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小题。 俏语谑娇音 ①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题。

俏语谑娇音

①且说宝玉正和宝钗顽笑,忽见人说:“史大姑娘来了。”宝玉听了,抬身就走。宝钗笑道:“等着,咱们两个一齐走,瞧瞧他去。”说着,下了炕,同宝玉一齐来至贾母这边。只见史湘云大笑大说的,见他两个来,忙问好厮见。正值林黛玉在旁,因问宝玉:“在那里的?”宝玉便说:“在宝姐姐家的。”黛玉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了来了。”宝玉笑道:“只许同你顽,替你解闷儿。不过偶然去他那里一趟,就说这话。”林黛玉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我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去了。

②宝玉忙跟了来,问道:“好好的又生气了。就是我说错了,你到底也还坐在那里,和别人说笑一会子,又来自己纳闷。”林黛玉道:“你管我呢!”宝玉笑道:“我自然不敢管你,只没有个看着你自己作践了身子呢。”林黛玉道:“我作践坏了身子,我死,与你何干!”宝玉道:“何苦来!大正月里,死了活了的。”林黛玉道:“偏说死!我这会子就死!你怕死,你长命百岁的,如何?”宝玉笑道:“要像只管这样闹,我还怕死呢,倒不如死了干净!”黛玉忙道:“正是了,要是这样闹,不如死了干净。”宝玉道:“我说我自己死了干净,别听错了话赖人。”正说着,宝钗走来道:“史大妹妹等你呢。”说着,便推宝玉走了。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

③没两盏茶的工夫,宝玉仍来了。林黛玉见了,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宝玉见了这样,知难挽回,打叠起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不料自己未张口,只见黛玉先说道:“你又来做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做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宝玉听了,忙上来悄悄的说道:“你这么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间疏,后不僭先’也不知道?我虽糊涂,却明白这两句话。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得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林黛玉啐道:“我难道为叫你疏他?我成了个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为的是我的心。难道你就知你的心,不知我的心不成?”

④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半日说道:“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得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宝玉笑道:“何尝不穿着,见你一恼,我一暴燥,就脱了。”林黛玉叹道:“回来伤了风,又该饿着吵吃的了。”

⑤二人正说着,只见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黛玉笑道:“偏是咬舌子爱说话,连个‘二哥哥’也叫不出来,只是‘爱哥哥’‘爱哥哥’的,回来赶围棋儿,又该你闹‘幺爱三四五’了。”宝玉笑道:“你学惯了他,明儿连你还咬起来呢。”史湘云道:“他再不放人一点儿,专挑人的不好。你自己便比世人好,也不犯着见一个打趣一个。我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他,我就服你。”黛玉忙问是谁。湘云道:“你敢挑宝姐姐的短处,就算你是好的,我算不如你,他怎么不及你呢?”黛玉听了,冷笑道:“我当是谁,原来是他!我那里敢挑他呢。”宝玉不等说完,忙用话岔开。

节选自《红楼梦》第二十回《王熙凤正言弹妒意 林黛玉俏语谑娇音》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第①段黛玉冷笑是恼宝玉刚才跟宝钗在一起。

B.第⑤段黛玉冷笑是恼史湘云称赞宝钗。

C.“林黛玉听了,低头一语不发”,可知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轻易不说一句话。

D.“亲不间疏,后不僭先”,宝玉认为宝钗是自己的亲戚,又是先来的,自己理当同她走近点。

E.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多种多样,第⑤段对宝钗的刻画主要是通过“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手法。

2.试概述选文中林黛玉心理变化的过程。

3.选文中史湘云出场不多,但也可以从中看出其性格特点,试加以分析。

4.第②段中黛玉、宝玉关于“死”的一番对话,与人物的命运有无联系?请说说自己的看法。

 

1.AB 2.恼怒——埋怨——体会“亲不间疏,后不僭先”——关心。 3.第①段中写“史湘云大笑大说的”,可见她性格开朗活泼。第⑤段写史湘云在黛玉面前夸宝钗,又可见她口无遮拦、直率坦诚。 4.黛玉一生气,就要说“死”,这暗寓了她的悲剧命运。她年纪轻轻,母亲已过世,而且她体弱多病,心情抑郁,在情感纷争中渐渐难以支撑,终于“魂归离恨天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C项“处处留心,时时在意,轻易不说一句话”的说法有误;D项宝钗是后来的,并非先来,“亲”的意思是“亲近的人”,而非“亲戚”;E项第⑤段中没有对宝钗的语言进行描写。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本题属于综合题。考查的范围包括:文章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人物的心理活动。如果文章中有明显的表示心理变化的词可以直接用,如果没有,要从人物的言行中去分析揣摩人物的心理。第一节中关注“冷笑、便赌气回房去了”,第二三节中“这里黛玉越发气闷,只向窗前流泪;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住;你又来做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顽,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做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第四节中“低头一语不发;就拿今日天气比,分明今儿冷得这样,你怎么倒反把个青肷披风脱了呢?”由此可以概括出心理变化:恼怒——埋怨——体会“亲不间疏,后不僭先”——关心。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3. 试题分析:此题可根据作者对小说中史湘云的一些语言动作等言行举止的描写及侧面描写来概括,评价性的句子可直接提取。第①段中写“史湘云大笑大说的”,可见她性格开朗活泼。第⑤段写史湘云在黛玉面前夸宝钗,又可见她口无遮拦、直率坦诚。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1.分析人物形象:①关注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②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提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2.刻画人物的手法:①正面、直接描写,如肖像、神态、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等;②对比、衬托或烘托。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通过环境描写来衬托或烘托。 4. 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从题干的问题可以得知,本题是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对“死”的态度和看法。俗语说“态度决定命运”,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命运来分析即可。 【考点定位】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探究性的题目,答题时有两个方向,分别为向内挖掘和向外扩展,向内挖掘解释用文章中的内容答题,向外扩展要结合现实,如没有明确的要求不做向外扩展式答题。向内挖掘又有两种:第一就某一点作深入的探究,另一种方式多个角度列举,适用于文中叙述的较宽泛,但每点都不深入。本题主要是向内挖掘。探究小说的某一情节是否合理,可围绕人物、情节、主旨、环境几个方面来回来。先提出观点,然后结合原文事例作具体的解释。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名句默写

(1)                           秋水共长天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3)南宋诗人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道“                ”,表达了英雄业绩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自己希望像英雄那样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难以实现的惆怅。

(4)不吸取经验教训会让人痛惜,《阿旁宫赋》中与之相似的句子是           

(5)《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轻松从容大败曹军的诗句是              

(6)李煜《虞美人》中“                   ”两句,包涵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无常之意。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题。

   

杜牧

南陵水面漫悠悠,风紧云轻欲变秋。

正是客心孤回处,谁家红袖凭江楼?

1.首句中“悠悠”在诗中有何作用?

2.本诗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沛公之从雒阳①南出。良引兵从沛公。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 “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者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②持重宝啖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遂至咸阳,秦王子婴降沛公。

汉元年正月,(沛公)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良亡,间行归汉王。至下邑,汉王下马踞鞍而问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郤;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卒破楚者,此三人力也。

张良多病,未尝特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 “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高帝崩,后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注】①雒阳:洛阳。②郦食其:人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B.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C.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D.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迁在古代官职变动中指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而“左迁”则指贬官降职。

B.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

C.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大夫死叫 “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良轻财爱国。韩国破亡之时,张良家有僮奴三百人。他拿出全部家财来寻求刺客暗杀秦王,为韩国报仇。

B.张良为人精明。他献计刘邦,利诱秦朝将领,从而没费一兵一卒,一举拿下咸阳。

C.张良足智多谋。败峣下秦军,破项羽疑,荐举良才,解除危难,为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

D.张良作为谋臣考虑周全。韩信想自立为齐王,惹怒汉王。张良献计后,汉王派张良前去授予韩信齐王王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

(2)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自古以来,中国有着广大的诗歌需求,甚至有一种诗歌崇拜的氛围,在其背后,是因为中国有着广大的心灵市场。                                          

①而其目的是为了不断提升境界也就是心灵层次,从而不断自我超越,最终达到安心

②而诗歌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心灵的学习或者说学问

③好的诗歌作品能让他人读了以后感到动心

④而这一点,也许正是当代人最需要和最渴求的

⑤体验诗中情感,领悟诗中意境,同样达到安心的效果

⑥诗歌的起源是感于心动于情,其过程是从心出发,用心写作,也可以说是一个修心的过程

A.⑤④②①③⑥

B.⑤②③④⑥①

C.②⑥①③⑤④

D.②⑤①③⑥④

 

查看答案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猴年春节联欢晚会的导演组把众多网友希望六小龄童再上春晚的合理建议    ,最终也没有给他登台表演的机会。

②某些官员不靠实干,而靠行贿等手段谋取官职,以为这是     ,但最终在中央“打虎拍蝇”的反腐行动中受到了惩处。

③面对被贬黄州的人生打击,苏轼没有像屈原一样投汨罗江而死,而是     ,一如既往地乐观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A.置之不理   终南捷径    随遇而安

B.束之高阁   独辟蹊径    随遇而安

C.束之高阁   终南捷径    安之若素

D.置之不理   独辟蹊径    安之若素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