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甲乙二人去郊游,甲沿着一条笔直的大路边走边看,很是...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完成作文

甲乙二人去郊游,甲沿着一条笔直的大路边走边看,很是高兴。可是乙却选择弯曲的小路走,有时还要爬山坡,跨水渠,累得满头大汗。甲不解,问乙:“明明有笔直的大路你不走,偏走弯曲的小路,这是何苦?你看我轻松愉快,有何不好?”乙回答道:“走弯曲的小路看的景色多,看得真切,很有意思。”

你赞成甲的观点还是乙的观点呢?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表明自己的立场,不少于800字。

 

生命的弯路 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世上一队小小的漂泊者呀,请留下你们的足迹在我的文字里。或许,没有前人脚步的开拓与曲折,泰戈尔的作品就不会这样充满生机。或许,我们总是在生活的弯曲中迷路,但上帝却青睐于我们这群迷路的孩子。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没有千岩万转,李白又怎能领略到天姥上的秀丽、雄伟?我总觉得,造物主在创造世界之时总喜欢用这些弯路来拼凑生命的模块。没有这些弯路,生命或许会单调、乏味。 一场阴雨细蒙蒙的下,一封来自白宫的信寄到了斯托夫人手中。她简直不敢相信寄信的地址。几年前,她还是个家庭主妇。当她将自己写书的计划告诉她的嫂子后,随即获得了巨大的支持。然而,她只初中毕业,她能做到吗? 她数次提起笔又放下,她在思索,对于只有这样水平的人来说,文学这条弯曲的道路适合她吗?在其强大的信念支撑下,《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了,推动了南北战争中林肯将军的胜利。 我想起了《战胜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公爵。俄法战争爆发时,他一再坚持上前线。而指挥这场战争的他的父亲的好友库图佐夫元帅坚持将他留在身边工作,并对他说:“好将军我身边也需要。” 安德烈低着头,沉思着,终于,他那因过度疲劳而略显苍白的嘴唇张开了:“原谅我,不管前方的道路多么曲折、坎坷,我都会和将士们一起面对。”终于,他在战争中体会到了人生的真谛以及那种对人民无私奉献的爱。 确实,弯路有时会让我们迷失自己。但它肯定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乏的佐料,正如汪国真在《热爱生命》这首诗里写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不顾风雨兼程。生命本身或许就是荡气回肠的吧! 大马哈鱼在每年产卵时总要逆流而上,完成生命中最为辉煌的一次举动,这在它们的生命中不知要走多少弯路。有人说,这是生命的绝唱! 我总觉得,上帝在摆设这些弯路的时候也将最美丽的风景线摆放在这些弯路的尽头。只要我们坚强的跨过羁绊,踏上这些弯路的旅程,生命的春天将会在上帝的祝福中到来,如常春藤般四季常绿,如香茶般清醇。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材料的内容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是走“弯路”,还是走“直路”,然后分析原因,注意紧扣材料中的“轻松愉快”和“看的景色多,看得真切”,然后再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相应的扩展。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名师点睛】1.从思考人生的角度。“弯路”和“直路”是两个哲学符号,它象征了人生的历程不可回避的现实。“弯路”象征人生的逆境;“直路”象征了人生的顺境。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因为环境和机遇的各自不同,有的个体成长逆境,有的个体顺境,然而,就整体人群而言,人生处于逆境的是多数。2.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就读书作文而言,“文似看山不喜平”,启承转合、跌宕起伏,有曲折,有曲笔,是审美的需要。当然,按照个体欣赏特点,有人喜欢平实,有人喜欢波澜;有人喜欢直抒胸臆,有人喜欢委婉含蓄。因此,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形成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3.从人生处世的角度。譬如“旅游”、“交际”、“政务”、“论坛”等,都体现出“弯路”和“直路”的艺术。“旅游”名山大川,如果做索道,虽然临空鸟瞰,然而,错过了拾级而上享受“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的美妙景点;“交际”之中,免不了做人的思想工作,那就要讲究走“弯路”的艺术;至于“政务”、“论坛”,往来于国与国之间就更加需要“弯路”与“直路”并举了。总之,针对这一材料,可以选择的立意角度还有很多,不管怎样,都需要在写作时加强认知的哲理思辩性和主观情感性,在叙述故事以及讲道理时要体现出文采来。最后,提醒的是千万不能将此材料与“路”的命题作文混为一谈。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乡村英文

韩少功

玉梅是一个热心女人,与左邻右舍处得很热闹的。她家门前有一水泥坪,遇到邻家的金花来借坪晒谷,二话没说,满口答应,让出一片明净的场地。她还兴冲冲地忙前忙后,将自己的大堂屋腾空,以便傍晚时就近收谷入门,避开露水和雾气,好第二天再晒。

不料第二天一大早,她就立在坪前高声叫骂。先是骂鸡:养不亲的货呵?吃了老娘的谷,还要上灶拉屎怎么的?就不怕老娘扭断你颈根拔你的毛?接着骂狗:你贱不贱?老娘请你来了吗?老娘下了红贴,还是发了轿子?你三尺厚的脸皮赖在这里,有本事就死回去发你的瘟呵!最后还骂到树上的鸟:你这个老不死的贼!你上偷瓜下偷菜,偷惯了一双爪子还贼喊捉贼。有本事你就到法院去告,叫十八路人马来抓呵。阴计烂肚的,算哪门本事?……

她骂得鸡飞狗跳日月无光。远处的金花听得心疑,脸渐渐拉长了,上前来问:“玉梅姐,你骂谁呢?”  

玉梅没好气地说:“谁心中有鬼,就是骂谁!”   

“没……没什么人得罪你吧?”

“谁得罪了,谁知道!”

这就等于把话挑明了,把脸撕破了。   

金花扭歪了一张脸,咚咚咚大步离去,叫来了帮手把稻谷搬走。她的尖声也在篱笆那边隐隐传来:“……以为没有她一块坪,我就只能糠拌饭么?神经病,脑膜炎,一大早踩了猪粪吧?”   

帮手中的一位私下问玉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原来,这天早上天气不错,玉梅打算帮那妖婆子搬谷入坪摊晒,一心做点好事。却发现谷堆上画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顿时就气炸了肺:呸,什么意思呵?留暗号不就是防贼么?留在她家屋里不就是防她么?怕她认出来,居然不写汉字,还写成了英文,就是电视上那种洋字码!

冤仇就这样结下了。金花事后不承认什么暗号,声称对方血口喷人,居然诬她写洋字码!天地良心,她要是写得了洋文,还会嫁进这个倒霉的八溪峒,还会嫁给一个烂瓦匠,还会黑汗横流地晒谷?……但因为谷堆已散,谷堆上到底有没有英文暗号,真相已无法澄清了。

一些妇人曾经想从中调解,但最后都只能摇头作罢。

据玉梅说,那贼婆子曾经送给她一条花裤,说她个子矮一点,穿着正合身。她当时还满心欢喜,现在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安什么好心?不就是嘲笑她的个头矮,要当众揭她的疮疤么?那贼婆子曾经约她进城去看戏,抢先掏钱给她买了车票和戏票。她当时一直心怀感激,现在也算是想明白了:那哪是什么看戏?不就是要显摆娘家有人发了财并且让她沾光,要当众给她的难堪吗? 

往事历历在目,件件滴血,桩桩迸泪,眼下都被玉梅想得恍然大悟。两家非但断了往来,连鸡鸭也不再互访。

……

数日以后,住在山坳里的公公找来了,什么话也不说,要玉梅跟着走一趟。她来到了公公家的谷仓,顺着老人的手看去,发现那里的谷堆表面也有一些弯弯曲曲的沟痕,与她不久前见到的完全一样。谷仓前有两三只地蟞虫,大概是爬过谷堆的,留下沟痕的,已被踩死,散发出一种刺鼻的酸腥味。

公公嘟哝了一句,听不太清楚。   

但媳妇捂住嘴,愣住了,冒出一张大红脸。

她低着头回了家。去菜园里锄草,顺手把金花家的两块地也锄了。去扎稻草人赶鸟,也顺手在金花家的田边戳了一个。

但金花没见到这一切,而且她那张门一直紧闭,悄无声息。玉梅事后才得知,收完稻谷后,金花就外出打工了,去了很远的北方。

第二年,金花没有回来。

第三年,金花还是没有回来。

第四年的一天,人们悄悄传说,可怜的金花姑娘回不来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的火灾中已不幸遇难。丈夫怕她婆婆和女儿伤心,迟迟没有说破。不过,她女儿后来上学时骑的那辆红色跑车,玉梅知道,大家也知道——是用一个女人的赔命钱买的。女儿不知道这个来由,骑车飞驰时经常放声大笑。

1.下列对作品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小说的人物语言描写形象生动,口语化。玉梅在坪前的指桑骂槐和金花在篱笆那边的尖声回击,其语言都有浓郁的乡村气息。

B.小说先写“英文事件”,后通过帮手的询问交代“事件”原委。这样安排避免了平铺直叙,增加了悬念,使情节具有波澜。

C.小说插叙“花裤”和“看戏”这两件往事,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它使玉梅对金花的误解加深,两人的关系更加不可调和。

D.玉梅的公公是个明理而又寡言的长者。他的出现激化了矛盾冲突,在玉梅的内心掀起波澜,也促使小说情节发生逆转。

E.面对公公的“嘟哝”,玉梅欲辩不能,只好“捂住嘴”。她“愣”在那儿仔细思量后,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于是为之脸红。

2.小说着重刻划了玉梅哪些方面的性格品质?请结合情节加以概括。

3.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三段可以删去。删与不删,你认为哪一种更好?请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诗歌鉴赏

 

武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①。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建章:宫殿名。

1. 你认为这首诗 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查看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阮籍字嗣宗,陈留尉氏人也。籍容貌瑰伟,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于色。或闭户读书,累月不出;或登山临水,终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

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籍闻步兵营厨人善酿,有贮酒三百斛,乃求为步兵校尉。遗落世事,虽去佐职,恒游府内,朝宴必与焉。会帝让九锡,公卿将劝进,使籍为其辞。籍沉醉忘作,临诣府,使取之,见籍方据案醉眠。使者以告籍便书案使写之无所改窜辞甚清壮为时所重

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性至孝,母终,举声一号,吐血数升,毁瘠骨立,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而退。喜弟康闻之,乃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而帝每保护之。

时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尝登广武,观楚、汉战处,叹曰: “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登武牢山,望京邑而叹,于是赋《豪杰诗》。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晋书·阮籍传》(有删节)

1.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而喜怒不于色                形:表现  

B.酒挟琴造焉                赍:赠送

C.毁瘠骨立,致灭性            殆:几乎

D.不而退                     高兴

2.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A.使 籍/便 案/使 窜/辞 清/壮

B使 籍/便 使 之/无 窜/辞 壮/为

C.使 告/籍 便 案/使 之/无 窜/辞 壮/为

D使 者 以 告/籍 便 书 案 使 写 之/无 所 改 窜/辞 甚 清/壮 为 时 所 重

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阮籍愤世嫉俗的一组是(     

①由是咸共称异             

②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     

③举声一吼,吐血数升

④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      

⑤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恸哭而反

⑥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③④⑤

4.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志气豪放,任性不羁,博览群书,特别喜好《庄子》,当其得意,忽忘形骸,当时人们都说他痴,只有他的堂兄文业说他胜过自己,于是大家都称赞他。

B.当时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阮籍便不与世事,酣饮为常,借此躲避灾祸。司马昭想为儿子向他女儿求婚,他不愿意,又不敢明确拒绝,便大醉六十日,使他不得言而止。

C.阮籍对于那些固守礼教者往往给以白眼,也因此受到他们的痛恨;而对于不拘礼教者给以青眼,表示尊重和欢迎。

D.阮籍经常驾着车瞎走,走到没有路了,便痛哭而返,又登上广武山,看楚汉相争的遗址,感叹道:“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表现了他的远大志向。

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以酣醉获免。

(2)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查看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

什么是公德与私德?关于公德,我们可以很简单地把它理解为在公共领域中的道德;私德,就是在私人生活领域中的道德。公德和私德作为道德行为,我们往往注意的是作为道德主体的精神状态,即他是否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信念。但是公德与私德不仅仅是伦理观念问题,还包含着公共舆论、包括着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大约一个世纪前,梁启超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判断:“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

在国人的伦理行为和生活中,有一个很矛盾的现象,就是在血缘亲情生活圈子当中,非常注重自己如何做人,注重自己成为人际关系很好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形象,而且在待人接物和进退出处当中,都很精心。但这种对自己亲人的孝顺、甚至是舍身的道德品质,一旦脱离血亲的家庭结构、家族结构,进入一个陌生人的天地,也就是他人的环境中,它往往会产生不易察觉的另一方面:对他人的冷漠和自保。今天与陌生人交往的国人,当发生和自己没关系的事件时,往往表现出冷漠、旁观的倾向。另一方面,像挤车、抢位子时,则是以为不挤、不抢会吃亏,表现出自保的心理。实际是缺乏公共道德,也就是梁漱溟所指出的缺乏公共交往生活习惯。所以,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就是以血亲为辐射中心放大扩展开来的亲族关系伦理。

血亲伦理,因人而异,是“对人不对事”的具体权变伦理,而不是“对事不对人”的原则性伦理。归结起来,就是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中国的传统伦理实际上是把中国的关系学、私人关系学混为一体。而超出私人关系的公共关系,一方面作为私人关系的延伸放大,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涵摄,也要把它放在其次的地位。

关于公德有必要强调三点:现代公德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无私。公德的前提是现代个体人格。他有他的自由的信仰,自主的选择。因而不是从集体方面对个人单方面的规定,而是个人自由的选择,因而这样一个主体和自觉选择的道德,实际上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意指的公德。一个现代个人,他遵守公德,体现了一种情操,一种职业的操守,体现了一个人的自律,恰恰体现了个体的人格的尊严。他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可以为所欲为的人,表现出高尚的职业的操守。这里的公德是以单数第一人称做出选择的。因此这也成为现代私德的起源,是以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即民主、自由、自主为内涵的。

这里还要注意一点,国人说的公德往往是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不乱闯红绿灯、上车要买票等等。这些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公德,当然属于公德的一种。但是公德的本意,实际上是一种公共关怀,是一种公共精神,是超出个人的界限,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事情。这是公德最初的意义。这个意义集中的体现是政治。如果把公德仅仅作为一种言语行为文明礼貌之类的个人修养,实际是贬低了公德的意义。公德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能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比如说对于腐败,对于社会的进步,包括对于国家一些重大事件的处理,你是否有足够的关怀,这种关怀不是被迫的、不是别人给你灌输的,而是自己自由地做出决定的。有这种公共精神,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德。

公德与私德在现代条件下还有一个特点,它们之间是分化的:在公共领域建立一种规则、制度,然后你要遵守,但是要保持公民权。相应地也要求在社会生活空间中给私人留有私人领域。一个人,在私人的领域,只要不侵犯他人利益,都是受到保护的,同时社会生活有真正民主和法制的公共空间。

尤西林:《漫谈社会转型中的公德与私德》,有删改

1.下列关于公德与私德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公德和私德不仅包括道德主体的道德操守和信念,还包括公共舆论、社会的公私域状态,以及相应的制度。

B中国传统伦理非常注重私人关系,私人关系的道德优先于社会公德。

C中国传统社会的公共伦理,其实就是血亲伦理的放大,讲权变,不讲原则,这是一种放大了的亲族关系伦理。

D中国传统伦理中的公共关系其实就是私人关系的放大。当私人关系不能涵盖公共关系时,才会优先考虑公德。

2.下列不属于梁启超“中国,……偏于私德,而公德殆阙如”的表现的一项是(  

A国人在自己的亲人圈中往往非常注重做人,与人往来接触时常很精心,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让人看到孝顺甚至是舍己为人的道德品质。

B离开亲人,与陌生人交往,当发生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事件时,国人往往表现得很冷漠。

C国人在挤车、抢位子时,会觉得别人在挤、在抢,自己不挤不抢就吃亏了,表现出一种自保的心理。

D国人对待亲人和陌生人的不同态度实际上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具体权变伦理的表现。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公德不是传统集体主义文化语境中对个人要求的无私,而是以民主、自由、自主这些现代人格的自我意识为内涵的。

B公德的本意是一种公共关怀,国人所说的遵纪守法、不随地吐痰、遵守交通规则等消极的具有底线意义的行为品质贬低了公德的意义,不属于公德。

C本意上的公德应该是自主地关怀超出个人利益之外的国家重大事件的处理。它关系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能否健康地保持它现代文明的体制。

D在现代社会中,个人要遵守公共领域的规则,同时,不侵犯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也是受到保护的。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文化遗产继承问题上,复古主义者吵吵嚷嚷,“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

B.父爱应该受一定原则支配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应该是宽容和耐心的,而不应该是咄咄逼人和专横的。

C.《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而大量比喻的灵活运用,使它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名篇。

D.在封建卫道者眼中,贾宝玉“愚顽怕读文章”,是一个身无长物的“不肖”“无能”的纨绔子弟。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