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为以有限...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人所以会有偏见,常常是因为以有限见识无限,____,以为自己的所知所见,就是人生的真相。

②有的问题虽然信访量不大,却带有普遍性、典型性;还有的反映的虽是个别现象、偶发事件,我们“____”,就可推断出某一类或某一层次的问题。

③吴丕绩的《六朝文笺注》这本选集,对希望欣赏六朝文的读者而言,可以____,也可以作为研究的初步阶段。

A.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B见微知著 管窥蠡测 尝鼎一脔

C.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管窥蠡测

D.管窥蠡测 见微知著 尝鼎一脔

 

D 【解析】 试题分析:“尝鼎一脔”尝鼎里一片肉,就可以知道整个鼎里的肉味。“管窥蠡测”比喻对事物的观察和了解很狭窄,很片面。“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戎马书生

曹聚仁

曹聚仁常说自己要远离政治,可他忧国忧民的意识,促使他一次又一次地投入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在省立第一师范求学其间,曹聚仁就任学生自治会主席。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爱国火焰很快烧遍全国。20岁不到的曹聚仁当时就在杭州领导“一师”同学积极参与到爱国运动中。“九一八”事变爆发,他开始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1935年上海各界组织抗日救国会时,曹聚仁被推选为11名常务委员之一,在会上他慷慨陈词:“这回抗日,乃是我们这一辈人的事,要死,我们就去死好了!”

全国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换上了军装,选择了战地记者这一危险的职业,勇敢地奔向抗战的第一线。他带笔从戎,住进了与苏州河一河之隔的88师孙元良司令部,随军进退,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源源不断地为《大晚报》《立报》等报刊撰写战地通讯。10月,他进入谢晋元524团驻守的“四行仓库”,目睹了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给沮丧的中国人民以兴奋与安慰。

上海、南京相继失守后,曹聚仁受聘任战地特派员,随战线变动,也逐日往西往北退去,赶上了台儿庄战役和徐州会战。1938年4月7日,轰动海内外的台儿庄大捷,首发者就是曹聚仁。消息见报后,举国若狂。接着,曹聚仁的《台儿庄巡视记》长篇报道,于9日又在全国各报刊出。后来,他将这些身临其境的一切写入了他编的《中国抗战画史》中,为国人留下了极其重要的史料。

解放前夕,《前线日报》社社长马树礼为曹聚仁全家已买好了去台湾的船票,最后他还是留在上海迎接解放,并没有去台湾。1950年7月,他只身前往香港写作。行前,他曾写信给夏衍、邵力子等人,邵力子答复:在海外也一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他这一去,结果羁留港澳就是22年,为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奔走呼号,直至1972年在澳门走完了最后的人生。曹聚仁为最早在海外华文报刊上为新中国系统地作爱国主义宣传的海外记者。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被邀回内地采访,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周总理、陈毅副总理也多次接见。那些日子,他不辞辛劳,奔走于海峡两岸,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牵线不遗余力。正如曹聚仁在家书中坦言,他是站在前哨的海外“哨兵”。

曹聚仁1972年7月23日在澳门逝世后,周总理亲自安排料理他的后事,亲拟墓碑碑文,并以“爱国人士”概括其一生,这是知者之言。前中共中央调查部部长罗青长称赞曹聚仁“为祖国统一大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曹聚仁喜欢引用《孟子》中的一句话:“既不能令,又不受命,是绝物也。”曹聚仁是一位自由主义者,最不喜欢仰人鼻息,人云亦云。他是独立思想者,在其学术著作中,最能体现这一点。1926年出版《国故学大纲》,他整理国故,不是一味地盲目照搬,而是在批判中吸收古代的思想精髓。直到他在生命最后写成的《国学十二讲》,仍处处闪耀着他治史之真知灼见。

曹聚仁是位传记作家,力求“说实话”,要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每一位传主,既不仰视,也不俯视,而是平视。他写的传记有《蒋经国论》《鲁迅评传》《鲁迅年谱》《蒋百里评传》《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三忆》等,字数在500万左右。这些传记都反映了曹聚仁“说实话”的风格。

一个学者,要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近一个世纪以来,特立独行的自由学者又有几人?在这方面,曹聚仁也是今天知识分子的楷模!

(摘编自柳哲《曹聚仁的“三不朽”》等)

相关链接

①曾聚仁(1900 - 1972),中国现代作家、学者、记者。1915年考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1921年到上海教书,后任上海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并从事写作。30年代初主编《涛声》《芒种》等刊物。1937年抗战开始,任中央通讯社战地特派记者。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在大学任教,同时从事新闻工作。1950年到香港,为多家报刊撰写专栏文章。一生著述逾四千万言,生前出版成书约七十多种。(搜狗百科)

②新中国成立伊始,海外多持观望、怀疑,甚或敌视态度,谣诼纷集。在此背景下,著名作家、学者曹聚仁以新闻记者身份,多次从香港北上,访问北京,并游历大陆各地,以客观、中立、公正的立场,深入报道大陆的社会巨变,产生深远影响。(陈国军《曹聚仁的三重境界》)

③纵观曹聚仁一生,他为现代中国做出的最大文化贡献,首推对国学的普及以及对历史人物的评介上面,其代表作为《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与《鲁迅评传》。(韩三洲《晚年曹聚仁》)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曹聚仁在近代文坛和报坛上,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经历复杂,很不寻常,当过教授,当过记者,当过作家,当过各类报刊的自由撰稿人。

B.在旗帜鲜明地宣传抗日时,曹聚仁表明了为国赴死的决心,认为抗日是自己这一辈子应该承担的责任,并且将为之奋斗终生。

C.抗战爆发后,曹聚仁持笔从戎。在战场上,他目睹了谢晋元524团的800壮士英勇坚守的全过程,作了及时报道,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抗日情绪。

D.新中国成立以后,身居香港的曹聚仁多次访问北京,其撰写的新闻报道从正面大力宣传了新中国的变化,其中不少内容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E.曹聚仁不仅是一名文人,同时也是一名新闻记者,因此他的写作笔法殊异于一般的新闻文体,却近似传统的笔记文学,自成一体。

2.周恩来为什么以“爱国人士”概括曹聚仁的一生?请结合材料简述原因。

3.曹聚仁是一位出色的战地记者,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4.有人评价“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曹聚仁是以多方面业绩展示自己才华的人物”。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听戏

刘庆邦

姑姑生来爱听戏,听戏是她的节日。乡下唱戏的时候不多,每年三月三和十月二十一镇上逢庙会,必定要搭台子唱戏。姑姑听戏的功夫很深,她常常扛上一只高脚长条板凳放在人海外国,站在板凳上,远远地往戏台上看,倾着耳朵听。姑姑听戏的功夫体现在她的站功上。板凳有半人高,凳面的宽度不及脚的长度,她的两只脚只好担在板凳的长条上,样子有点儿像玩杂技。就这样,姑姑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

姑父对姑姑爱听戏渐渐地有了看法,他一下子向姑姑提出了一串问题:听戏能当饭吃?还是能当衣穿?能挡饥?还是能挡寒?

姑姑没想过这些问题,一时有些愣怔。她也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

姑姑除了爱听大戏,小戏她也喜欢听。唱小戏的一般是一个人,顶多两个人,机动性很强,要价也便宜,农闲时哪个村都唱得起。一年秋后,一男一女到姑姑村里唱小戏,那女子原腔原嗓,如泣如诉,似乎把月光都唱化了。姑姑怀抱着吃奶的孩子,就那么坐在硬地上,一直听到月亮西斜,小戏散场。

姑父没有去听小戏,对老婆这么晚了还不回屋,他憋了一肚子气。等姑姑终于轻手轻脚回屋时,他质问道:你不听戏就不能活?

姑姑没有正面回答姑父的质问,说:好了,睡吧。

姑父立逼她回答,不听戏到底能不能活。

姑姑说:不能活!

那么好吧.姑父照姑姑的大胯上开了一脚。这一脚开得很有力量,要不是粮食囤挡着,姑姑和孩子一定会摔倒在地。姑姑有些吃惊,但她没跟姑父计较,而是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说孩子睡着了,要姑父别吓着孩子。

姑父由此得出一个判断,姑姑这人是有毛病的,而且还是一个怪毛病。作为姑姑的男人,他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姑姑扳一扳这个毛病。

这年三月三,镇上唱大戏的日子又到了。姑父拿到姑姑因听戏导致的家务活儿上的一个错儿,一把揪住姑姑,扒下脚上的鞋底子,没头没脑地朝姑姑抽起来。姑姑这天听了一场好戏,心里软得不行。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春风拂动的麦苗和遍地烂黄的油菜花,姑姑想的都是姑父对她的好处。她打算中午好好给姑父做点好吃的,并劝姑父也去听听戏。人活不过二场戏,连戏都不听,人一世不是白活了。姑父不由分说,上来就抽姑姑,把姑姑由听戏酿来的对他的满腹温存一下子都破坏掉了。姑父用以抽姑姑的鞋底子是姑姑给他纳的,鞋底子又厚又硬,打在身上是相当疼的。

邻居们过来,劝姑父不要打了。

姑父打得愈发来劲,并宣布似地说了打人的主旨,他今天就是要扳扳姑姑的坏毛病,让姑姑记住,在外面听了戏,回家就得吃鞋底子。

姑姑不承认她爱听戏是什么坏毛病,恼怒地把她爱听戏和姑父爱吸烟相提并论,问姑父为什么天天吸烟,难道爱吸烟也是毛病吗?

姑父说,他吸烟,因为他是男人。

姑姑就搬出了她的父亲,也就是我的祖父,姑姑说,她父亲也是个男人,也喜欢听戏。

祖父痴迷听戏是出了名的。镇上逢双日有集,逢集必有唱小戏的,听众当中必有一位穿长衫的老人,那就是我的祖父。以至那些老艺人都认识了祖父,把祖父称为捧场的君子,并引以为知音。祖父肚子里装了一些戏,就自以为是识戏的人,进而认为自己是斯文人,与那些只知道拾粪的人是有区别的。祖父的做派是模仿戏里听来的那些人物,蓄起长长的胡子,穿上毛蓝布做成的长衫,说话时手拈胡须,一副高瞻远瞩的智者模样。

姑父没有任何资格和权利干涉祖父听戏,但我想,姑父粗暴地干涉姑姑听戏,等于间接地表示了对祖父的不满。姑父总是认为他才是一个真正会过日子的人。姑父的父亲母亲都死得早,作为他们家的长子,姑父靠自己的双手,靠诚实的劳动,把三个弟弟养大。当然,这里面也有我姑姑的功劳。姑姑从没有把抚养姑父的那些弟弟当成额外的负担,她对姑父的每一个弟弟都很好,作出的是母亲般的牺牲。换句话说,姑父娶我姑姑算他走运,他娶到了好人家的好闺女。若换了别人,人家才不会心甘情愿地替他养活那一窝子弟弟呢!

父亲是有办法的,镇上再唱大戏时,父亲派母亲把姑姑接到我们村来了。我们村离镇子近一些,把姑姑请回娘家就近听戏,是合理合情也合乎礼仪的,姑父说不出什么。

姑姑暂时脱离了姑父的势力范围,没有了后顾之忧,听戏听得十分尽兴。

我长大后,离开家乡到外地讨生活,对姑姑听戏的情况知道得就不多了。

有一年,母亲到城里来过年,我问母亲,姑姑现在还听戏不听?母亲说:咋不听,听。你姑父死了,没人管她了,她听得黏着呢!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姑姑看戏时,站在高脚长条板凳上,“把腰身挺得直直的,脖子伸得长长的,一站就是半天”,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姑姑“爱听戏”之态。

B.小说写姑姑因为听戏的三次挨打,是为了表现姑父为“帮助姑姑扳一扳这个毛病”——听戏,而尽的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凸显姑父性格的凶恶。

C.小说以姑父的死,姑姑自由的看戏作为结局,一方面表现了姑姑对听戏的热爱,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姑姑抗争的胜利和人们对姑姑抗争行为的赞叹。

D.作者善于运用朴素而个性化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在姑父和姑姑的对话中,姑父理直气壮的心态,姑姑忍辱负重的性格,都表现得恰到好处。

E.发生在姑姑与姑父之间的矛盾尖锐而集中,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农民在劳动生活之余精神状态和家庭关系的忧虑与思考,这是小说的深刻之处。

2.小说中的姑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她有什么样的心态?请简要分析。

3.小说以“听戏”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小说的后半部分写了祖父的听戏和父亲接姑姑回家看戏。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中“                         ”两句由景生情,抒发了作者的故园之思。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                           ”的慨叹,将江山之胜与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3)在<论语》中,孔子用“               ,_    ___    ”两句,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练习

凉蟾①

宋祁

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

鹊鸦依空墙,蠨蛸②已在户。

君行阅三岁,确战亦云苦。

新衣本自绽,故裳复谁补?

朔风万里来,倘或从君所;

风过无传音,徘徊独谁语!

【注】①凉蟾:这里指秋月。相传月中有蟾蜍。②蠨蛸:一种蜘蛛,多在室内墙壁间结网。

1.古人认为诗的前两句“凉蟾啮残云,飞影上西庑”十分奇警。请指出这两句“奇”在哪里,并简要赏析。

2.本诗结尾处“朔风万里来”四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柳晟,河中解人。六世祖敏,仕后周为太子太保。父潭,尚和政公主,官太仆卿。晟年十二,居父丧,为闻孝。代宗养宫中,使与太子诸王受学于吴大罐并子通玄,率十日辄上所学。既长,诏大罐等即家教授。拜检校太常卿。德宗立,晟亲信用事。朱泚反,从帝至奉天,自请入京师说贼党以携沮之,帝壮其志,得遣。泚将右将军郭常、左将军张光晟皆晟雅故,晟出密诏,陈祸福遂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要籍朱既昌告其谋,泚捕系晟及常外狱,晟夜半坎垣毁械而亡,断发为浮屠,间归奉天,帝见,为流涕。乘舆还京师,擢原王府长史。吴通玄得罪,晟上书理其辜,其弟止曰:“天子方怒,无诒悔!”不听。凡三上书,帝意解,通玄得减死。晟累迁将作少监,以护作崇陵,封河东县子,授山南西道节度使。府兵讨刘辟还,未扣城,复诏戍梓州,军曾怒,胁监军谋变。晟闻,疾驱入劳士卒,既而问日:“若等何为成功?”曰:“诛骄不受命者。”晟曰:“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士皆免胄拜,从所徙。入为将作监。使回鹘,奉册立可汗,逆谓曰:“属闻可汗无礼自大,去信自强。夫礼信不能为.何足奉中国乎?”可汗诸贵人愕然骇,皆跪伏成礼。还为左金吾卫大将军,爵为公。卒,年六十九,诏从官临吊,赠太子少保。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节选自《新唐书·柳晟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B.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C.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D.晟敏于辩下士/乐施/唯自兴元入朝/贡献不如诏为/御史中丞卢坦所劾宪宗/以其贤/置弗暴云/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浮屠,是佛教的别称,又指和尚、出家人,还指佛塔,如“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B.“迁”同“拜、擢、授”都是古代官职任免变动的术语,不同的是“迁”是表职务晋升的。

C.可汗,我国古代—些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公元3世纪,鲜卑族中已有这种称呼。

D.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候、伯、子、男五种爵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晟家世显赫,懂得孝顺。祖上曾任后周太子太保,父亲娶和政公主为妻,自己与太子诸王同学;十二岁时,为父亲守丧,以孝闻名。

B.柳晟深受恩宠,尽心效忠。德宗继位后,他因亲信而被重用;朱泚造反之时,他主动请缨去京城劝说贼党以分化瓦解,皇帝很赞赏他的勇气。

C.柳晟冒死上书,敢于直言。他任太常卿时,他老师的儿子吴通玄获罪,柳晟不顾其弟劝 阻,多次上书,为吴通玄申辩,终使其减罪。

D.柳晟义正辞严,责问回鹘。他出使回鹘,奉朝廷旨意册封可汗之时,指出可汗自大无礼,没有诚信,一番话让回鹘贵族诚恐不安,跪伏致礼。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晟出密诏,陈祸福逆顺,常奉诏受命,约自拔归。

(2)若知刘辟得罪天子而诛之,奈何复欲使后人诛若等耶?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