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你的思考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请让物质为精神让路 “沉浸于书中是我一生最持久而深切的渴望。”木心曾如是对朋友说道。的确,书所搭建的世界是如此单纯美好让人痴迷其中,但它又如此易碎,铜臭一染便毁。 曾有一家书店仅迎接买者而推弃读者,仅接受金钱而不屑书香,仅眼浅似鼠只看到物质的诱惑而关耳封口不在乎精神的婀娜。倘若这是全部的世界,那你我终将会成为金钱的奴隶,精神的弃子。如此,请让物质为精神让路,精神之光必映亮你我面庞笑靥。 过度膨胀的物质社会压垮正在飞翔的翅膀。“被拴上黄金的鸟儿永远也飞不远。”对物质对金钱的渴望是人性使然,而过度膨胀,以利为上,物欲便从天使幻化为魔,它会残噬,会撕扯原本完整的心。美好的心灵被物质挤占,奉行“利益至上”,冠冕堂皇地用“市场经济靠利益维持”为过度物欲披上“华美”裳服,让书店成为金钱的仓库而让美好的心灵在外游荡无家可归,失掉了翅膀,我们又如何再飞翔? 而精神才是丰盈翅膀的羽毛,有了它我们才能飞得更远。抟扶摇而上,直至飞到南海九万里,直至飞到博尔克斯口中的“天堂”。让精神翅膀挥舞的气流成为灵魂前进的推动力。“我可三日无饭,不可一日无书。”闻一多先生坚守“不下楼先生”的节操与修行,不慕那“乌托邦”式的虚衔。汲取书中精神化为血脉生出翅膀,用它飞上文学的巅峰,用《红烛》照亮黑夜里人们摸索前进的道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潜,饿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此二子者,皆是重视精神轻视物质的气概之人,用羽化出的精神之翅,飞至“九万里之境”。 过度物质会吞噬美好,让一让,精神微步而过,撒下一片梵高的星空,重拾这美好。在浮躁当下,“我们越来越不清楚心灵的归属,无论你承认不承认,知道不知道。”王小波叹息而发。“物质利益”充斥着我们的思维乃至灵魂,精神被压迫地苟延残喘。醒醒吧,人类!放手吧,人类!救救心灵!让物质让步于精神,给精神一口干净的空气。 放下手中的账本,洗净身上的铜臭,找一个温暖的午后,寻一家盈满阳光的书店,推门轻进,冲着书,冲着自己,道一声:“好久不见。” 为书店辩护 一家国有书店将长时间看书而不买书的孩子们撵出。理由是: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 平心而论,书店的做法实在欠妥。可是,我还是想为书店辩护几句。书店确实是卖书的地方。书店不是图书馆,书店毕竟要靠营业来盈利,店面、员工工资福利、水电暖支出、书籍的毁损和折旧,都是书店难以承受的负担。 网络时代,实体书店受到的冲击,不是个中人很难了解。网上阅读的普及、廉价甚至免费,使纸质书销量锐减;亚马逊、当当、京东、淘宝……书价一般可以打到原价的七折六折五折甚至一折;盗版书泛滥……我学生时代的新华书店纷纷改弦易辙,最好的也是保留一点店面,其他的或租或改,或合营或改变经营方向。很多县区级新华书店大楼很高,而经营书籍的门面却只有一层甚至半层,没有办法,亏本严重。 由于销量不佳,书店生存艰难;因为书籍价格过高,很多读者又买不起书,或舍不得花钱买书,就选择了到书店蹭书,尤其夏天,书店冷气开放,成了很多人消夏避暑的天堂。买书的人少看书的人多,搭着店面、人工、电费、水费,当然很着急。 而且,很多小朋友在书店看书,又是吵又是闹,把书乱翻乱放,难免给书造成轻重不同的污渍折角破边,这样的书很难再卖出。这时店员出来制止甚至将孩子们赶出,也是很难避免的。 在中国,在当今社会,这类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一般是一边倒的态势,书店是很难得到同情和谅解的。这和“城管打人”一类事件一样,立刻就会被丑化恶化妖魔化。我向来的看法是,组织各方人员开一个听证会,双方谈一谈自己的出发点和苦衷,书店可以把自己的经营困境告知读者,而社会各方也要关注书店这一特殊的“商业机构”。如果一方面一刀切搞市场化,让书店自负盈亏,自生自灭,另一方面还要求书店为你提供舒适的读书环境,准备阅览区,置办桌椅,这是不现实的。 书店不是图书馆,它就是要卖书的地方。即使是图书馆,也要收取借阅费。不为书店考虑,不帮助书店找出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在拆书店。 少一些冲动,少一些指责和混战,才能让书店这个传播文明的地方永远散发着书香。 【解析】 试题分析: 看书被撵,书店能不能对孩子温柔些? 背景:近日,在呼伦贝尔一家新华书店,一家长与店员发生争执,起因是该女士的孩子在店内看书被撵。店员表示:“书店是卖书的地方,不是看书的地方,不买书就得出去。” 京华时报发表柏涛的观点:“不买书就得出去”,一句话引爆舆论。翻看网友言论,几乎一边倒地谴责这家书店只知“向钱看”。甚至,有人翻出杭州图书馆馆长褚树青的话做例证:“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网友的情绪可以理解,店员的表态也很不妥,但书店毕竟不是图书馆,自主性和赢利性决定了其有权选择如何经营。此事真正的问题,不是书店势利眼,而是公共图书馆的缺位。君不见,一到周末假期,很多书店就成了“托儿所”,书店往往还要承担维护秩序和图书损坏的成本。如果公共图书馆资源充足、分布均衡、位置方便,能对读者产生吸引力,谁还愿意在书店里蹲着或席地坐一天? 中国青年报发表舒圣祥的观点:拒绝读者免费看书,算不算一个好的经营策略,当然可以讨论。但是有一点,书店确实是卖书的地方,图书馆才是看书的地方,书给翻旧了、翻坏了是卖不掉的,房租是成本,水电也是成本。而且包括新华书店在内,无论国营还是私营,都有权独自决定自己的经营策略。此外,一个称职的书店店员,对于买书与看书的判断,不会胡乱作出,否则他的老板、上级早晚会开了他。扪心自问,很多逛实体书店的人,其实已经极少在店里买书了,要买也是记下书名,然后去网上订购,那些将假期没人带的孩子送去书店打发时间的家长,就更多了。当然,这是读者的权利和自由,但是,至少不应该那么理直气壮地“占便宜”,更不要将这样的理直气壮教给孩子。 小蒋随想:孔乙己觉得“偷书不算偷”,被别人逼问得急了,他还辩驳:“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想法,大抵反映了一些读书人的心态。既然偷书都算不了什么,白看一下有何妨?或许,上述心态可以被归入灰色权利范畴。与此对应的是,经营者与书店也有自己的权利。如果书店允许白看,那是经营者有雅量,是营造读书氛围、招揽生意的策略。但若是人家不让白看,或者觉得新书被翻成旧书产生了损失,拒绝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书店拒绝白看是针对成年人,当事人顶多悻悻而去。本例的“爆点”是,孩子被撵引发了大人们的同情。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书店而言,能不能对孩子温柔些?即便孩子不懂事损坏了书籍,事后与家长协商解决,显然更妥当。还有一点感想,都说现在国民的读书率较低,如果更多人对看书有兴趣,其实是好事。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走向海洋

阿来

①当站到一幅巨大的地图前,就发觉自己的目光已经改变。过去关注点总是高山与大河,那种蜿蜒与逶迤,给人已经上路、地平线上景色不停变幻的感觉。自从在中国渔政南海总队302船上有一次南海之行后,当我再次面对地图时,眼光就不由自主地投注于那片宽阔的蓝色海疆。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②海洋像天空一样展开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她是多么陌生啊!

③当她平静的时候,我们难于忍受她的单调,当她迎风起舞时,我们又无法面对野性的动荡。我们在黄土中的根,扎得实在太深太深了,我们在陆地上的安居,也实在是太久太久了。很久以来,中国人就一直认为自己的国度是中央之国,是大地的中央。天空出现在头顶,是为了完成穹庐般罩子的使命;大海呢,那是大地床帷一样的漂亮的镶边。大海在中国人的主流观念中,从来不是出发之地,而是边缘与尽头。直到近代,才有一群群中国人来到海边,向遥远的彼岸瞭望,才有一些勇敢的中国人到了海上,不是为了像收获庄稼一样用网打捞一点鱼虾,而是为了一个遥远的强国富民的梦想。

④对一个生命意识与文化传统都深深扎根于黄土之中的民族来说,海洋或者是遥远的传说,或者就是外敌侵入的风险。所以,明代虽然有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但他督造的七宝楼船,也只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孤独的辉煌。郑和的故事,只有在今天中国人充分意识到海洋重要的时候,才被重新发掘出来,这个另类的英雄才被真正地记忆。更能让我们刻骨铭心的历史是,同样是在明代,就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船队消失

于海上之后不久,并非正规国家军队的倭寇,从海疆上不断地侵扰,居然成为明帝国的心腹大患。中国在海洋上遭受屈辱,并不是到近代才有的事实,而是当中央之国尚称强大的时候就已经发生。明代,郑和的船队至少到达了非洲。但在同一个明代,面对倭寇的骚扰,来自农耕文明的军队只是在陆地上筑起城墙,而不是到广阔的大海上展开抵御外侮的战场。

⑤就在来自海上的倭寇之患平息不久,一个叫利玛窦的传教士经过漫长的充满风险的海上航行登陆中国。他在书信中向自己远方的国人报告对这个新到国家的印象:“我们依然很难相信,一个疆域如此广阔的庞大帝国,拥有的军队不计其数,却始终生活在持续不断的恐惧之中。”利玛窦还有些费解地指出:“他们害怕那些小国家。”

⑥明代早已成为编年史的一个逝去的段落,但这种文化习性却带着巨大的惯性在持续着。对灾难与风险,更多国人的选择是视而不见,或者遗忘。

⑦面对来自海洋的危险,封建帝王的选择是海禁。这让我想起一个二战时的故事。诺曼底登陆前夕,盟军秘密集中了大量的舰船在英国海岸。舰船实在太多了,为了不走漏风声,艾森豪威尔为首的盟军司令部,决定让英国沿海居民后撤一段距离。但这个决定引得丘吉尔首相愤怒咆哮:英国人的习惯从来就是逼近,而不是离开海岸!不行,任何理由都不能让我们作出这样的决定!结果盟军不得不采取别的措施来保证计划的施行。

⑧而在我们漫长的历史上,海洋只是海边渔民收获一点鱼虾的水上牧场,至多,也只是在故乡无以为生的人们流浪异国求生的危险丛生的通道。使国人海洋意识苏醒,切肤感受到海洋主权之痛的是一部血腥的近代史,一个帝国幻梦的破灭,中华民族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⑨因此,南海总队这次巡航守礁的行为本身,就蕴涵了更为丰富的意义。一个后发的国家,开始意识到海洋的重要,并且行动起来,开始维护自己天然的权利的时候,却因为曾经的被殖民,因为后发,因为文化基因中海洋意识的缺乏,使一个国家维护主权的行为,也那么艰难曲折,波诡云谲,那么需要智慧与坚定。好在,我们已经在海上了。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我站在302船的驾驶舱里,看到中国海上,台风过后,终于迎来壮美的日出!

⑩那时,我感到不是一艘船在劈波斩浪,而是整个中国,正在走向海洋!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

选自《看见》,有删改

1.理解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含意。

(1)感到脚下坚实的土地开始起伏,开始晃荡。

2海图上的航线虽然有些曲折,但终归是指向遥远海疆。

2.本文哪些内容说明了历史上中国海洋意识的缺乏?请结合全文作简要概括。

3.在第⑦段中,作者写二战时故事的作用是什么?

4.“中国要走向世界,没有办法不走向海洋!”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查看答案

下面是某市的“关爱流动人口公益事业”徽标,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意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60个字。

 

满分5 manfen5.com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举凡高明的创作,无论音乐、绘画,还是戏剧,无不有出处,无不来自对经典的观照。我们的戏曲艺术教育一定要重视对传统的学习与承。           ,才能真正领悟到前辈表演艺术家的精髓:通过复排《长歌行》,我们体味到了刁光覃性格把握的精到在复排《雷雨》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情感表现细腻的苏民郑榕舞台表演沉稳,是我们在复排《茶馆》时了解的。

1.请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衔接紧密。

2.修改画线处标序号的两个句子,使画线部分句式一致,语脉贯通。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概括传统文化的作用,不超过50字。

传统文化中蕴涵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思想理念,突出的一点便是中庸和谐的观念。儒家思想强调“礼之用,和为贵”,道家倡导“天人合一”,这些思想是中国目前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理论资源。传统文化倡的人生价值观、人格境界论,比如《大学》《中庸》这些经典中的人格境界,可以为我们重建道德观念提供深层的学术滋养。传统文化体现出来的开放、包容精神,将有助于中华文明更好地融入世界文明,使世界文明趋于多元化。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孔子主张为政者必须立身端正,这样才能顺利推行政令。正如《论语·子语》所言:“其身正,不令而行;                 。”

(2)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               ”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自己生活的安适。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               ”两句来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