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然失利。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节选自《宋史·杨业传》)

1.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雁门北口                             间:道路中间

B.太宗征太原,闻其名,尝购求之           素:平日

C.身数十创                              被:受

D.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郑州、代州        判:兼管

2.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B.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C.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D.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杨业认为辽国军队士气旺盛,不能同他们交战,但监军王侁认为杨业有其他的意图,杨业为表明清白决定首先出战。

B.潘美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守到巳时,之后王侁派人打探消息,听说杨业兵败,立即指挥军队退却。

C.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有经验,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恰逢契丹入侵雁门关,杨业率军大败契丹军。

D.杨业20岁时成为刘崇属下,骁勇善战,为先保卫指挥使,后又多次升迁,百姓称他为“无敌”。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

(2)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

 

1.A 2.D 3.B 4. (1) 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 (2)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受惨败。 【解析】 1.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定要在答题时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进行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A间,从小路走。推断文言实词的方法:(1)记忆解词法。识记是理解的基础,课本出现的常用文言文实词的基本词义一定要牢记,在考试过程中才能将知识迁移,转化为能力。(2)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做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一般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的充当的成分,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如此题注意并列的谓语和人称的转换。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 试题分析:B 王侁使人登台望之,以为契丹已败,欲争其功,领兵离去。解答此类题的思路是:先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再把选项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翻译文言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学会语法分析推断。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2)组词造句推断词义。文言文中很多单音节实词的含义在现代汉语中由一个双音词来表示。在由单音节向双音节转换的过程中,又多以同义合并或反义合并或反义并列为构词特征。据此,我们可使用组词方式猜读难懂词义。 (3)相似语言结构推断。古汉语讲究语言的工整对仗。文言文中整句较多,骈偶常见。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出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据其一可推知其他。(4)语境分析推断。翻译既要联系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又要联系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境。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翻译: 杨业是并州太原人。父亲杨信,担任后汉麟州刺史。杨业少年时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喜欢仗义行侠,善于骑马射箭,喜爱打猎。每次打猎,所得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杨业曾对他的同伴说:“我以后当将军领兵打仗,也会像(打猎时)用鹰犬去追逐野鸡和兔子一样。”他青年时代奉事北汉皇帝刘崇,但任保卫指挥使,并凭勇猛矫健而闻名。经过多次提升以后,出任北汉建雄军节度使。在战争中多次立功,所到的地方每战必胜,北汉人都称他为“杨无敌”。 宋太宗亲征北汉至太原,平日早就听说杨业的名声,曾经想出重金收买他。不久,太原城在宋军的包围下已成了一座孤城,形势危在旦夕,杨业劝北汉主刘继元主动投降,以保全太原城中百姓的生命。刘继元投降后,宋太宗派遣宫中的使者召见杨业,十分高兴,让杨业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出征北汉的)大军凯旋后,又加授杨业郑州刺史之职。宋太宗认为杨业在边防事务方面富有经验,又升任他为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正当契丹军队侵入雁门关,杨业率领部下数千骑兵从代州北面的西陉寨出发,从小路赶到雁门关的北口,由北向南从契丹军队的背后发动攻击,将契丹军队打得一败涂地。因立有战功,杨业被升为云州观察使,仍兼管郑州、代州之事。从此,契丹军队一看见杨业的军旗,就立即退兵逃走。 雍熙三年(986),宋朝军队开始了对契丹的大举征伐,任命忠武军节度使潘美担任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令杨业为潘美的副手,然而打了败仗。不久,宋太宗下诏书,要将云、应、寰、朔四州的居民迁往内地,命令潘美等人率领部下的军队护送这些居民。这时,契丹皇太后萧氏与她的大臣耶律汉宁、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一起率领十几万军队重新攻陷寰州。杨业对潘美等人说:“现在辽国军队正处在士气最旺盛的时候,不能同他们交战。”然而,监军王侁说:“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杨业说:“我并非贪生怕死,只因为现在时机对我方不利,白白牺牲士兵而不能立功。(既然)现在您拿不愿牺牲来责备我,那我就当在你们之前先出战。” 临出兵前,杨业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次出兵必定失败。”于是,杨业指着(代州西北的)陈家谷口说:“请各位将军在这里埋伏下步兵和弓箭手,分成左右两翼准备支援。等我战败退到这里时,你们就用伏兵从左右两边夹击敌军救援我。不然的话,只怕我会全军覆灭,不剩一人了!”潘美就与王侁带领部下士兵在陈家谷口排好阵式。从寅时一直守到巳时,王侁派人登台了望前面战场,以为契丹军队被杨业打败逃走,就想与杨业争功,马上带领军队离开陈家谷口。潘美不能阻挡,于是他(带领军队)沿着交河向西南前进了二十里。不久,听到了杨业兵败的消息,潘美立即指挥军队退却。杨业奋力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最终到达谷口,望见无军队接应,捶胸大痛,只好又率领军士死战,身上受伤达几十处,士兵们也几乎全部战死,杨业还亲手斩杀了百十来个敌人。后来因为战马受了重伤,无法前进,于是被契丹军队俘虏。他的儿子杨延玉也在这次战斗中牺牲。杨业于是仰天长叹道:“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我本来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于是绝食三天而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由青蒿素产业化带来的双创启示

草容

屠呦呦荣获诺奖,是对她个人的奖励,也是对青蒿素产业化的褒奖。屠呦呦之所以能在科研成功40多年后获奖,是由于青蒿素在使用中所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为这一奖项的实至名归,增添了厚重的分量。这其中,产业化功不可没。由屠呦呦获奖,我们更可一探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

创新与创业,这样的双创可以相辅相成。屠呦呦取得的无疑是原始创新成果。对于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全球曾经有100多个国家受此困扰,每年感染人数达上亿,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生命。在屠呦呦获奖前,已有4位科学家,因与抗疟疾有关的科研而获得诺贝尔奖。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只在非洲地区,疟疾仍是一些国家棘手的病疫。作为生物世界的一部分,疟疾从来都在不断变异中重获新生。为此,科学家也总在寻找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武器。面对当时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的抗药性,屠呦呦另辟蹊径,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从而为人类又一次战胜这一致命顽症提供了保证,这无疑具有里程碑意义。

但在我国,在屠呦呦的科研产出成果的20世纪70年代,疟疾显然已不是急迫的疫情,于是这一成果没有受到像国际社会那般的重视。此外,艰辛的产业化过程,也使青蒿素没有较快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青蒿素是科学发明,而走向大规模产业化的却是复方蒿甲醚。复方蒿甲醚的奇特功效,正是由于其对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然而,即便是功效如此之好的药物,如果不能送到最需要的患者手中,它也不可能产生出广泛的社会影响。正是由于药物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开展的大规模合作,才使复方蒿甲醚快速走向了国际市场。2001年,世卫组织向非洲推荐了这一药物,使这一地区的疟疾死亡率下降了九成,当病愈出院的患者们高呼“中国神药”时,国际社会已经深深地记住了屠呦呦——这个降伏疟疾之魔的人。如今,复方蒿甲醚已通过85个国家和地区的药品注册,是美国FDA批准的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以青蒿素类药物为基础的复方抗疟药。

我们不能断定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影响,还会不会有屠呦呦的获奖。屠呦呦当年的科研成果,没有及时保护好知识产权,没有及时产业化,那是她所处时代的局限。今天全社会都在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缩短从创新到实现产业化的过程。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都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当这样的局面形成时,我们就会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而创业也是对创新成果的最好保护,世界也将由此变得更加美好。                                 

2015年10月27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疟疾这个古老的病种,使全球100多个国家仍然受到困扰,每年上亿人被感染,无数生命在蚊蝇肆虐中被夺去。

B.屠呦呦荣获诺奖,不仅是她科研创新的结果,也应归功于青蒿素产业化后在使用中产生出的巨大社会影响。

C.在人类的顽强阻击下, 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除非洲地区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的疟疾疫情已大大缓解。

D.在疟疾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抗药性的情况下,屠呦呦从中药中找到了青蒿素,为降伏疟疾提供了保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疟疾在非洲地区肆虐的原因是疟疾不断变异,对国际主流抗疟疾药物产生了抗药性。

B.青蒿素大规模产业化的结果是青蒿素和本芴醇的配伍研究所得的、被患者誉为“中国神药”的复方蒿甲醚。

C.如果没有后来的青蒿素产业产生的广泛影响,屠呦呦的发明就不会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就不会获得诺贝尔奖。

D.复方蒿甲醚的拥有者军事医学科学院与诺华公司的大规模合作,才使青蒿素成为一个产业,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青蒿素的发明和产业化,可以看出“双创”结合,创新成果变为社会财富,创业对创新成果提供最后的保护,两者相辅相成。

B.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及时产业化,就不能保护好知识产权,所以科研成果必须尽快产业化,发挥其社会效益。

C.创新与创业的关系,就是科研与产业化之间的关系,“双创”相辅相成,既鼓励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又促使科研成果发挥社会效益。

D.不仅科技工作者要增强埋头创新,主动创业的意识,全社会也应该增强这样的意识,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条件。

 

查看答案

阅读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日,我和朋友在洛杉矶一家有名的咖啡厅闲坐,品着咖啡。这时进来一个人,坐在我们旁边的那张桌子旁。他叫来服务生说:“两杯咖啡,一杯贴墙上。”他点咖啡的方式令人感到新奇,我们注意到只有一杯咖啡被端了上来,但他却付了两杯的钱。他刚走,服务生就把一张纸贴在墙上,上面写着:一杯咖啡。这时,又进来两个人,点了三杯咖啡,两杯放在桌子上,一杯贴在墙上。他们喝了两杯,但付了三杯的钱,然后离开了。服务生又像刚才那样再墙上贴了张纸,上面写着:一杯咖啡。

似乎这种方式是这里的常规,但却令我们感到新奇和不解。后来有天我们又在享受咖啡时,进来一个拾荒者,他从容地走进来,坐下来,看着墙上,然后说:“墙上的一杯咖啡。”服务生以惯有的姿态恭敬地给他端上咖啡。那人喝完咖啡没结账就走了,我们惊奇地看着这一切,只见服务生从墙上揭下一张纸,扔进了纸篓。此时,我们才明白了墙上“一杯咖啡”的用意。

这则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查看答案

小说阅读

雕花烟斗

冯骥才

①他被这一大盆金光灿灿的凤尾菊迷住了。

②这菊花从一人多高的花架上喷涌而出,闪着一片辉煌夺目的亮点点儿,活像一扇艳丽动人的凤尾,一道瀑布——静止、无声、散着浓香的瀑布。

③不知不觉间,他掏出一个挺大的核桃木雕花烟斗,插在嘴角,突然意识到花房里不准吸烟,他慌忙四下窥探,忽见身旁几片肥大浓绿的美人蕉叶子中间,有一张黑黑的老汉的脸直对着他。一双灰色的小眼睛牢牢盯着他嘴上的烟斗,他刚要承认过错,那老汉却和气地说:“没关系,到这边来抽吧!”

④这里便是花房的一角,这老汉是花农老范。老范坐在他对面,“ 唐先生,您还画画不?”他怔住了。“您怎么知道我姓唐?还知道我画画?”“先前,您带学生到这儿来画过花儿,您画得美,美呀……”老范赞美的语气是由衷的,他不禁泛起一阵酸楚和温暖的感动。像他这样一位红极一时的大画家,好比高高悬挂的闪烁辉煌的大吊灯,如今被一棒打落下来,曾经光彩照人的玻璃片片,被人踩在脚下,甚至无人顾惜。难道在这奇花异卉中间,在这五彩缤纷的花的天地里,隐藏着一个知音吗?

⑤谁能从这老范身上找到聪慧、美和知识的影子呢?老范身子矮墩墩,微微驼背,穿一身皱巴巴的黑裤褂,沾满污痕;面色黧黑,眼睛小,眸子发灰,动作迟缓而不灵便。发现老范仍不时瞅他嘴上的烟斗。“您来尝尝我的烟斗丝吧?”唐先生诚恳地说。“不!”老范笑眯眯地,“俺是瞧您的烟斗很特别……”

⑥他的烟斗是特别。上面雕着一只肥胖的猫头鹰,栖息在一段短短的秃枝上,“这烟斗是我自己刻的。”他说。他想起了靠边站之后的整天无所事事,想起了某天灵机一动用木刻刀雕刻烟斗的感觉,想起了把每只烟斗都当作创作的倾尽心血的狂热,想起了家里摆满一个玻璃书柜的绝妙艺术品----雕好的烟斗。“美,美呀!”对面灰色的小眼睛流露出真切的钦慕之情,“您要是喜欢这烟斗,就送给您吧!”“不,不,俺要不得!”老范固执地一个劲儿摇脑袋。

⑦从此以后,唐先生常来花房坐坐,在饱尝冷淡、受尽歧视的他看来,这一片单纯、温厚、自然而然的人情十分珍贵。

  ⑧秋风一吹,又是赏菊的好时节。可唐先生却没有到小花房去。半年前,他被落实了政策,名画家的桂冠重新戴在头上。求画的、求烟斗的,让他忙得不亦乐乎。一天,家中高朋满座。外边又有人敲门。打开门,不觉双目一亮。面前一大盆光彩照人的凤尾菊,花后是半年多未见的老范。“哟,老范,是您呀!”矮墩墩的老范笑眯眯地站在他面前,额上沁出亮闪闪的汗珠,只频频点头。唐先生请老范坐下后,就顾不上再和他搭腔,老范一声不响地蹲坐在屋角,露出满足的神情。后来他发现了身边陈列烟斗的玻璃柜。一下子见到这么多雕着花、千奇百怪的烟斗,他看呆了,不禁发出一声声很特别的赞叹:“美,美,美呀……”没人搭理老范,唐先生感到自己认识这么一位无知的傻里傻气的怪老头很难为情。

⑨在又收到老范送的两次花后,唐先生从陈列柜下边一层属于一般水平的烟斗中,选择一只雕工比较简单、刻着五朵牡丹花的,送给老范。“您……”老范喜得声音都震颤了,眼睛像一对灰色的小灯泡亮了起来,双手郑重地接过烟斗,激动地吭吭巴巴,“谢谢您,唐先生,真谢谢您……”

⑩又一阵秋风吹起,唐先生倚坐在皮椅上,疲惫不堪。他的一幅画被莫名其妙地定为黑画,他再一次落魄,无人理睬了。这时,他听见有人轻轻叩门。打开门,一盆特大的金光灿烂的凤尾菊正堵在门口。“老范,快请进,请进!”来人把花放在地上,喘着气,“俺是老范的儿子。俺爹今年夏天得了肺炎,走了。他吩咐俺说,他要是不在了,无论如何也要把花给您送来。”“唐先生,您知道俺爹多喜欢您送给他的烟斗吗?临终时,他叫俺把那只烟斗插在他嘴角上。”

  “什么?”唐先生惊愕地问,他好像没听清这句话。他感到心上像压了一块沉重的石板,他后悔,没有把雕刻得最精美的一只拿出来,送给老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一盆凤尾菊,一只雕花烟斗,几次普通的交往,表现出人性的大美,也显示了人性的缺陷,小说折射出的社会现象,引人深思。

B.处在人生低谷中的画家唐先生,在花房邂逅花农老范,老范对他态度和善,对他的画由衷赞美,这使他感受到久违的温暖。

C.看到装满烟斗的玻璃柜时赞叹“美,美,美呀……”,接受雕工简单的烟斗时“谢谢您……真谢谢您”等语言描写,刻画出老范淳朴、木讷、无知、傻气的形象。

D.老范的儿子在老范去世之后,依照叮嘱,把一盆特大的凤尾菊送给唐先生,既写出了他的忠厚、孝顺,也表现了他们父子信守承诺。

E.唐先生的一幅画被定为黑画,他再次落魄,无人理睬,这种境遇的变化,直接反映了畸形的社会现实,深刻批判了人们的虚伪。

2.小说中的唐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小说的情节安排颇为巧妙,请概括说明其作用。

4.关于小说的线索,有人认为是“雕花烟斗”,有人认为是“凤尾菊”。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春日登楼遇雨

杜荀鹤①

忽地晴天作雨天,全无暑气似秋间。

看看水没来时路,渐渐云藏望处山。

风趁鹭鸶双出苇,浪催渔父尽归湾。

一心准拟闲登眺,却被诗情使不闲。

【注释】①杜荀鹤:唐朝诗人,池州石埭人。

1.在颔联和颈联中,诗人写景时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表达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①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及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①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 弓袋), 惊马,马尽佚。②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③,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①谍报:刺探出来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的情报。 

(dú):弓袋。      ③疑兵:虚张声势以迷惑敌人的军阵。

1.对下列各句中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    充:担任

B阿台甘、凉                 寇:侵犯

C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  引:退却

D副将李安                 沮:阻止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B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C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D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士兵升至昌国卫指挥同知并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的责任,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最终平定了西部边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

(2)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 ,惊马,马尽佚。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