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一千年的村庄 陈应松 ①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文后小题。

一千年的村庄

陈应松

①是谁使大地上布满了村庄?也许,在田野上劳动求食的人,要有个睡觉的地方,于是有了村庄。也许,一些四处乞讨的人,走累了,决定停下来,于是有了村庄。

②舟车劳顿,千辛万苦,还要走向它。你爱它,或者疏离它,或者怨它,抛弃它,你不可能不走向自己的家乡。你永不回家,你的心,就依然顶着漫天风雪,寻找你曾经的家门和稻草铺垫的床榻。即使你的心不能到达,你的梦,你的噩梦,也会把你带向故乡的村庄。因为,虽然你在富贵繁华处,但你的灵魂却依然衣不蔽体,永远在那个村庄寂寞无依地游荡。我很自卑,我来自草莽,可我不会掩饰和逃避。因为我喜欢草窝!

③夕阳下,烟雨中,它无比美丽。到了晚上,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像黑暗漫上来,星星,萤火虫,再加上有一声没一声的牛叫和狗吠。还是狗吠,村庄的歌,永远的恶调,诅咒和警告着世界,宣告它们威严的存在。当我在村庄里待着,走着,躺着,面对星空大野,突然感觉自己就会变成一只家禽或是一头牛、一件农具。那些在圈里嚼草反刍的牛,或是墙角那在灯火的盲处泛着汗水之光的犁,都是我们,也是他们——村庄的草籽,村庄的祖宗,村庄的人。那些紧守村庄的,在田野上劳作的,我的乡亲,一个个酷肖与他们亲近并饲养的家畜、摆弄的农具。他们分明就是一头牛、一只羊、一张犁或者一把锄头。

④我从来没有见过村庄的春天,就犹如没有见过草们发青和抽芽的时候一样。这些村庄,一律地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或者,哪怕是一个莽里莽撞的二货楞仔?村庄也许一开始就是老的,因为它叫村庄,所以它才衰老。它的老年斑、凹陷的面颊和青筋暴起的手就是农谚习俗和耕种的经验。它必须是一个老人,豆蔻年华、轻狂无知、搔首弄姿不配成为村庄。

⑤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再愿意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它嘴巴漏风,牙齿脱落,喉咙嘶哑,它喝过传说中的时间的哑水,它是个哑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只有风声模仿着它,穿过无数的小路和巷口,竹篱与窗棂。当雷暴出现的时候,它就趴在泥泞里,披头散发,簌簌发抖。在冬天,它更是衣衫褴褛,一任世界欺凌,袒露在天空之下,任风雪疯狂得意地挞笞,一声不吭。它为什么会是这样?就因为苍老,羸弱,傍土而居,不会表达,沉湎于太久的往事?

⑥村庄里全是些晒太阳的老人,磨得越来越旧的农具与房屋。一个村庄又一个村庄从我眼前飘过的时候,我看见它们的哀伤,在深深的无言中大美着。说吧,村庄,为什么你一言不发?你灯火暗淡,屋顶低矮。在朝暾中苏醒,在星空下沉睡。

⑦每一次,往村庄走去的路上,都是百感交集,爱恨交织,拼命从心底里挖出对它依恋的理由。走近一点,亲爱的村庄,如果我哭过,我也不会妥协。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有着强大美好的生存力量和趣味,我生命的葳蕤不取决于他人和泥土,而取决于我的基因。尽管,亲爱的村庄,你老了,你的门楣,不再用柔软厚实的手摩挲以往主人进进出出的头顶,你的台阶长出了蓟草和青苔,你的墙土扑扑往下掉落,獾和鼠成为主人。车辙恶狠狠地砸在道上,破缸、坛坛罐罐随便扔弃,装满了水,养着些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上苍选择永恒,却疏漏了你,你将慢慢随风飘去,化为尘土齑粉。但是,那些与我们生命中的欲望和禁忌紧紧贴在一起的,给我们的行为划界的东西,是不会老去和消逝的。

⑧不要伤心,村庄。我听出来了,你的内心像冬天里莫名从原野上划过的哀鸣,仔细倾听,是风?是树?都不是,是村庄,蜷缩在大地深处的村庄。

⑨村里的墙又在风雪中訇然倒了一片,就像叶子又落了一层。一些上锁人家的窗户破了,就像草叶被虫子啃了。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那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的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在目送我远走的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大量的拟人和夸张的修辞手法、频繁的反问和疑问语句,使文章语言瑰丽,优美而飘逸洒脱,富有生活气息和内涵。

B.第④段中“为什么村庄总是一个个老人?难道它没有过青春?不可以是一个小媳妇、一个小姑娘?”流露出“我”对村庄不美丽的抱怨。

C.文章主要是以第一人称来抒情,表达了“我”想要撇开自己和村庄的关系,想要脱离村庄,却又怀想它、靠近它等复杂情感。

D.作者没有太刻意地限定文章的结构,而是追求以情感来带动文章的发展,这体现在“我”对村庄的复杂感情上。

E.第⑦段中“我一个草芥般的旅人,一个村庄的衍生物,一颗草籽的后代”,这一句流露出“我”对村庄的感恩和赞美。

2.在作者的笔下,“村庄”具有哪些特点?

3.第⑤段说“从土里伸出头来,堕入无边无际的沉默”,请结合原文,谈谈这句话的含意。

4.陈应松说:“深山农村的现状对我内心产生了强大冲击……我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表达了我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忧虑……对我们社会孤儿般的农民给予了椎心泣血的同情与理解。”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和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AB 2.①古老;②沉默;③美丽;④让人魂牵梦萦,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归依之地。(如回答“隐蔽”“孤独”“沉默”“抗拒”“坚韧”等,可酌情赋分) 3.在作者看来,村庄是古老的,千百年来,产生于土地之上,扎根于土地之中,饱受风雨蹂躏,遭受贫穷苦难,一直未曾得到改变;同时,村庄是沉默的,在沉默之中更表现出一种麻木,越来越凋敝破败,这种现状无法得到改变。 4.本文中,作者用饱含情感和极富个性的语言,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真实、感伤而又充满质感的乡村世界。这乡村世界是古老而沉默的,作者对它充满感恩和赞美。同时,作者以不同凡俗的视野和锐度,写出了乡村的麻木、凋敝,为我们呈现了乡村日益破败的严峻现实。作者在对乡村的深深眷恋中审视乡村,在批判中蕴涵着浓郁的同情,表现出强烈而自觉的责任感。 现实中,“村庄”逐渐被遗弃,村民忙着入城务工,留下荒废的田地、失修的房舍、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乡村变得衰老而破败不堪,这些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着重关注的。 【解析】 1.1】 试题分析:A项,夸张手法在文中很少使用,比喻手法则使用频繁。B项,这句话并非是“对村庄不美丽的抱怨”,而是说村庄就应该是一个老人,体现了对村庄的敬仰。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 2.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概括形象特点的试题,此类试题的答题思路一般是由外及内,物人合一。先到文中圈定语句“这些村庄,都很老。砖、瓦、池塘、石磙、树、炊烟、河流、鼾声和月光,都苍老,像是存在了一千年”古老;“面对一个衰老的长者,不说话,只是拉着它的手,用体温交流。因为它从心底里不愿说话。或者它根本就不会说话。沉默是村庄的品德”沉默;“夕阳下,烟雨中,它是无比美丽的”美丽;“我会在村子里不停地徜徉,让你记住我的身影,哪一天,不要不理会我终将被你拽回的亡灵。当我的心因莫名的颤抖而摇晃的时候,村庄它更像一蓬草,在目送我远走天的尽头,摇曳着,沉入夕阳”让人魂牵梦萦,是心灵的港湾,是灵魂的归依之地。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 3.3】 试题分析:重点抓住“从土里伸出头”和“无边无际的沉默”等关键词句。村庄布满大地,傍土而居,苍老羸弱,受着风雨的蹂躏。这种现状千百年来没有得到改变。村庄老旧,只有老人、蛤蟆和孑孓,一些不该留下的缝隙里会有蛇和蜥蜴。这是村庄凋敝破败的表现。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先要找出句子所在的位置,然后结合上下文分析。答题时应从以下方面入手:一看句内关键词,分析含义;二看局内结构,分析含义,这主要表现在答题要点的齐全上;三看句子使用的艺术手法,分析含义。 4.4】 试题分析:该题为探究题,开放性较大,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考生答题时要以全文主旨为纲,对文章所寄寓的思想观点态度,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所体现的文学创作规律有所认识,再结合自己的阅历,选取一个角度,组织答案。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尊重文本,紧扣文本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不是随心所欲地进行探究,而是立足于文本的探究。因此,首先要尊重文本,读懂文本。在解读文本时,不能断章取义,必须以文本的整体倾向(特别是关键内容)为探究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其次,还要融入文本情境,以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文本和作者对话,进而获得情感共鸣,形成自己的认识。此外,要尊重客观现实和普遍的认知规律。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补写出下面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感叹我们个人在天地间生命的短暂和个体的渺小的句子:                                    

2)《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                                

3)或取诸怀抱                                          。(《兰亭集序》)

4)子夏曰:“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子张》)

5)《陋室铭》中,虚实结合写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完成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贯之,作者朋友;悰:快乐;酒徒,酒友。

1.这首诗题为“沧浪亭怀贯之”,诗歌从哪里体现了这个“怀”字?

2.颈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湘沅,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父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骋骛,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收会计①之余,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②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选自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注】①会计:指征收钱谷之事。②揖:拱手行礼,这里引申为“观赏”。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大王之雄风耳                          独:仅仅

B.将何往而非                              病:生病

C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穷:穷尽

D.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      胜:经得起

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亭子命名为“快哉”原因的一组是(     

①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       ②南合湘沅,北合汉 沔,其势益张

③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       ④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

⑤其风流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⑥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A.③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自然段交待了“快哉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快哉亭”的名字。

B.第二自然段写出了在快哉亭上所能见到的让人感到愉快欢乐的长江美景、山川草木及故城遗迹以及“快哉亭”得名的原因。

C.第三自然段写楚襄王的故事是为了说明君王富贵者的那种快乐,不是普通百姓所能共享的。

D.文章最后写张梦得不以贬谪为患,表达了作者对他自放山水之间的旷达行为的赞许之情。

4.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

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

2)用斜线(/)给下列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8处)

士不以利移不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虽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伪不如拙诚学问不倦所以治己也;教诲不厌,所以治人也。

(刘向《说苑》)

 

查看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

唐诗现在又开始让人感觉真切和亲切了,这是经历了和传统文化分别的痛苦之后才有的内心感觉。经历了千年,唐诗还留下那么多,可以想象当时的创作盛况。那么多唐诗显然不可能都是为了功名而写作的。它是一种流行的东西,是社会场合的一种交流方式,更多时候就像现在的歌词。王之涣和高适、王昌龄几个去歌台舞榭,听歌女唱他们的诗。几轮下来,独独听不到王之涣的诗。王之涣指着歌女中最美的一个,对在座的诗人们说,如果她唱的不是他的诗,他从此就不写诗了。那个最美的歌女出场唱的果然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那一首。这说明我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当时很可能多是传唱的歌词。当时写诗的人太多了,即使是李白也可能就是在盛唐被歌唱了一些年。在晚唐大概唱不过小李杜和温庭筠吧?杜甫的诗,可能文本些,难以流行;杜甫的崇高地位,在他死去数十年后才建立,应该和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关。

从这个意义上说,三十年来中国内地流行歌词的长盛不衰是值得欣喜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着经历着,悲欢冷暖,酸甜苦辣,都会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歌唱的内容就是人的现实和梦想,譬如生命、爱情、母亲、故乡、离别、重逢、游历和从军等等。这些在唐诗里也都写遍了。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对于故乡的依恋和怀念的心情,和李白的《静夜思》是一样的精致平实。谷建芬作曲的《烛光里的妈妈》和孟郊的《游子吟》可以匹敌,《思念》和李商隐的无题诗,美感是相通的。还有北京奥运会主题歌《我和你》和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相比,也是不见逊色的。

把现在的歌词和唐诗比较,只是想说明两者是同样的东西。尽管不在同一时空,两者的文化身份是一样的。虽然两个时代的作品也无法混淆,同样的留别的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和罗大佑的《追梦人》就不一样。但徐志摩的文本的诗无愧于时代,罗大佑的歌词同样无愧于时代。至于说历代的歌唱同样珍贵,为什么唐诗让我们心存景仰,甚至是徐志摩的诗总觉得要比现在的歌词好多了?且以唐三彩为例。唐人见到的唐三彩一定和我们见到的不一样。我们见到的唐三彩要美得多,是时间和距离产生了美。当时的唐三彩和唐诗一样流行,时尚。时时面对的东西,美不到哪里去。迎面的歌唱可能不被看重,千百年的歌唱,会滋润和鼓舞同样歌唱着的心。                       

1.下列对于唐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让人们感到真切和亲切的唐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人的情感所难以割舍。

B.即使是大诗人李白的诗的传唱,到晚唐也就渐渐不再流行了,唐朝诗人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C.现在人们所景仰的唐诗,在唐朝既被用作一种社交方式,又被作为流行歌曲的歌词,其中尤以后者为多。

D.在唐朝,人们盛行写诗和传唱诗,所以可以肯定,其中有一些诗并不是为了求取功名而创作的。

2. 下列关于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的比较,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上唐诗最终为宋词元曲所取代,而三十年来中国的流行歌词却能长盛不衰,这是值得欣喜的。

B.现在的流行歌词和唐诗一样,写的都是人的现实和梦想,都会使人感动在心,用心去歌唱。

C.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北京奥运会的主题歌《我和你》显得更为出色。

D.李谷一首唱的《乡恋》和李白的《静夜思》,在表现对故乡的依恋和怀念方面可谓异曲同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诗,可能表现得文本一些,这应该跟唐诗本真的歌词性质有一定的关系,所以难以流行。

B.王之涣说,如果最美的歌女唱的不是他的诗,从此就不写诗了。这说明王之涣的诗当时曾被广泛传唱。

C.在唐代,唐三彩和唐诗一样也是流行的、时尚的东西,因而当时的人们是不会把它看得很珍贵的。

D.时间和距离能够产生美,可以想见,现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在若干年后应该也会被人们推崇的。

 

查看答案

请以“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写出具体细节,有真情实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