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冬夜说书人 徐 鲁 老一辈的说书人,都渐渐老去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后面小题

冬夜说书人

老一辈的说书人,都渐渐老去了。新一代的说书人,还会有吗?即便还有,又将说给谁听呢?

老一辈的听书人,也渐渐地老去了。新一代的听书人,又在哪里呢?我甚至觉得,像我这个年龄的人,也许是故乡最后一茬在冬夜里听过说书、也喜欢听说书的乡村孩子了。

现在,连我们这一茬人也都快要老去了。

故乡哪,年年都在变化,变得我早已辨认不出她的模样了。就算我有无限的乡愁,又能在哪里安托它们呢!

我怀念,小时候在故乡山村漫长的冬夜里,那些走村串巷的说书人带给我们的温暖、欢乐和梦想,带给小山村和乡亲们的人情怡怡的祥和气氛。

那时候,一进入腊月的门儿,所有的农活儿都忙活完了,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要来了。

那时候我还时常攀爬到村口的那棵老枣树上去瞭望。

“说书人来了!说书人来了!”

没过几天,果然就等来了盼望已久的说书人。小孩子们会飞奔着把这个好消息瞬间传遍全村。

不一会儿,就看见从村外的小石桥那边,缓缓走来了一队奇怪的人儿: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一只手用一根竹竿探着路面,另一只手里的竹竿,牵引着后面那个人,后面的人牵引着更后面的人,他们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了一个小队……

没有错,一看他们背着的三弦琴、牛皮鼓,还有鼓板、鼓架和铺盖,就知道,他们正是我们盼望了很久的说书人。

排在队伍最后面的那个少年,是一个年龄最小的说书人,乡亲们都叫他“瞎子小光”,他是我童年时代的好朋友。这些说书人全都是盲人。没有谁知道,他们是什么时候学会说书的,又是怎样互相认识的,然后组合在一起,走村串巷给大家说书。

一到冬天,人闲地歇,大雪封山的时候,说书人就会准时来到我们村里。说书人是最受乡亲们欢迎的人。

说书人一来,就在村头的一位孤身老人满大爷家住下了。满大爷的小屋里是那么温暖,因为炕洞里整个冬天都生着牛粪火。漫长的冬夜里,热热的土炕上,大人和小孩都喜欢挤在一起,听这些盲人说书。

鼓板一响,说书开始了。

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满大爷的小屋,整个小村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里。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

小光的年龄和我一样大,当时也就十来岁吧。每次到来,他都穿得干干净净的,从崭新的夹袄里面露出了雪白的衣领,刚刚修剪的小分头,梳理得整整齐齐。

“小光,你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要把自己打扮得这么干净、整齐呢?”中间休息的时候,我问小光说。

小光一边整理着衣领,一边回答说:“我看不见,可是你们看得见,乡亲们都看得见呀!”

他整理衣领的时候,好像面前对着一面明亮的镜子一样。

后来我慢慢观察到,每一位说书人,都是穿戴得那么干净和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的,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父亲告诉我说,他们虽然看不见任何东西,但是他们每一天都过得清清白白,他们是一些有尊严的人!

说书人在我们村住了半个多月后,又开始收拾铺盖,要离开这里去邻村了。

“小光,你们什么时候再来呢?”

“明年冬天!只有冬天才是农闲的时候嘛!”

“那春天和秋天,你们在哪里呢?”

“春天和秋天,我和师父们也要各自回家干农活儿呢!”

说书人靠着小小的竹竿牵引着,一个跟着一个,排成一个小队,背着他们的三弦琴、牛皮鼓和简单的铺盖,缓缓地走远了。

残疾的只是他们的眼睛,他们的心灵和生命却是完整和高贵的。

现在,说书这门手艺,在中国的大部分乡村里都已经失传了吧?我们这代人也早已长大,不再是小孩子了。我童年时的朋友“瞎子小光”,当然也早已长大了。

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

你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

人民日报 》( 2016021308 版有删节)

1.文中划线部分文字写出了冬日农人听说书的快乐、陶醉情景,试分析这段文字的表达特色。

2.文章在塑造说书人时灵活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请具体分析。

3.小说在刻画说书人这个群体形象时,突出了他们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4.文章用两个问句结束全篇,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选取典型的生活场景,运用拟物(比拟)修辞、视听结合地写出了冬日农人听说书的快乐、陶醉情景。 2.①侧面描写,通过乡村的“我”、村民的盼望、着迷、不舍,写出了说书人的精湛技艺。②衬托,用夜的深反衬说书人的技艺精湛。③动作描写,用说书人的动作写出了盲人行动的艰难,说书的精彩。④语言描写,用说书人的语言,展现了说书的精彩、生活的勤劳。⑤细节描写,以衣领干净的细节突出了人物内心的自尊、高贵。 3.①身残志坚,勤奋自强。 ②心地澄明,自尊有尊严。③手艺精湛,有敬业精神。 4.①连续的追问表达了作者对小光的思念与关心。②连续追问也表达了作者对说书手艺可能已经失传的惋惜与忧伤。③连续发问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发展方向的反思。 【解析】 1. 试题分析:写“鼓板声和笑声”“不断地飞出”是比拟的手法,表现了说书人带给人们的快乐。“孩子们都咧着缺了门牙的嘴巴,开心大笑着。乡亲们一张张写满艰辛和沧桑的脸上,也露出了难得的陶醉的笑容”孩子的笑声,乡亲们的笑脸,有听觉,有视觉。从不同的角度渲染出听书的快乐。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村里的大人和小孩就开始盼望着,说书人快要来了”“有时候听到后半夜了还不愿意离开”从侧面烘托出说书人的技艺;“缓缓走来了一队奇怪的人儿”动作描写突出说书人与正常人的区别,写出他们行动艰难。“每一位说书人,都是穿戴得那么干净和整洁,每一颗扣子都扣得整整齐齐的,每个人的衣领都洗得干干净净的”表现了说书人生命的尊严。 考点: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 试题分析:小说刻画了说书人这个群体形象,写他们都是盲人,但他们的说书水平很高超,能给村里的人带来意想不到的快乐。同时他们虽然看不见,但他们会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如此,这些人的性格就可以总结为身残心坚;技艺精湛;心灵和生命都是完整和高贵。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 试题分析:“小光,你现在在哪里呢?”“你还在冬夜的山村里给乡亲们说书吗?”作者的追问,首先表达了对童年伙伴小光的关心,想要知道他的下落和处境。其次,是对说书艺术能否发展的追问,作者希望说书这种艺术能流传下来,带给更多的人快乐。 考点: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1)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             (《五人墓碑记》)

(2欲流之远者,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3)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4)惧满溢,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5)今两虎共斗,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6)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8)民为贵,               ,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早春南征寄洛中诸友》

欧阳修①

楚色穷千里,行人何苦赊②。芳林逢旅雁,候馆噪山鸦。

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③。东风一樽酒,新岁独思家。

【注】①作者曾在洛阳做过官,在那里结识了一些朋友。早春时候,他在离开洛阳去往南方的路上,写下这首诗。②赊,遥远。③槎chá,植物。

1.“春入河边草,花开水上槎”两句描写了作者南征途中见到的景色,试结合全诗分析:这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鸿门宴》中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加横线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      

A.然不自能先入关破秦(意料)

B.沛公则车骑(安置)

C.沛公起厕(往)

D.道芷阳行(抄小道)

2.下列句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项王即日留沛公与饮          宾客至蔺相如门

B项王按剑跽曰                  夜缒

C.若属皆为所虏                 凡四方之士无不有过而拜泣者

D身翼蔽沛公                 谈笑

3.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从座位可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

B樊哙在危急关头不顾卫士阻拦,闯入军帐中,表现了极大的勇气。但入帐后的种种行为都是有理有节的,表现了他有勇有谋、粗中有细的性格。

C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多次蓄意杀死刘邦,但由于项伯的阻扰没有成功。樊哙闯帐,将众人注意力集中到自己身上来,不仅一切做得合乎礼法,而且忍辱吃了生彘肩。

D项羽轻率地就把告密者的姓名透露给刘邦,说明他根本没把刘邦当作竞争对手,更体现了项羽自矜功伐、不懂政治的性格弱点。

4.翻译下列句子

(1)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2)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3)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查看答案

请简述欧也妮婚姻悲剧的三个过程。

 

查看答案

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也妮·葛朗台》完成于一八三三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真实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后资产阶级暴发户的发家史,描写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只存在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

B.《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同夏洛克、阿巴贡、泼留希金并称世界文学史中“四大吝啬鬼’’。

C.葛朗台有生以来的第三次请客是为了欢迎其侄子的到来。

D.老葛朗台临死做的最后一个骇人的动作是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因为那上面有金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