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

较真的吕叔湘

叶兆言

吕叔湘先生是丹阳人,不知道他在公众场合说不说普通话,几次见他和祖父聊天,腔调都接近苏州话。或许因为他曾在苏州生活,或许因为他治语言学,有很强的语言能力,我一直以为他是苏州人。

吕叔湘和俞平伯都比祖父小又为祖父所敬重和钦佩。俞是名士,两耳不闻窗外事,晚年喜读林译小说,突然有了兴趣,就找出来读,纯粹为解闷。俞才华横溢,童心未泯,不算十分认真。吕叔湘正好相反,在做学问的路子上,俞是出世的,吕是入世的。俞活得像个艺术家,吕更像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文学者。俞平伯身上多少有些遗老遗少的脾气,吕叔湘绝对没有。以俗名论,他没有俞平伯家喻户晓的影响,但在汉语言学这个范围内,尤其是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尊他为一代宗师绝不过分。我想说的是,吕叔湘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祖父就经常教导我向他学习。他是我见到的人中最认真的。

我们家无论是谁,看到文章里的错字病句,就会说“要是吕先生看到了肯定气得够呛!”吕叔湘一生都在维护汉语的纯洁。80年代中期发现《人民文学》上错误实在太多忿忿不平地写信一一订正杂志于是发表了一封短信一本正经地向吕叔湘表示谢意。可是这封短短的感谢信竟也是错误不断甚至把吕叔湘写成了“吕淑相”。我们全家捧着那期《人民文学》哈哈大笑因为想象不出吕叔湘会气成什么模样。文章里有些错误是免不了的,可是这次错得太离谱了。记得《人民文学》当时正因某篇文章的“思想问题”吃批评我父亲想写信劝吕叔湘在这种特定时刻放人一马最终没敢写因为以吕叔湘的认真态度打招呼只会让他更生气。

成天和语法打交道的人难免给人一种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错觉。我觉得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吕叔湘的过人之处在于他竟然把一门最枯燥的学问做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从不让读者感觉到无味和可憎。吕叔湘的文字功力是第一流的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本身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我父亲总说,自己最初的文笔是受了吕叔湘译文的影响——在父亲的文学少年时代吕叔湘翻译的萨洛扬的《我叫阿拉木》风行一时。70年代后期吕叔湘的《文言虚字》再版第一版就印了17万册可见他著作的受欢迎程度。他的强项是深入浅出。深指达到了许多前人未有的高度;浅,指把研究成果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对于学术界来说吕叔湘最重要的两部书是《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对于学术之外的人来说他的民俗学翻译著作和《文言虚字》的影响更大。吕叔湘还把许多精力放在中学教育上把学术的象牙之塔与文化普及联系起来。我不知道有哪位中学语文教师竟未读过他的《开明文言读本导言》。

90年代初期我的朋友朱伟在《读书》上吹捧《夜泊秦淮》吕叔湘看到文章写信给父亲让我寄一本小说给他。父亲受宠若惊没想到他会关心自己儿子的习作。父亲与伯父一样一生中写了文章常寄吕叔湘指正。写信就称“先生”因为只低了一辈用不着太客气毕竟他比祖父小10岁。轮到我称呼就有些麻烦。父亲先还觉得怎样都行可是很快发现怎样都不太合适称“先生”太不恭敬毕竟隔了两代;称“丈人”或者“大人”又过于老派一股酸腐气这是现代汉语必须反对的。讨论半天父亲说删繁就简写“吕公公教正”吧因为平时就这么叫的。于是这么写了。不过仍然觉得不是很好因为嘴上喊和写出来感觉不一样。而且当时电视上热播武侠连续剧“吕公公”听上去仿佛反面人物一样。

当时寄赠的是台湾版本,装帧比大陆的好得多用纸也讲究。书是够漂亮只怕内容和扉页上的题款不入他老人家的法眼。既希望能提些意见又害怕挑出一大堆毛病。结果是没有反应。吕叔湘当时近90岁承他惦记已非常感激。(有删节)

相关链接

①吕叔湘(1904-1998),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校长。他是我国语言学界的一代宗师。(摘编自“百度百科”)

②吕先生讲到语文字的运用是一种技能,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他主张“把语法教活”。教师教语法要有很好的设计,先整理问题,然后决定讲哪些内容,再设计教学,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摘自田小琳《吕叔湘先生和教学语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吕叔湘影响不大,而在汉语言学范围内,尤其在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研究及文字功力一流可谓一代宗师。

B《人民文学》发表信件向吕叔湘表达谢意,信很短,错误却很多,甚至把吕叔湘写成“吕相”,可见对吕先生意见的轻视。

C作者父亲最终没敢写信劝吕叔湘在《人民文学》正吃批评的情况下放人一马,侧面反映了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认真程度。

D吕叔湘翻译的民俗学作品和编写的语言学著作,都体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在国内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

E作者把自己写的《夜泊秦淮》寄赠吕叔湘,希望能提些意见,但又怕他挑一大堆毛病,对方没做出反应,让作者非常感激。

2.文中“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试分析他的“第一流”有哪些具体表现?

3.吕叔湘在治学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回答。

4.文章中说“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挑小媳妇的刺儿。”对于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CD(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2. ①他发现《人民文学》上很多错误,并一一订正。 ②他翻译的民俗学著作,译文就是很好的汉语教材。 ③他撰写《汉语语法论文集》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和《文言虚字》等,影响很大。(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3. ①治学严谨认真,社会责任感。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订正。 ②治学生动,做学问深入浅出。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 ③研究领域广泛。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4.观点:中学生学习一点语法是很有必要的。 理由: ①学习语法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语法分析是一种技能,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会得到巩固和提高。 ②学习语法可以维护汉语的纯洁。中学生应该像吕叔湘先生一样,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认真地纠正语言文字错误。 ③学习语法有利于文化的传承。中学生有文化传承责任,应学习吕叔湘先生,具有浓烈的人文情怀。 ④学习语法要“活”,深入浅出,培养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观点2分,理由任选3条作答,每条理由2分。只答观点不给分。意思对即可。其他如有道理亦可得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A项“吕叔湘影响不大”不妥,后文有“吕叔湘在语文教学的圈子里,是振聋发聩的人物”;B项“对吕先生意见的轻视”说得过于绝对;E项作者所感激的是近90岁高龄的吕叔湘还在惦记、关心自己,而不是对方没有挑自己的毛病。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辨析,做此类试题,把选项与原文放在一起仔细比对理解,凡是有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仔细阅读这句话“吕叔湘的文字功底是第一流的”所在的文章第4段,抓住“第一流”,联系上下文,找出他与文字有关的事件,稍加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通读全文,找到文中吕叔湘在治学方面的事件,实际就是通过事件分析传主拥有哪些优秀的品质。事件主要有对《人民文学》中的错误忿忿不平,写信一一订正;把枯燥的语法教活,用最平白的方式教给别人;他的研究涉及翻译、文言及现代汉语语法学、中学教育(或语文教学)等方面。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准确理解“语法有时候像一副铮铮发亮的手铐,锁住了写作者的手脚,而语言学家常常扮演恶婆婆的角色,动不动就挑小媳妇的刺儿。”这句话。这句话是说语法的重要。题目探究“中学生是否应该学习一点语法”。回答时必须明确观点,然后从语法对于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性方面说明理由即可。 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列名篇中的名句

(1)《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赤壁战场上,周瑜从容娴雅,沉着应战,指挥若定的儒将风度形象的句子:                                    

(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借用廉颇的典故,表明自己虽然年老却还是壮志犹存,希望能够为国立功的句子是:                                    

(3)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都有直接描述,这些句子是:               ,百年多病独登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文后各

清明

万宽

满城风絮一层纱,寂寂青山不见家。

料得百年身作土,人间孤月映梨花。

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

2.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中也写到了都城春景,请分析与万宽诗在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蕴,河东闻喜人也,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大业初,考绩连最。炀帝闻其善政,征为太常少卿。

    初,遣牛弘定乐,蕴揣知帝意,奏括天下周、齐、梁、陈乐家子弟,皆为乐户。帝大悦,迁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蕴历为刺史,素知其情,因是条奏,令有司貌阅。若一人不实,则官司解职,乡正里长皆远流配。又许民相告,若纠得一丁者,令被纠之家代输赋役。是岁,诸郡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帝临朝览状,谓百官曰:“今进民户口皆从实者,全由裴蕴一人用心。”由是渐见亲委,拜京兆赞治,吏民慑惮。

    未几,擢授御史大夫。蕴善候伺人主微意,若欲罪者,则曲法顺情,锻成其罪。所欲宥者,则附从轻典,是后大小之狱皆以付蕴。蕴亦机辩,所论法理,言若悬河,或重或轻,皆由其口,剖析明敏,时人不能致诘。

    杨玄感之反也,帝遣蕴推其党与,谓蕴曰:“玄感一呼而从者十万,不尽加诛,则后无以劝。”蕴由是乃峻法治之,所戮者数万人,皆籍没其家。帝大称善,赐奴婢十五口。帝问苏威以讨辽之策,威不愿帝复行,且欲令帝知天下多贼,乃诡答曰:“今者之役,不愿发兵,但诏赦群盗,自可得数十万。其激于免罪,竞务立功,一岁之间,可灭高丽矣。”帝不怿曰:“我去尚犹未克,鼠窃安能济乎?”威出后,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蕴又欲重己权势,引致奸黠,共为朋党,郡县有不附者,阴中之。于时军国多务,凡是兴师动众,京都留守,及与诸蕃互市,皆令御史监之。蕴之宾客附隶者,遍于郡国,侵扰百姓,帝弗之知也。

    及司马德戡将为乱,江阳长张惠绍夜驰告之。蕴共惠绍谋,欲矫诏发郭下兵民,给荣公来护儿节度,收在外逆党宇文化及等,仍发羽林殿脚,遣范富娄等入自西苑,给梁公萧钜及燕王处分,扣门援帝。谋议已定,遣报虞世基。世基疑反者不实,抑其计。

    是夜,司马德戡引骁果玄武入,裴虔通,元礼直入宫,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蕴叹曰:“谋及播郎,竟误人事!”遂亦见害。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B. 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C. 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D. 在陈时仕/兴宁令度天下将归/隋遂阴奉表于高祖/请为内应/及陈平超授/仪同历三州/刺史俱有能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考绩:相传中国在古代舜时就建立的制度。是朝廷对官员在一定任期内的工作进行考核和评价,作为升降、调转、奖惩依据的制度。

B. 乐户:是中国历史上以音乐歌舞专业活动为业的贱民。他们多来源于罪犯的家属,也有部分原为良人,是统治者惩罚罪犯和政敌的一项手段。

C. 貌阅:古代选官制,有时相貌身材也是一个参考因素。文中所指就是古代选拔官员的标准“身言书判”中的“身”,是指包括相貌在内的长相身段。

D. 御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官名。先秦时期,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秦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此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裴蕴有政治眼光,能审时度势。他最初在陈朝做官,判断天下将被隋朝得到,就暗地里给高祖呈上表章,请求当内应,平定陈国后,因功被破格提拔为仪同。

B. 裴蕴擅迎合皇帝,且能言善辩。他投隋炀帝所好,断案揣摩皇帝意图来确定刑罚轻重。他说起法理来口若悬河,断案明白快速,无人能对他的判决提出疑义。

C. 裴蕴对上谄媚,对下凶狠。在杨玄感造反时,裴蕴严法究治杨的党羽,所杀的有几万人。在苏威事件上也痛下杀手,表现出一个冷血政客的心狠手辣。

D. 裴蕴勾结朋党,阴谋叛乱。他招纳奸猾之徒,中伤不从官吏,侵扰百姓。司马德戡将要造反时,裴蕴想假传圣旨调动军队,挟持皇帝,不成想死于乱兵中。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蕴揣上意,奏威罪,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帝未忍便杀,除名。

(2)炀帝匿于永巷,驱之出,缢之,隋氏宗室江都宫中者皆没。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皆为陛下所成就

A.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B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语的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单于其节

A食埃土,下饮黄泉

B.左右欲相如

C相如素贱人,吾,不忍为之下

D.匈奴三百余里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