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这是我们的时代。...

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们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的时代,我们不但要盈亩满畦的牡丹和菊花,我们也要树下的紫罗兰,草地边的蒲公英。              。我们的责任是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

A.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

B.世界上没有不爱花卉的人,但是每人的爱好不尽相同

C.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利,人们既爱牡丹、菊花,又爱紫罗兰、蒲公英

D.因为每种花都有生存的权利,那么每位读者也有选择的权利

 

B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该题,可以结合前后语境考虑,开始有“我们不但要”“我们也要”,表明是从人们的需求出发;横线以后两句是对整体内容的概括与提升,其中有“不但让读者能兼收并蓄,而且还可以各取所需”,看来,“各取所需”是此段内容的核心。选项C.D两项着重点在“花”,而非人,因此可排除。A项中“每人的爱好又是多种多样的”强调的是个人的爱好不只一个;而B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爱好的不同,与语段“各取所需”之意一致。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虽然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互尊互鉴,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B.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作了演讲,他强调,中英两国要在合作中做到,不断挖掘新潜力激发新活力、增加新动力,相互借鉴治国理政经验,敢为人先,引领改革潮流。

C.尽管我国已有《公益事业捐赠法》《基金会管理法》《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等多部法规,但在一些关键问题上规定模糊、界定不明,导致刚性约束不足甚至成为“空架子”。

D.《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构建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她在居委会闹,要与丈夫离婚。让她上法院解决问题,她又找借口________不去。

②如今发达国家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性重视,可以在奥巴马的一番讲话         

③远山含黛,近水楼台。夜幕中,         的好溪楼变得一片璀璨。昨晚,好溪堰源头首次亮灯,古朴的亭台楼阁在灿烂的灯火下变成天上宫阙。

④除夕之夜,辞旧迎新,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儿童强不睡,相守夜天哗”是守岁场面的写照,    中也寄寓着古代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A推托  管窥一斑 美轮美奂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B推托  管窥蠡测 精妙绝伦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C推脱  管窥一斑 精妙绝伦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D推脱  管窥蠡测 美轮美奂 寒灯短烬方烧蜡,画角残声已报春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材料一:

(本报记者徐瑞哲)从新文化运动算起,现代意义上的语文教育已走过百年。“百年语文”走到当下,有什么教得太多了,又有什么教得太少了?昨天,上海市语文教育教学研究基地主办的首届语文教育论坛在华东师大落幕,不少名家一针见血、针砭时弊。

语文,是语言,也是文学,但绝不同于美术课。甚至有时,借助视图的“帮助”,反而限制了学生对语文文本本身的理解,无助于语言文字能力培养。

如今,中小学校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的使用频率与其他科目一样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温儒敏表示,滥用多媒体已成为语文教学的“毒药”。他发现,有些中学语文课堂已经不用黑板,只靠多媒体屏幕上课。比如教曹操的《观沧海》,作者介绍、作品背景、字词注释、思想意义、艺术手法等,全是网上下载、拼凑而成的。他认为,这样虽然很直观,文本解读却被切割得零碎了,学生阅读兴趣与经验也被挤压了,对文字的感受与想象被干扰了,语文课非常看重的语感也被放逐了。

另一方面,语文课少了一个重要的口语教育功能。与外语课相比,语文课几乎与口语表达训练没什么关系,在“听说读写”中嘴巴似乎最用不上。在新一轮高考改革过程中,上海等地的外语科目考试都加入了听说测试。而语文科目考试从来都是笔试,“既然高考不考,就几乎没人关注语文也应当培养口头能力。”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孙绍振表示,眼下很多政府官员、企业家、明星等“头面人物”,在公开场合露面时,似乎离开讲稿就不会讲话。专家认为,这种现象其实与语文课过于单一的书面语教育不无关系;同时,这也与学生过多依赖多媒体网络有关,其口头交际需求受到一定程度抑制。

2014年12月22日《解放日报》)

材料二:

3月28日上午,美国教育联合会驻华代表处主任孙连成为吉林大学附属中学小学部的老师、部分家长做了一场关于中美教育的报告。

当天的报告会上,一直致力于中美基础教育领域交流工作的孙连成一再强调母语教育的重要性,“在中国,母语教育就是语文,我们的语文课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不过相信在2017年高考改革后这一状况将得到改观。”孙连成说。

孙连成介绍说,美国很重视母语教育,“美国高考考三科,第一科大家知道肯定是数学,第二科是什么呢?大家可能说是语文,对,那第三科呢?我告诉你还是语文。美国高考有三科:数学、阅读和写作。数学多少分呢?800分,那两科呢?每一门也是800分。”

再看看美国小学的课程表。相当于我们语文课的英文课,一年级每天的教学时间大概190分钟,二年级150分钟,其它年级和二年级都一样。

“我曾做过统计,美国人对母语教学的时间一周是950分钟,我们多少?拿非常重视母语教育的清华附小来说是320分钟。”孙连成认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应该排在各科之首,“因为无论你走到人生的哪一个阶段,你有再多的思想也没有用,你需要语言的表达。”他说。

孙连成分析说,起始于2017年高考的这轮改革方案,最大的变化就是增强了语文的重要性,语文学科的分值增加几乎已成定局。

“我们这次高考改革不是学习美国,而是借鉴了西方教育的一些方法。比如对母语的重视,比如强调语文教学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学科的融合教学。”孙连成说,在中国,学校不能给学生们更多的空间,因为有些课程体系课表是由教育部门决定的。家长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去补回这些东西。数学很重要,但孩子的语文一定要重视。

他介绍,美国学校的课程种类少,但注重演讲和辩论以及小组学习,尤其强调细致观察。老师会经常让学生仔细观察一幅图或者一个画面,然后说自己观察到什么,再进行小组讨论或辩论。

(长春广播网2015年3月29日,有改动)

材料三:

中考总分相同,优先比较语文成绩。日前,北京市教委详细解读中考招生政策,这一条特别引人关注。往年单科成绩参考录取顺序是数学、语文、外语,今年则将语文调到首位。从“更注重数学成绩”调整为“更注重语文成绩”的导向,值得点赞。

人是传播的动物,语言是人类传播活动的工具,语文是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对学生来说,学好语文的确重要。因为,无论学习什么都需要借助语文的力量,在语文上多下点功夫没有亏吃。希望中小学生、家长和学校都能重视语文,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语文素养,加强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这样做不但在中考时不吃亏,更有益长远。

(摘自2015年3月25日《北京日报》)

材料四:

何怀宏说自己曾做过一次试验,让孩子朗读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本,结果40多分钟就读完了。“作为母语的中文,整整一个学期在学校学一本课本,每天几堂语文课,回来还有课后作业,就翻来覆去学这点东西,考试还不怎样,真是觉得太奇怪了。”何怀宏说,他认为只有大量阅读好书和勤于写作才是培养好的语言能力的关键,而好的语言能力则又是好的思考乃至好的创意的关键。

(摘自2015年4月1日腾讯教育)

1.材料一和材料二就我国话文教育存在的问题所发表的看法,着眼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说明。

2.在材料二中,孙连成介绍美国母语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语文教育为什么非常重要?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针对材料中提到的当前我国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予以解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陪读父亲

钱岩

那年中考,我考得不好,父亲找人,花了好多钱,才把我“买”进重点中学县一中。

父亲不是有钱人,他靠在矿上给老板开拖拉机运石料谋生。那天,当我看着父亲颤抖着把家里所有的钱装进包往外拎时,惭愧得头都不敢抬。

“儿子,别难过。”父亲拍拍我的肩,安慰道,“这回我豁出去了,拖拉机不开了,进城陪你去读书。”父亲在学校附近偏僻巷子里租了间房子,只有十来个平方,放上一张床和一张书桌后,转身都困难。

他仗着开了十几年的拖拉机,对维修有些经验,在巷口支起了一个摊子,修自行车。碰到我的同学来修车,父亲从来不收他们的钱。后来就不断有人冒充我同学来修车。我提醒父亲,不要让人骗了。

父亲听了总是“呵呵”一笑:“骗就让他们骗吧。反正我一看到你们这些背书包的学生娃,心里就高兴,免费给他们修修车也没什么大不了。”

我每天晚自习都要上到10点。父亲总是准时来接我,这让我很不自在,说:“爸,求求你,晚上就不要来接我了,我是男生,让同学看见多不好意思。”

父亲搓着手,笑着说:“我来陪读,可在念书上一点也帮不上你。我总得做点什么。晚上没事。呆在屋里点灯还浪费电。来接你,也算是溜达溜达......”

我苦笑道:“溜达什么呀,没事干你不能先睡觉啊?”

见我生气了,父亲忙解释道:“不是我不想早睡,你知道我睡觉爱打呼噜,我先睡了,呼噜如雷的,你回来怎么睡得着啊。”

父亲不再来接我,很快又找到活了——上街捡瓶子。从此,每天中午餐桌上多了一道菜,有时是蒸蛋,有时是红烧肉,我清楚,这是父亲晚上从街上“捡”回来的。

高二最后一次统考很重要。学校要把排前50名的学生编为一个重点班,我特别想进重点班。我疯狂的学习,晚自习回来还要继续看书,不到凌晨两三点不睡觉。

只要我不睡觉,父亲肯定就不睡觉。每晚父亲就拿把扇子默默坐在一旁,为我扇风赶蚊子。

这晚,父亲扇着扇着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我看着父亲,心里很内疚,起身轻轻把父亲放到床上。在给父亲脱鞋时,我发现父亲右脚红肿得很厉害。

那天晚上我没心思看书,我轻轻抚摸着父亲的伤脚,听着那父亲起起落落的呼噜声,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力量。

第二天,我问父亲:“爸,你的脚怎么受伤了?”

父亲说:“没事,爬树跌的。”

原来在城南普济寺有一棵千年古槐,传说它已成精。如果家长把写有自己孩子名字的红布条系到这树上,就能保佑孩子考出好成绩。人们还说系得高,成绩就考得好。父亲为了能把写有我名字的红布条系得最高,不小心从树上摔下来。

我鼻子一酸:“爸,这次我要是能考进重点班,就是您的功劳。”

“是吗?”父亲开心得像个孩子,“明天我还得去看看,要是有人系得比我还高,那我就再往上挪挪。”

不久,统考成绩揭晓,我如愿以偿。

一年后,我考取了重点大学。同学们来自天南地北,一见面很快就成了好朋友。没两天,室友们一个个怨声载道,纷纷找到辅导员诉苦,不愿和我同处一室,理由是我睡觉打呼噜,声音还震天响。

我纳闷了,我睡觉打呼噜?不可能呀。父亲和我同睡一屋这么多年,怎么没听他说起?室友们见我不信,就把他们夜里录下来的呼噜声放给我听。

听着听着,我的泪水禁不住流下来。父亲陪读这三年,每晚都在我睡着后才睡,他怕自己的呼噜影响我休息,他却让我的呼噜声折磨了三年。

1.小说以解密“呼噜声”结尾,请结合文本谈谈这样结尾的好处。

2.小说中“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对于“父亲将写有我名字的红布条系到树上”这一情节可以删去,你如何看待?

4.依据文本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陪读”这种社会现象你是否赞同?谈谈你的理解和认识。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抒发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也蕴含着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的精神。

(2)不吸取前人败亡的教训,只会让历史悲剧不断的重复。正如杜牧在《阿房宫赋》一文中最后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