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

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真正的经典不以高深晦涩骄人,它平易朴素,如荀子在《劝学》中总结出坚持学习的重要性时说“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功在不舍”;真正的经典不会降低人类的尊严和道德境界,正如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发出的呐喊“              ,使我不得开心颜!”;真正的经典它更会在精神上对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如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给予的告诫“               ,可以无悔矣”,如苏轼在《定风波》中表达的旷达“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又如毛泽东在《沁园春·长沙》中表达的豪情“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

 

(1)驽马十驾 (2)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4)一蓑烟雨任平生 (5)粪土当年万户侯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此题形式新颖,把诗句默写的考查放在一个文段里进行。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音近字、形近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平时常积累,边读边写,记熟练后自我默写检测,争取句句过关。注意易错字:(1)驽马 (2)摧眉(3)至 (4)一蓑(5)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避地寒食

避地淹留已自悲,况逢寒食欲沾衣。

浓春孤馆人愁坐,斜日空园花乱飞。

路远渐忧知己少,时危又与赏心违。

一名所系无穷事,争敢当年便息机。

【注】

当年:壮年。

息机:息灭机心。

1.作者围绕“愁”,具体叙写了哪些缘由?

2.诗的颔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有何效果?

3.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送陈经秀才序

欧阳修

伊出陆浑,略国南,绝山而下,东以会河。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隋炀帝初营宫洛阳,登邙山南望,曰:“此岂非龙门邪!”世因谓之龙门,非《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而号龙门者也。然山形中断,岩崖缺,若断若鑱。当禹之治水九州,披山斩木,遍行天下,凡水之破山而出之者,皆禹凿之,岂必龙门?

然伊之流最清浅,水溅溅鸣石间。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山两麓浸流中,无岩崭颓怪盘绝之险。而可以登高顾望。自长夏而往,才十八里,可以朝游而暮归。故人之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而未尝有筋骸之劳,虽数至不厌也。

然洛阳西都,来此者多达官尊重,不可辄轻出。幸时一往,则驺奴从骑,吏属遮道,唱呵后先,前傧旁扶,登览未周,意已怠矣。故非有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之适也。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修为从事,子聪参军,应之主县簿,秀才陈生旅游,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于兹。夜宿西峰,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明日,上香山石楼,听八节滩,晚泛舟,傍山足夷犹而下,赋诗饮酒,暮已归。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予方得生,喜与之游也,又遽去,因书其所以游以赠其行。

注:天圣九年,26岁的欧阳修被派往洛阳任留守推官。

1.对下列各句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山而下,东以会河      绝:穿越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      浮泛:乘舟游览

C.登览未周,意已      怠:轻慢

D.傍山足夷犹而下          夷犹:从容自得

2.下列各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①世谓之龙门

②践华为城,河为池

B.①可以朝游暮归

②青,取之于蓝,青于蓝

C.①故人游此者,欣然得山水之乐

②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于怀

D.①皆卑且闲者,因相与期

②况吾与子渔樵江渚之上

3.下面的句子分编四组,全都属于“得山水之乐”的一组是 (    )

山斩木,遍行天下

②水溅溅鸣石间

③唱呵后先,前傧旁扶

④激流上下、与鱼鸟相傲然徙倚

⑤步月松林间,登山上方,路穷而返

⑥听八节滩,晚泛舟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一段记述龙门、伊水的地理位置及龙门名称的由来。引隋炀帝的话及《禹贡》的相关记载,意在显示作者的博学多闻。

B刺舟随波,可为浮泛;钓鲂擉鳖,可供膳羞。”伊水不仅景色怡人,而且物产丰富,可赏可用,两全其美

C达官显贵们出游前呼后拥,耀武扬威;作者一行均为“卑且闲者”,能尽得山水之乐。两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D该文用笔浓淡有致,形象鲜明尤可贵的是,作者以其谨严而新巧的构思,在赠序文中创造出奇幻的山水游记之趣。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夹水东西,北直国门,当双阙。

译文:                                                                            

(2)然能得此者,惟卑且闲者宜之。

译文:                                                                            

(3)后三日,陈生告予且西。

译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最能反映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自然属于历朝的法典,如《唐律疏议》《大明律》《大清律例》等。这些法典前后具有很强的继承性,法典中的规则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块由旨在推行道德教化的条款组成,一块由旨在保障国家的秩序、安全与正常的行政管理条款组成。前者大体关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而后者则关乎军事、狱讼以及有效的行政管理等。而有关谋反大逆、杀人、盗窃、侵害的条款兼涉两块内容。但即便主要作为“刑法典”的历代法典,其“形”也不完全“一刑独大”,唐律十二篇中,真正关系到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乃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从结构就可以看出立法者制律的中心意图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大明律》和《大清律例》都分七篇,分别为:名例、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这是按照《周礼》所设置的治理模式来排序,与儒家所设想的道德理想一致,万物统一于“道”中,人间的秩序得以与道的规律相对应,法典篇目秩序的排列,也是按照这样的理念来定。

   广义的法律是用来推行教化的,其要达到的价值目标乃在于“正人心”“厚风俗”,诚如《史记·管晏列传》中司马迁借管子之言所称的那样:“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而《唐律疏议》的序言中则把教刑的关系说得更为明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故而唐代立法者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其意在促使人们恪遵德礼,以臻“至善”之化境。虽然儒家大体上强调人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四端,故有“仁”“义”“礼”“智”的道德自觉,然而现实生活中总有悖理违礼之事,此时纯靠自觉难以匡正人心、厚风俗,故而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之力。所以古代从来不将法律视为政教之末,而以“用”名之,“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四库全书提要》)即指此意。 

为了贯彻这一意图,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惩恶自不必问,但凡刑律所加,针对的对象必为于伦常纲教有违之人。不仅如此,传统法律往往还变现在看来纯粹是道德的义务为法律义务。譬如《唐律疏议》的“贼盗”一篇中就有这样的规定:“诸邻里被强盗及杀人,告而不救助者,杖一百;闻而不救助者,减一等。力势不能赴救者,速告随近官司,若不告者,亦以不救助论”;若“追捕罪人而力不能制,告道路行人,其行人力能助之而不助者,杖八十;势不得助者,勿论”。立法者考虑到了人的能力,通常情形下,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因此更应该有道德践履的勇气。唐律对见义不为的行为设置刑事责任,正在于提倡一种公序良俗。

    更有甚者,刑罚为政教之用传统法律中,很多条款似乎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不大,甚至在其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比如历代法典中有“同姓不婚”条,但是似乎从未被实践过。另外,诸如亲属之间的许多行为,虽被规定为犯罪,但是实践中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做法,实际上立法者和司法者都明白,设置此类规则之真正意图,乃在于提出一种治国理想,希望民众向此努力,更多地带有一种“宣教”色彩。

(摘编自宋玲《“正人心”与 “厚风俗” ——中国传统法律的价值取向》)

1.下列关于“中国传统法律精神”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唐律疏议》、《大明律》和《大清律例》中律法的顺序,都是按照《周礼》中的治理模式来排序的,与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一致的。

B管仲认为:“治教化则人心正,人心正则天下无贼。”这说明他将法律视为政教之用,认为法律的最高境界是促使人们恪遵德礼。

C传统法律设置了各种各样的规则,劝善惩恶。对那些不能严格自律、做出悖理违礼之事的人,必须借助法律的威慑力。

D传统法律常常把今天看来属于道德的义务规定为法律义务,比如唐律中规定,发现有人犯罪就要处以杖刑。

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代法典中关于孝道、婚姻、立嗣与两性关系等方面的条款,其主要目的在于推行道德教化,兼有保障国家秩序、安全等作用。

B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追求“一刑独大”,制定法律并不在纯粹意义上的“刑”,“刑”的主要目的是让人有敬畏意识。

C唐律十二篇中,贼盗、斗讼、诈伪、杂律四篇类似于现代意义上的“刑”的实体法,而捕亡、断狱两篇类似于现代的程序法。

D历代法典中都有“同姓不婚”的条款,但因为在实践中都遵循“民不告官不举”的原则,所以违反这一条款的人也不会受到处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立法者认为,人的能力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越大,如果违犯了法律,所受到的处罚自然也要加重。

B《四库全书提要》认为:“刑为盛世所不能废。”因为刑罚为政教之本,其“正人心”“厚风俗”的功用不可小觑。

C唐律规定对见危不作为者施以杖刑,根本原因是,在传统中国个体要接受社会这个特定团体赋予每个个体的义务要求。

D传统法律中的很多条款在现实生活中进入司法程序的概率并不大,据此可以推知,这些条款在设定之初就没有打算被执行。

 

查看答案

下列诗句中黄河“意象”的特点与语段相同的一项是(   

光未然虽然走了,但《黄河大合唱》却一直在华夏的上空激扬回荡。“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我相信,气贯长虹的《黄河大合唱》,未来也将像千古黄河一样永远地流传下去!

A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B倒泻银河事有无,掀天浊浪只须臾。(宋琬《渡黄河》)

C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D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温庭筠《公无渡河》)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系列恐怖袭击发生后,巴黎官方发布声明称,11月14日市内学校、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游泳池和各种公共设施将全部关闭。

B.微信方面称,对于微信的每一笔转账和提现交易,事实上不论金额大小,银行都要向“微信支付”收取交易手续费。

C.《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称改革的目的是建构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制度体系,提升生态文明领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D.随着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中国房地产将呈现增长态势,政策和市场都将迎来根本性变化,人们期待2016年被看作中国房地产业的“转型元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