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文言文阅读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

文言文阅读

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 “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 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 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于寿春。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 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与赵兵相长平          距:抵抗,抵御

B.奢不能                  难:驳难,反驳

C.身所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  奉:侍奉

D.使人迎之                阴:暗地里,私下里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B.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C.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D.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于是秦就使用反间计,唆使赵王以赵括为将,赵王中计,并以赵括来代替廉颇。

B.赵王起用赵括为将时,遭到蔺相如、赵括母亲等人的极力反对,他们多次劝谏均于事无补。

C.廉颇因为生气乐乘代替了他的位置,把乐乘打跑了。廉颇也逃奔到魏国的大梁,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

D.廉颇最后做了楚国的将军,但因为年龄大了,最终没有任何军功。

 

1.C 2.B 3.D 【解析】 试题分析: 1.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奉:捧。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文言文翻译】 四年以后赵惠文王去世,太子孝成王即位。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59年)秦军与赵军在长平对阵.那时赵奢已死蔺相如也已病危.赵王派廉颇率兵攻打秦军,秦军几次打败赵军,赵军坚守营垒不出战。秦军屡次挑战。廉颇置之不理。赵王听信秦军间谍散布的谣言。秦军间谍说“秦军所厌恶忌讳的就是怕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来做将军。”赵王因此就以赵括为将军取代了廉颇。蔺相如说“大王只凭名声来任用赵括就好像用胶把调弦的柱粘死再去弹瑟那样不知变通。赵括只会读他父亲留下的书不懂得灵活应变。”赵王不听还是命赵括为将。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军事以为天下没人能抵得过他。他曾与父亲赵奢谈论用兵之事赵奢也难不倒他可是并不说他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这是什么缘故赵奢说“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事说得那么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也就罢了要是 一定让他为将使赵军失败的一定就是他呀”。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让他做将军。”赵王说“为什么?”回答说:“当初我侍奉他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侍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数以百计,大王和王族们赏赐的东西全都分给军吏和僚属,接受命令的那天起就不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一下子做了将军就面向东接受朝见军吏没有一个敢抬头看他的大王赏赐的金帛都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买的就买下来。大王认为他哪里像他父亲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派他领兵。”赵王说“您就把这事放下别管了我已经决定了。”赵括的母亲接着说“您一定要派他领兵如果他有不称职的情况我能不受株连吗”赵王答应了。廉颇在长平被免职回家失掉权势的时候原来的门客都离开他了。等到又被任用为将军门客又重新回来了。廉颇说“先生们都请回吧”门客们说“唉您的见解怎么这样落后天下之人都是按市场交易的方法进行结交您有权势我们就跟随着您您没有权势了我们就离开这本是很普通的道理有什么可抱怨的呢”又过了六年赵国派廉颇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赵孝成王去世太子悼襄王即位派乐乘接替廉颇。廉颇大怒攻打乐乘乐乘逃跑了。廉颇于是也逃奔魏国的大梁。廉颇在大梁住久了魏国对他不能信任重用。赵国由于屡次被秦兵围困赵王就想重新用廉颇为将廉颇也想再被赵国任用。赵王派了使臣去探望廉颇看看他还能不能任用。廉颇的仇人郭开用重金贿赂使者让他回来后说廉颇的坏话。赵国使臣见到廉颇之后廉颇当他的面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又披上铁甲上马表示自己还可以被任用。赵国使者回去向赵王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已老饭量还很不错可是陪我坐着时一会儿就上了三次厕所。”赵王认为廉颇老了就不再把他召回了。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暗中派人去迎接他。廉颇虽做了楚国的将军并没有战功他说“我想指挥赵国的士兵啊。”廉颇最终死在寿春。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词在发展的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不过,起源于民间的文体,到了文人手中,往往被赋予更深的意义,因而几乎在词得到北宋文人比较普遍喜爱的同时,词坛就出现了尊体之说。这一学说大致是在相反相成的两个层面展开的。

北宋前期,“花间”、南唐词风盛行,学之者多追求风格细腻柔婉,至柳永则趋于平俗浮靡,于是有苏轼对传统词风的改革。苏轼改革词风的方式是“以诗为词”,主要表现为对题材内容的拓展,对格调意蕴的重视等。这在主要以倚红偎翠为基本内容的传统中,显得非常另类,所以当时经常得到讽刺性的评价。

值得提出的是,苏轼的这一类创作有着非常鲜明的自觉意识。这表现在,首先,他要突破传统,自成一家。其次,他在文学创作上一贯具有争胜心态。对词坛上某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的努力,他应该是曾经注意的。以我们对苏轼个性的了解,他肯定要在这方面继续力争超越前人。所以,苏轼实际上是在几个方面争胜,既有和传统词风的争,也有和体现士大夫意识的新兴词风的争,前者是破,后者则是进一步立。

就在苏轼提出词“自是一家”不久,李清照又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说法,同样进行了“尊体”的探讨。不过,和苏轼不同,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的。在其著名的《词论》中,这位女词人对北宋词坛作了全面梳理,在对所谓“俗词”大加声讨的同时,主要批评了忽视词的音乐性的做法。因为词自产生以来,本身就是一种音乐文学,到了李清照的时代,仍然主要是音乐文学。偏离了这一传统,或者使得这一传统变味,显然不能为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尽管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彼此带有一定的否定性,但不可否认,二者都有尊体的动机。前者是从意义的层面上,要把词向传统诗文的表达功能靠拢,从而否定“小道”之说;后者则从词的本来意义上,强调艺术的精工,从而保证这一文体的特殊性。看似相反,实则相成。

苏轼和李清照的尊体论,实际上从两个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因而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

注①:尊体,指词这种体裁被词作家所推崇,不再被视为“小道”。

1.下列关于“尊体”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词在发展初期,普遍被视为“小道”,到北宋时期,词坛始出现尊体之说。

B.苏轼“以诗为词”,对传统词风进行改革,这在当时是非常另类的做法。

C.当时词坛有人正努力冲破“花间”、南唐词风,苏轼也力争以创作实践来超越前人。

D.李清照并不反感北宋词坛的“俗词”,她主要批评了词作忽视音乐性的做法。

2.下列对苏轼、李清照尊体的“两个层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苏轼突破词的传统,主要表现为拓展词的题材内容,重视词的格调意蕴,因此自成一家。

B.李清照主要是从词的体性入手,来维护“别是一家”的词的本来特征——音乐性。

C.苏轼和李清照的词论,分别从意义的层面上和艺术的层面上尊体,两者相反相成。

D.两种尊体论从不同方面画出了中国词史的轨迹,但都不被当时词坛的多数人接受。

3.依据文中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幕僚调侃“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现当时词坛对苏轼“另类”词风的讽刺性评价。

B.超越传统词风是“破”,超越新兴词风是“立”,由于创作上的争强好胜,苏轼“立”的成就远远大于“破”。

C.进入南宋以后,李清照由于有了国破家亡的惨痛经历,其词作内容转为深沉,但依然保持了音律之美。

D.苏、李的尊体论,不断在后世得到回应,可以推想,它们会在拓展主题和遵守音律两个方面不断互补。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工业技术是通过档案资料保存下来的,手工智能都是口传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几句短短的口诀上。                        ,于是标志着远古高度文明的手工的传承中断了。当我们意识到手工属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时,很多手工已经濒危或者干脆无影无踪了

农耕时代是手工时代,工业文明是机器时代

所以说,手工是一种口头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

机器的效率远比手工高出千倍万倍,在转型的过程中抛弃手工在所不惜

工业技术是物质性的,手工中有许多是感性和悟性的

从文明的传承来看,这种手工的文明是记忆性的

我们之所以称它为遗产,是因为当代人类正在进行的一次文明转型——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

A①⑥③⑤④②        B③②⑤⑥①④

C④⑤②⑥①③       D④⑥①②③⑤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张骞出使西域为起点,在古老的丝绸之路上,薪火相传的丝路精神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光辉历程和精神。

B当前经济增长乏力,企业生存艰难,国家对企业出台了多项减免税收政策,但仍然有不少权力部门凭借手中掌握的资源配置权对企业乱收费。

C不论专业程度、品质规模还是关注范围来看,视频网站自己制作的视频内容在短期之内都不可与卫视播出的影视剧、综艺节目相提并论。

D我们要理解戴维斯对小说进行的形式发明,就像博尔赫斯写过假托的书评式的小说一样,也向我们展示了小说形式存在无穷无尽的可能性

 

查看答案

下列加横线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孝道”代代相传不绝如缕,因此对当今的广大青年进行“孝”的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B走进来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人,身着青色短衫,步履稳健大家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C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让人们的出行都更加谨慎,很多户外景区,渐渐都无人问津

D既然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绿色旅游这种注重修正行为习惯的休闲方式,又怎能等闲视之

 

查看答案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为歌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

C.苏轼的词一洗绮丽柔靡之风,高远清新之意境,形成了豪迈奔放的风格。他拓宽了词的题材,“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与门下弟子秦观俱为豪放派的代表人物。

D.苏轼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