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我生来性格倔强,心直口快,决不赞成你这种          的态度,也不做你这样明哲保身的“好好先生”。

②三月在很多地方是传统的“学习雷锋活动月”,可据记者观察,这项活动已完全流于形式,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助人为乐、            等好人好事的数量并没有因为“学习雷锋”而增多。

③车商称,现在的消费者已经精明到“先上网了解车价,再挨家询价,最后往死杀价”的程度了,因此汽车降价是            

④江苏省金坛市普通乡村女教师殷雪梅舍身救下六名学生,把自己最后的也是最辉煌的生命瞬间永远留在了人们心中,她这种           的精神值得很多人学习。

A.似是而非     路不拾遗    众望所归     临危受命

B.模棱两可     拾金不昧    大势所趋     临危授命

C.似是而非     拾金不昧    众望所归     临危授命

D.模棱两可     路不拾遗    大势所趋     临危受命

 

B 【解析】 试题分析:明确了这些成语的意思和用法,然后根据语境进行判断,即可选出答案。“模棱两可”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似是而非”意为“好像对而实际上并不对”,不能修饰“态度”,应为“模棱两可”。“路不拾遗”指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拾金不昧”指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众望所归”:大家一致期望的。指得到群众的信任。“大势所趋”:整个局势发展的趋向。“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临危授命”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生命。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1)冒犯别人的人从不原谅别人。——赫尔巴特

(2)恕自己一过,则万过由之而生。——苏格拉底

(3)我可以原谅任何人的过错,但自己的除外。——卡托

(4)一个不肯原谅别人的人,就是不给自己留余地。——弗莱

综合上述材料 你有什么所思所感? 写一篇论述类的文章。

【注意】

明确观点 自拟题目。

不少于800字。

不得抄袭、套作。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2)           ,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        (白居易《琵琶行》)

(3)故不积跬步           ;不积小流,            (荀子《劝学》)

(4)故国神游,         早生华发。人间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

王者之法:等赋,政事,财万物,所以养万民也。田野什一,关市几而不征,山林泽粱以时禁发而不税。相地而袭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故近者不隐其能,远者不疾其劳,无幽闲隐僻之国,莫不趋使而安乐之。夹是之谓人师,是王者之法也。

——节选自《荀子·王制》

1.请写出《寡人之于国也》中和选文中画线句意思相近的两句话。

2.荀子又认为秦国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勰勰(xié,担心害怕貌)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荀子·强国》)。结合选文有关内容,请简要评析苟子的国家统一观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

春远

唐·杜甫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惟鸟雀,春远独柴荆。

数有关中乱,何曾剑外清。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注释此诗是永泰元年春杜甫在浣花溪作

肃肃,花落的声音。

菲菲,花落的样子。

亚夫营,指戒备森严的军营。

1.颈联和尾联中诗人凭借关中数乱、剑外未清和                          三件典型事例寄托深切的                             

2.前人评价此诗前四句写景,说“写有景之景,诗人类能之。写无景之景,惟杜独擅场指超出众人”。请结合颔联评析杜甫写无景之景的独特之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厓门吊古记

【明】方良永

弘治甲子春二月丙午,予出按海北,取道新会县。县官属谒既,予进知县罗侨,语之曰:“厓山之事,千古痛愤。办香敬吊,行与子偕。”乃具牲帛,僦民舟习海行者行。

夜二鼓,乘汐出港口,风静波平。天未明抵岸。启篷窗,东视厓门甚迩,景色曚曚未辨。登岸,典祠者于道左。少顷至祠下,达观殿宇碑亭,考其营建末。中祀文天祥、陆秀夫、张世 杰三公,两庑皆祀同时死节诸臣。其额与祭,则皆上请于朝,得旨俞允者也。观礼毕,易便服,穿丛薄间,从西上直至山巅。转顾后山苍翠,亭耸如扆;环视左右山,逶迤盘踞,如虎伏龙行,水绕其势如弯弓。隔岸诸峰层叠,秀丽如画。较以形胜,此亦足恃,而顾不能救国之亡,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悄然而退。

予回舟次,伫立岸上,见水鸟飞鸣而下上,渔歌互答于两涯。追思往事,黯然伤怀。徘徊间,典祠者曰:“前有奇石可往观。”予遂乘小舟径诣石处,蹑磴仰视,巨石如屏。屏石有刻,已磨灭不可读。顾问典祠者,云旧有大刻“元柱国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近巡按广平徐公瑁易刻曰:“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今石长字没矣。予窃论弘范宜不足责宋之执政以国与人如弃遗余恬不知恤非得二公振起其间天理民彝或几乎息。彼弘范犹元臣也,足深咎。况二三公之名实,昭然史册间,当日月争光;区区摩崖,胡能轻重,而必与之较争哉!

因与罗尹论厓山事:谓当宋室播迁之时,三公非顾命大臣,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今其孤忠大节,出于寻常之所不料,此所以尤使后人追思景慕,不容但已也。祠有田三顷余,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又山故无虎豹,居民素不为盗,巡司虽设,频年无捕获功。天既薄暮,予独坐舟中,感今念昔,屡就枕而不成寐。

既竣事,咸曰:“自有厓山之行,天日无此晴霁,风波无此平也。”

(选自《方简肃文集》卷五,有删节)

【注】

①厓门:即崖山,位于广东新会南大海中。南宋末,宋军与张弘范统帅的元军在此决战,宋军全军覆没,张世杰、陆秀夫等大臣及宋少帝赵昺殉国,宋亡。

②扆:屏风。

③民彝:人伦。

④摩崖:在山崖上书刻文字。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祠者于道左          逆:迎接

B.考其营建           颠:开始

C乃知县废寺遗业所充   割:割据

D.风波无此平          妥:安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僦民舟习海行者             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B彼弘范犹元臣也,足深咎       青泥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C昭然史册间,当日月争光       落霞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D出于寻常之所不料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其一气之余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京巡察,途经新会,因感南宋厓山之事而痛心悲愤,所以请新会知县陪同,置备祭品,渡海前往敬吊忠烈。

B作者登厓山之巅,见群山蜿蜒,高耸如屏,流水环绕,势如弯弓,因此认为宋军覆灭在于未能据险坚守。

C近世的广平巡按监察御史徐瑁改刻奇石上的字为“宋丞相陆秀夫太傅张世杰死事于此”,作者认为对

摩崖石刻不必与之较争。

D作者认为,三公未被先帝托以辅国重任,并无和国家共存亡的责任,但却能忠贞自持,这使他们尤为

后人怀念景仰。

4.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予 窃 论 弘 范 宜 不 足 责 宋 之 执 政 以 国 与 人 如 弃 遗 余 恬 不 知 恤 非 得 二 公 振 起 其 间 天 理 民 彝 或 几 乎 息

5.把文中画线的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1岂地势无与于人事;抑天命已去,非此所能胜欤?

(2)皆无与国休戚存亡之义,即使不死,亦无敢非之者。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