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内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课内文言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下列两组加横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为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 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2.从句式特征看,与“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一句相同的一项(    

A.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不拘于时,学于余 D.圣人无常师

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在文中意思是地位低的人有羞耻感,而地位高的人又往往阿谀奉承他人。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1.D 2.C 3.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字意。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解释为疑难问题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解释为原因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解释为糊涂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用他来,靠他来。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例句与C项均为状语后置句。A项为判断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D项为否定判断句。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文言文句式是每年高考语文必考考点之一,也是高中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版块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本题B项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在文中意思是向地位低的人学习就感到羞耻,而向地位高的人学习又往往会被认为阿谀奉承他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耻。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学生,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足以感到羞愧,称官位高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照要求完成题。

夜半闻横管【宋】程俱①

秋风夜搅浮云起,幽梦归来度寒水。一声横玉静穿云,响振疏林叶空委。

曲终时引断肠声,中有千秋万古情。金谷㈡草生无限思,楼边斜月为谁明。

【注】①程俱,在南宋小朝廷为官,正直敢言,颇有气节。

②金谷,即金谷园。位于中原洛阳。

1.结合二、三两联诗句概括笛声的特点。

2.请简要分析第四联诗人寄托的思想感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本意识与对人的尊重

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而这也正是儒家所津津乐道和汲汲追求的东西。儒家虽然不像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那样,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但这只是相对而言。

第一,儒家并没有完全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作用与价值,抹煞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与主动性。孔子说“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孟子说“道惟在自得”,求道没有别的途径,全靠自身的修行和体悟。这都是对人的个体主体的独立性和主动性的肯定。

第二,主体理应包括个体主体和类主体,主体意识应包括个体主体意识和类主体意识。就类主体和类主体意识来说,儒家不仅不曾忽略,相反是十分看重的。一方面,儒家从人性的普遍性出发,把人看成是一种社会性的类存在。作为类存在,人在自然、宇宙中居于特殊的位置。另一方面,儒家立足于人的家庭血缘关系,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故而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儒家强调“人贵物贱”,认为人类有着不同于其他事物的高明高贵之处,具有其他事物无法比拟的价值;强调“民为邦本”,认为人民构成国家政治的基础,只有基础牢固,国家的安宁才有保障,国家的发展才有可能;强调“民贵君轻”,认为人民、国家、君主这三者间,人民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天下之得失取决于民心之向背。

儒家的人本意识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来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这是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体现,也是古代民主思想的萌芽。固然,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不同于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人本或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严,民主观念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具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不过,人本或民本思想仍然可以成为民主思想的基础。我们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有必要从儒家的人本或民本思想中吸取有益养分。

(节选自邵汉民《儒家文化精神及价值的现代透视》)。

1.对“人本意识”的理解,不符合儒家思想的一项是(      

A人本意识肯定人的主体性,主张“人贵物贱”,把人当作人看待。

B人本意识主张尊重人,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C人本意识承认个体独立性,追求人的主体性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D人本意识承认个体主体的作用,看重人的个性及个体的独立与发展。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儒家认为人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性是普遍存的,不可否认。

B.儒家认为了解民情、尊重民意、与民同乐等都是尊重人的体现。

C.儒家“人贵物贱”、“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观点的核心是突出人的社会价值。

D.儒家的人本思想包含着通过自身努力提升主体人格和精神境界的追求。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代西方思想家较之儒家的高明之处,在于从关注人性到重视民本到建设民主。

B.人本意识让人体会到人的尊严与伟大,体验到人之为人的意义和价值。

C.儒家强调的“民贵君轻”,警示后世统治者要有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D.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吸取民本思想的营养,扬弃官本位意识。

 

查看答案

阅读《西江月》二词,对两首词中某些语句理解有误的一项(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行状!

A“纵然生得……草莽”一句中,“草莽”指丛生的杂草,比喻没有学问,这里的学问当然是借统治阶级的眼光来看的。

B“行为偏僻性乖张”是指宝玉要求独立不羁、个性解放,正表现了他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精神支柱――孔孟之道的大胆挑战与批判。

C“纨绔、膏粱”指精美的衣食。借指只知享受,什么事也不能干的富贵人家子弟。

D“那管世人诽谤”则是对宝玉叛逆性格的批评。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A.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译文: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就会达到最高的智慧,具备通明的思想。

B.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译文:渔网不进入鱼塘捕鱼不赶尽杀绝,那么鱼和鳖就吃不完

C.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译文:门前一片冷寂寥落,车马来往越来越稀少。容貌衰老不得已嫁为商人妇。

D.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

译文:国家军事力量强大,招致八州来归并且和诸侯国齐驱并驾。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思想家孟轲言行的书,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

B.《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C.《过秦论》选自《新书》,作者贾谊,西汉人。“过秦”即指出秦的过失。

D.《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作者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欧阳修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之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