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怯弱(qiè) 纨绔(k...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横线字读音都正确的一项是      

A.弱(qiè)      (kù)    (xuè)    敛气声(bǐng)

B.片(tuò)      (jiù)  然(sǒng)  反盈天(fú)

C.吞(shì)     (suí)   开(hào)   韬光养(huì)

D.石(jiàn)     漠(sù)    (zhé)   群山万(hè)

 

A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多考查生僻字、多音字和形似字。多音字有时会因为作动词和作名词的不同,读音也不同。形似字要按照意义的不同,读音也不一样。在分析思考时,要注意声调、韵母是否正确。没有把握的可以用排除法,省时省力。B.拓片(应读tà) C.撬开(应读qiào)D.石栈(应读zhàn)。 考点: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作家曹雪芹所著,后四十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这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伟大作品,在我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B.鲁迅,原名周树人。他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朝花夕拾》。《祝福》《药》就选自他的小说集《彷徨》。

C.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他在50年代塑造了一批以《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

D.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出现了以李白、杜甫、白居易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的诗人,他们虽然写作风格不尽相同,但都在文学世上留下了辉煌的诗篇。

 

查看答案

作文

一块庙里的石地板,对香客膜拜、香火不断的石像愤愤不平:“你我同是石头,来自同一座山,为什么你能高高在上,享受千人朝拜,万人供奉?”佛像略一沉思后微笑道:“贤弟,在你出山之前,师傅只是几下子便把你劈得方方正正,然后简单包装就送出山去。而在你走后的3年中,师傅却精雕细琢,对我砍呀,凿呀,刻呀,磨呀,风雨无阻,从未间断,我才成了今天的样子。既然出山前我们的历练不同,今天的境遇又有什么不公平的呢?”

请以“历练”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

文学的“粥化”

①要是没有敦诚、敦敏两兄弟,和张宜泉写给曹雪芹的诗,还真不大相信《红楼梦》里作者自己说的,他是在“茅椽蓬牖,瓦灶绳床”的贫困状态下,“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地进行创作的。

②敦氏兄弟这两句诗,“满径蓬蒿老不华,举家食粥酒常赊”,举家食粥,也许有诗人的夸张,有酒可赊,说明还不到断顿的程度。但曹雪芹晚年的艰难,是确凿无疑的。

③喝粥的人能写出如此伟大的作品,真让我们吃干饭的人羡煞愧煞。

④于是我相信,粥与文学或许有些因缘。郑板桥在山东做官的时候,给他家人写信,就说十冬腊月,凡乞讨者登门,务饷以热粥,并佐以腌姜,可见他是对粥比较了解的文人。苏东坡在《大风留金山两日》写过“半夜不眠听粥鼓”,描写了寺庙里的和尚,是怎样等待着天亮以后的这顿粥的。因为和尚没有晚餐这一说,连做梦也惦着那碗热烫的稀粥。

⑤食粥,可分主动与被动两类。主动食粥者多半系快活之人,为使食物更滋润地进入肚子,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考虑到肠胃的消化能力实际需要,才喝粥的。这时候,粥是辅助食品,不唱主角。一旦粥挑了大梁,那就成了被动食粥,非喝不可,不喝不行,粥稀得可以照见人影,喝的人通常就不快活,或很不快活了。所以,饥饿只能产生现实主义,如曹雪芹,而吃饱了以后的作家,如当下你我之辈混迹于文坛者,只能写出打呃文学,大概也不是什么妄言。

⑥虽然粥和饭成份相同,但形式颇异,一为流体,一为非流体,区别在于水和米的比例上。由此可见粥的最大特点就是水份比较多,而干物质比较少。粥可以填满胃部,但不耐久,两泡尿一撒,就饥肠辘辘了。在文学范畴里,凡兑水太多,言之无物者;凡米粒甚寡,内容空洞者;凡文字游戏,华而不实者;凡思想浅薄,识见鄙陋者;凡前车后辙,老调重弹者;凡鸡零狗碎,茶杯风波者;凡无病呻吟,感情廉价者;凡假冒伪劣,粗制滥造者……[1]这些当代文坛屡见不鲜的现象,大概都可称之为文学的“粥化”危机。

⑦社会需要货真价实的精神食粮,读者需要结结实实的文学营养,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使命。

⑧但是,不幸的是,在当下物质第一的世界里,那些自以为是永垂青史的大师级作家,那些自以为是千古绝唱的了不起作品,之所以愈来愈不堪入目,愈来愈被人不以为然,就是由于他愈来愈多地兑进太多的水,而愈来愈少地放进米粒。若是减去那些大家看腻了的老套路、变换不出新花样的性描写、令人恶心的陈词滥调,和大家都能猜想到的情节、故事、结局,就实在没什么干货了。文学出现了“粥化”现象,十之八九,是由于作家的那块地里,打不出几粒粮食的缘故。[2]

⑨如今,把煮粥的办法运用到文学上来,几乎成为作家的手段本是短篇,硬拉扯成为中篇本是中篇,拼命兑水,扩充膨胀,以长篇面貌出现。一部作品叫好以后,跟着拷贝出若干同类项的复制品,影视剧取得成功以后,立马一鸡两吃,长篇小说跟着上市。在经济效益上,也许能有可观的收入,但读起来,就很不舒服了。因为往粥里掺的是水,至少不硌牙可是往小说里掺的东西,味同嚼蜡,那就令人反胃了。说不定还会混入一点三聚氰胺,那可就害人了。

⑩“粥”字若没有其中的“米”字,就是“弱”。因此,弱化的作家,写出粥化的文学,是一点也不奇怪的。让读者喝这样光灌大肚的粥,实在是有愧于掏钱买书的读者。其实,文学作品,有多少米,做多少饭,绝不拼命兑水,属于职业道德。《红楼梦》里有一回说到给贾母开饭,竟无法多出一碗来给别人吃,于是从贾母嘴里,便说了那句“可着头做帽子”的成语——这对作家来讲,倒是至理名言。

(有删减)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

2.文章第⑥段和第⑧段两处画线句子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请简要概括。

3.请根据文本内容,概括当下文学“粥化”的原因。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题目。

冬夜说书人

老一辈的说书人,都渐渐老去了。新一代的说书人,还会有吗?即便还有,又将说给谁听呢?

老一辈的听书人,也渐渐地老去了。新一代的听书人,又在哪里呢?我甚至觉得,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也许是故乡最后一茬在冬夜里听过说书、也喜欢听说书的乡村孩子了。

现在,连我们这一茬人也都快要老去了。

故乡哪,年年都在变化,变得我早已辨认不出她的模样了。就算我有无限的乡愁,又能在哪里安托它们呢!

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带给小山村和乡亲们的人情怡怡的祥和气氛。

那时候,一进入腊月的门儿,所有的农活儿都忙活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要来了。

那时候我还时常攀爬到村口的那棵老枣树上去瞭望。

“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

没过几天,果然就等来了盼望已久的说书人。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

不一会儿,就看见从村外的小石桥那边,缓缓走来了一队奇怪的人儿: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只手用一根竹竿探着路面,另一只手里的竹竿,牵引着后面那个人,后面的人牵引着更后面的人,他们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了一个小队……

没有错,一看他们背着的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就知道,他们正是我们盼望了很久的说书人。

排在队伍最后面的那个少年,是一个年龄最小的说书人,乡亲们都叫他“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都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的,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一到冬天,人闲地歇,大雪封山的时候,说书人就会准时来到我们村里。说书人是最受乡亲们欢迎的人。

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一位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

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

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小光的年龄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吧。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从崭新的夹袄里面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刚刚修剪的小分头,梳理得整整齐齐。

“小光,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中间休息的时候,我问小光说。

小光一边整理着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是你们看得见,乡亲们都看得见呀!”

他整理衣领的时候,好像面前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一样。

后来我慢慢观察到,每一位说书人,都是穿戴得那么干净和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的,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父亲告诉我说,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说书人在我们村住了半个多月后,又开始收拾铺盖,要离开这里去邻村了。

“小光,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呢?”

“明年冬天!只有冬天才是农闲的时候嘛!”

“那春天和秋天,你们在哪里呢?”

“春天和秋天,我和师父们也要各自回家干农活儿呢!”

说书人靠着小小的竹竿牵引着,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个小队,背着他们的三弦琴、牛皮鼓和简单的铺盖,缓缓地走远了。

残疾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心灵和生命却是完整和高贵的。

现在,说书这门手艺,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里都已经失传了吧?我们这代人也早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童年时的朋友“瞎子小光”,当然也早已长大了。

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

你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

《 人民日报 》( 2016年02月13日08 版有删节)

1.文中划线部分文字写出了冬日农人听说书的快乐、陶醉情景,试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2.文章在塑造说书人时灵活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具体分析。

3.小说在刻画说书人这个群体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文章用两个问句结束全篇,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查看答案

(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3)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______ __________,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________________,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6) 从今若许闲乘月,                        (陆游《游山西村》)

7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                  。(朱柏庐《治家格言》)

(8)任凭弱水三千,                      。(曹雪芹《红楼梦》)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