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孩子第一次看到大山,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

阅读下面一段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孩子第一次看到大山,他高兴地说:“我看到了高峻!我懂得了高峻!” 大山笑了:“你只看到了高峻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懂得高峻!”

孩子第一次来到海边,面对大海,他激动万分:“我看到了浩瀚!我知道什么叫浩瀚了!”大海笑了:“你只看到了浩瀚的一部分,你还没有真正理解浩瀚!”

孩子第一次来到草原,他骑马在草原上奔驰,兴奋极了:“我看到了辽阔!什么叫辽阔?这下我全懂了!”草原笑了:“你只看到了辽阔的一部分,什么叫辽阔,你还没有全懂呀!”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求索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题记 人时常会被身处的环境所左右,或是处于成功的狂躁之中而止步不前,或是处于失败的困苦中而变得麻木不仁,当迷失了自己的方向时,从某种角度看是盲了自己的心。孰不知在某个转角不经意的抬头间,一片风景映入眼帘。心便不再安稳,于是我迈出了求索的步伐,生命之火也因此燃烧起来! 生命本是唯一,生命又因它的短暂而显得愈加珍贵。但不是每一条溪流都能入海,不流动变成了死水;不是每一颗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便成了空壳!但又如何使我们的生命大放异彩?如何追寻生命的最真?思考过、彷徨过、寻觅过、颓废过、追求过、放弃过。也许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就会发现:生命的本质在于无限的求索。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生命总会结束,但你却不断求索,使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屈辱与困苦并行,残酷的现实,你的忠心终不受理解,经历了痛与苦的打击,经历了生与死的选择,或许你也曾迷茫过,但你并没有因此颓废,你无视于别人的冷嘲热讽,对于别人的横眉冷眼,你只是挥挥衣袖,你眸子里透出一份求索的坚毅,笔锋中表现出生命的执着,无数个寒冬酷暑,终究成就了《史记》。生命的本质在于无限的求索,也唯有求索才能使生命大放异彩,成为永恒。 生命不是潺潺流水,经久不息,生命也不是悠悠小草,枯荣一岁,一岁唤青,生命是有限的,往往当我们知道珍惜生命时,生命长河已经缓缓爬上额头,留下了深深的印痕,深深的惋惜。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做更有意义的事?高兴过,哭泣过、舒畅过、难受过,也许曾感受的情感复杂了,总会对生命的理解更为深入一点,也隐隐发觉:求索使生命无限的延伸。 他经历了太多,从左徒到罢免官职,从三闾大夫到惨遭流放,这难道就是忠心为国的结果吗?屈子眼看着昔日国富兵强的楚国,正一步步走向沦陷,心里五味杂陈。“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绵绵无际的汨罗江水啊,你可知屈子的心吗?他无可奈何,即便路已到尽头,也从未停止过求索,毅然纵身一跳,画完人生最后的一道完美弧线,溅起一片水花,这水花溅满了汨罗江畔,也溅满了楚国大地和几亿华夏儿女的心。他的生命没有因此停止,漫漫求索使他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 生命中不可能处处有鲜花,刻刻有掌声,也许我们勤于耕作而愧于收成,也许求索的风景总山重水复而不见柳暗花明,但人生之路正因布满荆棘而绚丽多彩。仰观人类历史几万年,每一位生命大放光彩的哲人都曾撤下无数求索的血与汗。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越是逆境,越要珍惜,越要加快求索的步伐。 如今的你或许留恋于蜂飞蝶舞之中,或许沉醉于灯红酒绿之中,亦或许遇到了荆棘险林无法逾越,请想想远方的花朵依旧向你招手,你还会停滞求索的步伐吗? 生命是一片蓝天,求索是一双翅膀,在广阔的蓝天下,展翅高翔! 【解析】 试题分析:人生无限,求知不止,探索不停,本题的命意在此。对于正在求知中的学生而言,懂得如何求知,知识的海洋有多深;如何探索,探索的道路有多广阔,是十分重要的。这一命题在全国各地的高考中时有体现,符合高考命题规律。这则寓言从整体上说,谈的是“大自然奥妙无穷,我们对它的认识永无止境”。由此整体可立意为认知、成长、求索,永无止境;从局部看,既可立意为我们要努力探索事物本质,也可立意为为人要有虚怀若谷之心,切不可高傲、一知半解。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写作策略: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列所给六个意象中,任选四个写一段诗意化的文字。

意象:夕阳、垂柳、石桥、青山、绿水、飞鸟

要求:不超过60字,意境营造合理,能表达某种情感,语意连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题。

《诗经·邶风·柏舟(1)

泛彼柏舟,泛亦(2)其流。耿耿(3)不寐, (4)有隐忧。 微我无酒,以敖以流(5)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6)。亦有兄弟,不可以据(7)。薄言往愬(8),逢彼之怒。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仪棣棣(9) 不可选(10)也。

忧心悄悄(11),愠于群小(12) 觏闵既多,受侮不少(13)。静言(14)思之,寤辟有摽(15)

日居月诸(16),胡迭而微(17)?心之忧矣, 如匪浣(18)衣。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注释:(1)柏舟:柏木刳成的舟。刳(kū):剖开,挖空。(2)亦:语助词。(3)耿耿:不安貌。(4)如:犹“而”。隐:幽深。(5)以:于此。敖:通“遨”。(6)茹:含,容纳。(7)据:依靠。(8)愬:告诉。(9)威仪:尊严、礼容。棣棣:犹“秩秩”,上下尊卑次序不乱之貌。(10)选:读为“巽(xùn)”,巽是屈挠退让的意思。(11)悄悄:苦愁状。(12)愠:怒。群小:众小人。(13)觏:通“遘”,遭遇。闵:痛。因为见怒于群小所以遭遇许多伤痛的事,受了不少侮辱,因此不得不“忧心悄悄”。(14)静言:犹“静然”,就是仔细地。(15)辟:《玉篇》引作“擗”,就是拊(fǔ)心。摽(biào):捶击。这句是说醒寤的时候越想越痛,初则拊(抚摩)胸,继则捶胸。(16)居、诸:语助词。(17)迭:更迭,就是轮番。微:言隐微无光。(18)浣(huàn):洗。

1. 这是一篇直抒胸臆,径陈感受,风格质朴的(     )主义作品,(     )为诗眼、主线,逐层深入地抒写爱国忧己之情,倾诉个人受群小诬陷,而主上不明,无法施展抱负的悲愤。

2. 此诗突出地体现了《诗经》的艺术特色,请从赋比兴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要求:任选两个角度)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题。

芣苢(1)

采采芣苢,薄言(2)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3)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4)之。采采芣苢,薄言捋(5)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6)之。采采芣苢,薄言襭(7)

【注释】(1)选自《诗经•周南》这是妇女们采集野菜时唱的民歌。芣苢 yǐ,车前草名),可食。(2)薄、言都是语助词无实意。(3)有得到。(4)掇摘取、拾取。(5)捋 luō,成把地握取。(6)袺 jié,手持衣角盛物。(7)襭 xié,把衣襟掖在腰带间装物。

1.《诗经》使用赋、比、兴手法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动过程。这种过程在诗中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讽咏“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眼前出现了什么样的景象?请概括描述。(不超过40字)

 

查看答案

请按照所给意思写出括号中诗句。

(1)《桃夭》中使用了“比”的手法,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热烈气氛的句子是(               )。

(2)《静女》中通过(             )一句写出了女子的活泼可爱,又写出男子的憨厚,其中还运用了心理、动作细节描写。

(3)《黍离》据说是周人东迁后一位大夫重游故都,见昔日繁华的宗庙宫室已夷为平地,满目遍种黍稷,不禁伤心落泪,吟唱而成的一篇诗歌,在这首诗中运用比兴的手法间接抒发主人公内心苦闷心情的一句是(               )。

(4)《关雎》中描写男子长夜漫漫、坐立不安的焦虑、苦闷心情的句子是(                            。)

(5)《诗经》中的诗很擅长通过画面来抒发情感,比如《采薇》中通过叠词来描写了两种具有对比特点的画面,抒发了昔日上路时的不舍之情和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与内心的悲苦,这两句是(        )(         )。

 

查看答案

下列语句均选自《诗经》,请解释其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1)君之故          (2)我于城隅       (3)子无怒      

(4)室劳矣          (5)车帷裳         (6)其黄而      

(7)不不穑          (8)莫我肯         (9)道阻且      

(10)岁亦止(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