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越州赵公①救灾记

曾巩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九月,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知越州赵公,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当廪于官者几人?沟防构筑,可僦②民使治之者几所?库钱仓粟可发者几何?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僧道士食之粟书于籍者,其几具存?”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故事: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止。公敛富人所输及僧道士食之羡者,得粟四万八千余石,佐其费。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而人受二日之食。忧其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不能自食者,有是具也。

能自食者,为之告富人,无得闭粜。又为之出官粟,得五万二千余石,平其价予民。为粜粟之所,凡十有八,使籴者自便受粟。又僦民完城四千一百丈,为工三万八千,计其佣与钱,又与粟,再倍之。民取息钱者,告富人纵予之,而待熟,官为责其偿。弃男女者,使人得收养之。

明年春,大疫。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凡死者,使在外随收瘗之。

法:廪穷人,尽三月当止。是岁尽五月而止。事有非便文者,公一以自任,不累其属。有上请者,或便宜,多辄行。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是时,旱疫被吴越,民饥馑疾疠,死者殆半,灾未有巨此也。天子东向忧劳,州县推布上恩,人人尽其力。公所拊循③,民尤以为得其依归。所以经营绥辑④,先后终始之际,委曲纤悉,无不备者。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其事虽行于一时,其法足以传后。盖灾沴之行,世不能使之无,而能为之备。民病而后图之,与夫先事而为计者,则有间矣;不习而有为,与夫素得之者,则有间矣。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岂独以慰越人之思,将使吏之有志于民者,不幸而遇岁之灾,推公之所已试,其科条可不待顷而具。则公之泽,岂小且近乎!

公元丰二年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家于衢。其直道正行在于朝廷,岂弟⑤之实在于身者,此不著。著其荒政可师者,以为《越州赵公救灾记》云。

【注】①赵公:赵抃(1008—1084),字阅道,号知非子,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曾任殿中侍御使,为官正直无私,弹劾不避权贵,京师有“铁面御史”之称。②僦:雇佣。③拊循:抚慰,安抚。④绥辑:安抚。⑤岂弟即恺悌,和乐平易。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僧道士食之粟书于籍者        剩余,有余

B.使籴者自便受粟              如:前往,到……去

C世不能使之无                太平,与“乱”相对

D.以大学士加太子少保致仕        致仕当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当给粟三千石           赂秦力亏

B忧其流亡也               臣死不避

C公一以自任,不累其属      木欣欣向荣

D灾未有巨此也              冰,水为之,而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简叙救灾前的调查,赵抃先行下文所属各县,询问与救灾有关系的七个问题,这也是全文的总纲,后文就此写出了赵公解决的措施,条理十分清楚。

B在灾年里,赵公还雇用民工修补城墙,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又给他们两倍的粮食。有想贷款的老百姓,告诉富人放贷给他们,等庄稼成熟,由官府替他们偿还。

C在灾役横行的特殊情况下,为了百姓疾苦,赵公敢于打破陈规惯例,歌颂了他不怕承担责任、不惜功名利禄、为救灾公而忘私的品德。

D作者评价了赵公救灾措施的意义,实际是赞扬他匡世济民、推利天下的政治理想,这也是曾巩毕生所追求的民本思想的体现。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计官为不足用也,取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者,给其食而任以事。

2)予故采于越,得公所推行,乐为之识其详。

 

1.D 2.D 3.B 4.公 于 此 时/ 蚤 夜 惫 心/ 力 不 少 懈/ 事 细 巨// 必 躬 亲 /给 病 者 药 食/ 多 出 私 钱 5.(1)(4分)译文: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2)译文:我特意到越地采集,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永宁元年,称病上书致仕。——《后汉书》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源于周代,汉以后形成制度。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针对文言实词,考生应注意试卷上不考核对词义的死记硬背,而是着眼于全篇,根据文意去感悟。并且多关注那些文言文中出现频率高的、教材中常涉及的实词。最后要结合语境判断,而非单纯“字典式”释义。方法上应积累典型句,建立储备库;因文定义,结合语境解释;语法分析,依据成分推词义。如D选项,译为“当官”时,不合语境。 2. 试题分析:该题考核文言虚词的运用。D项中,“于”,比,均为介词(①<介>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间、处所,可译为“在”、“到”、“从”等。《子鱼论战》:“宋公子及楚人战于泓。”《出师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介>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进学解》:“业精于勤,荒于嬉。”③<介>介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对”、“向”等。《师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捕蛇者说》:“余将告于莅事者。”④<介>介绍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伶官传序》:“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⑤<介>介绍比较的对象,可译为“比”。《劝学》:“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⑥<词缀>用在动词前,无义。《诗经·葛覃》:“黄鸟于飞。”)。A项,“而”,就,表承接;因而,表因果。B项,“且”,将要,副词;尚且,让步关系连词。C项,“以”,把,介词;而,表修饰,连词。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针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18个常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在语境中,结合语法和逻辑的分析,疏通文意;难点在于理解词语的用法(即词性)。方法应用上首先,分清虚实。如“因、何、若、之”等既可以是实词,又可以是虚词。其次,辨明词性。一个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如:“焉”可以是代词、副词、助词。再次,对比古今。有的沿用下来,有的用法变化,有的作用完全消失。最后,注意特殊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如“何以”“孰与”等。 3. 试题分析:本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项中,题干中“由官府替他们偿还”,原文第三段“官为责其偿”,应为“由官府替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技巧点拨】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比如本题的B项,考生就应到文中找到相关内容,然后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即可发现,题干中“由官府替他们偿还”,理解错误。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这句话的大意是: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然后再根据句中的一些断句标志进行断句,本句主要借助句中的人名及动词进行断句,比如“力”“事”。断完之后还要重新读一遍,看有无讲不通的地方或者违反情理的地方。 【考点定位】要求对一段课外古文的全部或部分断句,能力层级为B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浅易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标点最根本的方法是多读多背,形成语感。有了一定的语感,读到该停顿之处,就会自然而然地停顿,不必苦思。断句、标点也讲求一定的技巧,做题时应把握准语意,根据语法结构、逻辑规律作出判断。解答本题应首先明白语句大意,只有明白了大意才能对语句进行断句。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本题中,要掌握以下关键字词的翻译:(1)“计”“寓”各1分,定语后置(吏之不在职而寓于境)、介词结构后置句式(给其食而任以事)各1分;(2)“故”“釆” “识”各1分。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估计到办理发粮的官吏不够用,便选取没有任职并住在越州境内的官吏,供给他们粮食并把事情委任给他们。不能养活自己的人,有了这样的供应。能够买得起粮食的人,就替他们告诫富人不能囤积米粮不卖给他们。又替他们调出官粮,共五万二千余石,用低价卖给百姓。设置卖粮点共十八处,让买粮的人自行就便像领粮的一样。又雇用民工修补城墙四千一百丈,费工三万八千个,计算他们的佣工发给工钱。有愿意出利息借钱的老百姓,官府劝告富裕人家放手借钱给他们,等田中谷熟,官府为债主出面责令他们偿还。被抛弃的男女孩童,都让人收养他们。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按规定,遇灾年给穷人发放救济满三个月就停止,这年发放到五月才停结束。有不便行公文处理的事情,赵公一概自己担当责任,不因此连累下属官员。有请示上级的事,有些对救灾有较多的好处,就立即施行。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这时旱灾瘟疫遍及吴越一带,百姓遭受饥荒瘟病,死去的将近一半,灾情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赵公抚慰百姓,百姓尤其认为有了依靠和归宿。用来筹划安顿民众的事,哪个先哪个后以及如何开始如何结束,在这方方面面之间,曲折周到细致详尽,没有不考虑到家的。他的施政虽然只在越州,他的仁爱却足够昭示天下;他的措施虽然只是在短时间内实行,他的方法却足够传给后人。大约灾害发生,太平时代也不能让它避免,却能够预先作防备。百姓遭受灾难后才去思考对策,与事先有所考虑相比,就有很大差距了;不熟习而还要去做,与那些平时就留心的人,两者也有很大差距。我特意到越地采访,收集到赵公推行的一套办法,很乐意把它详细地记载下来是,用来宽慰越州人对赵公的思念感激之情,将使后来有心为民做事的官吏在不幸遇到灾年的时候,能推行赵公已经试行过的办法,那救灾的章程条例可以不须顷刻就制定好,那么赵公的恩泽怎么能说是很小并且只影响眼前吗? 公元1079年,由大学士,加升,太子少保,致仕(年龄为七十岁或有重病),归家还乡在衢州。(他)直道而行的风气流行到(当时)朝延,和乐平易(厚道)实实在在的人,这里不详细介绍。写篇(饥荒)灾年治理办法可教育后人,命名为《越州赵公救灾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我来了

南屿

我老家的东面有一座山,也许,是因为远远看去那山头形似一面大铜鼓所以它的名字叫铜鼓帐。

小时候,常听村里的大人说,肉眼看到的铜鼓帐只是一个圆圆的山头,其实上面大得很,比村里的打谷场大好几百倍,甚至上千倍。山头上有很多奇形怪状的石头,有一座响石有一间房屋那么高大,只要用石头或者铁器敲打,它就发出“当当当”的声音,方圆几十里都能听见。阳光晴好的时候,站在山顶还可以看到茫茫的大海上白帆随风飘荡。在大人们口口相传的描绘下,铜鼓帐在我们小孩子的心目中真是一座神奇的山。

记得我五六岁时,有一天,我听见比我大几岁的姐姐跟她那帮姐妹说,等采完竹笋后再到铜鼓帐上面去看大海。我就央求姐姐带上我,姐姐就瞪着眼睛说:不成!我说为什么不成?我自己会走路,不要你背我。姐姐口气更坚定地说,没有为什么,不成就是不成。姐姐上山后,我就尾随她们而去,但还没走多远被她们发现了。我又哭又闹死活不肯回去,我姐姐就吓唬我说,你去!竹笋山里有很多青竹蛇,藏在竹叶底下你根本看不见,在你不注意的时候就咬死你。姐姐伸出一根指头模仿青竹蛇的模样,撮圆了嘴巴“嘘”的一声,把手指捅在我的脸上,我一听青竹蛇就害怕了,也不敢哭了。

我读小学一年级时,重阳节就要到了,据说学校准备组织同学们登高,地点就是铜鼓帐。我听到这个消息后好兴奋。那些天我天天盼望重阳节快点到来,但是,重阳节那天早晨,校长突然宣布说,二年级以上的班级才能参加登高。听到这个消息后,我们一年级的同学,个个都像泄了气的皮球。那一整天,我都失落地坐在家门口,呆呆地向铜鼓帐的方向眺望。登山的队伍在弯弯的山道上时隐时现,最后只看见一个个模模糊糊的影子在铜鼓帐上慢慢晃动。太阳下山的时候,姐姐她们才从山上回来,她没有一点疲劳的样子,还从衣袋里掏出活动奖品向我炫耀。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并用脚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姐姐知道我发泄的原因,她一边捡拾地上被我踩扁了的糖果,一边气急败坏地责骂我说,又不是我不给你去登高,是校长不给你去的,你有能耐去找校长说去啊!

我登上铜鼓帐是在四年级的时候。那天,我和村里的十几个放牛的伙伴,把牛群赶到铜鼓帐去放牧。我们花了两个多小时才把牛赶到了铜鼓帐。登上铜鼓帐时,简直让我们惊呆了,连绵起伏的山头一望无际,山顶上绿草如茵,有的如足球场上的草皮平坦如毯;有的草长到了脚脖,我们那帮顽童欢喜若狂,打滚,奔跑,叫喊……让我更加惊异的是,原来以为只有铜鼓帐是最高的山,但登上山头后,才发现远处群峰叠嶂,真是山外有山。不知谁大叫一声,你们看那是什么?我们顺着手指的方向,目光的极处,只见天边涌动着白茫茫的一片, 哦,那就是传说的大海吗?我们手搭喇叭,向着传说的大海呼喊。直到喊累了,个个都睁着惊奇的目光呆坐在山头上。

那个被大人们渲染得神乎其神的响石,就屹立山顶的最高处,它足有一座房子那么高大,它的另一边是悬崖,脚下是万丈深渊。我们用随身带的柴刀猛烈地敲打响石,响石立即发出当当当的响声,那声音洪亮悦耳,随风飘向很远很远。

太阳慢慢西坠,我们的牛也吃饱了,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不知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我用柴刀在响石上“嚓嚓嚓”地刻下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我——来——了。这才恋恋不舍离开铜鼓帐,离开了响石,呼唤着那些调皮的牛儿向山下走去。

三十多年前,我从乡村走进了城里,从一个放牛仔变成了一个城里人。除了那次以后,我再没有登上过铜鼓帐。那么多年过去了,那三个字不知是否在岁月的风雨打磨下蚀去?过了知天命的年龄,面对人生道路上的无数的高山,我扪心自问,你什么时候真正攀上去了,你儿时只是攀上了家门前的一座山,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来——了?记得许多年前,我曾读到一个关于德国大诗人歌德的一段轶事,说年轻的歌德心高气傲,他曾在一座城堡的墙壁上写下了他的名字。很多年以后,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故地重游来到了那座城堡,他看见墙上歌德二字依旧清晰如昨,他记起了年轻时的轻狂,为年轻时的冲动感动脸红,然后轻轻在擦掉了自己的名字。

是啊,远离故乡的我,有时真想回去,重新登上铜鼓帐,把刻划在响石上“我来了”那三个歪歪扭扭的字擦掉。但愿那三个字早已在岁月里蚀去!

(本文有删改)

1.简析文章第段的作用。

2.文中画线句分别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①我不知那来一股邪乎劲,抓过那些糖果全撒到地上,并用脚狠狠地踩踏,然后哇哇地大哭起来。

②太阳慢慢西坠,我们的牛也吃饱了,牛角挑着散淡的阳光,牛脖下的木梆轻轻地发出沉闷和舒慢的声音,显得飘渺和寂寥。

3.文章前七段与后两段,“我”的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概括说明。

4.文章第8段为什么要插入歌德的故事?

5.联系全文解读题目“我来了”的内涵。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广陵散(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脁的诗,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的闳丽的寺院,无不是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这时代以前——汉代——在艺术上过于质朴,在思想上定于一尊,统治于儒教;这时代以后——唐代——在艺术上过于成熟,在思想上又入于 儒、佛、道三教的支配。只有这几百年间是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人心里面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同样发挥到了极致。这也是中国周秦诸子以后第二度的哲学时代,一些卓超的哲学天才——佛教的大师,也是生在这个时代。

这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富于命运的罗曼司的一个时期,八王之乱、五胡乱华、南北朝分裂,酿成社会秩序的大解体,旧礼教的总崩溃、思想和信仰的自由、艺术创造精神的勃发,使我们联想到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这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一个时代。但是西洋“文艺复兴”的艺术(建筑、绘画、雕刻)所表现的美是秾郁的、华贵的、壮硕的;魏晋人则倾向简约玄澹,超然绝俗的哲学的美,晋人的书法是这美的最具体的表现。

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这优美的自由的心灵找到一种最适宜于表现他自己的艺术,这就是书法中的行草。行草艺术纯系一片神机,无法而有法,全在于下笔时点画自如,一点一拂皆有情趣,从头至尾,一气呵成,如天马行空,游行自在。又如庖丁之中肯棨,神行于虚。这种超妙的艺术,只有晋人萧散超脱的心灵,才能心手相应,登峰造极。魏晋书法的特色,还在于能尽各字的真态。“钟繇每点多异,羲之万字不同”。“晋人结字用理,用理则从心所欲不逾矩”。中国独有的美术书法——这书法也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魏晋的玄学使晋人得到空前绝后的精神解放,晋人的书法是这自由的精神人格最具体最适当的艺术表现。这抽象的音乐似的艺术才能表达出晋人的空灵的玄学精神和个性主义的自我价值。个性价值之发现,是“世说新语时代”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这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到了隋唐,晋人书艺中的“神理”凝成了“法”,于是“智永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

(节选自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之美》)

1.下列选项中,关于晋人的书法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人的书法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书法艺术的根基与趋向。

B晋人的书法是自由的精神人格最适当的表现,是晋人之美最具体的表现。

C晋人书法中的行草是最适宜于表现其优美的自由的心灵的艺术。

D晋人的书法就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灵魂,是从晋人的风韵中产生的。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人生活史里点缀着最多的悲剧的一个时期,因此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

B从精神上的大解放、人格上思想上的大自由方面看,汉代和唐代都比不上魏晋六朝,魏晋六朝的美与丑、高贵与残忍、圣洁与恶魔,都发挥到了极致。

C西欧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强烈、矛盾、热情、浓于生命彩色的,而魏晋六朝不是这样,它倾向于简约玄澹。

D.个性价值之发现,是汉末魏晋六朝的最大贡献,而晋人的书法是个性主义的代表艺术。到了隋唐,晋人书艺中的“神理”凝成了“法”,书法开始走下坡路了。

3.根据文章第四段,概括晋人行草艺术的特色。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新闻和简评,根据要求答题。

本报4月30日   三天之前在冲绳南端一个山洞中向美军投降的一名日本军官和一名女护士今天接受了美军随军牧师的祝福,结成美满姻缘。

①美军将为新婚夫妇单独提供一座帐篷。三天前,当他们被美军在一个山洞里发现时,双双藏在一堆被子下面。

②结婚证言是由摩门教徒鲁本·克蒂斯中校宣读的,他是美军陆军第七师助理随军牧师。一位译员同这对新人一道站在用鲜花草编成的拱门下,把牧师的话翻译成日文。

③牧师朗声宣读祝福词,这时,新郎、新娘走到前来观礼的军官们跟前,两次深深鞠躬,表示感谢之意。

④军士长克利福特·朗斯塔夫用手风琴演奏了圆舞曲《维也纳森林中的故事》和孟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大约有二百多人参加了这次婚礼,其中多数是美军军官。                               

(《纽约先驱论坛报》1945年5月1日

【简评】新闻作品一要A                ,二要B                 。这篇消息的报道并不算及时——写的是“三天之前”的事,但它的新鲜感却为它的缺陷作了弥补。

(1)这则新闻除导语外,另四段的正确排列顺序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①③②④       D.②④③①

(2)请在“简评”中AB两处的空格里分别填入一个四字主谓短语,使前后文内容协调一致。(2分)

A                             B                     

 

查看答案

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出构成“累犯”的三个必备条件。

刑法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犯罪分子,刑罚执行完毕或被赦免以后,在五年内再犯应当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之罪是累犯,应当从重处罚;但过失罪除外。

 

查看答案

根据语言环境和具体对象,为下列画横线处选出表达最得体的一项

中国科学院刚成立时,郭沫若想请严济慈先生到科学院担任领导工作。严济慈说:“科学工作离开实验室,科学的生命就等于结束了。”郭沫若说:“              。”从此,严济慈参加了科学院的领导工作。A.你说得很对,但是如果你能够合理安排时间,还是可以兼顾科学实验的。

B.你说得很对,但是如果你能够因此使千百万人进入这个实验室,这不是更伟大吗?

C.科学工作也离不开做领导工作的,我相信你能够作出正确的选择。

D.科学工作也离不开做领导工作的,你应该从大局出发啊。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