果从体格这个角度去衡量,也可称得上健美。他也像那位学艺术的学生一样倾心于我。”

靠在扶手椅上的年轻人赶忙接住话茬,免得自己打呵欠。

“这选择是够难的。”他说。

“是的。要么是家中一贫如洗,生活凄苦,接触的尽是些蓬头垢面的人。但这是罗曼蒂克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要么是住宅富丽堂皇,生活无忧无虑,服饰时髦,嘉宾盈门,还可到世界各地旅游,一切都应有尽有……要是能两全其美就好了。”

肖夫人的声调渐渐变得有点伤感。

“我在犹豫不决的痛苦中煎熬了一年,始终想不出其他办法。很清楚,我必须在两人当中做出选择,但不管怎样,都难免使人感到惋惜。最后……”肖夫人环视了一下她那曾为一家名叫《雅致居室》的杂志提供过不少照片的华丽的客厅。“最后,我决定了。”

就在肖夫人要说出她如何选择的这相当戏剧性的时刻,外面进来了一位仪表堂堂的先生,谈话被打断了。这位先生,不但像一位时装展览的模特儿,而且像一幅名画里的人物,他同这里的环境十分协调。他吻了一下肖夫人,肖夫人继而将年轻人介绍给她的丈夫。

他们在友好的气氛中谈了十五分钟。肖先生说,他今天碰见了“可怜的老迪克·罗杰斯”,还借给他一些钱。

“你真好,亲爱的。”肖夫人漫不经心地说。

肖先生稍坐了一会儿就出去了。

“可怜的迪克·罗杰斯,”肖夫人喟然叹道,“我料你已猜到了,那就是另外的一个。我丈夫经常周济他。”

“令人钦佩。”年轻人略略地说,他想不出更好的回答。他该走了。

“我丈夫经常关照他的朋友,我不明白他哪来这么多时间。他工作够忙的。他给海军上将画的那幅肖像……”

“肖像?”年轻人十分惊讶,猛然从扶手椅上坐直了身子。

“是的,肖像。”肖夫人说,“哦,我没有说清楚吧?我丈夫就是那位原来学艺术的穷学生。我们现在喝点东西,怎么样?”

年轻人点点头,似乎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节选自《中外微型小说鉴赏》,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肖夫人学生时代的两个追求者,一个是穷困的学艺术的学生,一个是富有的显赫商人的儿子,在对比中,前者代表了现实,后者暗指浪漫。

B.年轻人认为肖夫人“幸运”,肖夫人却相信“选择”,话不投机,气氛不够和谐,但年轻人并没有多说什么,表现出他的礼貌和艺术气质。

C.人的动作、行为往往可以揭示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内心世界,这篇小说中两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年轻人厌倦、掩饰和意外、惊讶的心理。

D.肖夫人的举手投足给了“年轻人”一个印象,使他甚至也使读者误解了肖夫人年轻时的选择,这实际上是小说作者“无心插柳柳成荫”。

E.小说的情节起伏有致,作者先娓娓叙写肖夫人与年轻人交谈的情形,接着与她谈年轻时的选择,到“最后,我决定了”,把情节向高潮推进。

2.文中的肖先生虽然只有一句不完整的台词,只有一个朦胧的影像,但他却是这篇小说要着力塑造的主人公。结合相关内容,简析这一人物形象。

3.文中多次描写肖夫人家的客厅和夫妻二人的衣饰,请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关于这篇小说作者对主人公肖夫人的态度,有人认为是肯定、赞美,有人认为是否定、讽刺,你认为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描写大漠隆冬景象,意境宏阔的语句是                       

(2)屈原在《离骚》中,用                       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3)庄子《逍遥游》中认为                       的人才能遨游在无穷无尽的境界中,而无需有所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此诗作于开成二年(837),作者和刘禹锡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

1.试分析颈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卒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袋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劾”指揭发罪状,“弹劾”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劾死”指冒死弹劾。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卒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袋惊马,马尽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宋代家训的特点

马泓波

家训指古代家族对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从所搜集的资料来看,宋代的家训,专著加上单篇计百余种,其数量远远超过了前代。这些家训根据纂述者的身份,可分为宋代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类型。宋代家训继承了传统家训的散文、诗歌、条规等体裁,又有发展,如《集事诗鉴》将散文与诗歌融合于一体。宋代家训体裁上的另一大发展则是辑录体家训的大量出现。辑录体家训就是将宋及宋前历代的训家教子的成文文献或者相关的家庭规范的活动汇集在一起,以历史上的人、事为榜样和范例教育子弟,如司马光《家范》等。

宋代家训的繁荣,与宋代社会的发展变化有很大关系。宋代由以前的门阀政治时期转变到官僚政治时代。选官以科举为主,宋代长久不衰的世家大族已经很少,贫富无定势,甚至贫富易位的现象屡见不鲜。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积极地纂述家训,以期通过道德教化、行为规范等,令其家庭成员修身、齐家,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达到兴旺、繁荣的目的。

宋代家训都有治生、制用的内容。其中,治生方面,以叶梦得《石林治生家训要略》最为详尽;制用方面,以陆九韶《居家制用》更为具体。宋人重视家庭治生,与宋代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维持大家族的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此外,科举也需要经济支持。宋代家训一方面提倡家庭治生,另一方面提倡辩证的节俭,量入为出是其基本原则。宋人把俭朴当做自家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要吝惜财产,如“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袁采《袁氏世范》)。宋代家训注重道德教育,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正、妇顺,即通过对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的规范,将儒家思想贯彻其中。除了道德教育外,宋代家训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以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人家训中也涉及许多教育原则,其中教育贵早、宽严相济这两点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的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首先建立在教育的基础之上。当好言相劝不能奏效时,家长便采取其他的惩罚方式,如庭训、笞、杖、役、经济惩罚、不承认身份、告官、驱逐、移乡等。

家训的纂述,是为家族的兴旺长久,所以一般不会违反朝廷的法律。有的宋代家训如范氏的《义庄规矩》及后续规矩还得到朝廷的许可与支持。家训、法律中都有儒家思想的渗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家训在强调修身、齐家之后,仍然怀抱治国与平天下的崇高理想。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治天下也离不开家庭的修整、稳定、繁荣。所以在礼、法社会之中,家训与法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还是略有侧重的,家训更侧重家庭的发展,而法律则更关注社会的长治久安。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宋代家训的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量众多、种类繁多。宋代家训专著与单篇计百余种,是家训史上数量最多的;有帝王家训、宗室家训、士大夫家训、百姓家训等。

B.注重家庭经济管理。治生、制用是宋代家训的主要内容之一,叶梦得的《石林治生家训要略》与陆九韶的《居家制用》分别是其代表。

C.注重教育。为提高子孙的素质,宋代家训不仅注重道德教育,还重视参加科举考试以入仕的教育及其他知识教育。

D.与法律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思想的角度推究,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宋代一些家族尤其是士宦家族为顺应社会的发展变化,维持家族在竞争中的优势地位,积极地纂述家训,家训因此而繁荣。

B.宋代家训把俭朴当做优良传统代代相传,提倡辩证的节俭,以量入为出为基本原则,但对公益事业则主张尽力而为,不能吝惜财产。

C.宋代家训中有不少对今天来说仍有借鉴意义的东西,例如教育贵早、宽严相济的教育原则。

D.宋代家族对子孙等家庭成员采用教育与惩罚并重的方法,这些惩罚方式包括肉体惩罚、经济惩罚、精神惩罚等。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代家训是家训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内容丰富,涉及伦理道德、教育、经济、法律等方面,有力地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B.宋代家训适应当时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形势,重视治生、制用,以维持家族正常运作所必备的经济基础,也对科举进行经济支持。

C.宋代家训的纂述虽然主观上只是为了维护家族的繁荣、兴旺,局限于家族的利益,但在客观上对治国平天下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D.宋代家训着眼于教导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法律是为了维护社会的长治久安,宋代家训与法律的出发点和目的因此迥然不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