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6年1月,一位记者问钢琴大师格拉芙曼,在教了许多中国学生、造访中国将近四十次后,对中国琴童及其家长,有没有特别想说的话。格拉芙曼说,“我觉得中国人太强调竞争,尤其要争第一,而且在日常生活中就不自觉地强调这种观念。”竞争,难道不是必要的吗?争做第一,难道还有什么不好吗?

你对上述问题有何看法?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与权衡。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有一种竞争叫急功近利 钢琴大师格拉芙曼的话引发人深深思索…… 是的,国人太强调竞争,一个“太”字形象地描绘出国人急切的心态;“尤其要争第一”是这种心态的一种延续;绝大多数的家长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自觉地强调竞争而让孩子苦不堪言。 毫无疑问,竞争是必要的,争做第一更是难能可贵的品质;在当今喧嚣的文化场域中,又有几人能不卷入竞争呢?幼儿园的孩子与小伙伴竞争谁获得的小红星多,小学的孩子要比拼谁背的诗文多,初中的孩子要竞争谁的分数多,高中各校要竞争谁的升学率高……因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之类的标语深入人心,所以各类培训班如过江之鲫;因为太多人相信“没有人知道世界第二高峰”,所以“争第一”就甚嚣尘上进而让人疲于奔命。 毫不否认,在竞争中赢得第一的确可以暂时获得认可;然而,又有几人能够长期维持第一的位置?就算是你在某个方面能维持较为长久的第一,但,你的内心深处真的就快乐吗?也毫不否认竞争中获得第一会让你光彩夺目,但这只能是我们追求过程中自然而然的结果;倘若我们把这样的结果当成目标来追求,那这种追求会让你精疲力竭苦不堪言,那这样的追求又有什么值得提倡的呢? 陈鹤琴先生有一句名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但这句话只能作为教师的自勉而不能作为对教师的要求;倘若,教师以此为自勉,我们应该对这类教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倘若这作为对教师的要求,那这就是一把枷锁让教师喘不过气;同理,我们强调竞争的精神,也重视争第一;但,我们只能用“争第一”的精神来自勉;当这种精神用以自勉时,其难能可贵甚至相当崇高;倘若把“争第一”作为目的,那它同样会成为枷锁而让我们苦不堪言。 过分“争第一”是很可怕的,人不可能天天过着打鸡血的日子。从小以竞争的名义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和知识灌输也是很可怕的,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进而破坏了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德国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少强调竞争的,他们不主张孩子赢在起跑线,但他们拥有世界一半的诺贝尔奖;国内很多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或者成凤,因此,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我们“争第一”的理念成为日常生活的不自觉时,它就成为精神的枷锁,我们丧失的不仅仅想象力与思考能力,甚至丧失了民族的未来! 【解析】 试题分析: 新材料作文,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要通过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进而提炼出中心论点。 审视本次命题材料,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谨供参考): (一)对“争第一”淡然,需要一种底气。(老外为什么对“争第一”无所谓?因为他们已经达到了一种无需“争第一”的境界 ,无论是物质文明的丰裕,还是精神文化的积淀,他们已经有足够厚实的底子,早已超越了“原始积累”阶段,对于我们发展中的国家的人们需要孜孜以求“争第一”,自然有些大惊小怪) (二)国人崇尚竞争,热衷于“争第一”,既是一种积极进取,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联系我们国家近代历史与初级阶段,自可说明) (三)对于“争第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该竞争还得竞争,该“争第一”时还得当仁不让 ,这是一个民族谋求生存的选择,这是一个国家追求发展的必然,这也是每一个当代人、每一个有志者必须要面对的社会现实,是必须面对的当今世界的严酷现实……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知识产权一头连着创新一头连着市场。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可能会降低一时的GDP__①__。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__②__,容易引发一些企业的“搭便车行为”导致创新企业无法补偿初始的创新投入__③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巧盗

冯骥才

二三十年代,天津卫最大的金店在法租界,店名“金满堂”。东西要多好有多好,价钱要多贵有多贵。故而,铺子门口有护卫站岗,街上还花钱请来警察来回溜达。开张十五年,蚂蚁大小的事也没出过。

一天,金满堂的老板在登瀛楼饭庄请客吃饭,酒喝太多上了头,乘兴说道:“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大家哄堂大笑,对他的话却深信不疑。可没想事过三天,事就来了。

那天下晌时候,来了一对老爷太太,阔气十足,全穿皮大衣。两人进门就挑戒指,东西愈挑愈好。柜上的东西看不上眼,老板就到里屋开保险柜去取,这就把两三个伙计折腾得直冒汗。

金满堂向例不怕富客人。戒指都是放在丝绒托盘里,一盘不行再换一盘,就在小伙计要端走看不中的一盘戒指时,老板眼尖,发现这一盘四个戒指中,少了一枚。这可了不得,这一枚镶猫眼的钻戒至少值一辆福特车!

老板是位练达老到的人,遇事不惊,沉得住气。他突然说声:“停!”然后招呼门口护卫把大门关上,人守在外边,不准人再进来。这时店里刚好没别的客人,只有老板、伙计和这一男一女。

太太一听说戒指丢了,破口大叫起来:“混蛋,你们以为我会偷戒指?我身上哪件首饰不比你们这破戒指值钱!到现在我还没瞧上一样儿呢!”

老板不动声色,心里有数,屋里没别人,戒指一准在这女人身上。他叫护卫去把街上的警察叫来。警察也是明白人,又去找来一位女警察。女人才好搜女人。这太太可是厉害得很。她叫上板:“你们是不是非搜不可?好,咱得把话先说明白,要是搜完了没有怎么办?”

老板心一横,拿出两个沉甸甸的金元宝放在柜台上,说:“搜不着东西,我们认赔——您二位把这两个元宝拿走!”

于是,二位警察,男的搜男的,女的搜女的,搜得十分仔细;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连舌头下边,胳肢窝,耳朵眼全看过了。什么也没有。老板、伙计全傻了,难道那戒指长翅膀飞了?但东西没搜到,无话可讲,只能任由人家撒火泄忿,自己还得客客气气,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太太临走时,冷笑两声,对老板说道:“好好找找吧,东西还在你店里。要拿还不定谁拿走呢!”说完把柜上两金元宝一抄,挎着那男人出门便走。

事后,金满堂把店里前前后后翻个底儿朝天,依然不见戒指的影儿。两个月后一天早上,一个伙计扫地时,发现挨着柜台的地面上有个灰不溜秋的东西,赛个大衣扣子。拾起来一看,这块东西又干又硬,一面是平的,一面凹进去,一个圆形的痕迹,看上去似乎像个什么,便拿给老板看。

老板来回一摆弄,忽用鼻子闻了闻,有点泡泡糖的气味,眼珠子顿时冒出光来,忙问伙计在哪儿拾的,小伙计指指柜台前的地面。老板把眼睛往上略略一抬,发现这两截柜上宽下窄,上截柜向外探出两三寸。他用手一摸这探出来的柜子的下沿,心里立刻真相大白——

原来那天,戒指就是那女人偷的,但她绝就绝在没把戒指放在身上,而是用嚼过的泡泡糖粘在了柜台下边,搜身当然搜不到。过后,不定哪天,来个同伙,伏在柜台上假装看首饰,伸手从柜台下把戒指神不知鬼不觉地取走。两个月后,口香糖干了,脱落在地。

事就这么简单!现在明白过来,却早已晚了三春。可谁会想到那戒指粘在柜台下边,打古到今也没听说有这么一个偷法!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老板遇事不惊,沉得住气,能够做到不动声色,是个练达老道之人;钻戒被偷走了,搜身未果,便兑现诺言,亲手送了女贼两个元宝,是个诚信之人。

B.金店有卫护,有警察,本不该出事。不该出事却偏出事,这才真叫“事儿”。文中一句“打西边出来”,不够劲儿,又饶一句“打北边出来”。弓拉满了,文章做足了。

C.金满堂的老板、三个伙计、搜身的两个警察,在两个盗贼特别是那个女盗贼面前,实在是一群没有思想的呆子、傻瓜,可笑可怜。

D.金满堂的老板,起先对搜出钻戒胜券在握,结果却让他目瞪口呆,不仅没有搜出,还白送盗贼两个元宝,且不得不端茶斟水,赔礼赔笑。

E.本文描绘了上世纪天津的一幅风俗画。通过这幅风俗画,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天津,盗贼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极差。

2.标题为“巧盗”,请结合文本分析,其“巧”表现在哪里?

3.结尾出人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这缘于作者在前文设下伏笔进行铺垫。试找出文中的两处伏笔。

4.老板请客吃饭,说了句“我的店要出了事,除非太阳打西边出来,不——”他又加了一句,“打北边出来”,三天后,就被人偷走了至少值一辆福特车的镶猫眼的钻戒。对此情节的安排,你是怎么看的?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贺新郎  辛弃疾

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亭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注】陶渊明有《停云》诗,写饮酒与思念亲友之事。

1.词的上片,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加以概括。

2.赏析“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句。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             

(3)________________,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苏轼)

4)卒相与欢,________________廉颇蔺相如列传

(5)楚天千里清秋,________________。遥岑远目,________________,玉簪螺髻。《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6)东篱把酒黄昏后,________________醉花阴》李清照

(7)满地黄花堆积。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声声慢》李清照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读书数百言,脱口辄诵。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章邱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辇所购金帛随之,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自是外户不闭。

河北发民浚河,调及它路,齐当给夫二万。县初按籍三丁出夫一,巩括其隐漏,至于九而取一,省费数倍。知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书其全失、多寡为殿最。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加直龙图阁、知福州。南剑将乐盗廖恩既赦罪出降,余众溃复合,阴相结附,旁连数州,尤桀者呼之不至,居人慑恐。巩以计罗致之,继自归者二百辈。福多佛寺,僧利其富饶,争欲为主守,赇请公行。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授帖于府庭,却其私谢,以绝左右徼求之弊。福州无职田,岁鬻园蔬收其直,自入常三四十万。巩曰:“太守与民争利,可乎?”罢之。后至者亦不复取也。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拜中书舍人。甫数月,丁母艰去。又数月而卒,年六十五。巩为文章,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本原“六经”,斟酌于司马迁、韩愈,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B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C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D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巩机敏强识年少有才。数百字的文章他读完就能脱口成诵十二岁试着写成《六论》言辞奇伟由此声名闻于四方。

B曾巩治理有方善抓根本。掌管齐州时以铲除奸盗作为根本任务既调动百姓参与又善待自首的盗贼于是州内安定。

C曾巩爱护百姓不谋私利。朝廷征伐安南时他事先做好供应军队的准备不扰民做福州知州时他不许官府与民争利。

D曾巩面对灾情处理得法。遇荒灾时他估计仓储不足救济劝富人就近卖粮给灾民江西大疫他命县镇、驿站备药待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巩俾其徒相推择识诸籍以次补之。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