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既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就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②①③④⑥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⑤②①④③

 

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性。此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同时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⑤和前文内容密切相关,⑥紧承⑤④做进一步的说明,③是总结性话语,从②①而来。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为提高农村学生尤其是贫困地区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健康水平,会议决定,从秋季学期起,实施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

B杭州市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管办分离、政事分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有效地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但仍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破解。

C去年年底,一位名叫奇尔布莱德的英国男子在其任职公司组织的圣诞聚会上狂跳“骑马舞”时,因急性心力衰竭突然猝死,真可谓乐极生悲。

D在当今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这个“软实力”硬不硬、强不强、大不大,与一个国家的文化产业强大与否直接关联。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他的著作《朱镕基讲话实录》和《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一经问世,便         ,成为了风行一时的畅销书,正因为著作畅销,所以,朱镕基才有了捐赠巨款的可能。

②运动员参赛,在展示自身竞技水平之外,张扬、创意的个性表达         ,但亦要守住底线,对那些损毁国家形象之事、让祖国蒙羞之举不可姑息。

③沿着西湖走一圈,传来阵阵婉转动听的越剧。76岁的杨师傅虽不是地道的戏迷,但从小         ,也能吟唱几句。西湖是他退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A.洛阳纸贵  无可厚非  耳濡目染

B.洛阳纸贵  无可非议  耳闻目睹

C.奇货可居  无可厚非  耳闻目睹

D.奇货可居  无可非议  耳濡目染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一畴莫展  剥蚀   座落   涸泽而渔

B窸窸窣窣  祭坛   寒喧   虚与委蛇

C失魂落魄  蝉蜕   安详   床笫之私

D莫明其妙  帐款   倔强   揭杆而起

 

查看答案

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xiāo)   染(rú)     (huǐ)    (zhōu)

B(shí)    蕾(pèi)    永(juàn)   立(chù)

C度(cǔn)    造(chì)    锵(kēng)   然(cù)

D盛(fǔ)     言(chán)   (fēn)    好(shì)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沈从文: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

张达明

1902年,沈从文出生于湘西的一个山洼小镇里,由于家境贫困,高小毕业后,就过着流浪式的生活。1922年,他来到北京报考燕京大学,未能如愿。于是,他租住在一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开始自学写作。而写文章对于他这样高小毕业生来说,无异于老虎吃天,就连最起码的标点符号也用不好,但他并不气馁。然而,投出去的稿子都如泥牛八海,这仍未动摇他的决心。为尽快发表作品,他决定去报刊编辑部当面请教。一次,他拿着写好的十几篇稿子,去了经常投稿的一家编辑部,那位编辑极不耐烦地看完后,从每篇稿子中摘出一段来,连成了一长段,当着众多编辑的面大声念起来,挖苦他:“世界文坛上从此将会出现一个伟大的作家,他就是这位名叫’沈从文的人!”奚落完后,是把那些稿子揉成一团,狠狠掷于废纸篓中。

沈从文并没有表现出一丝愤怒,而是微笑着对那位编辑说:“谢谢您的夸奖,我会努力的!”

依然是在那间霉味刺鼻的小房里,沈从文以顽强的毅力,终于于1924年,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从此一发而不可收,先后写下了《边城》《湘行散记》等,很快名噪文坛。当年他曾报考而没有被录取的燕京大学,于1927年派专人上门,聘请他去该校任教。

沈从文先后在上海、武汉、青岛、北京等地的大学任教,并编辑多种报纸的文艺副刊。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让他放弃写作,反而促成了众多作品的问世。汪曾祺生前曾说:“先生耐得住寂寞的功夫,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他能在陋室中对文学的社会功能产生他自己的看法,认为好的作品除了使人获得真美感觉之外,还有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从作品中接触另外一种人生,从这种人生景象中有所启发,对人生或生命能作更深一层的理解,先生的看法‘太深太远’,照我看,这是文学功能的最正确的看法。”

1988年5月10日沈从文逝世后,瑞典的汉学家马悦然感慨道:“沈先生如果再活上半年,那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非他莫属。可这个老人,却对此毫无热情的。”

1950年后,年仅47岁的沈从文再也不和文学“较真”了,突然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一时间,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谁也不会料到,从文坛突然“消失”的沈从文,却转入了陌生领域——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这让许多人如坠云雾。

沈从文之所以如此,正是他对人世间荣辱的超然。他曾在写给荒芜的信中说:“几十年来,只近于单门独户开个小小的服务店,把时间送走。回想一下,既对不起国家的期许,也对不起个人的生命,多年来在国内外得来的赞许,实已超过应得的甚多。懔于孔子所谓‘血气既衰,戒之在得’的名训,一切赞许不免转成一种不祥的负担……世事倏忽多变,持平守常,在人事的风风雨雨中,或可少些麻烦。”

于是,他避开熙攘的世事烦扰.一头钻进了故纸堆里,专注于文物考古和古代服饰方面的研究,沈从文历经多年潜心研究,写出了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内容林林总总,巍巍大气,流动着祥和之美,填补了我国古代文物研究的一项空白。

史学家马长风评价道:“先生的学识来自于苦读后的顿悟,他对文物中呈现出的人性的魅力,其直觉与理念翕合无间,天然无伪,自成一格。他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纯正之人,无论他先前的文学作品,还是后来的考古研究,都达到了雄浑苍凉,物我古今兼忘于刹那的境界!”

相关链接

①他(洗从文)是一个受到极不公平的待遇的作家。评论家、文学史家违背自己的良心,不断地对他加以歪曲和误解。他写过《菜园》《新与旧》,然而人家说他是不革命的,他写《过年》《丈夫》,然而人家说他是脱离劳动人民的……                       (汪曾祺《<沈从文传》序》)

②沈从文之所以宁愿待在历史博物馆,这有他多年来养成的迷恋文物考古的因素在起作用,同时也是为了与多事的当代文坛保持必要的距离……沈从文当年选择退隐于文物研究,其实也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己独立人格的某种坚守姿态。即使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生存都成了问题,但沈从文对“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依然痴心不减。       (李遇春《沈从文晚年旧体诗创作中的精神矛盾》)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沈从文在最初从事文学写作时,总想尽快发表作品,显得有些急功近利,结果投出去的稿子往往一去不返,杳无音信,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写作的决心。

B.沈从文经过不断地学习与写作,终于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后来名噪文坛,甚至曾拒录他的燕京大学聘请他到校任教以作补偿。

C.文中引用了沈从文写给荒芜的信中的一段话,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懂得自我反思、胸怀博大的文人形象,同时也使文章更为真实可信。

D.沈从文的作品曾经被评论家、文学史家歪曲和误解,这是因为沈从文的作品中呈现的是另外一种人生,这种人生景象与现实生活差距很大。

E.本文语言平实,重点写了沈从文在文学、文物考古及古代服饰研究上的探索历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人生中的寂寞而执着的追寻之路。

2.在走向写作这条路时,沈从文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艰辛。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3.“耐得住寂寞”是汪曾祺和马长风对沈从文的共同评价,那么沈从文的寂寞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