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课外文言文阅读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

课外文言文阅读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何以吏事护高祖。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项王与诸侯屠烧咸阳而去。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何进言韩信,汉王以信为大将军。

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收巴蜀,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

汉三年,汉王与项羽相距京索之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丞相曰:“王暴衣露盖,数使使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上必益信君。”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说。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是日,悉封何父子兄弟十余人,皆有食邑。乃益封何二千户,以帝尝繇咸阳时何送我独赢奉钱二也。

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

何素不与曹参相能,及何病,孝惠自临视相国病,因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者?”对曰:“知臣莫如主。”孝惠曰:“曹参何如?”何顿首曰:“帝得之矣!臣死不恨矣!”

何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曰:“后世贤,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

孝惠二年,相国何卒,谥为文终侯。(选自《史记萧相国世家》,有删改)

1.下列各项对于文中加横线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吏事护高祖    多次

B抚谕告,使给军食   通“镇”,镇守

C上数使使劳苦丞相    劳苦使辛苦,使辛劳

D后世贤,吾俭       学习

2.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B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C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D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

3.下列各项中关于文章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萧何文采出众,有识人之明。他是沛县丰邑人,因为写公文周密没有瑕疵,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就觉得他不一般,经常帮助他,并在他去咸阳服役时多给了他两个大钱。

B萧何不贪小利,目光长远。高祖攻占咸阳之后,士兵们竞相争抢仓库里的金帛财物,只有萧何一人到秦丞相、御史大夫府中去收集法律诏令和图册文献,这些东西在后来刘邦征讨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C萧何做事干练,知进退。刘邦领兵在外,萧何一直主持后方事务。他不仅把后方打理得井井有条,为刘邦在前线作战源源不断地提供粮草、军饷、士兵,而且还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打消刘邦对他的猜忌,保全了自家的爵位和性命。

D萧何忧虑国事,善于举荐人才。他心系汉家天下,曾经向刘邦举荐韩信,汉王任命韩信为大将军。在萧何病重之际,孝惠帝想让曹参接替他做宰相,萧何举贤不避亲,认为曹参能够胜任,支持惠帝的想法。

4.将所给课外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王所以具知天下厄塞,户口多少,强弱之处,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图书也。

(2)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

 

1.C 2.C 3.D 4. (1)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关键词:所以、具;每句一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关键词:徒、至如、指示;每句一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分析可知C“劳苦”:慰劳,安抚。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课标卷近几年有加大难得的趋势,考的词语一般在课本中没有出现,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文言词语大部分对应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语,但也有词义转移的现象,答题时应该重点注意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应将句子回归文本,结合语境理解大意。先抓名词“君、相国、百姓心、民、田地”断句;再看表对话的标志:夫、然、矣、乃;再看不能分开的词语“所存、于是”然后再回归原文检查正误。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D项“举贤不避亲”,说法有误,原文是“何素不与曹参相能”。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4. 试题分析:第一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所以”:……的原因;“具”:详细。第二句中,重点的实词虚词“徒”只有;“至如”至于;“指示”指示方向。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萧相国何是沛县丰邑人。因为他写公文周密没有瑕疵,所以被任命为沛县的主吏掾。高祖还是平民百姓的时候,萧何屡次利用自己县吏的职权保护他。高祖担任亭长,萧何又经常给他帮助。高祖以吏员的身份去咸阳服徭役,(临行时)县吏们都奉送三个大钱,只有萧何送了五个大钱。 等到高祖起兵当了沛公,萧何常常作为他的辅佐官,督察处理日常事务。沛公进入咸阳,将领们都争先奔向储藏金帛财物的仓库去分东西,唯独萧何先去把秦朝丞相和御史大夫保管的法律诏令以及各种图书文献收藏起来。沛公立为汉王,让萧何当丞相。项羽与诸侯的军队屠杀焚烧咸阳,然后离去。而汉王后来之所以能详细地知道全国各处的险关要塞,户口多少,兵力强弱,百姓们的疾苦,都是因为萧何完整地得到了秦朝的文献档案。萧何又向汉王进言,推荐韩信,汉王就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汉王带兵东出,平定三秦,萧何以丞相的身份留在后方,负责收服巴蜀,镇守安抚,发布政令,告谕百姓,为在前方作战的军队供给粮食。汉王二年,汉王联合诸侯一起攻打项羽,萧何留守关中,侍奉太子,在栎阳处理政务。他制定各种法令制度,建立宗庙、社稷、宫殿、县邑,总是先向汉王上奏报告,汉王也总是予以批准,许他施行。有时来不及上奏,就因利乘便,用最合适的方式先行办理,等汉王回来再报告。萧何在关中管理户口,通过水路和陆路转运军粮,供应前方的军队。汉王在战场上多次损失军队逃走,萧何经常征发关中的士卒,随时补充汉王军队的损失。汉王因此把关中的事务专门委托给萧何。 汉王三年,汉王与项羽两支军队在京索之间对峙,汉王多次派遣使者到关中去慰劳丞相。鲍生对丞相说:“君王在外,风餐露宿,却屡屡派人来慰劳您,这是起了怀疑您的心思。为您打算,您不如把自己子孙兄弟中能够作战的都派到前线军队中去,这样君王一定会更信任您。”于是萧何听从了他的计策,汉王大为高兴。 汉王五年,已经消灭了项羽,平定了天下,汉王要评定功劳,进行封赏。由于群臣争功,过了一年多仍然没把功劳的大小决定下来。高祖认为萧何的功劳最大,把他封为酂侯,给他的食邑很多。功臣们都说:“我们亲自身披铠甲,手执兵器作战,多的打过一百多仗,少的也经历了几十次战斗,攻破敌人的城池,夺取敌人的土地,或大或小,都有战功。现在萧何没有立过汗马功劳,只不过靠舞文弄墨,发发议论,从不上战场,却反而位居我们之上,这是什么道理?”高祖说:“诸位懂得打猎吗?”功臣们回答:“懂得。”又问:“你们知道猎狗的作用吗?”答道:“知道的。”高祖说:“打猎的时候,追 赶扑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能够发现踪迹向猎狗指示野兽所在之处的是猎人。现在你们诸位只能奔走追获野兽,不过是有功的猎狗;至于萧何,他能发现踪迹,指示方向,是有功的猎人。何况你们都只是自己本人追随我,至多不过加上两三个亲属,而萧何全部宗族几十个人都跟随我,他的功劳是不能忘记的。”群臣听了,都不敢再说什么。 列侯们都已受封完毕,等到要奏报排列的位次的时候,(高祖)就下令定萧何在功臣中位居第一,赐给他特殊的礼遇:可以带剑穿履上殿,入朝拜见时不必同别的臣下一样小步快走。这一天,对萧何的父子兄弟共十多个人全都给予封赏,使他们都有食邑。又加封萧何食邑二千户,因为高祖当年去咸阳服徭役时,唯独萧何比别人多奉送两个大钱。 高祖十二年秋天,黥布起兵反叛,高祖亲自统率军队前去讨伐,在军中多次派遣使者来问相国在做些什么。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努力安抚勉励百姓,把所有的东西都送去供应军需,就像平定陈豨叛乱时一样。有个说客对相国说:“您要不了多久就会遭受灭族的惨祸了。您位为相国,功居第一,难道还可以再增加吗?而您从刚进关中的时候起,就深得民心,到现在已有十多年了,百姓们都亲附您,您总是勤勉办事,得到百姓的欢心。皇上之所以屡次派人来问您的情况,是怕您利用自己的威望动摇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些田地,并低价赊购、借贷来玷污自己,(如果这样做的话,)皇上对您就放心了。”于是相国听从了他的计策,高祖很是高兴。 萧何向来与曹参不和,到萧何病重时,孝惠帝亲自去探望相国的病情,顺便问他:“您百岁之后,谁可以继代您的职位?”萧何回答说:“了解臣下的莫过于君主。”孝惠帝接着问:“曹参这个人怎么样?”萧何叩头说:“皇上您找到合适的人了!我死而无憾了!” 萧何购置土地房屋一定选择贫穷僻远的地方,营造宅第也从来不修建围墙。他说道:“后代子孙如果贤德,可以从中学我的俭朴;如果不贤无能,(这种房屋)也不会被有势力的人家所侵夺。” 孝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去世,谥为文终侯。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列各项对于有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一词是古人对他人的敬称,类似的称谓我们还学过很多,如“陛下”、“足下”、“公”、“子”等。《鸿门宴》中刘邦对张良说“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这句话中的“君”就是一个敬词。

B伯、仲、叔、季是我国古代兄弟间的排行次序,其中“伯”指老大,“季”指最小的,未必就指老四。古人也把春天分为三个时段,分别为“孟春”、“仲春”“季春”,“季春”就是 “晚春”的意思。

C古人特别重视祭祀,很多有特殊意义的词都和祭祀有关。比如“宗庙”一词本义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庙堂,后来就引申为祖先留下的国土;再比如“社稷”一词的本义祭祀土神和谷神,后来被用来代指国家。

D《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中“纪传”一词是《史记》中“本纪”和“列传”两个部分相对的。著名的“二十四史”都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法。《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宋代司马光编写的《资治通鉴》也是其中很有名的一部。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

B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C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

D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B然则将军之仇报

C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

D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含有两个通假字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

B今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C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距关,毋内诸侯

 

查看答案

对于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郑以陪邻:介词,因为

B计不知所出耳:副词,只不过

C智伯尽灭之,子不为报仇: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D因击沛公坐:介词,在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