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注】

明堂: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木兰诗》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句。

释菜:亦作“释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        博士:古代官名

B.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遣客刺之    阴:暗中

C.太子既长,不宜数面          折:折磨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            致仕:辞官回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  /中虽实/容若虚/  

D.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颖达勤奋聪颖,博学多才。八岁就从师学习,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

B.孔颖达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虽然所治为古代典籍,但能借解释经义不失时机向皇帝及太子进谏。

C.孔颖达辛勤撰述,成绩卓著。因为著书的功劳,皇帝对他加官进爵,提拔为散骑常侍、封为子爵,并且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D.孔颖达著书虽丰,但不够谦虚坦荡。他与颜师古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2)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

 

1.C 2.D 3.C 4. (1)(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不礼待他,等到他请求提出疑问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2)如果那人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 【解析】 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C项根据原文“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太子为君,孔颖达为臣,不存在“折磨”的说法,结合语境“折”应该译为“批评、指责”。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通过结构分析法推断。“己虽能,仍就……,己虽多,仍就……”“内…… 外……”“中……容……”(“仍就”是连词不能断开)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本题考查大家对文意的理解能力,C项原文中说孔颖达奉皇太子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后,“赐黄金一斤、绢百匹”而下诏褒扬是帝幸太学观释菜一事中孔颖达上《释奠颂》后的事。“赏赐黄金一斤、绢百匹”的赏赐不是因为著书,而是因为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也是文言文常见的出题方式。其它各项都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要在总体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仔细比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关键字(1) “造”,造访、拜访‘“初不之礼”, 起初不礼待他;“大”,敬佩。(2)“据”,凭借;“侍”,依仗;“乖”,背离。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孔颖达,字仲达,是冀州衡水人。八岁就从师学习,一天能够诵记千余言,还能默读熟记《三礼义宗》。长大以后,通晓服氏的《春秋传》、郑氏的《尚书》、《诗经》、《礼记》,王氏的《易经》,擅长写文章,精通推算岁时节侯的方法。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对他不很礼遇。当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 隋朝大业初年,考中明经高等,授任河内郡博士。隋炀帝把天下儒官召集到东都,下诏国子秘书学士参与议论,孔颖达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补任太学助教。隋朝末动乱,他到虎牢去避难。 太宗平定洛阳,授任他为文学馆学士,升任为国子博士。贞观初年,封曲阜县男,转任给事中。当时太宗刚刚即位,孔颖达几次进献忠言。太宗问他:“孔子称许的‘有才能的人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知识多的人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才能却像没有才能一样,知识渊博却像知识贫乏一样’,说的是什么意思?”他回答说:“这是圣人教导人们谦虚而已。自己虽然有才能,仍能向没有才能的人去请教自己所不能的事情;自己虽然知识很多,仍能从知识少的人那里获取自己所不懂的知识 。内心有道,外表好像没有一样;里面虽然充实,表面就像空虚一样。不只是平民应该如此,国君的品德也是这样。所以《易经》上说‘在蒙昧中默养正道’,‘隐蔽聪明来治理百姓’。如果凭借至尊的地位,炫耀聪明,依仗才能而肆意行事,那就会上下不能通达,君臣之道互相背离。自古以来,没有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灭亡的。”太宗称赞他讲得好。授国子司业,过了一年多,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孔颖达和诸儒一起商议历法和明堂礼仪之事,大多采用他的意见。因为议论撰著有功,加授散骑常侍,赐予子爵。 皇太子命令孔颖达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的过失,赐给他黄金一斤、绢一百匹。过了很久,拜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太宗亲临太学参观学生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命令孔颖达讲经,讲经结束进献《释奠颂》,太宗下诏表扬他。后来太子稍有不遵法度的行为,孔颖达就直言批评不止,乳夫人说:“太子已经长大了,不应该屡次当面批评他。”他回答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即使死了也不遗憾。”还是常来恳切规劝。后来退休了。去世后,陪葬昭陵,追赠太常卿,谥号为宪。 当初,孔颖达和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奉召著《五经》义训共百余篇,号为《义赞》,皇帝下诏改为《正义》。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皇帝下诏又命令裁定此书,事情没有完成。永徽二年,高宗下诏令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博士考核订正此书,这时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最终加以增删,此书才颁行天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绿色”票房与文化自觉

尹鸿

中国电影如今呈现出勃勃生机,不仅产量高居世界前列,中国市场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但由于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娱乐至死”却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从所谓“屌丝”电影到所谓“毒舌”电影,从偶像电影到“粉丝”电影,从喜剧电影到“恶搞”电影,在近期一些较高票房的电影和较高收视率的电视剧中这种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随着媒介多样化对电影功能的分流,也随着全球电影观众越来越年轻化,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30年前,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批判性地指出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正在日渐娱乐化,甚至演化为“娱乐至死”。应该说,娱乐是人们释放心理能量、缓解精神压力的正当甚至必要的需求,电影追求娱乐性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是,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论述“宣泄”与“净化”的关系,到20世纪弗洛伊德论述“欲望的升华”,人们普遍认为,娱乐虽然无罪但仍然要有度。娱乐不仅是欲望的宣泄,也是释放内心压力之后的心灵净化;娱乐不是对欲望的刺激和放大,而是对欲望的伦理驯服和社会化升华。

电影如果没有对人性、人道、人格足够的尊重,没有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没有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就不仅仅是影视文化的自轻,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如果我们用这样的电影去争市场,无疑是“饮鸩止渴”。当票房与口水齐飞的时候,国产影片可能就谈不上对观众精神生活的引导了。而当观众的审美能力、电影观赏需求越来越成熟,国产电影的危机可能就不仅仅体现为技术危机,而是更严重的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对于娱乐内容来说,遵守审美底线和伦理底线几乎是全球主流商业电影的共识。对“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赤裸裸的拜金主义,对涉及吸毒、盗抢以及其他反社会行为、犯罪行为的“人格美化”,对违背社会普遍价值观的行为缺乏必要的“善恶有报”的正义审判,对外表丑陋、行为丑恶的过度放大等,都触及电影的伦理和审美底线。这种底线,在欧美日韩等国家还可能通过“分级”来限制,而在中国目前的审查体系中,审美和伦理问题处于灰色地带,缺乏必要的行业监管和舆论监督。因此,我们希望电影从业者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青少年特别是低幼观众的不良影响。

电影作为大众特别是青少年观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态,不仅应该提供娱乐,也应该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新文明的担当。著名学者约瑟夫•奈曾经指出,“软实力”体现了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从这个意义上说,电影理应担起通过价值观的“吸引力”来引人向善向上的责任。也许,有人怀疑电影“担当”与电影票房之间会存在冲突,但如果我们就近看看获得奥斯卡提名的影片名单,就会发现,这些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它们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尊重。如果说人活着需要点精神,那么电影也不例外。如果说我们的价值观担当曾经制约了观众的接受,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价值观没有得到充分有“吸引力”的传达。

所以,对一些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和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没有底线等现象,仍然值得我们保持一种清醒而审慎的批评态度。国产电影需要份额和票房,但更需要“绿色”的份额和票房;中国电影需要挣钱,但更需要的不是趴着而是站着挣钱;电影是商品,但首先必须是一种有文化的商品。有观众说过,“我们爱电影,从来不是因为电影能赚钱,而是因为电影给我们带来了感动”。也许这才是观众对中国电影最诚恳的期望。

在电影适应市场、满足观众、追求票房的同时,数量与质量的矛盾、票房与口碑的差异、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的错位、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也一直伴随着中国电影的产业化进程。“叫好”与“叫座”的落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观众对国产电影的不满足。特别是近年来,在电影市场规模快速扩大之后,部分电影特别是部分高票房电影,盲目追求票房至上、娱乐至上。这种把票房作为价值评判唯一标准的“唯票房”趋势,需要我们反思。

(《人民日报》2014年9月5日24 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娱乐至死”成为部分影视作品引以为豪的追求,是因为中国电影市场、电影产业尚未成熟。

B.因为“娱乐至死”的追求使得如今的中国电影呈现勃勃生机,获得了较高票房和较高收视率。

C.虽然“毒舌”电影、“粉丝”电影和“恶搞”电影取得了较高的票房,但这些电影中的低俗化现象不断受到质疑。

D.消费社会的公众话语“娱乐至死”化,虽然不断刺激放大着欲望,但不利于心灵的净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无论是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还是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表明的对娱乐精神的理解,认为娱乐无罪,强调了“欲望的宣泄,压力的释放”的合理性。

B.电影创作中出现的伦理错乱、美学虚无主义、审美粗鄙化、娱乐无底线等现象,反映的可能不仅仅是影响文化的自轻自贱,更是对世道人心的亵渎。

C.电影要有建设新文化、塑造文明的文化自觉,引人向善向上;电影从业者要以自觉的底线意识来保障电影文化上的无害,减少对观众的不良影响。

D.国产电影要有份额和票房,但更要有对人性、人道、人格的足够尊重,对公平、正义、善良的充分敬意及对艺术规律、审美品格的诚恳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媒介多样化以及全球电影观众年轻化,使电影呈现出鲜明的娱乐倾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中的中国电影也出现了娱乐功能与审美功能、电影商业价值最大化与文化伦理价值底线的冲突。

B.如果一味地追求票房价值,忽视文化的基本伦理和审美底线,缺少对社会文明进步的责任担当,国产电影的危机就可能不仅仅是技术危机,还是思想危机、文化危机,最终导向市场危机。

C.奥斯卡提名的影片都坚持了价值观上的普遍“正确性”,甚至体现了某种人道主义精神的自觉“担当”,可以说价值观的“吸引力”造就了这些电影的成功。

D.如何给观众带来感动,这是中国电影从业者应该考虑的问题,而这种感动不是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不是刻意渲染对财富、地位、奢华生活的向往,不是不加节制地刺激观众的欲望。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际知名编剧、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回忆自己小时候写的第一首诗说:“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赞扬声让我腼腆又得意扬扬,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回来并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色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一圈花边。而作为剧作家的父亲读完却说‘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难道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对这个故事,你怎么看?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和权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是关于音乐的思维导图,请把它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60个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近年来,用现代流行文化形式“混搭”民间传统艺术元素的所谓“中国风”表达,十分常见,然而从效果看,          ,因为这些 “混搭”作品往往徒有其表,只是生硬地借用了民间艺术元素,           ,观众当然不买账。相反的,有些作品在尊重传统艺术本来面貌的前提下,巧妙加入现代审美元素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似乎更愿意借助键 盘和鼠标来沟通和完成工作,                  。人们的书写潦草、没有章法,横平竖直都难做到,更别提汉字固有的神采、韵味了。

A.电子信息化办公对汉字书写构成了冲击

B.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汉字书写

C.汉字书写被电子信息化办公冲击了

D.汉字书写难以取代电子信息化办公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