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岳阳楼记》中与“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亦忧”相对应的句子是                   ,与“退亦忧”相对的句子是:                  

(2)“推己及人”这种替别人着想的道德情怀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据说国际红十字会总部里,就悬挂着《论语》中“                       ”的字幅,体现了人类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

(3)屈原在《离骚》中埋怨楚怀王做事无准则,不察民情的诗句是                         

 

(1)居庙堂之上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怨灵修之浩荡兮, 终不察夫民心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理解型题,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考点定位】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A。 【技巧点拨】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注意这些字“己”“浩荡”,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现在课标卷已经考核“理解性默写”,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以下小题

岁暮到家 

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注释】①及辰:及时。②低回:徘徊。 

1.这首诗所写的主人公是母亲还是儿子?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苗裔也。叔喜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所。赵人举之赵相赵午,午言之赵王张敖所,赵王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馀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随赵王敖至长安。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馀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馀年。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故吴相袁盎,景帝召田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景帝曰:“梁有之乎?”叔对曰:“死罪!有之。”上曰:“其事安在?”田叔曰:“上毋以梁事为也。”上曰:“何也?”曰:“今梁王不伏诛,是汉法不行也;如其伏法,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也。”景帝大贤之,以为鲁相。

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夺之,使相偿之,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相毋与偿之。”于是王乃尽偿之。

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出,常暴坐待王苑外。王数使人请相休,终不休,曰:“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鲁王以故不大出游。

数年,叔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也,曰:“不以百金伤先人名。”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人死数日后尸体生虫。比喻死后无人掩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B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田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C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D鲁相初到民自言相讼王取其财物百馀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各笞五十,馀各搏二十,怒之曰:“王非若主邪何自敢言若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老”分别指黄帝和老子,黄老之术是产生于战国时期以道家思想为核心的流派,对后来道教的形成产生了很大影响。

B“右”作为方位名词指右边,与“左”相对。古代崇右,故以右为上,为高;而在地理上,以西为左,以东为右。

C“三族”指父族、母族、妻族,“罪三族”指因为一人犯罪而牵连到亲属受罚,是古代专制社会惨无人道的刑法之一。

D“案”在古代指进送食物的托盘,形体不大,足很矮,可以托举起来,也可以放在地上。后来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也叫“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祖途径赵国时,虽然赵王张敖对他的礼节十分恭敬,但还是被高祖傲慢地呵斥,这让赵王的手下十分不满。

B赵王张敖为人忠厚,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对手下人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制止,致使赵王受牵连获罪。

C田叔对赵王十分忠诚,在贯高谋反事发后,自愿以家奴身份追随赵王,后来事情查清,赵王向皇上推荐了田叔。

D出于对太后身体的忧虑,田叔劝景帝不要管梁孝王犯法的事,景帝因此觉得田叔非常贤能,让他做了鲁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

②我王暴露苑中,我独何为就舍!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小题。

过去总说我们的阅读量低,其实,那要看阅读什么,读书的数量确实不高,可读微信的时间和数量,恐怕在世界上都数一数二。不妨看看四周,无时无刻不在那里看微信,任何地点都有看微信的人。开会、上课、听讲,凡是低着头的,十有八九是在读微信;上班时间看微信,已经成了常态行为,更何况微信与工作有关的也不在少数;坐公交、乘火车,等在候车室、候机室、候诊室里,盯着微信的恐怕占大多数,幸亏飞机上不许开手机,否则,读微信的比例大概接近百分之百。从前纸质媒体独占天下时,蹲厕所看报是一景,今天,上厕所不看微信的还剩下多少?

微信的诞生,当然是好事,让阅读大大提速,看什么都变得无比便捷,可这种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须臾离不开微信,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几口各看各的微信,还互转互动,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姑且不说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究竟是好是赖,仅是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就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书痴,古往今来向来都是少数,但微信痴如今正与日俱增。阅读微信一旦成瘾,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恐怕就是病态了,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因为这种病态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即便谬误就在眼前,也浑然不觉。

尽管读微信也是阅读,好微信就是好文章,好的微信公众号就是一张好报纸、一本好刊物,甚至是一部便携式的好书,可是,阅读那些转来发去的微信时你也会发现,这毕竟有别于书籍、报刊。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这还不如阅读报刊,起码不同的说法、争论的意见都可以相继呈现;更不如网页,不但有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有纠错的跟帖及时出现。前些时候,一则大学生只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除在报纸、网络上竞相传播外,在微信里更是频频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都有报道,唯独披露真相的微信却在转发中不见了踪影,于是,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微信群遍布的今天可谓特别恰当的形容。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在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的各类微信群里,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沉浸、徜徉在这样的微信群中,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大家需要的只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以致很多错误百出的微信可以反复疯转。有的微信传递的消息说是昨天的,可照片和视频里的着装都与季节不符;有的微信说得尽管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但又有谁在乎这些呢?

阅读微信有可能成为病态,而转发微信也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转得瘾头十足。为了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是中国人就转”“有良心的就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可等你打开一看,恐怕只有没良心的才会转了。不过,这种自以为是的微信转发,却很合乎病态阅读的胃口,只图叫座,不顾事实。

阅读微信原本是好事,转发微信也不是什么坏事,但不能过度,过度就会陷入病态,病态的结果就是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1月21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的四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看微信,这几乎成了一道普遍的风景。就连上班时间,看微信都成了常态行为。如果飞机上允许开手机,估计绝大多数乘客会看微信。

B微信的诞生,可以提高阅读的速度,让阅读变得快捷,而且好微信就是好文章,但如潮水一般涌来的微信量也很容易令人沉迷。

C“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少微信群正日益走向近亲繁殖。相同认知、经历、层次、职业的人组成各类微信群,传播的微信都在相同水平上徘徊,所以,他们在这里很难受到启迪和提升。

D一刻不盯着微信就有如失魂落魄,这已经是很多人的生活常态。一家人也是各看各的微信,即使身处一室也互相转发,互相点赞评论,这已经是当今家庭生活的普遍景致和必然行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纸质媒介占主流的时代,我们的阅读量低;而在以手机等媒介为主流的今天,我们阅读微信的量已经不低了。

B病态微信阅读常常是排他的、痴迷的、偏听偏信的,会让人茶饭无心、睡眠不足、耽误了正事,不仅无益于身心健康,而且还会带来诸多副作用。

C须臾离不开微信,这种在看微信中度过的生活把阅读都耗费在微信里,会让原本已经少得可怜的读书时间更无一席之地。

D大学生因掏了家门口的鸟窝而被判重刑的消息,在微信里被频繁转发,可当真相披露出来后,就给只专注于微信传播的人留下了极为片面的印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个人间转发微信时很少能看到相左的意见,即使有,往往也难得再次转发到同一个人的手里,所以个人间转发的微信大多是单向的。

B有的微信尽管说得慷慨激昂,可连基本常识都是错的,年月日都没说对。这样的微信仍被疯转,原因是那些转发的人需要的是纵情宣泄和盲目点赞。

C转发微信可以变成许多人的癖好,为获得转发量,不惜用“转疯了”“不能不转”等词语作为噱头,博取阅读者的眼球,结果却是只图叫座不顾事实,迎合了病态阅读的胃口。

D根据内容,这篇文章的题目可以名为《阅读微信,谨防病态》,或《微信过度,误人误己》。

 

查看答案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①“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宗谱《紫藤萝瀑布》)

②“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

③“生命不光有风和日丽,也有苦雨和凄风。面对风雨,我们要坚信:黑暗过后是黎明,严冬过后是阳春。用你的激情点燃生命的一把火,去迎接生命的挑战。”(高建群《感谢创伤》)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巧若拙

朱良志

①道,即天道,大巧若拙,体现了崇尚自然的中国哲学思想。“大巧若拙”由老子提出。人的一生必然会追求巧,巧,即技巧、技能。老子所说的巧,却不是一般的巧,一般的巧是凭借人工可以达到的,而大巧作为最高的巧,是对一般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老子以“拙”来表达。

②老子为什么将笨拙的状态作为最高、最完美的巧?这涉及到老子关于天工和人为关系的思想。老子认为,最高的巧,就是不巧,不巧之巧,可以称之为“天巧”,自然而然,不劳人为。从人的技术性角度看,它是笨拙的,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从天的角度看,它又蕴涵着不可逾越的美感,它是道之巧,有纯全之美。在老子看来,一般意义上的技术之巧,其实是真正的拙劣,是小巧,是出自人机心的巧。机心即伪饰,伪饰即不能自然而然。如果说它有什么巧的话,也是局部的巧、矫情的巧。这样的巧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也是对人和谐生命的破坏。

③大巧若拙,强调的是素朴纯全的美,自然天成,不强为,无机心,不造作,朴素而不追求浮华。如《二十四诗品·冲淡》中所说的:“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那就是:不刻意求取,一刻意即落有为,一有为就破坏物我之间玲珑微妙的契会,破坏冲和淡雅的意致。放弃目的、理智、欲望的追求,也即放弃对“巧”的追求。诗人是以心去“遇”——无意乎相求,不期然相遇,而不是去“即”——孜孜以追求。拙,在老子看来,就是素朴。道家认为,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④大巧若拙,突出了中国哲学以天为徒(徒:同类)的思想。在老子的宇宙论思想中,赋予天——自然作为创造性本体的特性,老子哲学中的天取代了原始宗教中的至上神地位,成为人的文化创造永恒的范本。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就是要回到天的角度来讨论问题,从天的角度寻找智慧的根源、生生的根源。

⑤大巧若拙,突出了道家哲学在其源头就存在的“反智主义”倾向。老子说:“慧智出,有大伪。”在老子看来,人企图运用知识改变世界,是一种愚蠢的文化冲动。老子强调拙,是因机心流行、文明发展所带来的虚伪性而提出的。老子看透了五色、五味、五声等对人的真性破坏。“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他倡导一种自然而然的哲学。老子时代的繁缛虚华当然和现今无法相比,但相对而言,那个时代也有了很高的文明。文明所带来的虚荣奢华席卷着这个时期,声色犬马之乐,虚与委蛇之势,乃至繁缛的礼节,巧言令色的风行,等等。其实,这也可以说是‘欲望的时代”,重视人的欲望享受,将世界客体化、对象化、异己化。老子反思这样的“流行文化”,这样的所谓文明,是不是符合人的真性?老子提倡的“为腹”,如王弼说:“为腹者以物养己,为目者以物役己”,就是融于世界中,与世界悠游,不是靠机心去破坏这个世界,而是与世界同在,以“大是懵懂”的智慧滋养生命。

⑥守拙的哲学,是一种存在之道,它促进了中国人关于人的存在状况的思考。“拙”是人的本性,是人的本来面目,一切技巧都是为了某种欲望而启动的破坏本性的行为。人的本性是生活在“拙”的状态中,而不是在巧中展示的,不是在绚烂的色相世界中展示的。

⑦守拙更是一种人生境界。比如,陶渊明不仅以其诗垂范后世,而且也以他的人格风标衣被百世,这并不在于他选择了退隐,不为官,而在于他树立了一种本然素朴的精神风范。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归去的是他生命的园田。并不是农耕牧歌更适合他,而是自然率真的境界更适合他的生命栖居。

⑧大巧若拙,明道若昧,见小若明,糊涂中有聪明,痴心中有智慧。

1.为什么老子会认为“慧智(聪慧机智)出,有大伪(虚伪欺诈)”?请根据上下文作答。

2.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3.本文阐述了“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请分点概述这种哲学思想的基本主张。(6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