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在人类文明进程里,城市的产生和发展是关键的一步。一般而言,城的发展往往早于市。①              ,城墙、堡垒、护城河构成防御设施,封闭是其主要特征。市的功能主要是流通,交易场所、街道是主要设施,②             。③             ,反映了由军事和政治意义的城镇向现代的经济、文化为主的城市的发展走向。

 

①的功能主要是防御 ②开放是其主要特征 ③从城到市的变化(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防御趋向流通”)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补写式的扩展语句类试题,此类试题一般可以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和前后语句的句式,补写出一句合适的话即可。语句补写题,解答关键在于把握语段陈述的核心话题,梳理句间逻辑关系,依据相关提示语与相关信息提示,选用恰当的句式来表达。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时文殊院正南前方,天蝎星座的全身,如飞龙一条,伏在面前,一动不动,等人骑乘,便可起飞。而当我在静静的群峰间,暗蓝的宾馆里,突然睡醒,轻轻起来,看到峰峦还只有明暗阴阳之分时,黎明的霞光却渐渐显出了紫蓝青绿诸色。初升的太阳透露出第一道光芒。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红,也从未见过这鲜红如此之鲜。                 

                                                                      

                

眸处彩霞掩映

②万松林无比绚丽

③空间射下百道光柱

④云谷寺豪光四射

⑤光影有了千变万化

⑥一刹间火球腾空

A.⑥①⑤③②④

B.①⑥⑤③②④

C.②④③⑥①⑤

D.②④③①⑤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一片谴责声中,一篇题为《我们,不会再沉默》的来自11名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公开信引起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强烈共鸣。

B.洛阳市为见习人员提供免费就业信息和各类公共就业服务,对有创业愿望的见习人员,有关部门提供跟踪扶持、创业培训、项目推介等服务。

C.今年我市人口计生工作将以优质服务为抓手,强化服务,转变工作作风,主动上门,计生干部要成为群众的“服务员”。

D.“壹基金”活动首次在韶关启动,政府相关部门和公益团体已完成对符合条件的孤残儿童的筛选统计工作,并于年前把“壹基金”派发的2000个温暖包发放给孤残儿童。

 

查看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幸福的青年一代同他们前辈的生活已无与伦比

B.这几个百无聊赖的流浪汉不是在台球桌旁观战,就是在角落里打牌,“自在”极了。

C.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多是些精明强干的中青年人,充满着青春活力。

D.一听到胡同里沸反盈天的声音,家里人急忙跑出去想看个究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

叶嘉莹与古典诗词结缘,始于幼年家学。三四岁时,父母便教她背诵诗词。而她的伯父叶廷又,是一位有很深古典文化修养的中医。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叶嘉莹的母亲和姨母也受过良好的旧式教育,她们也常常教叶嘉莹背诵经典。

1941年,叶嘉莹进入辅仁大学,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让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顾随古典文化功底极为深厚,是融汇中西、兼容并包的一代名家。

顾随对诗歌的讲授,令叶嘉莹如痴如醉。与一般老师只讲书本上的知识不同,顾随讲课时旁征博引,“一片神行”。他重在感发而不拘泥于死板的解释说明,有时候一个小时内,甚至一句诗都不讲,却已将诗歌中最具启迪性的妙义讲给大家。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师生二人常常诗词唱和,被师友传为佳话。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又号驼庵)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叶嘉莹起初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这种中西融合的理论很快为叶嘉莹的诗词研究道路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以西方文学理论解析古典小词,成为叶嘉莹治学的重要特点。南开大学原副校长、文学院院长陈洪评价叶嘉莹说:“融合中西以推进词学研究,卓有成效者,海内外自是不做第二人想。”

人们只要聆听过叶嘉莹的讲学,往往会有天马行空之感。叶嘉莹授课不用讲义,因为她觉得事先写好的文字会把思维限制住,不能尽情阐发诗词的绝妙。她自己称之“跑野马”。人们往往会隐隐感到,站在叶嘉莹身后的,正是其恩师顾随的身影。

作家席慕蓉第一次听叶嘉莹的讲演后,心潮澎湃,写下这样的文字:只觉得她在台上像个发光体,她所散发的美感,让我如醉如痴。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熊烨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他来到南开之后,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那是叶嘉莹的坎坷身世。

然而,这些苦难,叶嘉莹很少对外人提及。她在台湾的学生,对她在白色恐怖中的苦难长期一无所知。叶嘉莹只是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那些深埋于心的苦闷和挣扎,与她自小就熟背的诗词发生了化学反应。叶嘉莹对诗词最初不求甚解,后来逐渐有了大彻大悟之感。

叶嘉莹曾开玩笑说:“我一生只有两个嗜好,一是好诗,二是好为人师。”在她心里,有一种文化传承的迫切。她说:“每一代有每一代的责任,我们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我们这一代损毁、丢失。”

1993年,她受邀担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并捐献出一半退休金约10万美元,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奖掖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她的旅费都是自付,多年来在各地的讲学或讲座大都是没有报酬的,完全是义务劳动。

如今,她也在打造自己的钥匙。她教书70年,留下来的讲课、讲演录音,有2000小时以上。学生们正在帮助她整理成书。等到出版之日,喜爱诗词的人们又将迎来一场精神盛宴。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恪守毕生的人生理念是:“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情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只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之后,她终于对这句话有了真正的体会和了解,并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人生理念,在忧患中去践行,在践行中去体验,在体验中获得更深的觉悟。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著名古典诗词研究学者,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代表作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

②“我是在和诗词谈一辈子恋爱。我的生活并不顺利,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正是在个人生命和诗词的交相互动中,才成就了她诗词人生的艺术魅力。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用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叶嘉莹的诗词人生启于幼时,源于伯父对她进行的诗词启蒙。在伯父的引导下,深居大院的叶嘉莹常常把院子里的草木作为对象,吟诗作词。

B.席慕蓉、熊烨为叶嘉莹富有魅力的诗词讲演所折服,从侧面证明了叶嘉莹诗词研究的卓越,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C.叶嘉莹设立“驼庵奖学金”和“永言学术基金”,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用西方文学理论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的研究。

D.叶嘉莹一直把诗词研究作为自己人生追求的目标,对诗词传承也有着迫切的意愿,正是这种对诗词执着的“爱”成就了叶嘉莹的诗词人生。

E.在叶嘉莹的生命中,研究古典诗词不仅仅是她的个人兴趣爱好,也是支撑她走过忧患和坎坷的心灵伴侣。

2.本文第一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叶嘉莹在哪些方面受到了恩师顾随的影响?请简要回答。

4.叶嘉莹的精神品格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母亲   陈玉兰

母亲与父亲一次面也没有见过,就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当时年方二八的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已有了心上人,是同村的“放牛娃”,母亲宁死不同意这门亲事。姥爷是专制的老古板,对于母亲的反抗,实行了“牛不喝水强按头”的方式逼母亲就范。也许实属无奈,因父亲答应给姥爷五块大洋,姥爷急着给舅舅娶媳妇。

父亲与母亲实在不般配,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父亲与母亲一个属相,是整整大一轮那个属相,也就是说长12岁。父亲年龄大些尚可,可身高偏偏与母亲不成比例,比母亲矮半头。父亲与母亲走在一起,像一个小屁孩儿跟在大人身后屁颠屁颠地跑着。

母亲整天挂嘴边只一句话: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当说这句话时,都会用手指着父亲的鼻尖,咬牙切齿地发恨,好像要把父亲撕巴撕巴炖着吃了才解气。这时,父亲并不焦恼,像一只做错事的小狗,蔫头耷脑龟缩身子,知趣地躲一边面壁反省去了。

母亲这句话在说了两年多的时候,有了第一个孩子,而且是儿子。父亲的欢喜自不必说,一拍屁股转了三圈,咦,我当爹了。当把屁股拍疼了才想起给母亲沏碗红糖水喝。父亲一下给母亲煮了五十个鸡蛋,一个一个给母亲剥了,白嫩光滑颤动着,掰一小块放到嘴边吹吹,送到躺在床上满身疲惫、满脸淌汗的母亲嘴边说:张嘴,吃吧,补补身子。

母亲倒高兴不起来,只皱着眉头唉声叹气。因那年“小二黑结婚”演的正浓。母亲的“放牛娃”在她被逼嫁时,一气之下跑出去当了八路军,当上排长的他风风光光回来找母亲。

母亲流着泪端详着自己的儿子,还不到百天,躺在床上,踢蹬着小手小脚,瞅着母亲咧嘴笑得甜甜的。排长摸摸他的下巴,他竟然“咯咯”地笑出声来。母亲明白把儿子抱走会要了父亲的命。把儿子留下,会要了儿子的命。母亲抽泣着对排长说:我不能用两条人命换我的幸福。与排长依依惜别。

那晚,母亲与父亲无缘无故大吵大闹,搅得地动天惊,寻死觅活地折腾。父亲莫名其妙不知所云,只蹲在炕沿低头抽闷烟。父亲听见母亲翻来复去就那一句话:我前世欠你的,老天惩罚我来还你的债,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当然,母亲用手指着父亲鼻尖数落这个动作是少不了的。

母亲嘴里唠叨着这句话,给父亲生了五个孩子,而且一茬儿是儿子。困难时期,父亲拉煤车,即把煤厂的煤块给人送到家里。家里五只虎嗷嗷待乳,靠父亲一个人养活,父亲早早累弯了腰。母亲从来不吃干的只喝稀粥。母亲每天给五只虎两顿饭,山药面、高粱面,荞麦面掺和着改着花样做着吃,逢年过节,才用玉米面改善生活,白面全部给了父亲吃。

母亲养了五只下蛋的老母鸡,每天必定给父亲煮五个鸡蛋。母亲一边给父亲剥鸡蛋皮,嘴里一边数落:“吃饱了,身子骨才结实,才有劲拉车,一家子人靠你养活呢。唉,我怎么跟了你,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每当这时。父亲就会咧嘴憨笑,仿佛母亲夸他一般。

每年的麦收时节,母亲便趁着夜黑偷偷到城外的农村捡麦穗,回来用碾子碾成白面,给父亲烙白面饼。烙饼卷鸡蛋,是父亲最爱吃的。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吵着向母亲要。可母亲只能让他们享受用白面皮裹了山药面烙的两面饼,鸡蛋也是掺了许多葱花摊成的。

今年春节,母亲感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竟晕倒了。当母亲醒来,发觉自己躺在医院的床上,父亲坐在床边的陪床椅上,正紧张地攥住她的手难过得发抖。

太阳暖暖地正向天边垂落,父亲的脸像涂了油彩映得红润光鲜。母亲这才发现父亲已是九十岁的高龄了,眼睛便湿润起来,轻声问父亲:你说如果有来生,咱俩还能做夫妻吗?

父亲愣愣地反应了半天,才展开满脸的核桃纹,神秘笑笑:不一定喽,如果下辈子我托生个有钱人,就去找你,让你好好的跟我享清福。如果还是这么穷,我就帮你找一个有钱的人家。我呢,就在你家附近,远远的看着你,只要你过得好,我就放心了。

母亲不解问到:“你在我家附近干什么?”

父亲认真地说:“不干什么,就、就是想当那个排长。”

母亲一下子愣住了,眼前这个男人,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眼泪如泉涌般汩汩涌出,母亲说:“咱俩来生还做夫妻,好吗?”

母亲第一次让父亲把她紧紧搂在怀里。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母亲是村里出了名的俊女,因父亲的五块大洋,被姥爷五花大绑押进了父亲的家门,反映出母亲的软弱和姥爷的无情。

B.“母亲高挑的个头,走路时背挺得直直的,如她的人品一样端正”一句正面描写母亲的出众,为后文写母亲心中委屈进而反抗做了铺垫。

C.排长回来找母亲,母亲本可以一走了之,但为了丈夫,为了儿子,最终决定留下,隐忍度日,这显示出母亲的伟大。

D.文章的结尾处通过母亲的心理“明明知道自己心中只依恋着那位排长,却默默爱了自己一生”,突出父亲高大形象的同时,也道出了父亲心中多年的委屈。

E.小说中多处使用口语化的语言,如“牛不喝水强按头”“五个孩子馋得直流哈喇子”等,与人物身份相符,也反映出当时的农村落后的面貌。

2.小说中的父亲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画线的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三次写母亲说“你毁了我一辈子,我要跟你离婚”,母亲每次说这句话的心情都不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